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誰來拯救伊犁鼠兔?

  作為中國特有瀕危物種,伊犁鼠兔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瀕危物種紅色目錄》。  作為受氣候變化威脅最為典型的高山物種,伊犁鼠兔生存環境堪憂,其現存數量僅有1300隻左右,成熟個體少於930隻,10年間種群數量減少了55%。  這一物種的發現人李維東呼籲,在曾經發現伊犁鼠兔的新疆天山一號冰川天格爾山建立自然生態和伊犁鼠兔保護小區來保護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

  李維東在峭壁中尋找伊犁鼠兔。

  伊犁鼠兔,作為氣候變化的晴雨表,現在正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其發現人李維東呼籲人們行動起來,保護這一珍稀瀕危物種。

  偶然發現伊犁鼠兔

  李維東正在懸崖峭壁之巔考察,突然,有一隻小動物從岩石縫隙中探出了灰色的小腦袋。他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將是一次轟動世界的發現。伊犁鼠兔種群間交流少、基因純正,非常珍貴。

  1983年7月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地區防疫站組織了一支自然疫源地調查隊,駐紮在尼勒克縣吉里馬拉勒山(俗稱平頂山)山谷,李維東作為防疫工作人員參加了此次調查。

  一天,李維東正在懸崖峭壁之巔考察,突然,有一隻小動物從岩石縫隙中探出了灰色的小腦袋,一瞬間又縮了回去。由於職業的敏感性,他耐心地留在原地,等待它的再次出現。果然,不一會兒,那個小傢伙又小心翼翼地從岩石縫隙里露出了小腦袋,接著露出了整個身子……

  小東西有點像灰兔子,又有點像大老鼠,體長約20公分,耳朵比老鼠略長、比兔子短,額頭和頸側有3塊棕色斑點,就如京戲中的丑角臉譜。

  李維東怎麼也沒有想到,這將是一次轟動世界的發現。

  李維東屏住呼吸,舉槍瞄準,一聲槍響,小動物被擊中了。這就是李維東採集到的1號標本。他將標本帶下山,給這一帶的哈薩克牧民看,竟沒人見過。

  李維東查閱了大量文獻,但沒找到關於這種動物的任何記載。他托朋友將標本帶給了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馬勇。馬勇猜測這可能是新物種,為此,他們加大了野外調查的力度。

  1983年12月,李維東再次來到山裡尋找這種動物,結果空手而歸。在此後的兩年里,李維東再也沒有發現過這種小動物。

  直到1985年8月,依舊在吉里馬拉勒山區,幸運的李維東在大山東端的切柳賽溝口再次捕捉到這種動物,而且這一次採集到了兩隻標本。同年12月,李維東專程趕往北京,和馬勇進行標本核對,結果令人振奮:這是一種新物種——鼠兔新種!

  1986年,李維東和馬勇將其正式命名為伊犁鼠兔。

  鼠兔起源於亞洲,在我國曾發現過鼠兔化石。

  當前國際公認的鼠兔屬種有26種,其中80%分布在我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被稱為現生鼠兔的分布中心和演化中心。

  雖然伊犁鼠兔是新發現的動物,但實際上它是一種古老的殘留物種。伊犁鼠兔種群間交流少、基因純正,非常珍貴。

  伊犁鼠兔隸屬哺乳綱兔形目,為鼠兔科中僅有的一個屬,是高寒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奇異群體,是我國特有物種。伊犁鼠兔體型較大,其耳和後足的長度在鼠兔屬里最大,尾巴極短,不仔細觀察幾乎難以發現。

  李維東和同事沿北天山至烏魯木齊的數百公里山區進行調查,足跡遍布北天山的婆羅科努山、伊連哈比爾尕山和天格爾山,南天山的拜城、庫車、輪台及和靜等地。他們在這些地區都發現了伊犁鼠兔的蹤跡,並先後採集到5隻活體標本。

