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5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廣東省智能製造
發展規劃(2015-2025年)》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智能製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5年7月23日
廣東省智能製造發展規劃
(2015-2025年)
智能製造是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位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為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推進我省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升我省經濟發展質量,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背景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製造業強則實體經濟強。當前,世界新一輪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化已成為製造業發展的主流。生產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創造發展新需求,發達國家圍繞智能製造展開新一輪競爭,重構生產模式變革和組織方式,重塑全球經濟發展新格局。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廣東已成為國內製造大省和全球重要製造基地。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2.93萬億元,其中先進位造業增加值為1.41萬億元。雄厚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和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為智能製造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支撐和市場空間,國際上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帶來的製造業變革,以及我國「四化同步」發展帶來的需求擴展和消費層次的提升也為全省智能製造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與此同時,我省製造業發展仍面臨嚴峻挑戰,在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和品牌、產業結構、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自主品牌企業尚未形成規模、缺乏核心競爭力。同時,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資源和環境要素約束加劇等因素迫使全省製造業必須加快向「創新驅動」轉型,向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服務化升級,由「製造」轉向「智造」。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總目標,抓住全球新一輪製造業變革和我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的機遇,以國際智能製造先進水平為標杆,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智能製造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全面提升智能製造創新能力,推進位造過程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轉變。 (二)基本原則。 1.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動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強化企業在推進智能製造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規劃引導,優化政務服務,完善和落實財稅、產業、金融、土地、人才、貿易等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2.兩化融合,協調推進。統籌信息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實施信息化先導戰略,促進位造業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信息交互和智能協作。促進位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發展「產品+服務」的新型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服務鏈全面協同發展。 3.重點突破,示範引領。選擇條件成熟、需求迫切的行業和領域,集中資源開展智能製造示範應用,以智能製造示範基地為載體,培育一批智能製造大型骨幹企業,帶動一批配套的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形成一批產業鏈完善、輻射帶動作用強的智能製造集聚區和產業園區,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市場競爭力與前景的產品和企業。 4.自主創新,開放合作。堅持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著力提高智能製造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基礎支撐能力。突破智能製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以新技術突破帶動形成新產業新業態,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探索國際合作發展新模式,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全省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 ——到2017年:先進位造業發展明顯加快,全省先進位造業增加值超1.8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4年的48.1%提高到50%以上,其中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3000億元,年均增長20%左右。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轉化能力大幅提高,一批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3%以上;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6.7萬件、年均增長8%,工業企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1.7萬件、年均增長10%;規模以上大中型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的比例達16%。