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書法意境淺析

一、意境及其界說意境作為中國美學的概念,是藝術美的集中反映。中國藝術素以境界為上,認為「有境界則自成高格」。那麼,意境是什麼呢?它由兩個要素組成:一是意;二是境。意是情思的概括,境是形象的概括。「意」與「境」合言,即是精神世界的物質表達。與「意境」最接近也最易混淆的藝術概念是「意象」和「形象」,其實三者不盡相同。「意境」與「意象」的區別是:一、「意象」概念的產生早於「意境」概念的產生。「意象」一詞,源於《周易》。「聖人立象以盡意」一句,初步揭示了「意」與「象」的關係。當客觀物質世界的「象」根據人們的「意」化做人類思想情感的表達手段時,便成了心靈化了的「意象」。《周易》爻辭「潛龍毋用」中所說的潛龍,根據南齊沈驎士的說法,是「比君子之德」,借龍潛於淵比喻君子韜晦。東漢王充《論衡》的《亂龍篇》首次將「意」與「象」二字聯繫起來。但「意象」作為藝術概念,最早是六朝劉思勰在《文心雕龍》之《神思》篇「獨匠之照,窺意象而運斤」的觀點中提出來的。「意境」的概念,則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格》,時間上要晚得多。二、「意境」的內涵大於「意象」。「意象」是藝術上最小的單位,是單個的物象;而「意境」是眾多「意象」的組合。「象」,指個別的物象和事象;「境」,指整體的場景。「意象」在書法中,與之密切相關的是符號語言,包括線條、墨色、形狀等;「意境」則是後者的組合。二者一大一小,不能混淆。「意境」與「形象」的區別是:一、「形象」具有客觀的屬性,是「物象」的組合,而「意境」具有主觀的屬性,是「意象」的組合。二、「形象」小於「意境」,只相當於「物境」。前者泛指客觀的事象的和物象,相當於「意象」中的「象」,不包括主觀的「意」,內涵比「意象」小,當然比「意境」更小。二、「意境」表現中的「線條」和「文意」在文學中,「意境」通過「文意」來反映,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在書法中情況要複雜的多。書法唯一的表現手段是線條,與「文意」沒有絲毫關係。但是書法寫的是「文字」,其內容必然具有一定的「文意」,在欣賞中,除非你不認識作品當中的文字,否則,你就無法排除「文意」的影響專註於線條的欣賞。「文字」總是不期然而然地對影響對線條本身的欣賞。這種影響能增強或減弱欣賞者的審美感受,從而使「文意」成為書法欣賞的一個總稱部分。欣賞書法應該撇開「文意」,只關注線條本身的表現力,這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卻做不到。所以作為審美範疇的「意境」,必須考慮「文意」,這是我的看法,也是下面論述的依據。「線條」既是書法的唯一表現手段,那麼它是如何表現「意境」的?我認為有兩點:1、線條通過自身的表現力影響「意境」;2、線條通過不同的組合表現「意境」。線條自身具有表現能力是因為線條具有性格。所有的線條都可以分為幾何線和徒手線兩類。幾何線是藉助圓規、直尺、曲尺等輔助工具做出的線條。這類線條規範,表現力較弱;徒手線是在沒有輔助工具的情況下做出的線條,形態變化大,表現力較強,由於毛筆筆毫柔軟的特性能增加線條的變化,所以書法的線條最具有表現力。書法線條的變化來源於兩個方面:1、是筆毫在線條內部的運動方式的變化造成線條形態、速度上的變化;2、是筆毫運動的變化造成線條邊廓的變化。寬泛地講,墨也具有一定的表現力,但墨是由筆控制的。所以,筆法是書法線條表現力的根本來源。線條具有表現力是因為線條具有以下性格:A、立體感;B、力量感;C、節奏感。三、「意象」組合為「意境」「意境」由「意象」組合而成。兩個視覺「意象」構成一個視覺和弦,可以暗示另一個嶄新面貌的「意象」,多個「意象」結合,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場景—「意境」。「物雖胡越,合則肝膽」,本不相關的客觀事象和物象按照藝術家的主觀傾向結合起來,可以相互為用,相互輝映。詩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當中。「胡馬」與「北風」,「越鳥」與「南枝」本無關係,一經結合,卻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在書法中,不同的線條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組合,與線條分割後的空間共同作用,可以構成千變萬化的書法形象,表現各種各樣的境界。「意象」組合為「意境」,主要有下列形式:1、並置式。即兩個或多個「意象」的平行羅列。這一點在篆、隸、楷書中最為明顯。如王獻之的《玉版十三行》,許多平行的筆劃和單字有序地排列在一起,構成莊嚴、和諧的畫卷。這有兩種情況:A、本字自組。就是獨體字點畫與偏傍的平行羅列。