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少年孝道文化的缺失與重建
[內容提要] 我國從1999年起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註定了贍養老人的責任是以家庭為主,也註定了青年人有義不容辭的養老責任,但從四川團員青年大調查的結果來看,情況卻不容樂觀。調查表明,青年從經濟上支持老人的程度是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反而逐漸遞減,青年人在思想上贊成孝敬父母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少有體現,這些都有待於我們反省教育的缺失。今天提倡孝道,使全社會高度重視孝道文化建設,真正讓孝道文化走出書齋,銘刻到青年人的心中並化為自覺的行動,將有助於民族的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 青少年;孝道文化;缺失;重建 為了全面了解掌握廣大團員青年基本情況和共青團工作、青年工作現狀,找准共青團工作和青年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從2006年9月開始,利用3個月時間,共青團四川省委對全省團員青年的基本情況進行大型綜合性調查活動,為使調查結果更具權威性、專業性、準確性,該項活動由共青團四川省委主辦,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四川省統計局協辦。活動通過問卷抽樣調查、網路調查、專家學者座談和團員青年個別訪談等四種方式進行。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以及省社科院等有關方面專家參與了本次大調查。通過藉助專家力量和專業調查隊伍參與這一模式,廣泛徵求專家學者對新形勢下青年工作開展和共青團事業發展的意見,掌握當前四川省團組織、團員青年和團幹部的基本狀況。 此次調查活動中,在網路平台開通的兩個多月里,參與網路調查的青年突破60.7萬人,範圍涉及四川省21個市、州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專業調查隊伍在四川省13個市、州隨機抽樣入戶調查4000戶。調查涉及青年的思想狀況、青年看社會、社會中的青年、青年與共青團等內容,了解到青年對相關問題的認知現狀、參與情況。在對青年理財觀的調查顯示,青年在孝敬父母方面有著相當大的缺失,而且隨著文化程度越高,這種缺失越大,這不得不令人深思,予以重視。 一、傳統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自古對孝道的論述就相當豐富,孝被看作是人的一切道德的根本與起點。有所謂百善孝為先之說。兩千多年前出現的《孝經》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孝道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在《禮記》、《三字經》、《二十四孝》、《弟子規》等古籍中也為子孫後代的孝道作了種種規範。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孝道文化仍應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這是因為:其一、老齡化社會需要孝道。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2006年2月在京發布《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已於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200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43億,佔全球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報告說,「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頭20年將成為「快速老齡化」階段,隨後的30年為「加速老齡化」階段,其後的50年則達到「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 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大、來勢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國21世紀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倡導孝道文化也就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其二,家庭結構的現狀需要孝道。家庭和諧,社會才能穩定。在我國城鄉有著不同的家庭結構,但同樣需要孝道。在城鎮,現在普遍的情況是「421」的家庭結構,6個大人愛著一個「小皇帝」,「愛幼」的問題不大,甚至有的愛過了頭,成了溺愛。而養育過程往往忽視對孝道文化的灌輸,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淡化親情回報、缺少社會責任感和對人冷漠的性格,孝敬意識相對較差。特別是有些不肖子孫,不但不盡孝養義務,反而虐待打罵老人,搶奪老人財產,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權益。在鄉村,雖然父母不只一個子女,但按照鄉村的習慣,女大出嫁,男大分家,父母無經濟來源,養老仍然是個問題,多子女更出現了「踢皮球」現象,有的雖然做到了生活上的贍養,但沒有注意精神慰藉。因而應當以孝道為切入點,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個有道德良心的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社會穩定。而孝,正是調節家庭關係的一劑良藥。