智能化水平加快提升,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以上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機器人及相關配套產業產值達600億元,萬人機器人數量達到50台,傳統產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0%,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數量達到500家。骨幹企業引領作用凸顯,製造業骨幹企業加快做大做強,全省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工業企業超13家、超100億元工業企業125家左右;中小微工業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產值超100億元的智能製造產業基地達到4個、超億元的機器人製造及集成企業20家左右,建成2個國內先進的機器人製造產業基地。質量效益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2萬元/人,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4.5;主要工業品質量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1%,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到2020年:先進位造業規模躍上新台階,全省先進位造業增加值超2.4萬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3%以上,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4000億元,面向工業製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自主創新體系基本形成,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通過國家驗收認定。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製造協同創新平台,發明專利質量數量和技術標準水平明顯提升;重點領域和新興產業的關鍵裝備與兩化融合標準取得突破;規模以上大中型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的比例達2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5%以上。製造業智能化深度滲透,機器人及相關配套產業產值達1000億元,萬人機器人數量達到100台;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5%。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全省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工業企業超15家、超100億元工業企業超165家;產值超100億元的智能製造產業基地達到10個、超10億元的機器人製造及集成企業達到10家,建成5個國內領先的機器人製造產業基地。質量效益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4萬元/人。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5,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3.5%。
——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全面進入智能化製造階段,基本建成製造強省。製造業水平顯著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至25萬元/人。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1.7%以上,安全可控的智能技術產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信息技術集成應用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6.5。骨幹企業國際地位凸顯,培育一批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1000億元的工業企業,湧現一批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擁有自主品牌、開展高層次分工的國際化企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大幅提高,建成全國智能製造發展示範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區。 三、主要任務
(一)構建智能製造自主創新體系。 1.突破智能製造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聚焦一批關係我省主要產業健康發展的核心基礎部件和一批與產業安全密切相關的關鍵支撐技術,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攻關,儘早實現重大突破,打破國外壟斷。針對我省高端裝備和製造過程智能化等領域當前薄弱環節,重點突破核心基礎部件、智能感測器與儀器儀錶、高速高精製造工藝與技術、製造業信息化技術、嵌入式工業控制晶元、智能製造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成智能製造的關鍵技術體系和核心部件系統創新能力。 ——核心基礎部件。重點發展伺服電機及驅動器、智能控制器、精密減速器、高速精密傳動裝置、控制系統、重載精密軸承、高性能液壓/氣動/密封件、大型鑄鍛件等基礎件和通用部件,研發一批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關鍵基礎部件和功能部件產品。 ——智能感測器與儀器儀錶。重點發展新型感測器、微機電感測器、自檢校自診斷自補償感測器,以及工業自動化環境下的溫度、壓力、流量等感測器,研發高靈敏度、高環境適應性、高可靠性的智能儀器儀錶。 ——高速高精製造工藝與技術。重點研發有利於提高產品可靠性、性能一致性穩定性的先進位造工藝和有利於節能減排質量安全的綠色製造工藝,發展工程化微米、亞微米加工工藝和封裝技術、微納製造技術、先進激光技術。 ——製造業基礎軟體。重點研發製造業核心軟體和基礎設計平台,加強開發嵌入式軟體、工業控制操作系統、大型複雜系統模擬軟體、安全控制系統和安全防護產品。 ——嵌入式工業晶元。著力研發麵向工藝過程式控制制和特殊控制的兩個系列片上控制模塊晶元,並針對工藝儀器、裝備數控系統、智能電錶等不同行業進行應用。 ——智能製造新材料。