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海軍———海圻號巡洋艦的故事
看著中國在南海主權的支離破碎確實痛心,痛定思痛,必須汲取教訓,其實近代以來,中國也曾經殫精竭慮,付出巨大努力救亡圖存,但無奈:一是時運不濟,幾次崛起翻身的戰略機遇均被外來勢力尤其是日本打斷(中國痛恨日本,不是它殺了多少中國人,搶了多少資源,而是日本人處心積慮掐死中國復興的戰略機遇,現在看著中國日益強大,安培坐不住了,必須高度警惕日本鋌而走險、孤注一擲);二是內亂不斷,嚴重動搖了國家的根基,消耗了國力,在當時的政治生態下,中國走向衰落是歷史的必然,因為當時中國缺乏戰略思維,沒有戰略方向,面對動蕩不堪的國內社會,只能勉強維持,得過且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沒有長遠戰略規劃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國家,在國家戰略利益上決不能摸著石頭過河! 近代中國還是有一些亮點,這些亮點只能算是個別的、局部的戰術正確,許多人也相信戰術上的成功可以彌補戰略上的不足,但是,假如你的戰略不足不是策略選擇上和執行部分的不足,而是方向和目標上的根本錯誤,那麼你的戰術即使很精巧也難以彌補戰略上的不足。 下面我講一個近代史上中國海軍建設的亮點。當時建設海軍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戰略問題,但放到中國當時的整個國家戰略層面只能說是一個戰略性質的戰術問題。這樣的性質決定了,當時中國即使靠買來的幾首頂尖軍艦贏得幾場勝利,也改變不了中國最終走向衰落的命運。 我給大家講的是清政府從英國買來的「海圻號巡洋艦」的故事:
首先看看「海圻號巡洋艦」的成績單,中國近代海軍歷史上的幾個「之最」與「第一」: 1, 總航程最遠,達到30850海里。(使用燃煤蒸汽機,這記錄現在還沒被打破) 2, 出航時間最長,達到400多天。 3, 到達國家和港口最多,8國14港。 4, 第一次由海軍完成國家外交使命,參加了在英國舉行的多國海軍艦艇海上校閱。 5, 第一次橫跨大西洋,訪問美國本土。 6, 第一次用炮艦威懾力維護海外華人權益,保護海外僑胞。當時墨西哥發生排華事件,「海圻」艦駛抵古巴首都哈瓦那後,墨西哥政府迫於壓力就排華事件向清政府正式道歉,並賠償了受害僑民的生命財產損失。(這就是在現在中國政府也做不到啊!看看印尼大規模的排華屠殺華人的事件,咱們只能幹瞪眼啊,如果說是鞭長莫及,那墨西哥可比印尼遠多了)。 7, 還有一個大膽的「第一」,就是在清朝軍隊中最先剪掉「辮子」!這得益於艦隊統領程璧光思想開明,全然不顧清朝祖制,出航後下令全艦400餘官兵剪掉了被人恥笑的「豬尾巴」!而最重要的是,恰逢「辛亥革命」爆發,順應潮流,果斷易幟,去時掛的是「黃龍旗」,歸來掛的是「五色旗」!在這次歷史性的遠航過去整整100年之後,我們完全有必要再一次重現中國海軍先驅當年的「藍色的航跡」,以示對中國海軍先驅壯舉的緬懷! 先交代一下「海圻號巡洋艦」的背景: 自從1840年中國輸掉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各國列強就開始爭先恐後地侵略中國,於是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案例觸目驚心、比比皆是!儘管中國近代海軍從1861年開始建立,以後又興辦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特別是在洋務運動的浪潮中,斥資購買各類新式蒸汽動力艦船,在30多年時間裡,海軍實力一度也曾達到亞洲第一的空前規模。但是由於朝政腐敗積深、生產力落後、文化缺乏生機等一系列原因,經過1885年中法馬江海戰、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等幾次與列強的直接碰撞,大清海軍竟然是一敗塗地,幾乎全軍覆沒! 在經歷了全軍覆沒之後,清政府還是選擇了花重金向英國、德國、日本這些列強國家購買軍艦的道路。從1898年到1909年的十年間,共購進包括巡洋艦、炮艦、魚雷艇在內的23艘主力艦艇,總噸位達到23700噸。在這些艦艇中,噸位最大的是來自英國的2艘巡洋艦「海天」、「海圻」號。
「海圻」號由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Armstrong Ship building Co.)建造,總造價計328242英鎊,排水量4300噸,艦長132.3米,艦寬14.3米,吃水深度6.1米,最大航速24節,馬力1.7萬匹。艦上裝備有各種口徑的艦炮28門,魚雷發射管5個,載煤量990噸,載淡水量337噸。「海圻」號於1896年5月開工,1898年下水,1899年從英國航行回國。在這之後的近四十年中,「海圻」號演繹了許多與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相關的傳奇故事。其中值得特別記載的事件之一就是1911年的「遠航歐美,辛亥易幟」!