一個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效忠國家的人。古往今來,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國之忠臣多是孝子。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就要弘揚孝道。 二、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缺失 1.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與青少年中普遍缺乏孝道行為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正需要盡孝的時代,青少年中的孝道行為卻在不斷弱化,相關消息時有所聞,並不斷見諸報端。 《成都商報》今年3月26日在一篇專題分析《30年後我們拿什麼養老》中就提到養兒防老指望不上,文章寫到:30年後誰養你?養兒防老也許是一個備選答案,但我們五六十歲的父母都已經在搖頭了,怎能指望今天的「獨苗苗」,30年後養幾位老人?這種觀點折射出社會上對青少年盡孝前景普遍不看好。 僅隔8天以後,《成都商報》又以《3歲男童機場撒野兩記耳光扇長輩》為題報道了在泰國曼谷機場上演的驚人一幕:在一架飛往北京的航班登機前,中國旅遊團中一名約3歲半的男童在候機廳踢足球遭工作人員制止後,竟拿陪其玩耍的長輩出氣,扇了長輩兩耳光。但令記者驚訝的是,整個事件現場,不僅沒有一名乘客上前制止,甚至連男孩的母親都不聞不問,而那名被打的成年男子接下來也沒有教育男孩。記者後來了解到,這名男孩屬於一個從北京來的旅遊團。據團員稱,被打的男子是男孩家的鄰居。當記者詢問團員為何不制止團內的小孩踢球時,許多中國遊客發出了冷笑,一些人說:「導遊都沒管,我們管他幹嘛?」還有的人說:「踢球怎麼了?又沒犯法」。甚至有的中國遊客揚言:「咱中國人可不能讓別人欺負!」該報最後指出,「耳光事件」影響惡劣,已經使中國遊客的形象大打折扣。筆者以為,「耳光事件」可怕之處不在小孩,而在於長輩的不教及整團成年人的麻木。在這種不講公德、不講孝道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成長起來的小孩只能走入極端自私自利的行列。而這種人學歷越高,對社會的破壞程度也會越大。 孝道的缺失同樣也反映在一些調查數據之中,2005年10月至12月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個人出資10萬元,率7人普查組自費普查全國農村孝道現狀。調查組擬定了老有所養現狀調查問卷,涉及10大項55小項。通過對10401人的調查,統計表顯示:孝18%,一般52%,不孝30%。被調查者人均收入650元,自養者78%,兒女供養22%。調查組總結「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房最小的是老人。空巢老人大多沒精神,眼神茫然空洞,腦筋遲鈍,面無表情。家裡清風冷灶。有電不使,有電視不開,不燒煤……」這些得不到物質贍養的老人,更難得到精神贍養。對不孝子女,調查組調查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干預狀況,結論是監管不力。幹部們直言不便插手的苦衷「清官難斷家務事」。不便插手導致不孝惡行膨脹。如果說村官不便插手,那麼鄉風文明也可成遏制惡行法器。如口誅筆伐、黑板報、標語等,然而調查組沒聽見沒看見。反而,一些村民對不孝見怪不怪,不笑話不譴責。行政束縛的失效,小氣候的放任,以致不肖子孫在不孝路上越走越遠。 2.出現了文化程度越高孝敬老人越少的反常現象 按照常規,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的文明素質也相應提高,經濟條件也相對要好,對孝道的認識和盡孝的能力也應相對提高,翟玉和調查組也聽到不少子女這樣承諾:「我現在沒能力,等我有能力了一定好好孝敬父母」。這也是一般人對青年人的普遍認識,即受教育多的青年人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對父母的反饋也相應要多,但四川團員青年大調查的結果卻出人意料,在調查青年理財觀時顯示: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青年手中多餘的錢,用於孝敬父母的比例卻在不斷減少,初中以下有27.14%的人會用於孝敬父母,這個數據是初中有26.45%,中專、高中、職高有25.68%,大專、高職有20.37%,本科有20.00%,碩士及以上僅有17.86%。這組數據的確令人震驚,值得反思,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社會動用了大量資源培養出的高層次人才在孝敬父母上有如此大的反差?在調查青年幸福觀時顯示:在10種選項中選擇建立美滿和諧家庭的青年高居榜首佔34.50%,遠遠超過位列選項第二的為社會做貢獻(16.37%)和第三的事業成功(15.28%)。從文化程度來看,又是碩士及以上人群遠遠高於其他人群,碩士及以上選擇建立美滿和諧家庭的高達50%,比初中以下高出22.86,比本科高出19.77%。這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的青年人越在意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對父母的反饋如何就不難判斷。 3.出現了思想觀念與實際行為的嚴重錯失 當代青年或多或少還是了解傳統孝道,在思想觀念上還是知道應當盡孝,據四川團員青年大調查顯示,在問到當代青年有了多餘錢的用途時,有23.95%的青年選擇了會用於孝敬父母,高居該問題7個選項之首。 中華孝道文化研究課題組於2005年所作的《四川城鄉居民孝道觀念的調查與分析》顯示:聽說過孝道這個詞的人占調查總數的96.78%,說明孝道的知曉度還是比較高;在對孝的理解的首要選擇中,孝就是善於奉養父母的選項,占第一位,達71.63%,說明絕大多數被調查者把物質上對父母的奉養,看成是最重要的孝行。 以上數據說明,當代青年不是不懂得孝敬父母。但在實際生活中,大眾耳聞目睹的青少年卻是另一種形象,父母在「愛幼」上可以說是做得周到細緻,但很少聽說青年人如何在經濟上、在精神上關心孝敬父母,孝道僅僅停留在青年口頭上。