如「二」、「三」、「川」等字,是相同點畫的平行,其它獨體字是不同點畫的羅列;「品」、「淼」、「鑫」等字,是相同偏傍的羅列,其它組合字是不同偏傍的羅列。它們都強調平衡、勻稱、和諧,構成「意」與「象」、「象」與「象」的組合,昭示種種不同的「意象」。B、多字相組。單字與單字的平行羅列,講究「平」、「險」、「參差」、「錯落」,或有行有列,或有列無行,在不齊中求整齊,構成變化而和諧的篇章。2、跳躍式。即「意象」的動態關聯。行、草書單字筆畫的轉折映帶;上下字的連綿;充分體現著時間與空間的跳躍,極大地增強了書法的韻律性,就像音樂中的音階、詩歌中的平仄一樣,是一種動態的和諧。3、相交式。書法意象通過「穿插」和「纏繞」可以塑造第三種「意象」,這就是相交式。書法家往往借線條的穿插增加顧盼的情趣,體現揖、讓的禮儀,王羲之《喪亂帖》「酷甚」二字的穿插,錯落有致,王徇《伯遠帖》單字在行間擺動,與下一行穿插,更顯出左右相得的趣味。書法線條的纏繞可以造成一瀉而下的「意象」。王獻之《中秋帖》「中秋不復不得」等多字連寫,米芾《張季明帖》中「氣力復何如也」六字連書,勢如長江大河,滾滾而下,表現了一種崇高的「境界」。4、輻合式。書法中有主筆和中心意象。外圍「意象」向中心「意象」靠攏,是為「輻輳」;中心「意象」向外圍「意象」擴散,是為「輻射」;多種「意象」結合,組成大的「意象」是為「聯幅」。「輻輳」最好的例子莫過於唐楷,大都中宮緊密,四周點畫向中心靠攏,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生命;「輻射」最好的例子莫過於漢隸,中宮寬博,氣勢磅礴;「聯幅」最好的例子是條屏,由許多獨立的部分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三、「意境」的藝術特徵「意境」的藝術特徵有以下方面:一、主觀象徵性。藝術是一種人文現象,反映的是「道」—物象之本,就是客觀世界的真理和人類精神生活的真實。精神生活反映在藝術領域,表現為情趣。但是情趣在藝術家的手中,要通過具體的「意象」來表現。比如我們說「貧富不均」,這只是簡單的敘述,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才是藝術的表達,「意」必須通過「象」,即情感思想必須通過物質形象進行表現。「意象」實際是主觀思想情感的一種象徵,而「意境」,則是精神境界的象徵。蔡琰在丟開親生子回國時決寫不出《悲憤詩》,杜甫在「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時決寫不出《奉先詠懷詩》,顏真卿在杲卿之子剛死時決寫不出《祭侄文稿》,因為他當時的情緒超過了創作允許的強度,無法將情緒化為思想,將思想化為意象。二、歷史因襲性。在歷史上,一些藝術感染力較強的「意象」,往往被不同時期,不同作者遞相沿用。前人用以表現「秀媚」、「蒼勁」、「飄揚」、「凝重」的點畫與線條,是書法家歷代相沿的集體創造。藝術欣賞離不開聯想,「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憐芳草」是因為「綠羅裙」的緣故。聯想的素材離不開個人和民族的生活史,沿用傳統「意象」,最易引發人們的聯想。欣賞書法時我們常說某某作品「沒有東西」,某某作品「有東西」,所謂「有東西」就是作品為欣賞者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特別是對古人影子的想像,如對蘇、黃、米、蔡、歐、柳、趙、顏或其它書法作品的想像,引發了欣賞者的思古幽情。二、多義歧解性。「意境」的多義歧解性源於「意象」的多義歧解性。李商隱詩句:「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歷來就有不同的解法,都有道理,但都不完全。同是一種線條,究竟是「屋漏」之痕還是「萬歲枯藤」?鍾繇的字,究竟是「雲鵠游天、群鴻戲海」,還是「秋夜晴空、星河落落」?禇遂良的字,究竟是「春風拂柳」還是「美女嬋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說辭。但是無論它代表什麼,都能帶來相當的美感,都能引發豐富的想像,這就更加增強了線條表現的豐富性,達到了線條有盡而意味無窮的效果。四、「意境」的美學意味和文化整合書法的「意境」美表現為一種「意象」複合的美,「意象」美是「意境」美的基礎,「意境」美是創作追求的主要目標。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二者密不可分。具體表現如下:一、繪畫美。書法作品可以表現繪畫的美。王羲之的《蘭亭序》用流美的線條、柔和的筆觸抒寫了春天的山水畫境;顏真卿的《祭侄稿》以悲壯的文意和粗獷的符號語言,敘述了「金戈鐵馬」的戰爭生活。張旭的草書,將「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更是書中有畫。