  伊犁鼠兔的生存困境  伊犁屬兔是受氣候變化威脅最典型的高山物種。氣候變化導致棲息地減少,隨之帶來的食物短缺及其固有的個體生存的方式又使得其繁殖率降低,種群稀少、結構脆弱、可能的近親繁殖又使其物種機能退化,這都使得伊犁鼠兔的生存狀況愈加艱難。

  20世紀,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許多動物開始向高海拔區域遷移。伊犁鼠兔是受氣候變化威脅最典型的高山物種,它首當其衝成為反映氣候變化的晴雨表。

  鼠兔是耐高寒的動物類群,伊犁鼠兔更是喜歡在寒冷的地方生活。在第四紀冰川期,耐高寒的鼠兔隨著高原的抬升適應了高山礫石環境。冰川後期全球氣候變暖,新疆天山山區的冰川退縮加速,雪線明顯上升,耐寒動物被迫進一步向高海拔的寒冷地區遷移,伊犁鼠兔逐漸退縮到天山高海拔的裸岩山峰上,生存環境受到極大的制約。

  根據棲息地類型的不同,可將鼠兔分為裸岩棲息型和草原棲息型。前者處於低密度種群狀態,繁殖率低,壽命相對較長,伊犁鼠兔正屬於裸岩棲息型。

  調查表明,伊犁鼠兔的棲息地均位於天山海拔2800米~4200米的陡峭裸岩壁縫和岩洞中。在長期的風雪和雨水沖刷下,陡峭裸露岩石經常發生風化剝蝕和崩塌,形成彼此分割的「孤島」,伊犁鼠兔只能生活在岩壁和坍塌的碎石堆之中,棲息生境逐漸變小。

  伊犁鼠兔雖然廣泛分布於南北天山,但實際生境僅佔分布區面積的17.5%,且生境可塑性較低。李維東近年的調查表明,其棲息地面積越來越小,而全球氣候變暖對伊犁鼠兔這類耐寒性高、片斷化島嶼狀分布的動物會產生致命的影響。

  新疆天山一號冰川是世界上距城市最近的冰川,周圍分布著大小76條現代冰川。這裡是烏魯木齊河的上游水源地,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也是伊犁鼠兔殘存的分布區。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及烏魯木齊河中游的水泥、發電、電石等廠礦排放的氣體加劇了溫室效應,近40年來,氣溫平均升高0.8℃,雪線上升,冰川面積縮小14%,冰川厚度減薄11米。1993年,一號冰川分裂為兩條冰川,其後10年西支退縮近60米,東支退縮35米。

  伊犁鼠兔的食物是生長於高山和亞高山草甸、高寒墊狀植被帶中的青蘭、紅景天、金蓮花、虎耳草、苔草、雪蓮等。由於這些植物多生長於高海拔的岩壁石縫間或小台地,種類較少,覆蓋度低,很難滿足伊犁鼠兔的生存需要。在早春時節,伊犁鼠兔不得不以地衣和禾本科植物的枯葉為食。

  天山山區的冬季寒冷而漫長,伊犁鼠兔與其同類一樣,有貯草過冬的習性。李維東在冬季曾發現其洞穴周圍有少量新鮮糞便,但未發現其有外出取食的行為。他判斷伊犁鼠兔在冬季的活動範圍很小,僅為其洞穴附近。

  鼠兔俗名「鳴聲鼠」,鳴叫可以起到通訊聯絡、宣示佔有領地和警戒等作用。但李維東等並沒有發現伊犁鼠兔有鳴叫習性,他們推測這可能是由於其趨於個體單獨活動、沒有種群警戒行為等原因。

  人工環境條件下的觀察和研究表明,除冬季外,伊犁鼠兔多在夜間活動,如貯草、遷移等。伊犁鼠兔具有良好的暗視野外活動能力,其垂直攀岩和跳躍能力都很強,黑暗中也能精確地定點跳躍。研究人員推測,其夜行習性與其數量稀少、缺乏種群警戒行為、為躲避天敵攻擊有關。