求學期間自然是父母供養,成家前後多有「啃老族」出現,成家立業後更多的是只關心自己的小家庭,而且文化程度越高的青年人關心更甚。據專題調查,中國人的孝道行為差強人意。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科學系的課題《老、中、青三代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廈門、西安、香港的孝道實踐研究》,在孝道實踐方面,調查涉及了晚輩對長輩行為的六個層面,包括:照顧長者,經濟上援助長者,尊敬長者,服從長者,關注長者的愛惡,不時慰問長者。結果顯示青年人行為最差的一項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這些都印證了當代青年人在孝道行為上的言行不一。 三、孝道文化的重建 1.賦予孝道文化新的時代精神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孝作為一種倫理道德觀念,其功能和作用具有二重性,對傳統孝道必須要予以「揚棄」,保留其養老、尊老的核心價值,摒棄其愚孝愚忠之糟粕。否則,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都不利於傳統孝道的繼承,不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潮流。 中國孝文化起源於古代宗法社會,興於周代,制度化於漢代。其主要內涵可概括為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等內容。它的主體部分仍不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歷史遺產。但將這種孝道絕對化、極端化,就會出現「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論調,繼而產生如《二十四孝》中一些愚忠愚孝的事,這些都需予以拋棄。孝敬父母是人的一種天性美德,孝不應該被拋棄,應該擯棄的是那些孝文化中的糟粕和迷信成分。 根據時代特點與文化需求,使孝文化重新回歸家庭倫理範疇中去。建立新的孝文化,要注意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包括學習世界各國尊老愛幼的正確理念和合理措施以豐富自己,應該採用開放式的方法去建設。當然,在此過程中仍然需要保持我們的尊老傳統,強化我們的家庭倫理觀念。新的孝文化的建設首先應堅持孝道文化的核心——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今天重視孝道文化建設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育,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養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同時,對一些歪曲孝道的行為予以批判。現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後卻大辦喪事,以顯示其能「光宗耀祖」。這決不是什麼孝道,而是借著父母的牌位顯示自己的「榮耀」。這種現象是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歪曲和褻瀆!而通過對這種「孝道」的批判,也正顯示弘揚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會意義。 2.將孝道文化教育納入學校、學生的評價體系之中 孝道教育應貫穿於人的一生,尤其重要的是要在世界觀尚未形成的少年兒童時期、青年時期加強教育。獨生子女的一代在青少年時期得不到較系統的孝道教育,就會一味索取而淡泊孝心。有道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都尚不知盡孝,又怎能期待他為國家民族盡忠呢?愛祖國、愛人民豈不成為一句空話。孝道教育必須進入教育評價體系。就學校而言,示範校評比、各級重點校的申報都應有孝道教育的考核內容。就學生而言,從小到大都沒有系統學習過孝道文化,怎麼可能成人後突然變得孝順起來。如今在學校評價一個學生的惟一標準是學習的好壞、分數的高低。至於孝道,則很少有人問津。因此,要想將傳統孝道文化傳承下去,就必須將孝道文化列為必修課,進入中考、高考的試卷中,使青少年有行孝的思想基礎。否則,孝道只能在少數專家學者和青少年工作者中議來議去,很難落實。 3.孝道文化要運用在實踐活動之中 理論教育對青少年來說是抽象的,孝道文化在理論上學得再好,在實際生活中也可能得不到落實,只有把認識付諸行動,才能內化為品質,才能成為每一個人終身的自覺行為,才能在整個社會形成行孝的風尚。因此,孝道教育離不開實踐活動。從小學到大學都應根據年齡,讓學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敬老愛老項目並進入考核成績。中、小學可作為家庭實踐作業讓學生完成,目的在於讓學生心中有父母、長輩,使孝敬成責任,孝敬成自然。大學則可與志願者活動相結合,規定為老人服務的時間,進入必修學分。同時,要在全社會形成以敬老、愛老、助老為榮的風尚,為老人出行、看病、參觀、娛樂等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讓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的觀念真正入腦入心,讓孝敬父母、尊長敬老在社會上蔚然成風。 4.把孝道文化建設融於師德建設和家長教育之中 身教重於言傳,要想教育好下一代,為人師長者自身就必須有良好的孝道修養。教師形象對學生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首先做到。在學校營造孝敬文化、實施孝敬教育中,教師的品德修養水平對孝敬教育的效果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在各類師範學院和教師進修學院的課程設置中應加強孝道文化的教育,認真研究、設置各種行孝活動方案。