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馬六甲海峽上的大國博弈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因沿岸有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古城而得名。連接安達曼海與南海,是連接歐、亞、非、澳四大洲的交通要衝,也是美、俄及東北亞國家海上機動兵力運輸戰略物資的重要通道。它與其南部的巽他海峽和望加錫海峽共同成為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具有極其重要的經濟和軍事價值,被譽為「東方的直布羅陀」和兩洋「戰略走廊」。
馬六甲海峽風起雲湧的歷史 馬六甲海峽呈漏斗狀,西北—東南走向。從西部的韋島至東部的皮艾角,長約1080公里,連同新加坡海峽,共長1185公里,西北口寬370公里,東南口寬僅37公里。主航道靠近馬來半島一側,主航道水深約25米~151米,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對海峽享有主權。海峽沿岸淺灘眾多,其中水深不足23米的就多達37處,因而不利於潛艇隱蔽和巨型油輪通行。海峽可通行28萬噸級船舶,超過28萬噸級的巨輪要繞道印尼的龍目、望加錫海峽,但航程增加2000公里。海峽中心島嶼不多,西側島嶼羅列,新加坡島和印尼的大卡里摩島、巴淡島、賓坦島鉗制海峽東南口,泰國南部的普吉島和印尼蘇門答臘北端的韋島踞海峽西北口,為扼控海峽的要地。 馬六甲海峽已有2000多年的通航歷史。每年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高達8萬艘,平均每天有將近250艘船隻通過。這些船隻運載了世界進出口物資的25%,世界原油的50%、天然氣的66%。日本每年從非洲和中東地區進口的90%的石油及其它大量的原材料,美國從東南亞進口天然橡膠等戰略物資大部分都由此通過。海峽對亞太國家,如中國、日本的海上運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本把馬六甲海峽航路稱為「海上生命線」。 馬六甲海峽對中國經濟發展和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從1994年變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石油消費量不斷飆升,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進口石油的80%通過馬六甲海峽運送。此外,工業所用大量的初級產品的進口、加工產品的出口、工程承包勞務輸出、國際旅遊等都依賴於馬六甲海峽的通暢。 自古以來,就因其在政治軍事、經濟貿易上的重要戰略地位而成為強國爭霸的焦點。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佔領馬六甲,控制馬六甲海峽長達130年;1641年,荷蘭打敗葡萄牙,佔領馬六甲海峽,超過180年;1824年,英國佔據馬來西亞、新加坡後,荷蘭被迫讓出馬六甲。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從英國手中奪取了海峽的控制權。二戰後,馬六甲海峽歸沿岸國家控制。 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在馬六甲展開激烈地爭奪。前蘇聯海軍向南推進至越南金蘭灣後,引起美國不安,美國為防止其向馬六甲海峽擴張,危及西方石油供應線,加強了對前蘇聯海軍的海上監視,同時增強對馬六甲海峽的控制能力。當然,兩國為各自的利益都強調海峽國際化,遭到海峽沿岸3國的堅決抵制。1971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發表聲明反對馬六甲海峽「國際化」,宣布由三國共管海峽事務。1977年,三國簽訂海峽航行安全協定,加強對海峽的管制。1979年,三國在同日本一起對海峽進一步勘測後,編製了統一基準點海圖。1986年,美國宣布要控制的海上航道咽喉中,馬六甲海峽被予以「特殊的關照」。亞太地區的對外經貿往來的日益頻繁以及國際影響力的迅速擴大,馬六甲海峽必將成為大國予以特別關注的戰略要地。 改變單純依賴馬六甲海峽的狀況 中國海上石油運輸依賴馬六甲海峽,給石油運輸安全造成隱患,這是因為,一方面馬六甲海峽比較狹窄,船舶擁擠以及海盜盛行,直接影響了航行的安全;另一方面,美國在附近有駐軍,若因台海問題發生衝突時,美國可能會用重兵封鎖海峽,削弱我軍的戰爭潛力。現在各方正在討論和醞釀的有多種方案,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方案:一是通過泰國,開鑿克拉地峽或鋪設輸油管道;一是直接經過緬甸,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有的還處於論證階段,有的已開始著手建設。