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機制「深耕」人性化養老
07-30
◆導報記者 牟德鴻 煙台報道一段時間以來,身體機能衰退,身邊又沒有子女陪伴的空巢老人,一度成了養老服務的空白點。煙台近年來推出的多種形式的老年人互助服務,讓那些獨居、空巢的老人走出這片養老空白區。來自煙台市民政局的消息說,由於這一嘗試的成功,煙台市準備將這一經驗進一步推廣,計划到十二五末,煙台將設立鄰里養老互助點500處。「這種服務形式的出現,使得煙台市社會養老形成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完整體系。而這種立足現有社會資源,解決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思路,對於政府提供其他社會公共服務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山東省政府參事、導報特約評論員鄧相超如此評價。發現養老盲區10日15時,芝罘區毓瑛頂街道社會管理辦公室主任姜淑艷陪同經濟導報記者走進了位於迎春巷16 號樓上的呂淑英老人家中。「這是一個以麻將遊戲為主要活動項目的居家養老互助點。」姜淑艷告訴導報記者,呂淑英老人現年82歲,雖然不識字,卻喜歡玩麻將。因為腿腳不太靈便,不能到社區的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玩。在徵得老人同意後,辦事處將她的家設為居家養老互助點,並通過摸底調查,在她家周圍聯絡了十多位與呂淑英有著同樣愛好的空巢老人,介紹其相識,並約定每天都到呂淑英老人家中玩麻將。在姜淑艷提供的一份統計表上,導報記者發現毓瑛頂街道共有上述互助點10處,100多位老人分別在讀書、看報、棋牌、文藝、健身等愛好之下意氣相投,聚到一起,其樂融融。「我們通過調查發現,仍然有一些老年人因為身體不便,或者性格原因,不能或者不願走出自己的家,成為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都無法覆蓋的盲區。」芝罘區民政局社會福利科科長姜樹增告訴導報記者,本著養老服務無縫覆蓋的原則,民政部門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老人家庭設立鄰里互助點,將同單元或同一棟樓志趣相同的若干個老年人聚集在一起。「我們盡量把這類互助點設在了樓層在二樓以下的老人家中,主要是考慮到老人們上下樓方便。目前這樣的互助點在芝罘區已經達到了100多個。」姜樹增說,「煙台市在總結芝罘區經驗的基礎上,正準備將這一經驗向全市推廣,計划到十二五末,煙台將設立這樣的鄰里養老互助點500處。」激活社會資源導報記者採訪發現,每個互助點聚集的老人從數人到十幾人不等,年齡上也有較大差異,最年長的有近百歲的老人,年輕一點兒的則剛過60歲。「建立互助點之後,我們也發現,這些老人往往會自發地形成以低齡照顧高齡、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偏弱的慣例。」姜淑艷介紹說,因為設點的老人年齡偏大、身體狀況欠佳,前來聚集的老人們一般都會替主人做點兒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如打掃室內衛生、清理廁所等;或者遵照主人的要求,順路代購一些蔬菜副食和日常保健藥品等。老人們定期聚會,還形成了一種相互監護的機制,對於這些老人的健康而言,其價值異乎尋常。前不久,呂淑英老人因突發腦血管栓塞,暫時失去自理能力。恰好有其他老人打電話過來,見呂淑英久未接電話,他們判斷可能出了意外,於是紛紛相互告知並通知了其女兒,大家先後趕來,及時將老人送到醫院治療。「每一次聚會,老人們通常會事先電話聯繫,這就使每個老人的生活狀況處於被定時監控的狀態。一旦哪個老人哪天出現什麼異常情況,很快就會被小圈子裡的其他夥伴所知曉,進而能夠及時通知其子女或者醫療機構。」姜樹增說,經歷過這種情況的老人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往往更加密切深厚,其社會效益已經遠遠超過了設立互助點同娛同樂的訴求;對於這些獨居空巢老人來說,這種精神上的相互依靠感更彌足珍貴。「我們也經常對這些互助點進行巡視,聽取老人們的意見和需求,給他們排憂解難,及時追加消耗品,添置或者更換設施等。」姜淑艷補充說,民政部門每年以提供實物的方式,給每個互助點1000元的補助。在鄧相超看來,在社會養老確實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相關配套比較滯後,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民辦養老院又不規範、收費高的情況下,煙台這種基於街坊鄰里之間比較熟悉,對周圍環境早已經適應的現狀,和利用老人現有住房作為活動場所,推出的互助養老模式,及其形成的低齡老人幫助高齡老人的互助機制,不僅是人性化的,而且可以節省諸如公辦養老機構所需的土地、建設、維護和人工等巨額成本。鄧相超進而表示,隨著中國社會進入老年社會,老年人的消費市場也將越發龐大而成熟,有眼光的企業應該也能從中發現商機。政府可以通過「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的雙重作用,在市場機制的推進下,引導企業通過提供贊助甚至投資等方式,使在煙台試驗成熟的互助養老模式,能夠在獲得更多經濟支持之後,在更大範圍內得到更有效的推廣,走得更遠。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