「海圻」艦出訪的大背景,主要是為了慶賀英王喬治五世加冕。1910年5月6日,英王愛德華七世去世,次子喬治即位,王號為「喬治五世」,加冕慶典定為1911年6月22日。清朝政府除派專使前往祝賀外,還應邀派出號稱「第一艦」的「海圻」號去參加由18國200多艘艦船舉行的海上校閱儀式。領隊出訪的是清海軍巡洋艦隊統領程璧光。
1911年4月21日下午2時30分,「海圻」艦從上海黃浦江楊樹浦碼頭起錨,出長江口進入東海,穿過台灣海峽,直下南中國海,按計劃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通過亞丁灣進入紅海,穿過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大西洋。 在這段跨越三大洋的漫漫航程里,「海圻」艦先後順訪新加坡、科倫坡、亞丁、塞得港和直布羅陀五大海港,分別作1至3天短暫停靠補給。進入大西洋後,「海圻」艦沿大洋東岸北上,進入英吉利海峽,首先駛入普利茅斯港。在此,「海圻」號停泊兩周,至6月20日,終於駛抵朴次茅斯軍港,系泊於港外斯匹赫德錨地,並於6月24日,與多國海軍艦艇編隊接受了喬治五世國王偕王后的校閱。
在此之後,「海圻」艦回到「娘家」,位於紐卡斯爾市的阿摩斯壯造船廠進行了一個月的維修。然後啟航西行4000海里,橫跨大西洋,於8月10日到達美利堅合眾國的紐約。 中國軍艦首次出訪美國本土,在全美上下引起了強烈反響。抵美次日,美國國務卿、海軍部長分別會見了程璧光統領和湯廷光管帶等人。第三天,兩位軍政要員又聯合舉行盛大招待酒會,款待海圻艦官兵。第四天,程璧光、湯廷光等應邀前往波士頓,晉見正在避暑別墅休假的塔夫脫(William H. Taft)總統。已故美國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之子、駐紐約區陸軍最高司令官小格蘭特將軍也熱情接見了程璧光統領一行,並委派夫人陪同海圻艦官兵拜謁了格蘭特總統墓堂,參觀了格蘭特紀念館。 「海圻」艦在美國訪問一個星期之後,又按清政府指令前往古巴和墨西哥護慰華僑。此行的背景是當時的一些拉美國家發生了「反華、排華」暴亂,清政府駐墨使館急電國內派艦護僑。
「海圻」艦接到指令後計劃趕往經古巴趕往墨西哥 17世紀前,很少有華人定居墨西哥;17世紀後,在墨西哥首府墨西哥城才出現屈指可數的幾個銀匠和剃頭匠。但在19世紀後期的20多年內,由於墨西哥實行鼓勵外國投資和移民墾殖政策,並於1899年和清政府簽署了友好通商條約,於是不少華人擁入墨西哥。 進入墨西哥的華人最初多在鐵路、農莊和礦山勞作,或以洗衣為業,後轉而從事日用蔬菜百貨的批發和零售,成為較為殷實的商戶。旅居托雷翁城的華人更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商業成就。慘案發生之前,托雷翁城約有華人600餘人,他們不僅經營著餐館、旅店、洗衣房、雜貨店,還擁有一家資金雄厚的華資銀行,並在托雷翁城內修建了一條有軌電車線路。可以說,對托雷翁城的興起和發展,華人作出了極大貢獻。 托雷翁城華人的勤奮和財富引起了當地墨西哥人的嫉恨和不滿。1911年5月5日,一位名叫赫蘇斯.弗朗里斯的墨西哥人,在鄰近托雷翁的城市戈麥斯帕拉西奧發表街頭演講,指責華人搶了墨西哥人的飯碗,並攻擊華人在日用百貨、蔬菜種植和銷售等行業取得的壟斷地位,號召墨西哥人驅逐華人。 在弗朗里斯發表煽動性演講之後不到兩周,弗蘭西斯科.馬德羅領導的反政府武裝就出現在托雷翁城近郊。5月13日,4500名叛軍四面包圍了托雷翁城,和人數只有800名的聯邦守軍展開激戰。戰鬥持續到次日晚上,聯邦軍寡不敵眾,決定撤退。 隨後,叛軍擁入托雷翁城,隨之而來的還有約4000名暴民,他們大都來自托雷翁城和近郊地區。從一開始,暴民和叛軍就把怒火發泄在中國僑民身上。他們擁入華人商鋪集中的商業區,大肆洗劫和破壞商鋪,在大街上到處追殺中國人,搶他們身上值錢的東西,剝走死者身上的衣服之後還殘害屍體。 