重點發展與智能製造相關的功能材料、納米材料、增材製造材料、稀土材料等,推進關鍵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發展關鍵電子和光電元器件、新一代無線寬頻通信、工業大數據與雲計算、製造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短距離通信、新型顯示等重點領域。 2.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健全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和管理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推動企業成為創新活動的投入主體。引導工業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對具有明確市場前景的政府科技計劃項目,支持建立由企業牽頭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協同創新機制。鼓勵「眾籌眾包眾創」的融資模式和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眾創空間,為小微創業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業服務環境,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依託大型骨幹企業,圍繞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系統集成和成果中試轉化,建設若干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智能製造中央研究院、工程化平台。支持工業骨幹企業創建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發展一批企業主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用合作機制。支持骨幹企業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帶動更多的具有核心技術和較強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組織開展科技成果產業對接活動,促進智能製造功能部件企業與整機企業對接,智能裝備企業、系統集成企業與用戶企業對接,智能製造企業與大學、科研院所、認證認可及人才培訓公共服務平台對接。 3.建設智能製造創新平台。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資源的共建共享以及科技產業的協同發展為抓手,著力構建開放型、一體化的智能製造區域創新平台。著力建設珠三角自主創新示範區,大力推動產業分工合作、創新資源開放合作、要素有序流動,發揮高新區「二次創業」、產業園區擴能增效對智能製造發展的促進作用。面向全省製造業需求,依託高校科研機構建設國家級智能製造協同創新中心,充分發揮其引領和支撐作用。統籌建設一批國家級計量、檢測、試驗及認證平台,形成國內領先的智能裝備可靠性和壽命測試試驗、質量檢測、性能檢驗能力。構建面向企業供應鏈管理、交通、電力、環保、食品溯源、現代農業種養的物聯網應用創新平台,面向中小微企業信息化服務和技術創新的雲計算平台,面向企業經營管理及社會服務管理的大數據挖掘應用創新平台。統籌建設一批專業智能製造公共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智能製造展示和體驗、一體化智能改造諮詢及實施、智能設備融資租賃以及專業技能人才培訓等服務。加快工業設計、設備共享、信息化應用等中小微企業創新服務公共平台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戰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台在廣東布局建設,實現「平台集聚-企業集聚-產業集群」的良性循環。積極發展智能製造新型研發機構,按照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引導地方政府、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引導新型研發機構建立健全理事會等現代院所治理機制、產業化導向的運營模式,強化與企業、市場的對接。 4.推動兩化融合標準體系建設。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標準體系建設與貫標試點示範,開展智能製造貫標宣傳推廣工作,樹立工業領域試點示範應用標杆,提升企業智能化應用能力和水平。遴選一批企業和服務機構列入省級貫標試點,組織貫標服務機構深入試點企業,對照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幫助試點企業開展基礎建設、單項應用、綜合集成、協同創新,推動兩化融合標準體系建設,支持基礎條件較好的企業積極申報國家貫標試點。加強兩化融合管理體系建設,建立系統規範、質量可控的兩化融合管理標準體系,提升企業兩化融合能力和水平。 5.加強知識產權的運用、保護和管理。實施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培育工程,積极參与工業和信息化部知識產權運用能力培育工程試點,指導工業企業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培育一批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知識產權運用標杆企業。大力推動企業貫徹實施知識產權管理規範,提高企業知識產權運用水平;加強重點產業專利布局,開展重點區域產業發展專利導航,建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評議機制和預警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交易運營體系,提升智能製造領域知識產權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 6.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完善政策規劃體系和質量管理法律法規,推廣應用卓越績效等先進質量管理辦法和控制技術,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建立健全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制定實施與國際接軌的製造業質量標準。完善質量認證、檢測保障體系,建設一批面向智能製造產品的計量、檢測、評價、認證等公共服務機構。推進區域品牌創建,依託產業集聚區開展國家和省級產業集聚區域品牌試點示範、全國知名品牌示範區建設,大力推動區域內特色優勢產業申請集體商標、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等,積極引導智能製造行業集聚形成合力,打造區域品牌,推動一批重點骨幹企業開展工業企業品牌培育試點。
專欄1:建設智能製造自主創新示範區 建設珠三角智能製造自主創新示範區,以廣州和深圳兩個國家創新型城市為智能製造研發創新軸,重點建設中國(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華南智能機器人創新研究院、廣東(東莞)智能機器人協同創新研究院、中德工業裝備(可靠性與智能製造)聯合實驗室等新型創新平台。通過創新資源的共建共享以及科技產業的協同發展,著力構建開放型、一體化的智能製造區域創新平台,推動珠三角智能製造生態體系與創新體系一體化發展。 |
