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京津冀協同?曾有一種「燕囯試驗」

荊軻刺秦——他帶著地圖離開「雄安新區」


公元前227年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刺殺事件——荊軻刺秦。

這次行動,其實可以視為一次地理事件。因為,用於迷惑秦王的關鍵物件是一張地圖,其上描繪的是燕國的膏腴之地督亢。

▲戰國時期燕趙疆域與今京津冀地區的關係(底圖-蒼天熊貓)

春秋時期北方最強的諸侯國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繼承,趙國原本都城在高原盆地中的晉陽(太原),後因擴張需要,將都城遷到山前平原的邯鄲。趙國鼎盛期疆域,遠大於今河北省,但其主要擁有河北中部和南部;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天津地區,為燕國所有。燕趙大地,其實是包括京津在內的大河北地區。


燕國的督亢是哪裡呢?大體在今北京市以南,河北涿州、固安一帶,距北京天安門直線距離不到40公里。那個著名的房地產廣告「我愛北京天安門南35公里」,說的就是這一帶。

▲燕國督亢地區示意圖

今天的京津冀地區,號稱燕趙大地,即當時燕、趙諸侯國疆域範圍。荊軻刺秦前夕,燕趙大地已被秦國吞併大半。趙國滅亡,燕國危在旦夕,戰場上沒有勝算,便冀望用刺殺行動延緩虎狼之國的進軍步伐。督亢之地以南,那條著名的河流——易水,從西向東流過,最終匯入海河。這條河岸邊,坐落著當時最豪華的諸侯國都城,燕下都。

一個霧霾籠罩的冬日,我曾在夕陽的餘暉里,瞻仰燕下都的古墓群與殘牆廢墟。考古數據顯示,這是現存佔地面積最大(約35平方公里)的戰國諸侯國都城遺址。

那個秋風蕭索,寒水東去的離別之日,荊軻就是在這裡告別僱主太子丹,背負那張地圖南下的。

▲荊軻刺秦圖(漢代畫像磚拓片)

燕國有三座都城:下都、中都、上都。

▲燕國的三座都城:下都、中都、上都,大致在一條直線上

荊軻深知:此去虎狼之國,生還的幾率幾乎為零,在下都城外,他心中不免要北望30多公里外的上都,燕國最重要的都城,位於今廣安門一帶的薊城。在那裡,燕太子丹收留了他這個「北漂兒」,並給與錦衣、珠寶、美女。

這個流浪的刺客,在那座當時最繁華的大都市裡,度過了生前最溫暖的時光。流浪多年,太子丹終於給他落實了「薊城戶口」——可惜,荊軻並沒有時間享受它的福利。燕都里的貴族與市民,也在一年後被秦人屠戮。

那一天之後,「北漂兒」荊軻再也沒有回到薊城。而那片薊城南郊的督亢之地,以及燕國的三座都城,也變成了秦土。

荊軻回望的薊,也正是北京城的起點。

黃河與長江,中華文明的兩河。黃河,書寫了周秦漢唐北宋的絢爛,長江接管了六朝南宋的繁華。北京,本是低調的海河之子,在厚積薄發中成為終極帝都,他從邊陲諸侯的都城發跡,最終成了古典時代的最後一座,也是最輝煌的帝都。

地圖上看,整個海河水系所覆蓋的區域,就像一把大扇子,最大的兩個支流是兩側的扇柄,其他支流構成了一個根根扇骨,而今天津市區正好處在這個扇面的頂端。

三千年前,海河下游的天津還處于海岸線附近——天津的崛起,是元代以後的事情了。所以,早期的文明之花,d8o綻放在海河眾多支流衝出太行山後形成的沖積扇上——從南到北,幾乎每條海河支流的沖積扇,都對應著一座重鎮。

漳河畔,坐落著商都安陽;滏陽河畔,是戰國趙都城邯鄲;滹沱河畔,是中山國都靈壽;易水畔則是燕國下都。

海河中上游水量最大的永定河以北,則是從戰國走到今天的北京城。

從安陽到北京,太行山東的沖積扇群,連成了一條摧殘的文明走廊——從三千多年的甲骨文記載的第一個王朝都城殷,到古典時代王朝的最後一個都城北京,它是一條空間維度上的大道,更是一條時間維度上的長河。