  研究表明,5月應是伊犁鼠兔的發情和交配期。由於伊犁鼠兔的棲息地嚴重分割,種群密度低,其雌體常失去交配機會。李維東在調查中捕獲的4隻雌性成體中,僅發現1隻參加過當年的繁殖,由此推測其雌體通常每年最多產1胎。由此導致伊犁鼠兔的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據統計,未成年鼠兔僅佔28.57%。

  由於伊犁鼠兔種群稀少、結構脆弱、甚至可能是近親交配等原因,其物種機能退化,表現為反應較遲鈍、動作較遲緩,因而被其天敵鷹隼、白鼬、石貂、黃鼠狼等猛禽和動物捕獲的機會大大增加。

  在首次發現伊犁鼠兔的吉里馬拉勒山、精河縣的木孜克大坂、呼圖壁縣的齊仁部倫湖等海拔3000米以上的靠近峰頂地區,過去沒有人類活動干擾,如今卻可以看到成群的羊、牛、馬、牧羊犬等牲畜。牲畜啃食踐踏高山植被,而伊犁鼠兔很容易成為牧羊犬口中的美餐。

  氣候變化導致棲息地減少,隨之帶來的食物短缺、棲息地破碎及其固有的個體生存方式又使得其繁殖率降低,種群稀少、結構脆弱、可能的近親繁殖又使其物種機能退化,這些都使得伊犁鼠兔的生存狀況愈加艱難。

  伊犁屬兔種群告急  李維東近10年的連續野外定點觀測中,再沒有見到一隻伊犁鼠兔。他與美國、捷克的研究人員合作研究,證明美國內華達州大盆地的北美鼠兔及中國天山山脈的伊犁鼠兔種群數量的減少,與氣溫上升有直接關係,高山動物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據李維東介紹,自1983年首次發現伊犁鼠兔到2002年,記錄在冊的伊犁鼠兔個體僅有39隻,其中還包括3隻屍骸和詢問得知牧民捕獲的6隻~7隻個體。由於詢訪內容的真實性無法確定,實際能確定的個體只有29隻。對於小型哺乳動物來說,伊犁鼠兔的現有量極為稀少。

  李維東根據分布區面積、棲息度和樣方相對密度調查,推測伊犁鼠兔約減少了57%的棲息地,並由過去17.05%的佔有面積降至7.31%。其現存數量也僅有1300隻左右,成熟個體少於930隻,10年間種群數量減少了55%。而李維東近10年間的連續野外定點觀測中,竟然再沒有見到一隻伊犁鼠兔。  今年7月24日,分布於天山山區的伊犁鼠兔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網站紅色名錄列為當天的「今日動物」做了特別介紹,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8月11日~9月1日,應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兔形目專家組主席AndrewSmith博士的建議,由烏魯木齊市豪爵摩托銷售有限公司資助,李維東帶領考察隊再次進行調查研究。

  此時的李維東已是新疆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考察隊由包括筆者在內的9名媒體記者和志願者組成,考察區域為新疆的尼勒克、精河、烏蘇、呼圖壁、烏魯木齊和庫車等縣(市)的6個觀察區,涉及14個觀察點位。

  考察組希望通過此次考察,對比前期多年的觀測數據,獲得伊犁鼠兔最新的動態變化基礎數據,以分析其種群數量及生存狀況的變化程度。

  考察得到了伊犁州疾控中心阿恰勒鼠疫監測中心、精河縣吉普克村蒙族牧民、烏蘇縣疾控中心鼠疫監測站(2008年曾兩人兩次在附近山峰岩壁見到伊犁鼠兔)、林業站同志以及當地哈薩克牧民的積极參与和大力支持。

  據當地人們介紹,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人為因素與溫室效應相疊加,加劇了對高原生態系統的破壞。遊客攀爬、踩踏、拍景,較長時間停留在冰川體上;遊客踩踏草地,使土壤板結或流失,影響植被生長;旅遊增加了環境中的有機污染物含量,不僅改變了動物取食習慣,還污染了水源。遊客和牧民採挖天山雪蓮、高山紅景天,降低了高山帶植被的覆蓋度,加劇了水土流失,又影響了野生動物的食物來源和覓食行為。