(二)發展智能裝備與系統。 1.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著力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市場前景的工業機器人,加快突破機器人關鍵核心技術,重點支持工業機器人本體、控制器、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應用,打造完整的工業機器人製造產業鏈。積極利用具有自主品牌的工業機器人開展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工業領域的產業升級。圍繞教育、家政社區、助老助殘、醫療保健等服務領域需求,積極培育發展服務機器人以及應用於特殊環境下的安防、排爆、救援等特種機器人,突破服務機器人安全性、可靠性關鍵技術,推動智能服務機器人第三方質量、安全性、可靠性檢測能力建設,加快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 2.加快發展智能化基礎製造與成套裝備。針對全省高端裝備和製造過程在產品設計、柔性製造、高速製造、自動化和網路製造等方面的薄弱環節,通過集成創新,發展一批基礎製造裝備、流程製造裝備和離散型製造裝備,提升裝備質量可靠性水平,加快智能化裝備的產業化和示範應用,大力提升智能製造成套裝備的整體水平。 ——基礎製造裝備。重點發展高精、高速、智能、複合、重型數控工作母機和特種加工機床、大型數控成形衝壓、重型鍛壓、清潔高效鑄造、新型焊接及熱處理等基礎製造裝備,提高全省高檔數控機床和重大技術裝備的技術水平。 ——自動化生產線。著力發展組件數字化裝配系統、自動化柔性裝配生產線和以DCS(分散式控制系統)、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IPC(工業計算機)為重點的工業控制系統等。 ——流程製造智能成套裝備。著重針對石油化工、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紡織、造紙印刷、節能環保等流程工業生產過程的數字化、智能化需求,開發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設備、智能化造紙及印刷裝備、高端紡織成套裝備等流程製造智能成套裝備。 ——智能電子製造成套設備。重點開發點膠機、固晶機、焊線機、錫膏印刷機、錫膏厚度測量儀、迴流焊設備、選擇性波峰焊設備、自動光學檢測裝備以及高精度多維度亞微米定位、焊接、固化、封裝、測試成套設備等。 ——新能源製造裝備。重點發展應用服務於整車製造、動力總成、動力電池等領域的新能源汽車製造成套設備;圍繞太陽能電池、LED製造,研發以MOCVD/PECVD(金屬有機化合物化學氣相澱積/等離子增強化學氣象沉澱)為代表的成套裝備;圍繞智能電網製造,研發自動化輸配電設備、分散式電站成套設備;圍繞大氣治理和污水處理,研發成套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和包裝物資源化利用技術裝備,污水處理高端成套裝備、火電廠煙氣脫硫高端成套設備等。 ——先進交通高端裝備。以低空領域開放為契機重點發展通用航空裝備,依託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網路建設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依託海洋工程建設重點發展海洋礦床資源開發裝備、大型臨港工程裝備等船舶海洋工程裝備。 ——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重點研發基於計算智能與生產物流分層遞階設計、具有網路智能監控、動態優化、高效敏捷的智能製造物流設備。 ——智能農業裝備。重點發展智能化成台套農機田間作業裝備,智能節水灌溉/噴灌裝備,自動化採摘收穫裝備,設施農業與精準農業裝備等。 3.培育發展系統集成及應用。以應用需求為導向,重點培育一批系統集成企業,實現系統集成企業、本體及零部件製造企業、裝備製造企業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著力發展一批提供方案設計、設備採購、裝備開發、安裝維護、檢測認證的專業服務機構,培育一批具備整體設計能力和解決方案提供能力的專業化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系統集成企業。重點抓好一批效果突出、帶動性強、關聯度高的典型應用示範工程,在機器人用量最大的汽車及其零部件行業,勞動強度大的3C和紡織物流行業,危險程度高的國防軍工民爆行業,以及產品生產環節潔凈度要求高的製藥、半導體、食品等行業,開展自主品牌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的應用示範和系統集成服務。 4.加強智能製造示範基地建設。積極營造良好的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環境,加快智能製造產業集聚化、規模化發展,促進智能製造產業鏈整合、配套分工和價值提升。圍繞智能製造產業高端化發展方向,選擇智能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研發製造及智能製造系統集成與應用服務等較為集中的產業集聚地和產業園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兩化深度融合,初步形成從數控機床、智能機器人到智能成套裝備,從硬體、軟體到信息技術集成服務的智能製造產業鏈。發揮省市(區)各方優勢,突出科技引領和創新驅動,突出龍頭企業引領帶動,扶持基地內一批骨幹企業發展。依託各地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打造高端企業集聚、產業鏈條健全、服務功能完善的智能製造產業集群,培育建設10個左右在全國範圍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製造示範基地。
專欄2:建設智能裝備產業基地 廣州市重點打造全省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核心區,重點發展工業控制、智能感測、系統晶元、運動控制等智能製造基礎部件,以及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等。深圳市著力建設成為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製造基地、創新基地、服務基地和國際合作基地,重點發展智能機器人、智能可穿戴產品等。珠海市重點發展智能電網設備和系統、無人船及控制系統、智能化大型臨港工程裝備等,集聚發展智能高端醫療器械和印製線路板。佛山市建設中德工業服務園區和智能製造示範基地,重點發展數控成套加工裝備、增材製造設備等。東莞市以松山湖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區,以新型研發機構為支撐,建設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基地,重點發展運動控制部件、應用於3C產業的專用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中山市重點發展智能風力發電裝備、智能光電加工裝備、智能化印刷裝備、智能化數控加工裝備、衛星應用和物聯網設備等。江門市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特種車、中小型船舶和特種船舶修造業、核電裝備、數控加工裝備、數控系統、智能化食品成套生產線等。肇慶市重點發展智能化儀器儀錶、新型感測器、專用智能檢測設備專用核心元器件、工業機器人、機器手等。揭陽市積極發展裝備製造業,打造全省德國先進技術推廣中心和德國先進設備(裝備)國產化中心。順德區建設國家智能製造示範基地和廣東省機器人產業發展示範區,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數控加工裝備、智能化注塑、陶瓷木工成套機械等。 |
