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自我認同 做真正的教師
《如何做最好的教師》讀後感
最近幾年教育界一直流傳「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最近有幸又讀到了魏書生主編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師》一書,再一次聆聽影響教師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經典感言,書中彙集了他們二十七份經典教育感言,每份感言後面都附有典型案例,並提供了深刻啟示。看完這本書,感觸良多。
當我看到優秀教育家、在高等教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領導者之一——帕克·帕爾默的觀點:「優秀的教師必須站在個人與公眾的相遇之處,這就必須保證自我的完整和自我的認同。只有具備這樣的條件,任何經歷的外力即使再過於複雜,內心的堅持仍然可以保證自己不被忽左忽右的風向吹倒吹偏,也只有擁有了這樣的心靈,我們才敢於打開自己,在人、事、知識點的聯繫中獲得中心的位置,如果,外力的存在強大的超越了自己,那麼失去了安全感的內心就必然會接受他人觀點的主宰,從而忘記自己是誰,分裂自己,導致自己與教學中的我產生隔膜。」我的心再一次震撼了。
許多長期在一線的教師,無不感嘆著自己的迷茫與乏力。教齡越長,非年齡意義上的蒼老,心無皈依的感覺就越強烈。教育家們提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技巧、提倡素質教育,我覺得這些都只治標,這樣做的結果是老師感覺壓力更大,帕爾默用經典的話給出了最完美的解釋:「優秀的教學不能降格為技術,優秀的教學源自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教師的心靈,是優秀教學的源泉,是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心靈是干好工作的源泉,對於教學而言則更是如此。是的,作為教師,只有努力提升自我,修鍊自我,找到自我認同感才能做做最好的自己,才能成為最好的教師。
作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我一直走在心靈成長的路上,不停地掙扎。還記得當年高考填寫志願的時候,我不敢填寫師範學院,我怕帶不出優秀學生而受到良心的拷問,老師笑我說「你這是責任感強烈的表現,越是有這樣的想法,越能成為一個好的教師」。轉眼8年的時間過去了,四年的教師生活中,內心一直很困惑,我一直在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現在我知道那是尋找自我認同感的一個必經過程。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是優秀教師所必需的。就像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的「教師的內心不是良心的呼喚,而是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的吶喊。教師內心要說的不是應該如何,而是在說對我們而言什麼是真實,什麼是真我。……教師的內心有一個警衛,守護著自己的個性,把有損我們自身完整的任何東西拒之門外,把有益於我們自身完整的一切東西擁入懷中。」也就是說,教師要有自己的個性,要知道自己是誰。簡單一點,就是,認識你自己,保持你自身的完整。
我在網上輸入「教師的自我認同感」,發現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內心都不完整,自我的認知和他人的認知有著巨大的差異。社會向學校要升學率,家長向學校要成績,作為教育目標的執行者,教師只有提高自己的教學技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有的甚至掛著素質教育的招牌實行應試教育。為了證實自己的教學能力,三尺講台上教師激情飛揚地講解著課本中的美妙的意境,感嘆著古人的偉大······離開三尺講台,教師大都在抱怨房價上漲了,入托費提高了,學生難管理了,家長越來越苛刻了······
新課改下,社會對教師的角色期待過高,與現實自我認知之間出現了衝突;高能力要求與教師自身能力缺失之間出現了矛盾。教師不僅是教學的組織者和促進者,還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夥伴;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和實施者,還是課程的開發者和決策者;不僅是教學工作者,還是研究者等等多種新的角色。教師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如何能承受眾多強壓在自己身上的眾多「理想角色」。教師一邊要搞好教學,使學生取得高分,一邊又要新課程學習,在教師們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基礎之上,,要佔有大量的教學時間來學習和研究。然而現有的考試製度體系又沒有任何的改變,還是以學生分數的高低來評價教師素質的高低。這些
好在帕爾默為教師提供了通向心靈的路徑:
1、 用心感知教學:將自己的靈魂狀態、學科知識以及我們共同的
生存方式投射到學生的心靈,給教學提供的是心靈的鏡子。
2、 用心感知自我:記住我們是誰,就是把我們的全部身心放回本
位,恢復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重獲我們生活的完整。
3、 獨處靜思,沉思默讀,野外散步,堅持讀報刊,找一個可以傾
訴的朋友,儘可能多地自言自語。
4、 用心獲得教學力量:同事之間的交流互助,在對話中發現自身
的不足,建立教師學習共同體。
對我而言,我覺得自己應當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加強與同事的交流,增多與學生深度交流的次數,增強自我認同感,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教師。真正的老師,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2010年7月7日
推薦閱讀:
※台灣「大選」後尤須重塑「中國認同」
※小說家的戲法——「認同」的魔術
※楊尚昆與彭德懷感情深厚 唯哪件事楊尚昆不認同彭?
※儒學與東亞認同
※老夫老妻要這樣相處,誰說的?真的很好,我太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