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穴性與艾灸 - Qzone日誌

穴性與艾灸葯有藥性,穴有穴性。掌握了藥性,可據此處方遣葯;同樣,掌握了穴性,在隨症取穴時,就有了依據。以下將常用的主要經穴,依其性能分為三類,可供針灸臨床辨證施治、立法選穴參考。-

-

(一)補益類-

1.補氣穴:氣海、氣海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2.補血穴:脾俞、膈俞、章門、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

3.生津止渴穴:液門、照海、三陰交、然谷、太溪。-

4.壯陽穴:命門、腎俞、關元、氣海、關元俞、神闕、中極。-

5.滋陰穴:三陰交、復溜、陰郗、太溪。-

-

(二)溫通類-

1.溫中回陽穴:氣海、關元、神闕(皆灸);足三里、內關、百會(皆針)。-

2.通脈穴:太淵、內關、神門、心俞、厥陰俞、膈俞、血海、三陰交、足三里。-

3.通經穴:天樞、水道、歸來、血海、水泉、地機、太沖。-

4.通乳穴:乳根、膻中、少澤、足三里。-

5.通便穴:天樞、大腸俞、足三里、豐隆、支溝、陽陵泉、照海、大敦、內庭。-

-

(三)祛痰、止咳、平喘類-

1.祛痰穴:豐隆、中脘、內關、巨闕、脾俞、列缺、肺俞、上脘、天突。-

2.止咳穴:列缺、太淵、尺澤、肺俞、天突。-

3.平喘穴:列缺、膻中、肺俞、璇璣、氣海、膏肓。-

-

-

經常要艾灸和按摩的穴位-

一、脊-

脊柱是養生學家極為關注的區域,它是人體兩條最大的經脈之一也是督脈的行經之地。經常按摩脊柱,則可疏通經絡,氣血運行暢通,從而有益於全身器官的滋養而健身-

-

二、前胸-

醫學研究發現,位於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體整個免疫系統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來的免疫活性肽物質,有強大的抗癌作用。只要每天堅持用手掌上下揉拍前胸(上至頸部下至心窩部)100至200次,就會激活胸腺,起到防癌防病、健身延年作用。-

-

三、肚臍-

肚臍為神厥穴,常被養生學家譽為保健「要塞」。經常按摩肚臍有防治便秘、中風等作用。-

-

四、腳底腳被稱為人體「縮影」、「第二心臟」。經常彎彎腳趾、揉揉腳心、泡泡溫水等,都能反射性增進全身各內臟器官的功能,達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最好每天根據子午流注按摩穴位5-8個-

-

《靈樞·經脈》說:「灸則強食生肉」。說明灸法有增進食慾,促進機體生長的作用。灸法之所以保健,主要在於它能補氣助陽、溫益脾腎。灸法是以經絡、臟腑等理論為指導,利用某種易燃材料或藥物,在穴位上或患處燒熏,借其溫熱性效能,通過經絡的作用來調整人體生理功能的平衡,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外治方法。《靈樞·經脈》:「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的特點在於彌補針、葯之所不及。對於針、葯等方法治療效果不顯著的病或用於保健方面,往往奏效乃至神效。明代李延《醫學入門》曰:「凡病葯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

-

-

保健灸法的常用穴位及方法:-

-

(1)足三里灸: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具有補脾益腎、調和氣血的功效。多灸此穴,以預防中風,為中、老年人保健要穴。用於預防中風,在平時可單灸足三里,有中風先兆時可配合絕骨穴。灸此穴有預防老花眼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艾灸足三里可以調整臟腑功能,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加白細胞、紅細胞的數量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增強免疫力。-

-

(2)神闕穴:神闕又名臍中,屬任脈,為保健要穴,灸此穴,具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益氣延年之功效。其方法有隔姜灸、隔鹽灸,每次3~5壯,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每次以感到局部溫熱舒適,稍有紅暈為度。-

-

(3)氣海穴:氣海又名丹田,屬任脈經,為保健要穴。常灸此穴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的作用。常用溫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婦禁用。-

-

(4)關元穴:關元也稱丹田,屬任脈經,為保健要穴,具有溫腎固經、補氣回陽、通納沖任之功效。常用溫和灸、隔姜灸和附子灸。孕婦禁用。-

-

(5)身柱灸:清心寧神,降逆止嘔之效。多採用溫和灸法,用煙捲大小的艾條,每次5~10min,隔日1次,每月不超過10次。-

-

(6)風門灸:風門為足太陽膀胱經穴,有宣肺解表,祛風通絡之功效,主治一切風證,多用於預防感冒,採用隔姜灸法,在感冒流行期間,每日灸1次,每次5~10min,連灸10天。-