終極的坐標,是北京。

從這裡向北,橫亘的燕山拔地而起;從這裡向西,縱貫的太行威嚴聳立。兩山相交,大致呈直角,在這裡接吻。從太行山深處蜿蜒而來的永定河是海河的中游幹流,其上遊河段被稱為桑乾河,其下游又接納了燕山深處從北向南流的潮白河。

▲北京建城歷史沿革示意圖

兩山、兩河搭建了這樣的絕妙舞台。舞台上主角兒就是,一代又一代、一層又一層、一圈又一圈的——三千餘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城。

▲遙感圖上的北京歷代古城遺址位置圖

從西周時期開始,歷代北京城選址無論如何變遷,其文明中心腹地都沒有離開永定河、潮白河兩河之間的這塊天賜土。

屏風與港灣——兩山、兩河搭建的絕妙舞台


商朝是一個散漫而缺少秩序制度的王朝,取而代之的西周,則以宗法和分封完成了這一使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最大程度地擴大了王朝的疆域版圖,並牢牢確立了此後華夏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在西周初期的分封的諸國中,今北京城地區先後有薊、燕被封。

今天的人記住了燕,卻忽視了薊,而誤以為薊本來就是燕的都城。殊不知,這燕山腳下的天子北疆,今北京地區,本來有兩個封國——燕與薊。後來,這裡發生了「鳩佔鵲巢」。

早期燕的都城就叫燕,遺址為今房山區董家林古城。

這是一個常被人忽略的前提:薊城在北,分封在前;燕城在南,分封在後。而燕國最大的都城——薊,本是從他國手中搶來的。

作為被周王封在北疆的最重要諸侯,燕的勢力向北擴張,滅掉了弱小的薊國。相比原來的燕都,薊國的都城地理位置更為優越:南望水量湍急的永定河(曾名渾河),西、北均鄰險峻的山脈。於是,燕人廢棄創業初期的燕城,將薊城作為新都,並保留了原名。

燕國不僅佔領了易水以北廣大平原,更是越過燕山,將地盤北擴至蒙古高原,東拓至遼東半島和朝鮮北部。它的疆域內,最大的一列山脈,因而得名「燕山」。

這列山脈,在地質學裡有著名的「燕山運動」,在地理學上,則位於著名的農牧交錯帶上。

▲近代手繪北京城郊鳥瞰圖

薊城所在,不僅自然環境優越,且位於向南、向北、向東的交通樞紐上。當然,最重要的是捧出它的這片沃野,是中國歷史文獻中出現的「七大天府之國」之一:

京師古幽薊之地

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

形勝甲於天下,誠所謂天府之國也

(出自《大明一統志》卷1)

兩三千年前的北京,這片天府寶地上的薊城與燕國,還扮演者「邊疆」的配角。隨著時局變遷,它註定要迎來屬於自己的時代。

邊疆重鎮-北朝都會-帝國都城-世界城市:3000年間,3次華麗轉身,這是屬於這片土地的傳奇。這片土地始終以一座城為中心,它曾有這些名字:薊城、幽州、燕都、范陽、燕京、南京、析津、中都、大都、北平、北京、京師、順天。

這,是一片怎樣的天府之國呢?

▲地形圖上的太行、燕山與北京灣、北京城(製圖-大地理館)

▲燕太屏與北京灣抽象幾何形狀示意圖

20世紀初,美國地質學家貝利·維利斯為這方土地取了個頗有詩意的名字:北京灣。「灣」一方面是形容平原的邊緣輪廓,周邊包圍的山體,在大地上描繪了一條半封閉的曲線——山體與平原的格局,好似海岸上的海灣。

若將時光回溯到北京地區史前時期,這片平原也的確跟大海有關——這裡一度曾被海水覆蓋。滄海桑田過後,海水褪去,安寧的北京灣穩定下來,天府的富饒、文明的光芒,終於開始演繹。