在墨西哥暴民和叛軍的打劫下,在墨西哥投資經商的美國人、德國人、西班牙人、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財產損失,但和中國人所遭受的大屠殺和野蠻洗劫相比,則顯得微乎其微。據稱,在這場暴亂中,303名華人喪生,財產蒙受重大損失。康有為保皇黨旗下的華墨銀行首當其衝,遭到重創。此外,托雷翁城內一個華人活動中心、40家日用百貨市場、4家洗衣房、5家餐館、10個菜攤、23個食品攤,及數個菜園都悉數遭到破壞。 事發之後,當時的清政府馬上向墨西哥政府提出抗議,並聘請國際調查員就屠殺慘案提出賠償要求。清政府還立即電令正在北大西洋海域游弋的重巡洋艦 「海圻」號向排華最嚴重的幾個拉美國家進發。
8月中旬,「海圻」號首先駛抵古巴首都哈瓦那。「海圻」艦駛抵古巴首都哈瓦那後,古巴中華總商會組織數百人到港口迎接,並隆重舉行歡迎宴會,為遠道而來的祖國親人接風洗塵。古巴總統拜謁了艦長,簽訂了中古友好條約。在「海圻」號停泊古巴的幾天里,清政府向墨西哥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得到滿意的說法,美國表態支持,墨西哥政府迫於壓力就排華事件正式向清政府賠禮道歉,並賠付受害僑民生命財產損失,緝捕暴民。於是「海圻」號取消了進軍墨西哥計劃。「不戰而屈人之兵」,目的達了,「海圻」艦遂中止了對墨西哥的訪問計劃。不管怎樣說,在晚清的屈辱歷史上,中國人總算嘗到了一次「堅船利炮」威懾作用的甜頭! 至此,「海圻」艦經過近120天的航程,完成了所有外交使命,本應返航回國了。然而時值1911年9月下旬,國內以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為主旨的民主主義革命風起雲湧。很快就有「武昌起義」的消息傳來。艦上水兵中原有的同盟會會員黃仲煊立即公開請求程璧光統領、湯廷光管帶率艦呼應,出面領導全艦官兵參加革命大業。經過與駐英大使劉玉麟一番緊急磋商,程璧光、湯廷光同意領導全艦官兵加入革命陣營。
辛亥革命 海圻易幟 1912年1月1日,是為中華民國元年的元旦。「海圻」艦在巴羅港舉行了隆重的易幟儀式。在雄壯的軍樂聲中,隨著程璧光一聲「換旗」令下,「海圻」艦降下黃色青龍旗,然後升起紅黃藍白黑五色旗。1912年3月末,海圻艦終於踏上了歸國的航程,由巴羅港南下,基本上是沿出國航線原路返回,於5月末駛抵上海楊樹浦碼頭,完成了這次歷史性航行。
海圻的「圻」(qí)對今人而言是一個頗為生僻的字眼。其實,「圻」是一個多音字,一音為qí,另一音為yín,包含著「界」、「岸」的意思,還含有「邊際」之意。這樣看來,「海圻」艦之命名,既象徵我國管轄海域廣袤無邊之意,又蘊含此艦航海巡洋、護衛海防無所不往之威。 可惜的是,在民不聊生、國力頹廢、政治昏庸的舊中國,「海圻」艦最後沒能禦敵于海疆之外,而是在1937年8月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之後,為了阻止日軍艦隊沿長江侵入中國內地,壯烈地自沉於江陰的長江中,走完了40年的漫長航程! 用自殺的方式保衛自己的祖國,很悲壯,卻也很無奈、很傷感! 天佑我中華,早日復興,重回世界巔!再次君臨天下! 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講個歷史故事是為了反思當下,回望100年前的中國近代海軍發展歷史,在緬懷海軍先驅的同時,從「海圻」艦的遠航歐美這一事件中可以解析出很多對今天中國發展有益的啟示。 其一:海防建設是整個國家防禦體系的重要部分。 歷史上,中國的外來威脅主要來自於北方游牧民族和陸地鄰國,中國人的防禦從來都是在陸地上,最典型的標誌就是萬里長城。到了近代,西方列強從海上用炮艦敲開了中國的門戶。 清政府最終也意識到,沒有海軍,就無法守土,於是才將防禦海上侵略提上議事日程,開始提出海防的概念,並採取一系列事件舉措,包括:開辦中國最早的兩家大型企業——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福建船政局,中國近代工業也由此而開端。