-

(7)中脘灸:中脘為任脈經穴,胃的「募穴」,八會穴之一。具有健運脾胃,補中益氣之功效。常用隔姜灸、溫和灸。每日灸1次,每次5~9壯,連灸10天。-

-

臨床上保健灸法,除上述穴外,還有大椎穴、膏肓穴、三陰交穴、命門穴、腎俞穴、曲池穴、陽陵泉穴及「伏天穴」等。-

-

從保健灸的幾個主要腧穴來看,足三里一穴屬陽明經,古代很多文獻均謂其有強壯及助消化的作用。如《中藏經》曰:「三里主五勞羸瘦,七傷虛寒空」。其次如關元、氣海穴,不少文獻認為有強壯作用,《醫學入門》:關元主諸虛損」。《類經圖翼》:「關元主諸虛百損」。可見長期施灸上述穴位,能健運脾陽、補中益氣、培腎固本、強壯全身,從而達到保健延年的效果。-

-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艾灸相關穴位,可以調節臟腑功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機體的免疫力,還能夠增加紅細胞、白細胞的數量和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如長期施灸保健穴位,就能夠達到調合陰陽,健脾合胃,固本培元,補中益氣,強壯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

艾灸養生對於30歲以上的人尤為重要。《外台密要》「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陽氣逐漸衰弱,所以三里下氣也。」就是說,30歲以上的人陽氣逐漸衰弱,灸足三里穴可補氣壯陽,不然會出現氣短、兩眼昏花等現象。常年堅持,必獲殊益。-

-

養生保健灸關鍵的幾個緊系全身,關乎性命。關元、命門、足三里、中脘是人體四大養生要穴。利用純陽艾火長期溫灸四大養生要穴,具有補益腎氣,健脾和胃,促進脾。腎運化的作用。扶養一身正氣,使正氣不絕,脾土肥沃,腎水充盈。土沃、水盈、氣足便能生長萬物,潤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會健康長壽了。艾條灸優點是療效快,每次施灸時間短,適用於家庭自我保健。-

-

總結古往今來的實踐經驗,灸法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作用。-

-

1.溫經散寒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於氣血的作用,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因此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

2.行氣通絡經絡分布於人體各部,內聯臟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如果由於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於瘡瘍癤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

3.扶陽固脫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於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闕等穴,由於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於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

4.昇陽舉陷由於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於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鬆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云:「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

5.拔毒泄熱古今醫家對此有見解。《黃帝內經》首見於灸法治療癰疽。《備急千金要方》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洩的作用,《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

-

6.防病保健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這在古代文獻中有記載。《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俗說「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

-

灸法的作用機理-

臨床研究用艾條熏灸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內關、足三里和膻中等穴,觀察其球結膜微循環的變化明顯改善。艾灸內關穴可使患者腦阻抗血流明顯改善,流入容積速度加快,波幅升高近一半;高血壓者的血壓有不同程度下降,說明艾灸內關可使腦血管擴張,腦血流增加,腦部血液循環改善。艾灸冠心病患者的內關、膻中、心俞穴各20分鐘,可使心電圖的 ST-T波均明顯升高,使心臟的收縮力增強,心臟的供血得到改善。表明灸法對心腦血管病變有明顯的調節作用。-

-

用化膿灸治療支氣管哮喘,可使外周血中嗜鹼性粒細胞計數下降,對免疫球蛋白有雙向調整作用。以艾炷灸實驗「大椎」、「關元」穴,可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促進T淋巴細胞功能調控作用,並有明顯療效。表明灸法對人體免疫功能具有明顯的調節作用,這種調節作用是良性的積極的,總體上是沿著對患者有利的方向進行調整。證實艾灸能提高免疫功能是治療腫瘤的主要機理。-

-

綜述研究資料可以看出,艾灸對血液循環、機體免疫、神經、內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系統都有一定的促進和調整作用,為艾灸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推薦閱讀:

艾灸可以治病嗎?
冬病夏治 艾灸為先
脾胃不好,艾灸這幾個穴位有奇效
艾灸能助孕,你知道嗎?
絕大多數疼痛,艾灸皆可妙手救急!

TAG:艾灸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