▲元大都想像復原圖

山體猶如屏風,阻擋著北方的寒風與入侵者,它是安全的保障;山同時是河流之源,兩條大的水系從山中流出,在山前沖積了肥沃的土地;這裡是暖溫帶的北部邊緣,陽光、降水、土壤條件堪稱完美。

西北靠山、東南朝陽,河流從西北流向東南,這也是我們先祖定居時追求的理想宜居風水寶地。北京,幾乎就是這樣的樣本。歷史上其他被視為天府的寶地:關中盆地、太原盆地、瀋陽平原、福州盆地、太湖平原、成都平原、北京灣(北京平原),幾乎也都是這樣的格局。

中國歷史上多有三股勢力鼎立:最著名的有三國魏蜀吳,然後有北周、北齊、南陳,北宋、契丹、西夏——後者也被有的學者視為「後三國時代」。

▲中國歷史上最重要都城,三大中心的軌跡,也恰好在地圖上畫了一個等邊三角形,三個角分別是關中-河洛盆

那個曾經壓制燕國的大秦迅速隕落,經歷了漢唐盛世後,關中盆地留下的廢都數座。當年荊軻離開邊疆燕都,去朝覲關中的咸陽——後來命運發生了奇妙的反轉,金元明清至今,曾經的朝覲者北京灣與被朝覲者關中,來了個角色交換。

▲督亢地區位置圖(底圖-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安史之亂是個大轉折——這是西北與東北角色的交接,也是關中與北京的交接。

歷史角色的轉換是多麼耐人尋味!秦滅掉的燕,又成為秦的掘墓者!

物是人非,但「空間轉換式的復仇」戲劇,不停上演。當年,秦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北疆的燕國,並將其中都、上都、下都付之一炬。秦末,發起滅秦導火索的陳勝吳廣,恰好是去發配到漁陽郡(北京密雲附近)去服役的。而安史之亂的發起者安祿山,駐紮的地方范陽(今河北於北京交界處),恰恰也在北京。

范陽城南郊,永定河南易水以北,正是《督亢圖》所標註的那片肥沃土地。

參與相應的,還有東北地區的契丹人——其首領,原本是大唐所封的地方節度使。從次以後,盛唐被拉下馬,契丹漸漸崛起,並控制了富饒的北京灣。燕薊城所在的幽州,成為遼的陪都——取名叫「南京」,這是北京成為王朝帝都前的預演,也正是漢唐中心,關中盆地謝幕演出的時刻。

北京與西安,命運在這裡發生反轉。隨後是我們更熟悉的劇情: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古典時代的最後一個帝都,北京,終於集榮耀於一身。

這是一張全國縣城分布密度地圖(製圖 :新浪博主@ 蒼天熊貓),亮度越大,表示越密集。無論是晚清,還是今天,我們都能清晰地在地圖上看到一條最亮的「帶」——這個帶,就在河北大平原西緣,從北京灣,一直持續到河北與河南交界地帶,基本就是海河流域的跨度!

今天,這是中國的一條最密集的縣城聚落走廊,從這裡可以看出這一帶沉澱了多麼厚重的聚落遺存。通過數據可以發現:這裡的亮度竟然超過了漢唐的中心關中盆地,超過了號稱中原核心的河南平原,亮度與成都平原、江南太湖平原不相上下!

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在其英文博士論文中將這條擁有眾多都城的地帶稱為「古代太行山東麓大道」。他說:「為什麼會沿這條線發展起來一條古代大道呢?首先就要歸因其自然地理環境。這條線的西面是在華北大平原上拔地而起的太行山脈……大道截斷了數以百計從山中流向平原的大小河流……」

侯先生將平漢鐵路北段稱為「古代大道的現代版」:「這條古道沿著氣勢雄偉的太行山—燕山山麓發展起來,與山脈平行,起自大平原的中西部——中華文明首先在那裡發展起來,直至大平原的北端——中國疆域第一階段的擴展在那裡被阻擋。」

