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脾氣,才會有教育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相處中總是喜歡發脾氣,習慣於把每次發脾氣歸咎為孩子不聽話,或孩子某種行為太不像話,認為自己發脾氣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為了教育孩子。事實是,脾氣不但沒有教育功能,卻是反教育的。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如何改變壞脾氣?關鍵一步是立即行動。即從今天、從這件事開始,不發脾氣。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我們由於行使正義而變得正義,由於練習自我控制而變得自我控制,由於做出勇敢行為而變得勇敢。」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變成「好脾氣」,就要讓「好脾氣」不斷和我們相逢,盡量不讓壞脾氣出來露臉。
大部分情況下,人只要體驗過一次克制脾氣帶來的愉悅,後面就會更容易控制情緒。我們一起來看兩個例子。
(一)
有一天,兒子從學校打來電話,說一個作業本丟在家裡了,必須要今天交,要媽媽送一趟。這不是第一次了,這孩子整天丟三落四的,動不動就把什麼東西丟在某個地方,所以當她黑著臉把作業本送到孩子手上,剛說了句「每天叮囑你多少次……」兒子立即嗆她一句「好了好了,你快走吧!」扭頭就離開,沒有一點認錯的意思,也沒有對媽媽的辛苦表示一點感謝。可能只是因為在學校里,才沒大喊大叫。晚上她很想批評兒子幾句,只是害怕他發脾氣,才硬忍住了,心想等你下次再忘了帶東西,逮著了一定好好教訓一頓。
沒想到第二天兒子又從學校打來電話,說他把今天要交給老師的一張表格丟在家裡了,要媽媽再送一趟。她一聽,火氣騰一下就上來了,沒好氣地說,媽媽今天忙,沒時間,你明天再交吧,生氣地把電話掛斷。過了一小會兒,老師打來電話,說這個表格必須今天交來,現在班裡就缺她兒子這一張,希望家長配合老師的工作,否則孩子沒法放學回家,老師也沒法下班。老師口氣強硬,不容商量,她只好放下手頭的事,開車往兒子學校趕去,內心簡直可以用怒火萬丈來形容,恨不得當下抓住兒子痛罵一頓。
快要到兒子學校時,她想到有可能遇到兒子的老師,突然有一點點膽怯,感覺沒有勇氣面對,害怕被老師給臉色看。然後又想到,自己還這麼害怕見到老師,兒子此時不知有多難堪。老師顯然很生氣,應該已是狠狠地訓了兒子。全班那麼多孩子,就他一個人忘了帶表格,這讓兒子多麼尷尬啊。想到這裡,她忽然有點開始心疼兒子了,心裡的怒氣一下消解了不少,然後,不知怎麼突然生出一個想法,今天連提醒也免了,反正提醒也沒用,還讓他嗆自己兩句,這次什麼也不說,看看他以後會怎樣。
到了學校見到兒子,她一反常態地沒有生氣,把表格交給兒子時,順便把水壺遞到孩子手上,和顏悅色地說,水壺也忘了帶了,是不是一上午沒喝水,渴嗎?媽媽的表現讓孩子大吃一驚,有些不相信地看看媽媽,一時不知該說什麼,眼睛裡流露出感動。要知道,以前如果忘了帶水壺,也是一個過錯,回家後總會受到一頓責罵。
看著孩子的表情,媽媽忽然覺得孩子那麼可憐,自己沒發火,居然讓他那麼意外,可見自己對孩子發了多少火。媽媽一下感覺有些心酸,忍不住溫柔地拍拍孩子後背。當孩子確信這次媽媽真的沒生氣時,眼中突然泛起淚光,有些不知所措地低下頭,囁嚅著低聲說一句「媽媽,又讓你又跑一趟……」孩子雖然沒把話說完整,但能聽得出他的歉疚,幾乎可以確信,孩子在強忍著眼淚,或已流下眼淚。媽媽一瞬間也眼眶一熱,又輕輕摸摸孩子腦袋說,沒事,反正媽媽今天也不忙。嗯,沒別的事了吧,那媽媽走了。孩子輕輕地嗯一聲,還是沒抬頭,媽媽能感覺到她和孩子間有某種溫暖的東西在交流著。
回家的路上,竟是從未有過的幸福感,原來寬容竟有這麼大力量,可以讓一個從來不肯低頭認錯的孩子主動說出對不起。晚上孩子回家後,居然也一反常態地變得非常溫順,媽媽讓他幹什麼,他總是情緒愉快地去做了,完全沒有以往的故意頂牛。
(二)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不發脾氣都會立刻換來孩子的改變。
有位爸爸說他下決心不再跟還在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發脾氣,但小傢伙蹬鼻子上臉,給三分顏色就想開染坊,弄得家長越來越沒信心,擔心把他溺愛壞了。但有一天傍晚,這種印象改變了。
