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歷史
第一節源於印度
佛教發源於印度。印度佛教歷史,自公元前五、六世紀至公元十二、三世紀,大約有一千八百年歷史,總體上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前、中、後三個六百年。
一、第一時期,前六百年,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即小乘佛教時期。這個時期佛教,由水路南傳至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各國成為南傳巴利語繫上座部佛教。傳至中國,迄今仍在雲南傣族等數個少數民族地區流行。
二、第二時期,中六百年,主要是龍樹-提婆中觀學系與彌勒-無著、世親的瑜伽學系兩個系統,即大乘佛教時期。這個時期佛教,分別由陸路及海路傳至中國,又從中國傳至朝鮮半島、日本等東亞各國,成為北傳漢語系佛教,迄今仍在東亞各國流行。
三、第三時期,後六百年,為密乘佛教時期。稱此一時期為密乘佛教時期,並非說密乘從此時才開始流傳。其實,早在公元二、三世紀時,密教就由龍樹(亦稱龍猛)菩薩付出,而後一直秘密流傳,直到七世紀時取得主導勢力,公開流行。
大乘實教原分顯密兩部。1、顯部由文殊師利菩薩住持(即般若藏),稱為顯乘,或顯教,義理較淺顯故。
2、密部由金剛手菩薩住持(即陀羅尼藏),稱為密乘,或密教,義理甚深密故。金剛手原系法身菩薩,對於學人修密教將入上品悉地(成就之義)者,乃現身其前而為說法,佛滅後約八百餘年,始由龍猛(即龍樹)見諸南天鐵塔中,密乘從此昭著於世。
第二節三個階段,從歷史上看,密乘佛教可總體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密教。一般稱為雜密,即雜部密教之義,指密宗兩部根本經典《大日經》與《金剛頂經》未結集流傳前,由釋迦牟尼佛顯說於佛教經典各部中的密法及陀羅尼密咒等。隨著中國譯經事業的開展,早在西晉時已傳至中國,主要有菩提流支及阿地瞿多兩個從印度傳來的密法系統。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許多單行密法,多是早期雜密,它是與顯教各部經典的譯傳與各宗派的開創相聯繫而發展的,至今不絕。
中期密教。學術界稱為純密,即純正密教之義,指由法身佛大日如來所傳密宗胎藏界、金剛界兩部大法,即兩部根本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結集傳出後之密教。具體地說,就是由開元三大士善無畏(716年到長安)、金剛智、不空所傳之印密,由中國僧人一行、惠果繼傳而後形成的「兩部一具」之唐密,以及唐密分支:由日本僧人空海、最澄繼承唐密而在日本開創的東密和台密。
唐密的兩部大法,一曰胎藏界,系講色法,說明物質世界的本體與現象,根據胎藏界根本經典《大日經》而建立胎藏界曼茶羅;《大日經》主要講述密教的基本教義、各種儀軌和行法、供養的方式方法。二曰金剛界,系講心法,說明精神世界的本體與現象,根據金剛界根本經典《金剛頂經》而建立金剛界曼茶羅。《金剛頂經》以大日如來為受用身,宣傳「五佛顯五智說」,所謂「五佛顯五智」是中央大日如來的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如來的大圓鏡智,南方寶生如來的平等性智,西方無量壽如來的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的成所作智。其中最重要的是法界體性智,除了法界體性智外,其餘四智都是唯識所轉,採納了瑜伽行派「轉識成智」的思想。胎藏界與金剛界兩部大法一為從因到果,一為從果到因,本為不二。既然不二,談所謂的「金胎合曼」也就沒有太大的必要了。
後期密教。學術界認為,《金剛頂經》出現以後,密教被稱為金剛乘,其後從金剛乘中又分出一支稱俱生乘或易行乘,在實踐上更加重視上師的作用和秘密的儀式。在十一世紀西亞突厥系的伊斯蘭軍隊侵入南亞次大陸以後,在密教中又出現了時輪乘。在時輪教出現以後不久,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軍隊的徹底摧毀,佛教在印度也就消失了。
