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中還在為虛和實發難嗎?那就來看看吧!

導語:

詩歌鑒賞中虛實相結合是最難的,今天就給大家根據簡單的詩歌分析一下,希望大家看完以後能有所幫助!

第一、詩歌中的「虛」。在中國畫傳統技法中,「虛」,是指繪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常常採用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就是指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的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

a、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或表現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就是一個虛象,「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等,李白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圖景的美好反襯出現實的黑暗。

b、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在卻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句中「故國」的「雕欄玉砌」存在,但此時並不在眼前,是虛象。作者將「雕欄玉砌」與「朱顏」對照著寫,頗有故國凄涼,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這一史實,顯然不是發生在眼前,故也是虛景。

c、聯想之境。這類虛境是借聯想而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是綿延而不斷絕的。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例如柳永《雨霖鈴》中云:「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的別後的情境: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杜甫《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詩人不寫戰亂中自己如何思鄉,而說家人怎樣想念自己,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麗於具體的形象畫面(對月懷人)上,令讀者馳騁想像於虛實之間,從對妻子想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對丈夫思念之切。又如高適《除夜作》中的「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亦屬此類。

第二、詩歌中的「實」。

在中國畫中,「實」,是指繪畫中筆畫細緻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例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黑暗現實;《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上闋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寫赤壁險峻之勢;《雨霖鈴》中上闋所寫的分別情形,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等。在詩歌中,通俗的理解,「實」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情景。

第三、虛實相生 「虛」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像而虛擬的情景,「實」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情景。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相互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了詩的意象,開拓了詩的意境,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審美空間。虛實結合,大致有兩種情況:

a、化實為虛

化實為虛,即將客觀的真實境象轉化為充滿作者主觀情意的藝術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說的「化景物為情思」。以實為虛,由具體實物生髮抽象的情思,詩歌就能產生無窮的意韻,創造幽遠的境界。下面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天凈沙·秋思》為例簡析這一手法。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此詩後兩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沒有明寫佇立凝望、送別親友的依依不捨之情,而是以「孤帆遠影碧空盡」所寓言外之意去表達。末句再以「唯見」寫「不見」,以「一江春水浩蕩東去」這一景物描繪讓人生髮故人遠離、江水長流、離思無涯的聯想。在這首詩中,「孤帆遠影」、「浩蕩長江」是實,「情誼深厚」、「離思無窮」是虛,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成就了一首韻味無窮的送別詩。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蒼老的樹和黃昏疲憊的烏鴉;靈小的橋,輕流的水和村居的農家;凄冷的西風,不斷吹襲著,一匹消瘦的馬孤獨地走在古道上。小令的上段三句十八字,用九個名詞把不同的景物和諧地放在一起,看似純景,實則寓情,通過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秋思》堪稱是虛實結合的佳作。

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也就是要景中寓情,借景抒情,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手法。

b、化虛為實

化虛為實,即把抽象感情與哲理賦予具體而生動的形象。下面以《青玉案》和《觀書有感》為例簡析這一手法。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

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若問閑愁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歷代詩家寫「愁」的名句可謂數不勝數,而此詞寫愁可謂別具一格。在詞中,作者抒寫的是由思慕佳人生髮的無限惆悵之愁情。但作者沒有明言,而是把它比作「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變無形的愁情為有形的景物,化虛為實,把閑愁之恍惚,凄迷、深廣描繪得淋漓盡致。

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多而不絕的愁緒是虛,「一江春水」是實,也同樣運用了化虛為實的手法,與《秋思》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古典詩歌中,把抽象感情賦予具體形象,往往通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實現。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是一首談讀書感受的說理詩。全詩清新活潑,富於理趣。半畝方塘為什麼能如此清新澄澈呢?因為有「活水」源源而來,方塘才不會陳腐,不會枯竭,才能給人一種清新的美感。讀者由此展開聯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畝方塘,只有不斷從書中吸取新鮮知識,不斷地更新,才能永遠充實,永遠保持一顆澄澈明凈之心。在這首說理詩中,「方塘」、「活水」為實,所寓之理為虛,作者把抽象哲理賦予具體生動的形象,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讓讀者在吟詠咀嚼中領略無窮意趣。


推薦閱讀:

【標誌鑒賞】歷屆奧運會徽及文字說明
鑒賞詩歌中的景物形象3
七言律詩鑒賞
?鑒賞 | 世界名畫欣賞
紫檀椅凳類鑒賞《椅》

TAG:詩歌 | 鑒賞 | 來看看吧 | 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