今日京廣鐵路、景觀高鐵北段,就是這條大道的現代版,中國南北主要的重鎮,幾乎都在這條大道上。

▲河北區域與主要南北交通大道

當年南下的荊軻,離開燕趙大地,走的也是這條文明大道。

至少從春秋戰國始,燕地重鎮薊(北京)與中原古都殷(安陽)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南北暢通的大道。秦滅六國,「車同軌」後,開闢的馳道中,其中一條就連接著今北京與安陽地區。古道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公路,現在是京港澳高速的北段,由京石、石安組成;平漢、京廣鐵路,也穿過這條古老的交通要道。

隨著,燕地舊都崛起、秦地天府關中衰落——燕囯故地終於壓過了秦國故地。大仇已報!荊軻們可以瞑目了。

2400年輪迴北京灣——從「燕三都」到「新三區」


▲北京灣內外:山地與平原、屏風與港灣(製圖-大地理館)

告別古典時代,經歷軍閥混戰的民國之後,詩一般的北京灣,重新成為華夏的中心。

60多年來,他一天比一天大,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他的面積超越了歷史上所有北京城面積的總和。這是史上最繁華的帝都,也是史上最大的北京城。

此時的北京灣,依然有山、有水,但因為負擔過重,顯出了從未有過的疲憊。曾經的北方水鄉,變成了幾乎沒有自然河道的北京灣。曾經的文明大道,時而成為霧霾光顧的灰色走廊。

每每北京堵車或霧霾,總有無數矯情的聲音,在懷念夭折的「梁陳方案」,而當時的一些城市規劃者,總是成為「背鍋者」

回過頭看,那未必就是一劑良藥:按照當年的規劃,新北京城在西二環外,也就是明清北京城西郊。今天地圖的北京市區,早已是規劃面積的二十倍不止——北京城的擴張,是誰也擋不住的。

如果地下有知,梁陳兩位前輩,恐怕也要被眼前這個六大圈的煎餅驚呆。

▲大北京城環路示意圖

於是,東部開闢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在荊軻的易水以南,與北京、天津呈正三角形的區域,規划了「雄安新區」——未來的千年大計。

▲雄安新區位置圖

▲京津冀主要中心城市與周邊省份地緣關係圖

雖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我們仍可以看到有趣的信息。

作為一個邊疆諸侯,燕國滅薊後,以薊城為最重要的上都,後因戰略需要在今房山地區開闢中都,在今易縣建造下都。在戰國七雄中,燕國的實力中有偏下。

燕上都、中都因為位於城區附近,遺址蹤跡難尋。下都位於易縣郊區田野,反而保存得最為完整,在考古發掘中,其城址及大量精美文物得以重見天日。

燕下都輪廓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4至6公里,中有古河道縱貫,河東側南北向有隔牆,將城分為東西兩部分。

周代對各諸侯國的都城規格大小有嚴格規定。《左傳》:「天子之城方九里, 諸侯禮當降殺,則知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但是,戰國時各國都城面積已明顯「僭越」級別,「戰國七雄」都城多在10平方公里以上,而周天子王城卻不到10平方公里。

燕國,作為北距周天子最遠的諸侯國,因軍事和經濟戰略需要,位於其國境南端要衝、鼎盛於戰國晚期的燕下都竟然有30平方公里的規模,是周天子都城的三倍以上!而同時期的齊國臨淄、趙國邯鄲,規模和出土器物數量都不及燕下都。這個位於「邊疆」的燕國,其真實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是否需要重新考量呢?而在當時,它只是燕國的「第三都城」,地位比它高的還有中都、上都。

今天經濟的繁榮成都,早已不是冷兵器時代可比;昔日戰國燕的疆域,也不過是今天中國一個省區的大小。

儘管如此,燕國人的「三都」制度,還是給我們提供了某種智慧。

北京主城區——副行政中心——雄安新區,三者並非是上都、中都、下都的關係。但是,從公元前3世紀到21世紀。2400多年,我們還是看到了某種微妙的輪迴。


推薦閱讀:

京津冀13城的發家史
解讀京津冀同下一盤棋變化咋樣了?
京津冀交通納入北京總體規劃 京郊擬建城際鐵路
雄安新區背景下的京津冀世界級機場群建設戰略
京津冀協同:2020年北京人口不超2300萬

TAG:京津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