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解說詞

  信仰的宗旨

  70多年前的1938年,就在這條通往延安的小路上,一行人匆匆地趕著路。儘管他們已經這樣連續走了兩個多月,但每個人的臉上,還是洋溢著期待與興奮。兩個多月前的7月6日,年僅17歲的於藍謊稱要去天津參加同學的婚禮,帶著繼母給的五塊錢從北京出發踏上了追求自己信仰的道路。這一走,就是1000公里的路程,用了兩個多月。在接近延安的時候,懵懂之年的於藍漸漸感受到了共產黨與老百姓之間的魚水關係。

  【同期】表演藝術家於藍:到那就知道了,人家老百姓主動給你做飯,也不要錢,那你就明白了,就是跟共產黨的關係很親密,所以這錢也不要我付呀。

  於藍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夏日的傍晚,馬輕快地賓士著,我感覺這一切是那麼新奇而又神秘啊!

  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無數青年前往延安的必經之處。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是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接待室,從1937年4月到8月短短的5個月時間裡,在這張編號804001的桌子前,通過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登記在冊的前往延安的人數就達2288人。在他們當中,據統計,出自官宦及富有家庭的人超過1/3。這其中就包括馮玉祥的侄子馮文華,袁世凱的外孫張象耆,張學良的弟弟張學思,張學良高級幕僚高崇民的兒子高存信,以及眾多東北軍將領的子女。

  奔赴延安的人們,看到的共產黨人,是無處不在的對崇高信仰的躬身實踐。一位當年訪問過延安的美國人約翰·科林在回憶中說:「我被共產黨人為目標奮鬥的精神所感動,人們在空氣中可以嗅到這種氣息」。那麼,瀰漫在空氣中的為目標奮鬥的精神氣息,又是怎樣呈現出來的呢?

  張思德,一個在1933年就參加了紅軍的老同志,曾經在戰鬥中一人奪得敵人兩挺機槍,多次負傷。經歷三過草地的長徵到達延安後,他的職務還只是一個班長。1942年部隊整編,他又到中央警衛團當普通戰士。經常做的事情就是打掃衛生、鋪石墊路、修補窯洞、編草鞋、喂戰馬。1944年,他主動報名到離延安70多里路的安塞縣生產農場燒木炭。一天,炭窯在雨中崩塌,危急時刻,他一把將戰士小白推出窯口,自己卻被埋在土裡犧牲了。

  他沒有留下什麼豪言壯語,更沒有留下大功大業,唯一留下的這張照片,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看上去像一個四五十歲的普通農民。然而,他卻擁有充滿幸福感的開心笑容。這個笑容讓人動情,讓人看到了普通共產黨人的信仰和宗旨。

  沒有實踐的信仰是空想,在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所有奮鬥,貫穿了一個什麼樣的主線呢?那就是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高中一年級,十五六歲的年紀,除了學業的壓力和跨過青春期的小小煩惱,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需面對多麼重大的人生考驗,然而,65年前,那個同樣15歲的女孩所面對的卻是一次生死抉擇。比劉胡蘭大3歲的白天廣老人,當時就站在周圍的鄉親們中間。

  【同期】82歲劉胡蘭村村民白天廣:當時國民黨兵上去推劉胡蘭,劉胡蘭甩了他一下,我能走,幾步就到了鍘刀面前,那時候戴了個白毛巾,她把毛巾重新裹了一下,把毛巾弄好以後,她就看了一下,把群眾看了一圈,她一下就撲到鍘刀裡頭。

  人們在為劉胡蘭惋惜的同時,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一個15歲的小姑娘,是否真的明白,她毅然放棄生命要堅守的,要獲取的,到底是什麼?1947年,劉胡蘭的家鄉——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開始進行土地改革。當時已經是預備黨員的劉胡蘭在文水縣縣長顧永田的領導下參加了這次土改工作。農民得到了土地,讓劉胡蘭親眼見到,共產黨給她的窮鄉親的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同期】劉胡蘭紀念館副書記陳湘平:當時我的爺爺的大哥,我們也叫爺爺,和劉胡蘭一塊兒就義的,叫陳樹榮,這個人一輩子不信神不信鬼,但是那一年呢,他專門燒香磕頭,劉胡蘭就問了,哎,陳大爺,你今天是給誰燒香,他說我不是給神燒香,我是給(共產黨的縣長)顧永田燒香,就說明咱們共產黨那會兒的政策就深入到這種情況,最貧苦最窮的農民當中他知道共產黨好。

  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奮鬥的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的支持。人民群眾用小米哺育了蘇區、邊區、解放區,用肩膀支撐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用無數子弟的鮮血,染紅了黨旗、軍旗和新中國的國旗。

推薦閱讀:

耶穌、佛祖和穆罕默德擁有共同的信仰?
我缺失的信仰
基督的身體
佛教問題探討第一、信仰
什麼是信仰?

TAG:文獻 | 歷史 | 紀錄片 | 信仰 | 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