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進日本舞妓華麗的背後

說起歌舞妓,對於不了解日本文化的異邦人的聯想總會有如下兩種:首先是鬼!看不出性別的白臉人浮現在幽暗的背景前,拖著比京劇還長的唱腔,舞台上似乎還飄著浮世繪的落葉;其二是「妓」字引發的歧義,還有藝妓在日本電影里的頻繁現身。這些都使我們無法忽略歌舞妓這個行業的江湖身份,即使是「國粹」也是來源於民間,有它自己辛酸的成長曆程。

日本扇子舞花街現在京都有著「祇園甲部」、「先斗町」、「上七軒」、「宮川町」和「祇園東」五個花街。各家花街的舞妓和藝伎一起表演,展示平日潛心鑽研的「舞蹈」,這正是京都春天的代表性活動之一。

祇園甲部的「都舞」、上七軒的「北野舞」、宮川町的「京舞」和先斗町的「鴨川舞」會先後在各自的歌舞練習場公演。只有祇園東的「祇園舞」在秋季公演。關於舞妓並不是任何人都能立刻成為舞妓的。首先,舞妓通常只限定於不滿20歲的年輕姑娘,要出來接待客人還要進行「專門教育」,學習花街的規矩和行為舉止,如果不是京都出身的姑娘,至少還要學習一年的京都口音。因此,很多姑娘都是在中學畢業的同時就到藝伎住所開始學習,其中也有一邊在藝伎處修行,一邊上中學的情況。

在專業教育修行結束之後,成為舞妓之前的大概一個月時間內,還要作為「見習」在茶室(妓院)幫忙,就像考駕照需要上路練習一樣,她們也要到現場學習,以便能獨自接待客人。等到舞妓所打出了自己的姓名牌,在工會的註冊也完成之後,就可以開始正式的舞妓工作了。這時要穿上黑色圖案的和服,和服的帶子要聳拉著,在茶屋轉一圈,向大家打招呼,以此來正式出道。當從舞妓畢業的時期到來之後,就會「變換和服領子顏色」,成為藝伎。舞妓さんのスタイルのこと關於舞妓的風格舞妓的姿態非常的華美和艷麗。據說舞妓的這種獨特姿態來自於江戶時代室町大道上綢緞批發店的姑娘們的姿態。

頭髮上插的花簪子,從1月到12月,每月都要更換。這配合了每月的特色花(三月是菜花,五月是紫藤之類的),是非常纖細的東西。作為舞妓特徵之一的日本發全都是她們自己本來的頭髮。其髮型也有很多種類,最開始是「鹿子式」,大概經過兩年之後髮髻就變成「御福」。此外,在祇園祭的時候要結成「勝山」。另一方面,成為藝伎之後,就不用自己的頭髮了,大多數都是使用假髮。化妝都是自己動手。剛開始的一年只在下嘴唇塗上口紅。此外,將臉塗成白色是因為在使用蠟燭作為照明工具的時代,這樣的化妝即使在暗淡的環境中,也能很清楚的看到臉,是從當時留下來的習慣。歌舞伎的臉塗成白色也是基於相同的理由。和服並不是舞妓的東西,全都是舞妓屋老闆娘的,都有著長袖子和鬆散耷拉著的帶子。仔細看看會發現這個袖子的長度弄得有些短,這樣一來看起來就很像是小孩子的浴衣,舞妓看起來就比較年輕。

而與此相對的,藝伎所穿的則是已婚女性的和服,還有太鼓帶結。

「藝妓」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藝術家」。日本歷史在早期就有了女藝人的存在:藝人(為客人提供服務的女孩)幾乎都是公元七世紀後期在戰爭中家破人亡的一些流浪女孩。流浪女孩中的一些靠出賣自己的身體來謀生,而另外的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則是在達官顯貴的聚會中依靠表演來維持生計。朝廷在794年將首都移至平安京(京都)後,藝妓文化形成的條件日趨成熟。京都也便成了那些名流們流連的處所。那些有著技藝的日本傳統舞蹈開始興盛起來。