(三)實施「互聯網+製造業」行動計劃。 1.加快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面向工業生產應用的信息化基礎設施,為廣東製造業實施智能製造提供寬頻、安全的信息化基礎支撐。統籌全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寬頻廣東工程,加強全省通信管線、基站等信息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加快推進光纖入戶、4G通信和無線區域網建設,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建成寬頻、泛在、融合、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進企業互聯網建設,加快推進新一代無線寬頻通信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光纖入戶和三網融合,加快產業集聚區的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區域網的部署和優化,實現信息網路寬頻化升級。全面推進下一代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的融合發展,開展網路新技術現網試驗和應用示範,提高面向工業應用的網路服務能力。 2.推動「互聯網+生產製造」發展。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融合試點,支持企業發展行業網路協同製造,為製造企業提供技術、產品和業務撮合。推動製造企業開展O2O(線上線下)、柔性製造、大規模個性定製等製造模式創新試點,促進由基於產品的傳統製造模式向基於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新模式轉變。充分發揮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研發、生產、營銷、管理等環節。鼓勵骨幹製造企業運用智能感測器、互聯網、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推動生產設備互聯、設備與產品互聯,建設自動化車間。加快民用爆炸物品、危險化學品、食品、農藥等行業智能檢測監測體系建設,發展智能監測、遠程診斷管理、全產業鏈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新應用。開展物聯網示範應用,打造一批物聯網公共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物聯網公共服務。 3.推進工業雲平台建設。依託生產企業、信息化服務商、科研機構成立工業雲產業聯盟,建設工業公共雲服務平台,開展產品設計、製造、管理和商務各環節在線協同,提升整個供應鏈運行效率。推動工業軟體、數據管理、工程服務等資源開放共享,推進位造需求和社會化製造資源的無縫對接。圍繞工業企業產品研發、生產控制與優化、經營管理、節能減排等關鍵環節,提供專業定製、購買租賃、諮詢服務等多層次的雲應用信息化服務,解決企業投入不足、數據資源利用不高、高端人力資源匱乏、個性服務滿足度低等行業共性問題。建設廣東省智能製造解決方案雲平台,集中展示和推廣各行業優勢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鼓勵大型企業集團建設雲服務平台,服務周邊地區和中小型企業,實現產品設計、製造、銷售、管理等生產經營各環節的企業間協同,形成網路化企業集群。 4.促進工業大數據集成應用。支持第三方大數據平台建設,推動大數據在工業行業管理和經濟運行中的跨領域、跨平台應用。開展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發展基於工業大數據分析的工藝提升、智能排產、過程式控制制優化、能耗優化等智能決策與控制應用。支持和鼓勵典型行業骨幹企業在工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應用大數據技術,提升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產品營銷及服務等環節的智能決策水平和經營效率。支持企業建立客戶大資料庫,開展用戶消費行為分析,提升精準營銷、精細服務水平。重點在汽車、石化、家電、電子信息等傳統行業,開展基於工業大數據的新一代商業智能應用試點,挖掘利用產品、運營和價值鏈等大數據,實現產業重構和流程再造,促進信息共享和數據開放,實現精準決策、管理與服務。推動企業產品、市場等有關數據的交換、交易和流通,建立經濟運行動態監控和預測預警。 (四)推進位造業智能化改造。 1.實施「機器人應用」計劃。實施分類指導,針對部分行業的勞動力密集、作業環境惡劣、流程和產能瓶頸、高安全風險等環節,採取「機器人應用」、自動化生產線、自動化生產線+工業機器人等形式,分類組織實施「機器人應用」專項計劃。開展行業示範推廣,以項目推進、工程示範、行業推廣為主要手段,擇優確定「機器人應用」百項示範工程項目。組織開展「一業一策」,圍繞全省汽車、電子電氣、機械加工、船舶製造、食品加工、紡織服裝、輕工家電、醫藥製造等重點行業需求,確定若干細分行業,積極探索機器人商業推廣和營運模式。發揮第三方機構集成服務作用,建立省市聯動的「機器人應用」共同推進機制,支持和鼓勵第三方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大力開展企業「機器人應用」推廣應用工作,為企業提供改造方案、設備採購、設備租賃、金融服務、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服務。 2.推動製造業新一輪智能化改造。以提高裝備智能化率、成果轉化率、勞動生產率、產品優等率、節能減排率、土地產出率和生產安全率為主攻方向,推動全省現有產業實施新一輪智能化技術改造。加快集散控制、製造執行等技術在原材料企業的集成應用;加快精益生產、敏捷製造、虛擬製造等在裝備製造企業的普及推廣;加大運用數字化、自動化技術改造提升消費品企業信息化水平力度。推動生產裝備數字化,鼓勵企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落後的生產設備,大力開展人工轉機械、機械轉自動、單台轉成套、數字轉智能,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安全生產率。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鼓勵企業積極制定或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提高產品生產標準水平,按更高標準對生產工藝流程進行智能化再造。鼓勵引進高精度、高性能、自動化、智能化設備,加強製造過程式控制制。開展智能工廠培育試點,深化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流通、經營管理等各環節的全方位應用,推進從單項業務應用向多業務綜合集成轉變,從企業信息應用向業務流程優化再造轉變。