為了保證石油運輸的安全,中國應綜合考慮、衡量利弊,選擇最佳的方案。 醞釀中的兩種方案 其一,開鑿克拉地峽。泰國克拉地峽東臨暹羅灣、西瀕安達曼海、最窄處僅40多公里,開鑿克拉運河是一個備選方案。克拉運河計劃一度被視為「東方巴拿馬運河」夢想,泰國也一度大膽構建東南亞能源貿易中心,以此替代新加坡地位。該計劃是,在其南部地區沿克拉地峽開鑿一條長102公里、寬400米、深25米的運河。根據相關研究,運河開通之後,使貨輪能從泰國西海岸的安達曼海經由運河直達太平洋海域的泰國灣。為此,航程可以縮短700英里,可節省2-5天航行時間,大型油輪每趟航程可節省30萬美元的費用。 其二,中緬輸油管道。2004年7月,緬甸總理欽紐訪華,談到中緬石油管道問題。2006年2月,緬甸總理梭溫訪華時,中緬雙方就建立石油管道達成共識。對於建立中緬管道項目,雲南省政府一直積極推動,並且提出了從緬甸修一條輸油管道到昆明的計劃。由於大型油輪停泊需要至少能容納15萬噸以上的深水港,所以中緬管道方案中選擇了能停泊20萬噸油輪的緬甸實兌港。管道具體線路是,來自中東的石油從緬甸實兌港上岸,通過管道直達雲南。該路徑比通過馬六甲海峽將原油運抵湛江至少能減少1200公里的路程,這條管道處在氣候溫和的地區,而且中緬關係深厚,石油管線的安全能夠得到保障。 兩種方案的利弊比較 對中國而言,開鑿克拉地峽並不是最佳的選擇。主要是因為:一是耗資巨大。2003年初,泰國政府授權一家香港公司負責對克拉地峽運河計划進行可行性研究。該公司預計,工程費用將高達250億美元。這樣一筆巨資,單靠泰國難以承擔;二是內外壓力較大。據報載,泰國國內只有三成的人贊成這項工程的上馬,另外有三成的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剩下的人則反對工程的上馬。同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由於害怕客戶分流,也持反對態度;三是腐敗嚴重,投資者信心不足。一些投資者擔心,一旦工程上馬,由於官員腐敗及投資環境不好,費用可能遠遠超出預算,建設周期也將很長;四是存在不可預料的風險。在東南亞,泰國與美國關係密切。美國從遏制中國、將干涉勢力滲透到南海等目的出發,加強美泰軍事聯盟。主要由美國和泰國參加的「金色眼鏡蛇」聯合軍事演習已經連續舉行了多次。泰國同意美軍在泰儲備戰略物資,並提供美軍過境權。因而,即使克拉地峽通航,也不能保證在發生危機時,泰國堅決反對美軍進駐克拉地峽。五是成本與收益比並不明顯。克拉地峽雖然在一定程度縮短了中國石油運輸的距離,但是並不十分明顯,這與巴拿馬運河與蘇伊士運河的作用不可同日而語,相反還會引發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比如與馬六甲海峽沿岸三國產生隔閡等。 泰國政府也意識到這一點,暫時放棄運河計劃,而選擇了石油管道計劃,即泰國管道項目,計劃投資6億美元。它是橫貫馬來半島、總長度220公里的大型原油管道鋪設項目,建成後將部分取代馬六甲海峽運輸路線。泰國與日本曾與中國相關部門及中石化、中石油等公司就此項目進行洽談,但是沒有結果。 經過緬甸,打開印度洋出海口更可行。這是因為緬甸是中國長期的友好鄰邦,是值得信賴的朋友,幾十年來,中緬結成牢固的友誼;經過緬甸,直接打通印度洋出海口,能極大地改善中國在亞太地區乃至印度洋地戰略態勢,從根本上改變海上運輸單純依賴馬六甲海峽的困境;與緬甸結成更為緊密的經濟、政治、軍事聯繫,贏得更大的戰略主動;帶動緬甸和雲南省等地的發展,促進西部大開發事業。除了中緬輸油管道,雲南省還提出了國際大通道的戰略,其中包括要建設中緬水陸聯運的貿易通道。經考證,通過雲南公路出境到達緬甸,再通過緬甸陸路抵達緬甸境內依洛瓦底江港口捌莫,貨物就能順流而下抵達緬甸最大的港口仰光,不需要通過海盜橫行的馬六甲海峽,直接進入印度洋。這條轉口貿易通道,將為中國前往歐洲、非洲的貨物縮短3000多公里的行程。2009年3月26日,中國與緬甸簽署《關於建設中緬原油和天然氣管道的政府協議》。該管線是天然氣、石油雙線並行,西起緬甸西海岸實兌港,經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然後從雲南邊城瑞麗進入中國境內。石油管線全長約1100公里,初步設計每年向國內輸送2000萬噸原油,相當於每日運輸40萬桶左右。油氣管道建成後,必將減少石油進口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增強石油運輸安全係數,贏得更多的戰略主動權。此外,鐵道部還將架設極具戰略價值的中緬鐵路,這條鐵路將打通中國西南出海大通道,直插印度洋。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