總體上看,後期密教的基礎亦為純密。在善無畏來到長安58年後,即唐密六祖不空三藏示寂之年,由蓮花生等(774年入藏)傳至中國西藏,形成藏傳佛教即俗稱的藏密,其中包括無上瑜伽部即無上密。無上密到底是什麼?這部分很難用語言來解釋,只能說它是講直接解脫,而不是世間求的那一部分。無上瑜伽就是無上相應的意思,所以稱無上密、無上瑜伽密。其實在整個密法的發展史上,無上密只是修法上予以純化而已。需要說明的是,無上密絕不等於雙修,雙修也並不等於男女合體,否則著了文字相,搞心外求法,後果不堪設想。還有人認為,唐密、東密沒有無上密,這也是不對的。
第三節東傳漢土
一、雜密的傳入
在唐密創立之前,印度密教的經典、咒語已逐漸輾轉傳入中國內地,但這些真言密咒並非在佛教體系之中,而只屬雜密、雜咒範圍,與隋唐譯傳的密教典籍所說有所區別。因為佛教通常經由西域傳入內地,所以此前的真言密咒不但婆羅門教色彩較濃,而且帶有強烈的西域文化痕迹。
陀羅尼經和真言咒經的漢譯,始自三國時代。竺律炎譯出有密咒的《摩登伽經》二卷,支謙譯出《八吉祥神咒經》一卷、《無量門微密持經》一卷。西晉永嘉(307-313)中,西域僧帛屍梨蜜多羅來華,專門從事陀羅尼法門的傳播,據說他本人善持咒術,常誦咒數千言,聲音高暢,顏容不改。他譯有《大灌頂神咒經》十二卷、《大孔雀王神咒經》一卷、《孔雀王雜神咒經》一卷等。自東晉起,對雜密的介紹逐漸增多。孝武帝(373-396在位)時,西域僧曇無蘭譯出《陀鄰缽咒經》、《請雨咒經》、《止雨咒經》、《咒小兒經》、《咒時氣病經》等二十餘部。當時活躍於北方地區的佛圖澄,「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物」,常「以道術歆動徒眾」(《高僧傳》卷九《佛圖澄傳》)。曇無讖早年便「與同學數人讀咒」,故而「明解咒術,所向皆驗,西域號為大咒師」(《高僧傳》卷二《曇無讖傳》)。南北朝時期,密典的譯傳有增無減,當時來華的印度或西域僧侶,一般都兼習密咒、法術,因而掌握著與道士鬥法取勝的多種手段。隋代闍那崛多的譯經中,密典佔有很大比重。那連提黎耶舍和達摩笈多兩人對密咒都十分精通,如耶舍「每於宣譯之暇,時陳神咒,冥救顯助立功多牟」(《續高僧傳》卷二)。入唐以後,菩提流志、實叉難陀等譯家也各有若干密典翻譯,就連玄奘、義凈也都曾傳譯過密法。初唐諸大譯家中,沒有一人不譯介密教典籍的。
隨著密典譯傳的不斷趨於繁盛,各種密咒彙編的總集也相繼傳入中國內地,如東晉失譯《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四卷、梁代失譯《陀羅尼雜集》十卷。這類經典所宣傳的密法便是「雜密」(與「純密」相對,意為不純或不系統的密法)。雜密的根本經典是《持明咒藏》,即所謂《金剛大道場經》十萬頌,於唐代永徽三年(652)由阿地瞿多譯出,名為《陀羅尼集經》,共十二卷。
雜密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的咒術可應用於息災、求祥,安家、治病,驅鬼、役神,降龍、祈雨,無所不能;法術包括火祀、占卜、星象、魔幻等。雜密又與中國傳統的道教、儒術以及民間巫術有許多相通之處,它在中國的流傳,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
將佛教某些顯教理論秘密化的經典,早在西晉竺法護時已有譯本;將某些雜密用顯教理論系統化起來的經典,在東晉曇無讖時也已介紹過來。但在中國佛教史上真正產生重要影響,並形成一個宗派的,乃是把密教正式引入朝廷殿堂的「開元三大士」。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雜密的長期流傳與後來密宗的建立毫無關係。恰恰相反,正是這些雜密的譯傳和流行,為「開元三大士」等人的傳譯純密、建立密宗準備了各種條件。雜密雖不同於純密,但在某些方面畢竟尚有相似之處。
二、唐密的形成
純正密教正式傳入中國開始於唐玄宗時期。玄宗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藏三位印度密宗大師先後來到中國弘揚密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開元三大士」,中間經一行和惠果的發揚,形成唐密。