選擇具有優勢條件和基礎的行業、企業,在集團管控、設計與製造集成、管控銜接、產供銷一體、業務和財務銜接等領域,開展關鍵環節集成應用示範試點,推廣重點行業數字化車間,建設智能工廠試點。強化特殊行業智能化監管,突破民爆、危化、食品、稀土等特殊行業關鍵系統及部件核心技術,研製一批自主化的專用設備,開發可操作性高的工業自動化智能生產線。完善各級監管部門和企業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重點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安全隱患即時報備、分類分級管理、即改即銷,實現隱患整改閉環管理。 3.推廣綠色製造。發展環境友好、資源節約、技術密集、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先進位造業,完善綠色設計、綠色工藝、回收資源化與再製造、綠色製造技術規範與標準等。開展綠色創新與優化設計、產業製造工藝綠色化、流程工業傳統工藝綠色化等新技術與設備開發,完善綠色製造基礎數據研發與積累、技術規範與標準制訂以及信息平台建設,推進位造業向綠色製造轉型升級。推廣流程工業能源在線模擬系統等節能減排信息技術,在重點行業和地區建立工業主要污染物排放監測和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信息管理體系。組織實施數字能效推進計劃,建立區域能耗在線監測平台。推動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創建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在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金屬、造紙、電力、建材等高能耗產業實施電機能效提升、注塑機節能改造、工業鍋爐(窯爐)改造、清潔生產等工程。支持傳統產業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傳統產業企業。
專欄3:實施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工程 廣州市重點在汽車製造、生物醫藥、食品加工、造紙石化、物流倉儲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改造和示範應用。深圳市重點在3C產品製造、生物醫藥、汽車製造、港口物流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建設智能工廠示範。珠海市重點在家電、裝備製造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汕頭市重點在港口物流、信息服務、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領域臨港先進裝備製造業和傳統優勢產業開展智能化應用。佛山市重點在汽車製造、陶瓷、傢具、建材、五金加工、太陽能電池等製造業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韶關市重點在鋼鐵、冶金行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河源市重點在電子信息、機械磨具、稀土高新材料等產業開展智能化應用。梅州市重點在機電、電子信息等行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惠州市重點在石化、3C產品製造、新能源汽車製造、智能家居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汕尾市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數字化工廠。東莞市重點在智能信息終端製造、傢具、紡織服裝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中山市重點在家電家居、紡織服務、傢具、五金加工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江門市重點在金屬製品、摩托車製造、食品、造紙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陽江市重點在五金刀剪傳統產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湛江市積極推進家電傢具、農海產品加工、製糖等傳統產業的智能化升級改造,圍繞鋼鐵、石化、造紙及其上下游產業開展智能化改造。茂名市重點在石化行業開展數字化工廠試點。肇慶市重點在電子元器件、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食品、陶瓷、冶金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清遠市重點在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產業等開展智能化改造。潮州市重點圍繞陶瓷製造、服裝、食品、玩具、不鏽鋼製品等特色產業開展智能化改造。揭陽市重點在石化、金屬製品、醫藥、紡織服裝等行業開展智能化應用。雲浮市重點在機械製造、汽車零配件和石材加工、水泥等傳統產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打造全省循環經濟產業基地。順德區重點在家電、裝備製造、紡織服裝、食品、傢具等領域實施智能化技術改造和示範應用。 |
(五)提升工業產品智能化水平。 1.推動智能移動終端多樣化發展。主要面向4G和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推動智能手機等終端產品功能和形態向多樣化拓展,以應用服務、內容開發為重點,針對手機遊戲、視頻應用、移動支付、位置服務、社交網路等新興功能的市場需求,加速智能終端產品創新。圍繞信息娛樂、運動健身、醫療健康等應用領域,研發具有規模商業應用的可穿戴設備產品,積極開發特種用途智能可穿戴產品,提升可穿戴設備低功耗設計和研發水平,在智能人機交互技術及產品應用等方面取得領先優勢。 2.提升家居產品智能化服務水平。重點開發下一代互聯網、三網融合、基於DTMB標準的數字電視一體化產品。重點突破無線通訊、智能路由、智能安全監控、人機交互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具有互聯網後台支撐、具備自學習功能的智能家居產品體系、物聯網終端互聯等。推動空調、電冰箱、洗衣機等傳統家電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3.大力發展智能交通電子信息產品。重點發展汽車智能儀錶、智能交通工具等產品和設備,整合應用感測、數據通信傳輸、計算機處理和系統工程等技術,提升地面交通管理系統智能化水平。面向電動汽車發展需求,發展高性能的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管理、鋰電池製造檢測自動化系統及信息化系統,發展大功率永磁同步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發展電力電子模塊、高可靠控制器、感測器、智能儀錶、能量優化管理系統等配套產品。積極發展航空機載電子設備及其相關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應用系統。研發船載全球定位系統(GPS)產品系統集成、船舶自動識別、北斗衛星導航終端及位置服務產品。 4.培育發展智能醫療設備。