當時,孩子媽媽把一盤剛炒好的土豆絲端到桌上,又進廚房炒第二個菜。孩子馬上爬到椅子上要吃,爸爸說菜剛炒出來太燙,再說媽媽還沒過來呢,等一會兒吧。孩子一臉不愉快,手裡的筷子不肯放下,啪啪敲擊桌子,趁爸爸不注意,突然往菜盤裡吐一口口水。
這實在太過分了,爸爸幾乎把持不住地想發火。也許是小傢伙自己也知道這動作太出格,看著爸爸,目光既挑釁,又有些怯怯的。爸爸看他一眼,強壓怒火,鎮靜地看孩子一眼,沒吱聲,低下頭繼續看手機,努力平息心裡的火氣,然後思考對策。
片刻後,媽媽端著另一個菜出來,不知道剛才發生了什麼,爸爸也沒說什麼,一家人開始吃飯。爸爸心裡憋屈得都有些吃不下飯。小傢伙也許確實覺得自己理虧,也許是因為又沒等到爸爸的火氣,心裡有些忐忑不安,在飯桌上表現得出奇地乖巧,一直老老實實地坐著吃飯,不像平時吃兩口就跑了,還把碗里的飯吃得乾乾淨淨的。媽媽驚奇地說寶寶今天表現怎麼那麼好。
爸爸心裡忽有一些感動,覺得自己堅持不發脾氣有了成果,慶幸自己沒有輕易放棄「好脾氣」。他反思自己平時對孩子管得多,又老發火,孩子不逆反才怪。比如今天,孩子想先吃幾口土豆絲,這要求對一個小孩子來說其實很正常,家裡又沒有外人,為什麼不允許呢?這麼點事都要限制他,他當然會覺得你總是很不友好,就要故意在你面前搗亂。如果自己沒壓住火,又打罵孩子一頓,事情會變得多麼糟啊。
脾氣與脾氣的對峙就像拔河賽,對方的屹立不倒是以你的堅持為前提的。如果想讓對方不再堅持,最好的辦法是放開手中的繩子——家長心中沒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這一點小小的改變,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巨大。
(三)
當然,也會有爸爸媽媽說,我還是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況,那麼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呢?給大家推薦6個方法。
檢查自己。媽媽應該時時仔細檢查自己,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情況下,自己的心態會出現比較大的波動,會容易在孩子的身上發脾氣,然後媽媽要提前進行克制與預防。
提前綵排事前設想。在什麼情況下,自己應當作出什麼樣的積極反應,然後在腦海中模擬這種反應。你還可以演家庭小品。孩子或其他家長扮演「孩子」,你扮演「成功家長」。模擬生活中的各種場景,表演「成功家長」的各種表現,自然你的脾氣就會變好。
獎罰自我。每發一次脾氣,就給你自己一個小小的懲罰。每克制一次脾氣,就給你自己一個小獎勵。並讓孩子對你監督,這樣會促使你更加克制自己的脾氣。
改變一下環境。我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心煩意亂的時候,我就放下手裡的工作,整理書櫃,整理寫字檯,換一換牆上的成功標語,不一會,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
小步前進,要求合理。媽媽不要對孩子與自己提過高的要求。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提高孩子的成績或改掉自己的壞脾氣,否則一旦沒有達到目標,就可能對自己失去信心。每天給孩子制定一步他們能實現的目標。比如吃飯不好好吃,那麼第一步就要求他一到吃飯時間,就準時坐到飯桌前。當孩子達到這一步時,就進行讚揚和鼓勵,然後再進行第二步。我想不久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壞習慣就會改掉的,而媽媽的脾氣也會變好。
製造提示物。林則徐常把一塊寫著「制怒」的木牌放在案上,時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靜。媽媽也不妨仿效林則徐的這種做法,製造不生氣的提示物,一看到它,就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在孩子身上亂髮脾氣。
這六種方法有助你對發脾氣的剋制。堅持下去,你就會成為一位耐心的孩子熱愛的好媽媽。
▼
最後,剋制脾氣可以從每一個想要發火的事件中開始練習,哪怕覺得自己在「演戲」,也要演下去,情緒沒到位的情況下,努力讓行動先到位。心理學研究發現,「任意表露情緒,可以強化情緒。相反,儘可能地抑制情緒,則會削弱情緒」。並且人的情緒有互動性,投射出去的情緒往往會反彈回來,每一次反彈都是強化。好情緒有好強化,壞情緒有壞強化。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