為了提高海軍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還花了很多錢進行國際採購,從英國和德國引進了先進的鐵甲艦和巡洋艦。同時還開辦了中國最早的新式學校:福建船政學堂,培養海軍人才。為使這些海軍人才開闊眼界,組織他們到英法海軍留學,學習艦艇製造。 「海圻」艦能夠成功遠航,與這些基礎工程有著密切的關係。統領這次航行的指揮官程璧光就是在1875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駕駛的學員,畢業後歷任南洋水師、廣東水師和北洋水師的艦艇指揮官,在甲午海戰中曾率「廣丙」艦擊傷日艦「西京丸」,被彈片擊中負傷,血染戰衣而堅持指揮!今天中國的海防建設無非也是在兩方面不斷加強,一方面提高海防體系和海軍裝備現代化和系統化,另一方面加強具有現代化意識和能力的海軍人才培養!其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必須依靠強大海軍的保障。 晚清的50多年中,封建的清政府能夠接受海防概念已經算是「與時俱進」了,但是洋務運動中建立起來的海軍力量還不足以擔當起保衛海防的任務,更不用說去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了!「海圻」艦在那個年代的內外大環境里能夠遠航歐美實屬不易!要知道中國海軍艦艇單艦遠航3萬海里的記錄是由「海圻」艦這艘靠著燒煤產生蒸汽動力的艦船保持的,而且至今沒有被打破! 要知道中國海軍艦艇單艦遠航3萬海里的記錄是由「海圻」艦這艘靠著燒煤產生蒸汽動力的艦船保持的,而且至今沒有被打破! 要知道中國海軍艦艇單艦遠航3萬海里的記錄是由「海圻」艦這艘靠著燒煤產生蒸汽動力的艦船保持的,而且至今沒有被打破! 要知道中國海軍艦艇單艦遠航3萬海里的記錄是由「海圻」艦這艘靠著燒煤產生蒸汽動力的艦船保持的,而且至今沒有被打破! 2002年中國海軍實現了第一次環球航行,雖然總航程達到33000海里,但那畢竟是現代化動力軍艦和大型綜合補給艦的編隊航行!在佩服海圻艦先驅的勇氣和能力之餘,我們也為中國海軍實力的不足感到遺憾! 今天,中國已經深深感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力不從心,箇中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我們的海軍實力不夠強大,所以南海諸島和相應的海域才被鄰國肆意佔領與開發;所以釣魚島才被日本佔領至今!對此,中國必須用「知恥而後勇」的精神,爭分奪秒地縮小和世界先進海軍之間的差距,方才能變被動為主動! 其三:國家要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全民的海洋意識。 晚清的洋務派官員們一方面在大張旗鼓地推行海軍近代化,使得清朝海軍在裝備和技術領域裡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度成為亞洲最為強大的海軍;但是在另一方面,無論從國家戰略層面還是民眾的文化心理層面根本就沒有海洋意識,所謂的海防建設根本構不成系統,只能是「花拳繡腿」的擺設,幾十艘當時並不落後的軍艦根本抵擋不住西方列強的侵略! 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但是海洋意識的薄弱和海權維護能力的欠缺,嚴重製約著國家發展的可持續性!21世紀是海洋世紀,誰掌握了海洋的控制權,誰就掌握了自己發展的未來!對此,有民族責任心的中國人都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並積極為提高中國的海洋維權能力貢獻力量! 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沒有國家強,小家難安祥! 