各校在招聘教師時也應將孝道文化列入考核內容。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習慣的養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塑造孩子心靈最重要的場所,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自私自利、目無尊長往往都是家長溺愛的結果,也是一些家長重智力輕德育的結果。因此,很有必要讓家長積极參与有關孝道文化的教育。讓家長了解孝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讓孩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受到熏陶;讓孩子感受孝敬父母時的幸福感等等,同時,改變家長思想上一好(子女學習成績好)遮百丑的偏頗意識,使學校的教育活動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 5.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盡孝行為提供法律依據 對老年人來說,一個是家庭養老、一個是社會養老。根據我國國情和社會風俗習慣,還是家庭養老居多,養老的責任還必須由子女來承擔,雖然城鄉子女盡孝的方式和內容有所不同,如農村子女更側重經濟上的贍養,而城鎮子女更側重精神上的關懷,但都需要子女對老人有一顆盡孝盡責的孝心。就當前一些子女行為表現來看,只靠教育和道德層面,很難約束其行為,因此,必須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用法律來規範子女的盡孝行為。這不僅僅是「家務事」,而是關係到民族未來健康發展的大事,關係到培養什麼樣接班人的大事。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到這一點,呼籲為孝立法。早在2004年,成都市一位名叫李宗發的律師,就慎重地向省人大提交了一份《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關係規定》即《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議稿。據他調查,對於如何盡「孝」,我國僅有婚姻法略有涉及。因而希望能為「孝」立法,讓子女盡「社會主義親情、孝敬、奉養」義務,要求國家、社會繼續弘揚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維護父母不受子女不敬、暴力行為的侵犯。 無獨有偶,針對社會上時有發生的虐待、遺棄老人,不尊重老人的隱私權、婚姻權、財產權等現象,南京市老齡委蔡主任建議在刑法中增設「不孝罪」的條款,讓不孝敬老人的逆子受到嚴懲。一個四川,一個南京,發出同樣的呼聲,提出同樣的見解,目的就是讓「孝」走上法制化軌道,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用法律手段保護傳統美德,懲治不孝之徒、忤逆子女,這也說明了為「孝」立法已為公眾所盼。 1996年我國為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發展老年事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美德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敬老養老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的規範。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基本道德規範,把尊老愛幼作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但現有法律法規在道德層面要求較多,而對不孝子女無剛性的處罰、量刑條文,如規定贍養人應有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這只是一個倡議性的條文,因該法並無對不履行贍養人義務的人進行處罰的條文,因此,處罰不孝子女於法無據。這也是法律頒布後全社會的孝道行為無普遍改觀的原因所在。事實證明,法律的威力不是來自於原則,而是罰則。也就是說,法律必須從人性惡的角度,提前設置違法者所要付出的代價,否則僅靠原則性的倡議,難以保證法律得到實施和遵守。再者,不孝者不違法,社會多數人都把不孝看成「家務事」,很難提升到法律的層面上來。因此,要想在全社會形成養老、敬老的風尚,還應完善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代際和諧與家庭和諧,而這兩個和諧的立足點就是要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的家庭,愛幼是說得多,做得多;而尊老是說得多,做得少,因此,更應該大力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並提出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這說明思想道德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繫,社會和諧需要道德規範加以保障。重建孝道文化,將孝道從「家務事」中解脫出來,對建設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曾禮(四川省團校副校長) (該文為第三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2007>「和諧社會建設與青少年工作創新」徵文論文)
推薦閱讀:
※胡榮華:從少年冠軍到最老棋王
※請原諒悵立深宵是我,歌筵畔悄離席亦是我
※美籍華裔少年體驗「廣式生活」
※13歲少年弒母:「棍棒底下出孝子」釀慘案
※吳清源弟子林海峰23歲稱霸日本,少年聶衛平上山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