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前瞻:焦慮作祟 美對華或趨強硬

  大公網4月13日訊(記者孫志)今年是美國大選年,9日國內多位著名學者和智庫在京出席美國大選前對華政策座談會暨《美國的焦慮:一位智庫對美國的調研手記》首發式。多位學者認為,美國內目前充斥著對華的焦慮情緒,與中國崛起和經濟實力增強密不可分,與中國外交布局中的「新動作」緊密相關,如:「一帶一路」、海洋戰略;大選是美國政策不斷調整和釋放的政治周期,今年大選折射出未來美國政治走向和規則可能出現的新變化,值得觀察。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2016年初赴美觀察,美對華焦慮表現在大選中,無論是特朗普還是希拉里,都希望一旦當選,應對中國更強硬一些。這相當大程度上體現了美國政客的利益訴求與搖擺迎合。比如,特朗普一會兒說「要以中國為敵」,一會兒又說「要善於與中國做生意」;希拉里一邊把中國視為強勁對手,一邊又反對以遏制中國貿易發展為目標的TPP方案。

  「美中關係正在駛進未知水域」

  王文在其新著《美國的焦慮》一書中記述,「中國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在2016年的美國,對這個預判斷沒有太大爭議,但美國精英們並不願意接受「中國是第一」,更對「中國崛起產生撼動美國全球領導地位的可能性」極為敏感。希拉里在《艱難抉擇》中用兩章來講述美中關係,認為「美中關係正在駛進未知水域」,美中兩個大國的關係的確超越所有國際關係教科書里的想像。美國和中國其實都希望有一個確定的美中關係未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所長房寧指出,美國大選期間各種社會問題、社會矛盾會得到一次爆發,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美國作為閱歷豐富的超級大國,美國政治有最全面、最豐富的政治實踐,中國正在努力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美國非常值得借鑒和觀察。

  台海關係要從中美關係來回答

  談到中美關係和台海形勢時,房寧認為,台海關係要從中美關係來回答。以2008年北京奧運期間所做的政治風險評估為例,其一為台灣海峽,而全部六項背後的共同相關性就是美國。

  他還談到美總統選舉中由於種族而產生的隱秘政治問題,由於奧巴馬的半黑的膚色,美國白人精英製造了種種麻煩。從目前情況看,美國下一屆一定是白人總統,相信未來的美國總統能夠主觀上吸取前朝經驗;而客觀上,只要不是一個黑人而是一個白人,會去掉美國政治當中很隱秘的問題。

  中國塊頭足夠大美強硬會積極變化

  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姚雲竹少將認為,美國的「焦慮」和「自信」並存,中國塊頭足夠大,美國強硬會發生積極變化。要向美國學習,除了學習過去的自信,還要學習現在的焦慮。因為焦慮和自信並存,一個國家才能不斷的發展,一個民族才能不斷的進步。

  在被美國友人對希拉里和特朗普的預測,姚雲竹答:「希拉里是可預期的對華政策很強硬,特朗普是不可預測的對華政策的強硬,還不清楚。」最重要的還是,把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國這麼大一個塊頭在那兒,美國的政策強硬一點和軟一點,其實關係都不太大。只要我們塊頭足夠大,只要中國不斷地向上,美國的強硬會向好的方面轉變,這是一個必然。

  南海正在出現新的中美關係

  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問題研究院院長龐中英指出,南海正在出現新的中美關係。中美關係就是發生在生活中間的,由看到的中美關係正在塑造真正的中美關係,這是中美關係的真正的事件。

  龐中英認為,大家看到新的中美關係,既不是「新型大國關係」,也不是「修昔底德陷阱」。新型大國關係和「修昔底德陷阱」是另外一個世界,政策的世界和知識的世界。而現實的世界是,在南海和太平洋地區、在歐洲、在非洲,正在出現一種新的中美關係。

  王文引用國際關係學者金燦榮的美遏制他國的60%定律:美對於挑戰者忍受力是其經濟實力的60%(經濟總量和活力)就加以遏制。美國對蘇聯、日本、中國都如此。美國目前已經缺乏全面遏制中國的能力,但網路戰、信息戰、貿易戰、金融戰時時刻刻存在。「下一屆總統上來博弈還會存在,不可能對中國非常好,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威懾,會在中間的點搖擺,因為中國也足夠強大,這是我們的自信。」

  王文迫沈大偉澄清「中國崩潰論」

  大公報記者 孫志

圖: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大公報攝

  談起一年前喬治·華盛頓大學著名「中國通」沈大偉教授曾說過的「中國崩潰論」,整個華盛頓智庫幾乎將類似言論視為「玩笑」。這種觀點由一向對華貼「鴿派」標籤的沈大偉提出,也在中國國內產生不小的震蕩,更有甚者認為「這是對中國發展的不必要干擾」。今年3月,王文造訪華盛頓期間與「中國崩潰論」近年來的炮製者沈大偉的對話,迫其認錯並澄清自己「不願意、不支持中國崩潰」。