  考察隊騎馬進入山區,每天攀爬岩壁,在位於峰巔的定位觀測點進行觀測。20多個工作日,考察隊只在精河縣吉普克村附近的木孜克達坂山峰岩縫中發現了一處伊犁鼠兔的新鮮糞便和尿跡,在新疆天山一號冰川雪岩上發現了新的足跡和糞便,部分地區僅觀測到伊犁鼠兔遺留的陳年糞便和尿跡,多數地點已蹤跡全無。

  由於氣候異常,暴雨頻繁等原因,考察隊發現觀測點所在的山頂岩石崩塌形成碎石溝壑的遺迹明顯增加,這對伊犁鼠兔的生境也構成了很大威脅。

  多年的連續觀測表明,在尼勒克、呼圖壁等地觀測區中的伊犁鼠兔很可能已經絕跡,只有精河木孜克大坂還有伊犁鼠兔在活動。人們很難發現它們的原因可能不僅由於其數量稀少,也可能是它們改變了晝間活動的習性。但目前其活動蹤跡如此罕見,說明這一物種數量已經很少了。

  2004年3月12日,美國《科學》雜誌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李維東在天山調查伊犁鼠兔數量下降的結論,認為這一結論與美國科學家在美洲調查北美鼠兔數量下降的趨勢一致。

  2008年,李維東與美國、捷克的研究人員合作,證實生活在高山環境中的鼠兔已經明顯感到熱度。美國內華達州大盆地的北美鼠兔及中國天山山脈的伊犁鼠兔種群數量的減少,科學證明與氣溫上升有直接關係,高山動物正處於瀕臨滅絕的境地。

  呼籲建立自然保護區  李維東呼籲,在調查發現伊犁鼠兔(目前仍有新鮮糞便和足跡)的新疆天山一號冰川天格爾山建立自然生態和伊犁鼠兔保護小區。

  2005年,伊犁鼠兔作為我國特有和瀕危物種,被正式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今年7月24日,IUCN將這一天列為「拯救伊犁鼠兔日」。

  根據此次考察,李維東又得出結論:伊犁鼠兔是一種棲息地被嚴重分割、數量持續減少、種群持續衰退的瀕危物種,保護伊犁鼠兔迫在眉睫。而拯救這一瀕危物種,同時也是在挽救它本身所特有的基因價值、經濟價值、醫藥價值和實驗價值。

  伊犁鼠兔這一物種多以高寒山區的中草藥為食,糞便可以入葯,稱之為草靈脂,可通經、祛瘀,治月經失調、產後腹痛、跌打損傷及淤血積滯等。其皮毛油亮光滑,是一種優質皮毛獸。同時,由於伊犁鼠兔多獨居在各山頭,基因交流較少,基因品質相對純正,可以成為天然純種品系醫學實驗動物。

  李維東呼籲,在曾經調查發現伊犁鼠兔(目前仍有新鮮糞便和足跡)的新疆天山一號冰川天格爾山建立自然生態和伊犁鼠兔保護小區。

  事實上,2007年1月底,烏魯木齊市政協以建立新疆天山一號冰川自然生態保護小區為1號提案正式提交烏魯木齊市「兩會」,李維東向烏魯木齊市環保局提交了建立保護區和保護區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時隔3年,建立保護小區的工作仍然沒有進展。

  這一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分布有76條冰川,保留有高寒生態系統及特有的野生動植物,李維東建議,可將其從原來僅保護冰川的地質類保護區擴大為綜合類自然保護區。

  多年來,在這一地區開展調查和宣傳保護伊犁鼠兔的工作中,當地中國科學院寒區與旱區環境工程研究所天山冰川站、烏魯木齊市大西溝氣象站、望峰公路道班及當地牧民社區等都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他們對李維東等提出的「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自然保護小區管理模式」的建議均表示贊同,即由政府批准、當地利益相關方攜手合作自主辦保護小區,經費自籌、依照自然保護區法規進行管理,環保、林業、國土資源、草原、水務等部門給予必要的支持(如改造和搬遷當地的污染企業及農戶)和一定補償。

  馬上就評

該怎麼理解瀕危物種保護?曹俊

  為何一個物種會被定義為瀕危物種?最大的兩個特點為:生存環境惡劣,數量越來越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每個物種都有產生、發展、滅亡的自我循環過程。難免有人會產生疑問:既然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為何我們要執著地保護瀕危物種?