藝妓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音樂和舞蹈,並且這個過程會貫穿她們的一生。藝妓的舞蹈是從歌舞伎的表演舞台上演變而來的。「野性的,誇張的」舞蹈變成了一種更加微妙,形式更獨特,更易掌控的舞蹈形式。這種舞蹈極其規律,類似太極。每一支舞都是在用形體在講述一個故事,而且只是行家可以看懂這種平緩的象徵主義手法。打個比方說,一個細微的動作可以表示正在讀一封情書,嘴裡咬著手帕的一角代表賣弄風姿,和服長的袖子經常被用作是抹眼淚的象徵。

所有的舞蹈都伴隨著日本傳統音樂。主要用三味弦來彈奏。三味弦是在1750年的時候引入到藝妓文化中的,並且多年前就已被日本女藝術家們掌握。這種三味弦起源於沖繩群島,是一種像班卓琴那樣的用琴撥彈奏的三弦樂器。那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憂鬱的聲音,常常配以長笛。人們常常用「憂鬱」來描述這種樂器,因為在傳統的三味弦樂曲中只用降三調和六調來演奏。即使需要花幾年的時間來掌握,所有的藝妓們也必須學會用三味弦來演奏。除了三味弦以及長笛以外,藝妓們也要學會演奏一種小小的,沙漏狀的肩鼓, ko-tsuzumi(一種樂器名),和一種大型的地板太鼓(鼓的一種)。一些藝妓不僅僅會跳舞,會演奏樂器,還會寫優美的,悲傷的詩歌。還有一些藝妓擅長繪畫,或者是音樂創作。

註:「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藝術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藝的「妓」是指前者,因為藝妓在原則上是藝術表演者,並不從事性交易。但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漢語翻譯寫法。日語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如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張「藝妓」才是正確的中文翻譯寫法,以示區別。男扮女裝的日本歌舞伎

當時的日本德川幕府對「游女歌舞伎」的**行為採取了取締措施,並於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戲的法律,並沒有中斷歌舞伎的發展,劇團採取變通辦法,以年輕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這就產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這種歌舞伎被稱為「若眾歌舞伎」。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婦孺皆知的美女阿國,她是島根縣出雲大社的巫女(出雲大社: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也是日本唯一一個被冠以「大社」之名的神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專門負責奏樂、祈禱等工作的人員),為修繕神社,阿國四處募捐。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漢字,原意是「傾斜」,因為表演時有一種奇異的動作。後來給它起了雅號「歌舞伎」:歌,代表音樂;舞,表示舞蹈;伎,則是表演技巧的意思。阿國創建了歌舞伎後,在京都、大阪一帶的「游女」受其影響組織了許多「游女歌舞伎」,她們除了表演之外還從事賣淫活動。當時的日本德川幕府對「游女歌舞伎」的**行為採取了取締措施,並於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戲的法律,從而結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時代。女人演戲被禁止,並沒有中斷歌舞伎的發展,劇團採取變通辦法,以年輕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這就產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這種歌舞伎被稱為「若眾歌舞伎」。「若眾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員因為年輕貌美,深受武士的喜愛,演員生活作風糜爛,經常和觀眾發生同性戀情,殉情、私奔等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也時有發生。幕府雖然採取多種措施加以管理,但收效甚微,於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眾歌舞伎」演出活動。然而,歌舞伎畢竟已經成為當時日本百姓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幕府禁止也無法斷絕民眾的喜好。劇團方面想出了對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由成年男性演出,於是出現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現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也因此改變了以美媚之貌蠱惑觀眾的做法,轉而追求演技,逐漸發展成為專門由男演員演出的純粹演藝。現在,歌舞伎演員皆為男性。明治時代後,從西洋歸國的知識分子和執政者們看到西方社會裡把藝術視為國家文化的象徵。於是就把歌舞伎當作了日本文化的象徵。
推薦閱讀:

日本留學G30項目是什麼樣的項目?
近代日本的對外戰略(1868—1945)
香港遇最糟黃金周!中國遊客買爆日本!還創了個新詞......
如何評價2017年日本選出「今年的漢字」為「北」?
想去日本,如何做一個完整的行程?

TAG:日本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