從嚴格意義上說,書法是節奏藝術,但它與造型藝術的繪畫有很多相通之處,特別是與中國畫比較接近(因為中國畫是「寫」出來的,主要是通過「線」的組合來表現「面」。)「字的點畫,等於畫的線條」(沈尹默)《書法論》)中國文字起源於象形,書中有畫,是自然的道理。二、音樂美。中國書法具有形線之美,是類似音樂和舞蹈的節奏藝術。中國音樂衰弱,而書法卻代替它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藝術。點畫使轉,幾同金石鏗鏘。行氣與章法的轉換,時而如小橋流水,輕歌曼舞;時而如長江大河,高亢激揚;時而如冰泉水滑,嗚咽凝結。抑揚頓挫,跌宕流連,是節奏化了的自然,表達了深一層的對生命形象的構思,就象抒情樂曲之旋律回蕩,節奏感非常強烈。「永」字八筆,就象音樂中的1、2、3、4、5、6、7、I八種音符,共同組成了動人心弦的樂章。三、簡省美。書法在中國不僅是美術的一種,而且是純美術。畫的「意境」需要藉助物象來表達,書法卻只需要一根線條,就能表現宇宙和心靈。正如羅丹所說:「一個規定的線(文)通貫著宇宙,賦予了一切被創造物。」又說:「表現在一切造型里的要務,是尋找那特徵的線(文),低能的藝術家很少具有這膽量單獨強調出那要緊的線,這需要一種決斷力,象僅有少數人才能具有的那樣。」中國書法正是用這樣一根簡單的線來表現千變萬化的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用一條線剖判陰陽,劃分白黑,演繹人生世相,就象古代的「太極圖」一樣,可謂簡省而深奧。四、喻象美。中國文字源於象形,書法「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被書法家貫注了生命力量的線條,作為象徵性的語素,表達著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正所謂「點如山頹,摘如雨驟,纖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若鳴鳳之游雲漢,來若游女之入山林。」五、含蓄美。書法表現自然世界、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手法不是直觀的,而是隱含的。它是視覺藝術,但不是造型藝術,無法象繪畫那樣摹寫物象,只能引領欣賞者去想像。《祭侄稿》的「文意」與書法結合,十分成功地描述了「金戈鐵馬」、「如火如荼」的戰鬥生活。但那主要是「文意」的成績,其次才是字跡的功勞。六、朦朧美。書至妙處,妙就「妙在含蓄無垠,思至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書法不能直接摹寫物象,只能以含蓄的手法反映世界,而含蓄到了極點,就是朦朧。「現代書法」中的邵岩和白砥的作品,以極具韻味的線條和不可解析的形式,展現了完整、渾淪、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境界。我們不知作何解法,但其原始、粗獷的生命力和震撼力卻沒有減弱。七、歷史美。書法是精神世界的的物質外殼。人類精神的歷史性,決定了書法表現的形式、對象和審美境界的歷史性。傳統書法的「意象」是集體無意識和個人無意識的產物,是歷史生活的印記。繼承傳統書法的「意象」,實質上就是對歷史文化的繼承。書法的「意象」,總是或多或少地體現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反覆地勾起欣賞者對歷史的回憶、反思和反省。八、新鮮美。一切藝術的成功,都離不開創新。書法「意境」的經營以繼承為起點,卻要以創新為歸宿。聰達者過於新巧固是一病,篤古者泥於規矩也是一病。在「意境」上沒有創新,就是學成王羲之,也只是別人的字。古人學習書法,必定在前人的基礎上,另有「意境」的開拓。「若《黃庭》之玄淡簡遠,《樂毅》之英采沉鷙,《蘭亭》之俯仰盡態度,《洛神》之飄搖凝佇,各自標新拔異,獨辟新境。」 「筆墨當隨時代」,現代書法只有推陳出新,創造具有時代內涵的「意境」,才能真正成為時代的藝術。「意境」的更新與書法的發展書法進步的核心是「意境」的更新。書法是作者內心世界的自我表現。歷代沿用的「意境」,不斷地純熟化、定型化、公式化,就會走向它的反面,不斷減弱其情感特點,不唯引不起審美的愉悅,反而惹人討厭。對於傳統書法,要「識其陳」而「大其域」,改造舊「意境」,創造新「意境」。清代書法家用「碑學」粗獷豪放改造「帖學」靡弱,創造了雄渾博大的「意境」;現代有人用竹簡和殘紙的風格改造「碑學」和「帖學」,創造了高古簡遠的「意境」,都推進了書法的進步。當今信息社會,借鑒國外書風和姊妹藝術的條件比較優越,也應引起書法家的重視。
推薦閱讀:

分享一句或一首,你讀過最有意境的古詩
談詩的意境
那些意境優美的詩詞,你領略過多少?
荷の意境
唐邊塞詩人高適的這首送別詩,可謂是唐詩中最有意境的送別詩

TAG:書法 | 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