  是不是因為瀕危物種的生存環境惡劣,我們就應該保護它?

  在地質史上,由於地質變化和大災變,生物經歷過5次自然大滅絕。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種的發展和消失是自然選擇、優勝劣汰的結果。那些成功跨越了幾個地質周期而生存下來的物種,其自然選擇的過程超越了其背景生存的比率。不能適應現有生境的物種必然走向滅絕,這是自然規律。

  歷史上的物種滅絕都屬於無干擾的自然行為,決定物種生存和繁衍的權力在自然手中,此謂之自然選擇。而今,地球上物種滅絕的最大原因是棲息地的消失,而瀕危物種的棲息地之所以消失,又往往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污染、棲息地破碎、生境破壞等人為因素。以伊犁屬兔為例,其生存所受到的最大威脅來自氣候變暖,而氣候變暖又與工業文明關係密切。

  有專家提出,地球即將面臨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是現代人類真正經歷的第一次物種大滅絕。不同的是,這一次滅絕的主要原因在人類自身,且因人類活動影響導致的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倍~1000倍。

  既然是人類的錯誤,智慧的人類有義務遏制錯誤的繼續、減緩錯誤的後果、延遲錯誤的結局。保護瀕危物種,是人類在為自己的錯誤贖罪,也是人類義不容辭的責任。

  是不是因為瀕危物種的數量越來越少,我們就應該保護它?

  一個物種消逝後將絕不再現,達爾文如是說。每一個物種的基因在上億年的自然演替中得以生存,其真正的內在價值不可估量。如果一個物種或基因從地球上消失,沒有理由能讓我們相信會有同樣的類型再出現,也沒有任何辦法能讓我們再創造。消失,將是永遠的失去。

  在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物種都有其特殊的生態功能,一個植物種的滅絕將伴隨著10個~30個其他生物物種的滅絕,進而帶來生態退化和失衡,危及地區生態安全,甚至給整個生態系統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而事實上,人類很難預知,一個物種的消失意味著什麼,又會帶來哪些難以掌控的「蝴蝶效應」。

  數量越來越少,已是一個信號。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類若還不能快速反應,及時應對,等待人類的可能將是未知的懵懂。保護瀕危物種,源於自然的未知性,而這種未知可能蘊含著巨大的災難。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員,用一員來保護其他成員,是否科學?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類同生態系統中其他成員完全平等,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個物種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依靠自然的內在力量形成互相適應、互相協調、互相競爭的穩定和諧局面。若以人類為主角,來保護其他成員,可能會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也會破壞自然的正常自我循環。

  無論過去人類對自然環境肆無忌憚的破壞,還是現在殫精竭慮地保護,都源於這樣的信念:人類能夠掌握自然的全部信息,因而能夠對生態系統的平衡使用恰當的手段來做出恰當的安排。這種信念無疑值得我們警惕。

  如果說,不能因人類之手使正常演進中的物種滅絕,那也絕不能因人類之手使處於最後階段的物種起死回生。人類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人類不能打亂自然的自我循環,而絕不是人類應該延續某一物種的生存。人類能做的,是將權力交還自然,順其自然,因為自然最了解自己,自然會形成新的均衡。

  天地不語,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但願人類的無為而治,換來萬類霜天競自由。

推薦閱讀:

睡硬板床,真的能拯救你的腰嗎?
漢語是一種最後的拯救力量.【于堅】
一盤搞定一餐,年糕花式做法,拯救夏季不想下廚的你
如何拯救那些無處安放的隔夜衣?
我拿什麼拯救你——朋友

TAG: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