推動醫療機器人、可穿戴健康產品、健康檢測儀器在遠程醫療、數字化醫療、專家會診等領域的應用,搭建健康醫療信息平台。重點發展數字化醫療影像設備、分析系統、診斷系統、檢測系統等設備,發展新型醫用診斷儀器與設備、醫用電子監護儀器與設備、醫用智能中型物流傳輸系統、醫院藥品智能管控系統(信息化和自動化系統)、藥品零售和O2O(線上到線下)模式下終端自助發葯設備以及具有聯網功能的家用自我診斷和個人健康監控穿戴設備等智能醫療產品。 5.推廣智能輕工消費品。順應生活智慧化和消費層次升級的趨勢,圍繞不同年齡人群對日常消費品多層次、個性化、舒適化、功能化的需求,重點發展智能服裝設計、信息化包裝、生態皮革製品、溫感光感玻璃與陶瓷製品、智能控制燈具、個性設計紡織品等,推進輕工日用產品的綠色化和智能化發展。 (六)完善智能製造服務支撐體系。 1.加快發展工業設計。完善工業設計發展載體,推動建設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鼓勵工業企業剝離設計服務,成立獨立工業設計企業。支持大型工業企業設立互聯網型工業設計機構,發展工業設計資源網上共享、網路協同設計、眾包設計、虛擬模擬、3D(三維)在線列印等互聯網工業設計新技術、新模式。開展工業設計創新示範試點,鼓勵開展工業設計相關基礎研究,支持工業設計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等方面的研發應用,推動制定設計行業標準。推動製造企業與電商企業開展新產品預售體驗、消費行為分析,引導企業優化工業設計。支持建設基於互聯網的3D列印創意社區,發展開源共享設計方案,探索個人工廠、社區工廠的商業化運作。積極申報國家工業設計獎,舉辦工業設計大賽和設計周活動,構建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台,加強工業設計成果與我省傢具、服裝、家電、建材等產業對接。 2.大力推進研發服務。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應用研究和試驗活動,推動重點高校及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開發中心,並向社會開放服務。發揮研發服務對提升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作用,建立支撐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研發服務體系,促進專業研發服務企業發展壯大。加快產學研合作,利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網路技術及平台,推動組建一批具有地方產業特色和具備較強競爭力的研發服務機構。引導重點高校、國家級科研院所與我省重點產業聯合建設公共研發協同創新平台,推動產業技術研發機構面向產業集群開展共性技術研發。扶持一批專業化的技術成果轉化服務企業,構建多領域、網路化的技術成果轉化服務體系。鼓勵企業將技術開發部門註冊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研發中心,獨立承接研發業務。 3.加快發展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圍繞電子信息、智能機器人、智能測控裝置、高端裝備等產業需要,加快國家級質檢中心、國家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省級授權質檢機構等公共檢測服務平台建設,充分發揮公共檢測服務平台的檢驗檢測和計量測試、研發中試、標準制修訂、檢測技術和方法研究、高端人才吸聚以及專業技術人員培訓等六大平台作用。大力建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華南中心、廣州),加快建立智能製造標準體系,推進標準與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協同發展。充分發揮認證認可對智能製造的規範和促進作用,推動我省技術服務機構檢驗檢測認證結果和技術能力實現國際互認。積極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改革,加快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社會化、市場化運作,發展面向設計開發、生產製造、售後服務全流程的分析、測試、計量、檢驗、檢測、認證等公共技術服務。 4.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鼓勵製造企業積極發展精準化定製服務、全生命周期運維和在線支持服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個性化設計、多元化融資、便捷化電子商務等服務形式。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從提供設備向提供設計、承接項目、實施工程、項目控制、設施維護和管理運營等一體化服務轉變。支持大型裝備企業掌握系統集成能力,開展總集成總承包服務。鼓勵製造企業圍繞產品功能拓展,發展故障診斷、遠程諮詢、呼叫中心、專業維修、在線商店、位置服務等新型服務形態。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鼓勵電子商務平台從產品銷售和廣告營銷向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等領域滲透,促進生產和消費環節對接,形成個性化定製生產新模式。提升物流與供應鏈協同能力,圍繞支持主製造商發展訂單驅動的製造模式,提高供應鏈整體競爭能力,開展供應鏈管理試點示範。開展製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試點示範,推動物流信息化發展,壯大第三方物流業。強化服務功能區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設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依託製造業集聚區,建設一批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建立全省智能製造發展部門間聯席會議機制,統籌協調解決智能製造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形成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牽頭負責規劃實施工作,省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分頭推進、密切配合,積極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各地要結合實際,按照本規劃確定的主要任務,認真組織實施。強化行業和企業自律,發揮行業協會在企業投資、經營決策方面的指導、協調和監督作用。廣泛開展宣傳培訓活動,提高全社會對智能製造發展的認識,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實施智能製造創造良好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全面推進體制機制深化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強化政府監管和市場監督,形成平等准入、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深化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實施企業投資負面清單、審批程序標準化清單和政府監督管理清單,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促進民間資本投入工業領域。