  在那次會面,王文開場即直言不諱:「那篇文章發表後中國輿論嘩然,有許多人認為,"沈大偉不是為了中國好,而更像是在詛咒中國』。我想,這是目前中國輿論界與你個人互動的邏輯。」

  《華爾街日報》誤導探討中共收縮問題

  沈大偉向王文澄清說,「那完全是《華爾街日報》標題的誤導」,他們需要博取讀者的眼球,為報社賺取更多利潤。他坦言,事實上,整篇文章的邏輯不是在討論「中國崩潰」,而是在討論我關注的中國共產黨的收縮(atrophy)問題(中國轉型即「收縮與調適」的過程)。

  「我必須要澄清,我不認為中國會崩潰,我也不希望中國崩潰,我不要中國崩潰,我喜歡穩定,也喜歡中國改革,包括政治改革、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沈大偉表示,那篇文章只是我對當下中國的一種分析。他的分析正如在那篇文章中講到,目前的中國改革是所有美國分析人士沒有想到的,有些悲觀者認為非常糟糕,而他則認為,「會產生相當大的不確定性」。

  直接交鋒四方面反駁沈大偉觀點

  王文對沈大偉文章觀點採取直接交鋒,並從四方面加以反駁:

  一是要把正常移民與資本外逃分開。中國少數富豪擔心「原罪」,採取資本外逃的例子是有的,但大多是正當的移民,是目前全球移民潮的組成部分。事實上,像馬雲、王健林、任正非等富豪還都留在中國。

  二是對一些不法之徒的懲治,從後期公布的事實上,他們確是應懲的,不能與所謂「壓迫」畫等號。

  三是中國政府對提出的一些發展口號非常注重落實。相反,奧巴馬總統也喊口號,8年前他喊「是的,我們能(Yes,WeCan)」,但8年過去了,美國似乎改變不大。

  四是中國的反腐獲得中國老百姓的高度擁護。反腐不是經濟下行原因。中國經濟下行更多是主動調整的結果。在中國如此巨大基數的經濟總量上,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相當於10年前增長2.6%。不可能永遠維繫10%的年增長率。為了生態與環境,增速下降也是正常的。

  美國學者對中國焦慮感比過去強烈

  沈大偉對王文承認:「你講的有道理。」他並透露,目前美國學者急切想知道中國到底怎麼樣,這種焦慮感遠比過去強烈。

  美國另一位「中國通」智庫包道格也在與王文的談話中闡釋其看法:「美國民眾並不認為中國是個威脅,也並不認為"中國崩潰』比"中國成功』更有價值,"中國崩潰論』並沒有那麼多人感興趣。」他認為,美國真正要考慮的是如何適應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美中應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去解決由於中國經濟和軍事崛起帶來的與其他國家之間的摩擦。

  倪峰:美大選中的「特朗普現象」

  大公報記者 孫志

  在角逐第58屆美國總統的參選人中,特朗普是最隨意、最任性的一位,他的狂言和顛覆卻帶來極高人氣。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倪峰認為,美國大選中的「特朗普現象」,值得觀察。在他看來,「特朗普現象」產生是由於美國焦慮心態所導致,可能導致美國未來政治發生很大變化。

  倪峰說,美國是有很多的政治禁忌,很多的話能說,很多話不能說,特別是在大選期間。但這次美國大選由特朗普引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朗普說在美國建一道高牆,把穆斯林攔在美國的境外,關閉所有的清真寺,這樣的話在原來美國的社會裡是要犯大忌的,但是今天的他在美國一路殺進了初選,有可能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美國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社會?確實美國面臨了很多的焦慮問題。」

  他分析指出,「特朗普現象」至少折射了美國政治走向和規則的兩大變化。其一,以往美國政治的政治禁忌越來越被很多人不在乎了,美國的政治規則可能將隨之發生變化。比如在美國社會不論是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一些基本的共識消減了,比如對婦女的尊重,對少數主義的尊重,但特朗普競選中說出一些明顯帶有種族歧視的話,這反映出「二戰」後形成的兩黨共識消減了。這是未來觀察美國政治的非常重要的看點。

  其二,美國政治重心正在下滲,越來越往草根的基層去下沉。這次大選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如果特朗普出現了,很多美國人系著藍色的繩子,騎著大摩托轟轟地過來支持。這反映出美國政治的什麼現象?前幾年基本上碰到的都是美國的精英,但通過這次選舉,不論是特朗普還是桑德斯,可以觀察到美國現在的政治重心正向草根的基層下沉。