滿清積貧積弱,雖然不乏仁人義士,不乏中華民族的優秀精英,但畢竟個人的力量在歷史洪流面前太過渺小,今天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懷才不遇的人,但這只是社會環境的「不遇」,在滿清時代那可是歷史的「不遇」,壞境可以去適應,可以改變,但歷史是按照它的客觀規律演變和發展的,只能說生在那個時代是很多人傑英雄的悲哀!看看甲午海戰後海軍將士的妻子自殺殉夫: 女人,是甲午海戰中一群看不見的犧牲者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前後,北京城的夜晚在一片悲泣中變得更加陰冷。 紫禁城兩側、被後人稱為東城和西城,方圓50來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東富西貴地布滿大清官宦的宅邸。壓抑的女人哭聲就從這樣的衚衕和街巷中幽幽地傳出來,連成一片。
曾經風華正茂,豪情萬丈,轉眼魂消大海,艦沉人亡 自從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開始後,這種女人之悲,一直嗚咽了長達數月。從山東傳來的消息說,她們的丈夫,那些從英國和法國留洋回來的北洋水師將領、那些被西方培養成紳士加軍官的青年才俊,在對日海戰中或戰亡,或失蹤。 同樣的消息也傳到安徽省,地僻水遠的安徽巢縣(今巢湖市)高林鄉郎中村,在中日黃海大戰兩個月後,接回了全村兵士的屍骨,他們的遺孀在一夜之間全部守貞殉情。 這一悲劇過去了100多年後的一天,有位研究北洋水師史的年輕人來到高林鄉郎中村,這位叫陳悅的年輕人,是中國海軍史研究會研究員。他找到了一位在輩份上是丁汝昌第四代孫的老人,多年來,對文物販子打擾得不勝其煩的老人,把陳悅也當成了來他家買文物的。
這是一個很窮的村落,老人在村子裡給村委會看大門,問到祖先,他如實地說,自己也不知道太多的東西,只聽說是 「好像是清朝的大官,和日本人打過仗」。 丁汝昌14歲離開家,20歲參加了太平軍,59歲在海疆飲鴆殉國。在他的家鄉,後人們的確無法了解和傳述他生活中的細枝末節。 看到陳悅並不像是來收文物的,而只對丁汝昌本人感興趣,老人問他:「村子後面的山上有點東西,你看不看」。跟著老人一起爬到村子後面的小山坡上,荒草叢裡,是一片墓碑。在這一片夫妻合葬的墓地上,陳悅看到每塊墓碑上男人去世的日子都是1894年(甲午年)8月18日,死因皆為血戰身亡,而每個妻子去世的日子都是兩個月以後,全村投奔丁提督的男子犧牲兩個月以後,消息才傳到家鄉,這些北洋海軍下級官兵的妻子們,全部選擇了同一條路:自殺殉節。 今天,從時間上分析,這批殉國難的軍人,全死於8月18日的黃海大東溝海戰,中日甲午戰爭開戰之初。 正如丁汝昌的家鄉陷入全族性的悲傷一樣,作為中國水師重鎮之一的福州,在甲午戰爭開始以後每家都成了烈屬,這一悲情被少女謝琬瑩深深地記憶。在她成長為作家冰心以後,有過一篇文章,寫到了她們家在福州時住過的那條街,甲午之後家家掛孝,她的母親當時準備好了鴉片,準備一旦聽到自己丈夫殉國的消息,就自殺。 冰心的父親謝葆璋光緒七年考入天津水師學堂,三年後畢業,進入北洋水師服役。1894年8月18日的黃海大東溝海戰中,他服役的「來遠」艦在給日艦重創後,中彈200多顆,仍能衝出日圍,他與管輪配合,將已受重傷的「來遠」駛回旅順水洋水師基地時,海軍中人無論中西無不稱奇。在次年正月十二日凌晨,潛入旅順軍港的日本魚雷艇將「來遠」擊翻,並沉入海底,謝葆璋游出大海逃生。 1899年,清政府新建北洋海軍,遣散回家的謝葆璋被起用為「海圻」艦大副。1902年,清政府在山東煙台設立海軍練營,調謝葆璋任管帶,兼任練營內附設的海軍學堂監督,冰心在煙台的大海邊度過了童年時光。謝葆璋告訴女兒:「 我們是被擠到這裡來的,威海衛是英國人的,大連是日本人的,青島是德國人的。」
推薦閱讀:
※2014年中國海軍入列艦艇
※五大兵種齊亮相!中國海軍2017徵兵宣傳片,邀你共赴星辰大海
※中國海軍實力已經遠超日本 驅護艦至少比日多17艘
※中國海軍兩年造艦速度世界第一 堪比曾經美軍(圖)
※中國海軍現役艦艇總覽【圖文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