善無畏(公元637-735年):又稱無畏三藏,是天竺烏荼國佛手王的兒子,出家後於那蘭陀寺得遇龍智菩薩為其授胎藏界大法灌頂,為密教五祖。其後,善無畏遵師命,攜帶佛經,繞道中亞,於公元716年(唐玄宗開元4年)到唐都長安,奉皇帝之詔翻譯《大日經》於菩提寺。《大日經》為密教之根本經典,由善無畏口述,其弟子一行記錄而成。善無畏傳授以胎藏界(理)為主的密法,是為中國密教正式傳授之始,故亦稱其為漢地密教初祖。因為其神通與對密教經典的精通與貢獻,善無畏被唐玄宗尊奉為「教主」。善無畏著名弟子除一行外,尚有溫古、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金剛智(公元663-731年):中印度王子,十歲出家於那爛陀寺,二十歲受具足戒,廣習大小乘經律論。三十一歲依止南印度龍智菩薩受教,七年承事供養,受學一切密教,受金剛界灌頂傳承,亦為密教五祖。尋游師子國登楞伽山,聞中國佛法盛行,於唐玄宗開元七年(719)由海路經錫蘭、蘇門答臘至廣州,翌年至東都,敕迎於長安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於所住立大曼荼羅灌頂道場以大弘密法普度四眾,並翻譯密經,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後示寂於洛陽廣福寺,謚灌頂國師、大弘教三藏,金剛智亦為漢地密教初祖。門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
不空(公元705-774年):又作不空金剛,南印度師子國人,天資聰明,幼從叔父游南海諸國,其後出家,十四歲從金剛智三藏學悉曇章,誦持梵經,深獲三藏器重,盡得五部三密之法。及金剛智示寂,遵遺命,往印度求法,從龍智菩薩(普賢菩薩化身)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及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各十萬頌、五部灌頂、真言秘典、經論梵夾五百餘部,並蒙指授諸尊密印、文義性相等。又遍游五印度,於天寶五年(746)還京師,為玄宗灌頂,賜號「智藏國師」。譯出唐密的另一部根本經典《金剛頂經》。後有詔使住大興善寺。自天寶至大曆六年,譯出密部之經軌,凡七十七部,一百二十餘卷,密教之盛,此時為最。金剛智及不空的傳授原以金剛界密法(智)為主,後善無畏與金剛智金胎互授,並分部將兩部大法傳授給不空,不空隨集兩部大法於一身,即「兩部一具」,這也是唐密的最突出特點,不同於以往的印度密教。不空後期主要活動於西安大興善寺,歷任唐朝三代國師。不空還是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建立了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以解釋咒語實義於其弟子。
不空弟子眾多,傑出者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世稱「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受兩部大法。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國師」,後又傳法給日本僧人空海,空海回日本後,大弘密法,成為日本密宗――「東密」亦稱「真言宗」的始祖,史稱弘法大師。自此,遂有東密之盛,到現在不僅盛傳不衰,而且正傳向世界。
三、唐密在漢地的隱沒
唐朝後期,唐武宗下令取締佛教,代之以道教,佛教各教派遭受沉重打擊,深受皇室器重的唐密也不能倖免,雖唐宣宗繼位後立即宣布恢復佛教,但唐密已逐漸式微,系統性的兩部大法傳承趨於隱沒,主要原因是合格的阿奢黎闕如,壇場儀規也很難完備。至宋初,雖稍有復興跡象,但僅限於譯經,但這並不意味著唐密開始消逝,因唐密的一些單行法門和別尊曼茶羅已逐漸融入到其它宗派之中,如《藥師法》、《准提法》、《孔雀明王法》、《穢跡金剛法》、《瑜伽焰口施食法》等流傳至今,仍為佛教寺院廣泛採用,至此,唐密成為佛教各宗派中的「寓宗」。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最好的勸世、警世詩文是哪一首?
※歷史上票房最高的20部電影
※歷史演義《三國演義》[明]羅貫中?原著??[清]毛宗崗?評改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春秋三百年精彩大歷史(轉帖連載101)
※歷史上最變態的盜墓者:盜墓無數卻不是為錢,只為做一件噁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