  《美國的焦慮》:中國新型智庫探索美政治規律變化

  大公報記者 孫志

  圖:王文的新著《美國的焦慮:一位智庫學者對美國的調研手記》近日出版/大公報攝

  在2016年美國總統初選競爭正酣之際,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受邀赴美,與美國國務院和地方官員以及十多家智庫對話溝通,並親歷了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傑布·布希、盧比奧的拉票現場。這是他第三次調研美國大選,相比以往,這一次感受到的美國精英層對華的糾結感是空前的。大量美國智庫精英開始反思美國的體制「劣勢」,對美國推選不出好的下屆領導人以及中國崛起的不可遏制之勢顯得相當焦慮。近日,王文的新著付梓出版,並以「焦慮」作為美國現時政治氣氛的關鍵詞,書名定為——《美國的焦慮:一位智庫對美國的調研手記》。

  《美國的焦慮》一書中,記述了作者多次影響美國精英層的案例,比如,與「歷史終結論」始作俑者弗蘭西斯·福山的激烈交鋒,與「中國崩潰論」近年來的炮製者沈大偉的對話等。類似引導式對話,還有與約瑟夫·奈、李侃如、包道格、貝德等頂級美國學者。

  這恰恰是中國新崛起新型智庫的力量。王文作為中國新型智庫的領導者,帶領成立僅三年多的人大重陽,連續兩年入選美國權威機構的「全球智庫150強」。

  該書觀點先後被美國《紐約時報》、《外交政策》、英國《金融時報》、日本《外交學者》等一流外媒引述,還得到了王緝思、黃仁偉、姚雲竹、房寧、院宗澤等國內諸多學術權威的推薦。

  書中記述:在著名的美國海軍學院,十多位青年官兵對中國的興趣超乎想像,話題從城市發展到「二孩」政策,從朝鮮問題到中國股市,當他提醒這些年輕士官「美國很偉大,但中國、印度、伊朗、俄羅斯、古巴等等同樣也是偉大的國家,應更多地尊重每一個國家」時,他們並不反感,還還以掌聲。這場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美國社會對中國認知的真實渴望。

  《美國的焦慮》一書既有對美國的最新觀察,也有美國精英反觀中國;既有激烈正面的交鋒,也有溫和坦誠的對話;既有故事情懷,也有深度解析。可視作:中國智庫對美國觀察的總結,也是對規律的探索。

  美精英界對中國經濟新常態三種分析/孫志製表(圖表來源《美國的焦慮:一位智庫對美國的調研手記》,人民出版社)

  美對華三種「戰爭形態」/孫志製表(圖表來源《美國的焦慮:一位智庫對美國的調研手記》,人民出版社)

  倪峰:美大選中的「特朗普現象」

  大公報記者 孫志

  在角逐第58屆美國總統的參選人中,特朗普是最隨意、最任性的一位,他的狂言和顛覆卻帶來極高人氣。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倪峰認為,美國大選中的「特朗普現象」,值得觀察。在他看來,「特朗普現象」產生是由於美國焦慮心態所導致,可能導致美國未來政治發生很大變化。

  倪峰說,美國是有很多的政治禁忌,很多的話能說,很多話不能說,特別是在大選期間。但這次美國大選由特朗普引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特朗普說在美國建一道高牆,把穆斯林攔在美國的境外,關閉所有的清真寺,這樣的話在原來美國的社會裡是要犯大忌的,但是今天的他在美國一路殺進了初選,有可能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美國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社會?確實美國面臨了很多的焦慮問題。」

  他分析指出,「特朗普現象」至少折射了美國政治走向和規則的兩大變化。其一,以往美國政治的政治禁忌越來越被很多人不在乎了,美國的政治規則可能將隨之發生變化。比如在美國社會不論是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一些基本的共識消減了,比如對婦女的尊重,對少數主義的尊重,但特朗普競選中說出一些明顯帶有種族歧視的話,這反映出「二戰」後形成的兩黨共識消減了。這是未來觀察美國政治的非常重要的看點。

  其二,美國政治重心正在下滲,越來越往草根的基層去下沉。這次大選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如果特朗普出現了,很多美國人系著藍色的繩子,騎著大摩托轟轟地過來支持。這反映出美國政治的什麼現象?前幾年基本上碰到的都是美國的精英,但通過這次選舉,不論是特朗普還是桑德斯,可以觀察到美國現在的政治重心正向草根的基層下沉。


推薦閱讀:

不能說幾句希拉里的好話嗎?
小心,特朗普突然變臉!
新聞反轉,我該相信誰?
吳軍講美國大選︱(十一)哪位共和黨候選人比川普更偏激
劉志勤:美國大選是場「經濟學公開課」

TAG:美國 | 焦慮 | 美國大選 | 大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