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優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限。完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和管理體制機制,促進工業企業和項目向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集中。建立與自主創新導向相適應的科技研發、轉化和評價機制,開展股權激勵和科技成果轉化獎勵試點。 (三)加強金融政策支持。 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智能製造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支持金融和投資類企業、信用和融資擔保企業、小額貸款機構等創新融資方式,為智能裝備企業和製造業智能化改造拓寬融資渠道。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原則,探索設立省智能製造產業基金,引導和支持社會資金進入智能製造創業投資領域。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支持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髮展壯大。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中小企業板、創業板上市融資或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短期融資融券和中期票據,支持中小企業發行集合債券、集合票據。探索裝備租賃和融資租賃模式,鼓勵探索開展智能裝備租賃和融資租賃業務,建立裝備租賃和融資租賃擔保機制,發揮金融槓桿作用。探索建立由項目業主、智能裝備製造企業和保險公司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品保險機制。 (四)加強財稅政策扶持。 整合現有財政專項資金,支持智能製造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突破、智能裝備與系統開發、公共平台建設、製造業智能化改造計劃、示範基地建設、重大項目建設、骨幹企業培育、人才引進培養等專項工作。對企業承擔的省級財政支持的科技研發項目,用於研發人力投入經費的比例最高可上調至30%。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支持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示範項目的政策措施,依託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和骨幹企業,在智能製造重點領域組織實施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應用工程。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全面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進口設備減免稅、軟體與集成電路產業增值稅減免、企業研發費用稅前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 (五)推動智能製造集聚發展。 依託具有優勢的產業集聚區,圍繞智能製造重點方向領域,規劃建設一批產業配套完善、龍頭企業主導、創新能力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省級智能製造示範基地,支持創建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基地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加大基地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堅持高起點引進、精準招商,突出產業鏈配套招商。集中資源重點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主業突出、產品市場前景好、對產業帶動作用大的智能製造大型骨幹企業。重點扶持智能製造裝備研發生產與應用集成領域的骨幹企業列入省年度重點支持的大型骨幹企業名單。鼓勵骨幹企業加強與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生態體系相關環節的縱向和橫向協同合作,孵化培育基礎較好、潛力較大、行業帶動性較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共同提升智能製造生態體系發展水平。 (六)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政策。 積極營造良好環境,培養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專家和學術帶頭人,培養和鍛煉一批從事智能技術和裝備研發的創新團隊。探索高效靈活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和保障政策,優化人才引進和培養環境。建立重大智能製造項目與人才引進聯動機制,建立重大項目產業人才的綠色通道。培養和造就大量面向高層次需求的實戰型工程技術人才,提升在職人員勞動素質。深化產教融合,鼓勵骨幹企業與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展協同育人,培養大批在相關工程技術領域具有紮實素養的應用型人才。推動職業院校(技工院校)與製造業企業對接合作,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依託產業基地建設產業人才實訓基地,開展人才定製培訓,培訓一批能操作、懂調試、會研究改進智能製造的實幹型和應用型人才。 (七)積极參与國際合作。 深入推進全省智能製造企業對內對外開放,加快融入區域乃至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積极參与新生產模式下的全球協同製造體系。鼓勵引進一批龍頭性、總成式、整機型高端智能製造裝備項目,引導世界500強企業、中央企業在廣東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企業通過併購、重組、戰略合作等多種形式,獲取歐美髮達市場知名品牌、營銷渠道、高端人才等資源,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發展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推薦閱讀:
※賀敬之:與人民同心(足音)
※女童遭碾,我們都可能是「路人」(人民時評)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全文)
※今晚,中國人民的好朋友特朗普要哭了
※素質提升需要培育「公共性」(人民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