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教師個人課題
教師個人課題和學校課題的區別
最大的區別是:教師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選擇定下的題目,解決的是自己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
看兩個教師個人課題案例(口算、作文)
教師個人課題與教師論文
教師做個人課題,首先要確定研究什麼,也就是選一個題目,然後制定計劃、付諸實踐、在實踐中反思總結,最後得出結論。這是做教師個人課題的完整步驟。
怎樣做呢?從兩個 方面和老師們聊聊:是什麼?怎麼做?
一、什麼是教師個人課題
通常情況下, 教師針對自己日常教學中的問題, 可以憑藉豐富的經驗輕鬆地解決這些問題, 完成教學任務。 但有些問題只憑藉經驗是不能解決的,比如講解某個「教學問題」 ,當教師按照自己的經驗講解時,如果發現原來的教學問題並沒有解決,這就暗示這個問題可能是一個新的「難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 ,教師需要追根溯源、查閱資料、借鑒他人的經驗,制定解決方案並在實踐中加以解決, 這樣一般的教學問題就有了研究會的狀態,可以稱之為研究性教學。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遇到的教學問題,就轉化為教學研究的課題,可以稱之為「問題課題化」 。一旦教師追蹤某個教學問題,一旦教師關注「他人的經驗」並借鑒他人的經驗來解決某個教學問題時,這個教學問題就轉化成「課題」 。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的個人課題研究過程。在這裡, 「為了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驗證教學理論,而在於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實現教學的內在價值。 「在教學中」主要是研究教學之內的問題,而不是教學之外的問題;研究自己的教室里發生的教學問題,而不是研究別人的問題;是研究現實的教學問題,而不是某種教學假設。 「通過教學(教師解決問題) 」是教師本人在教學中親自解決問題, 而不是讓教師放棄解決問題的責任, 由別人來幫助解決問題。
教師個人課題是教師為解決一個具體的、較為微觀的現實問題而確立的小課題,它往往會用到一般課題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對簡單,不追求方法自身的嚴密性;是一種平民化、草根式的研究,因而不(一定)需要教育機構或學校行政機構以及科研機構的認定,倡導自主、自立、自為、自用;它服務於老師們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實踐的反思、經驗的積累中養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導和改進研究者將來的工作。
如果要下一個定義的話,所謂教師個人課題, 指的是以教師個人為研究主體,以教師自身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具體問題、本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的解決為最終目標、以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為目的的課題。
個人課題的特點是小、活、快。
一是小。切口都比較小、內容比較單一。如「語文課堂合作『邊緣人』現象研究」、「小學中年級學生閱讀摘抄實效性的研究」等,就符合魯迅先生所說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的「原則」。前者研究課堂合作中「邊緣人」現象的成因、類型、對策等,有利於解決課堂合作面較窄、民主平等氣氛較淡等問題;後者針對閱讀摘抄有形無實、效率不高的現實,研究和尋找提高其實效的方法與路徑。可見,他們研究的對象比較單一,研究的「截面」也很有限。而學校課題則不然,如: 「英語任務型教學法的實驗研究」、「學生心理特徵對語言學習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等題目是一個較為宏觀的問題,不僅切口過大,而且過於專業化,若沒有較為廣博精深的專業知識準備,一定難當此任。自然不是「個人課題」研究力所能及的,則給人「老鼠咬蛋,無處下口」的感覺。
二是活——課題自由選擇,研究自主性強。教師自主選擇確定課題、研究內容、研究周期。
三是快——研究時間短、收效快。由於課題小,又是直接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的,許多情況下研究並不要求大樣本,有時只要幾個研究對象就可以了,所以這樣的課題研究所用的時間比較短,一般是6—12個月。並且課題研究的結果可以立碼在教師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到應用,收到實效。
二、怎樣做教師個人課題?
1.找一個好的研究方向——勇於把問題生成課題。
精當的選題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些「選題」如何確定或者說如何生成呢?渠道當然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1)從日常教學困惑和疑難中尋找問題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隨著學生個體和群體變化的加劇,教師時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疑難或困境。從目前來看,這些疑難或困境至少有四種類型:
一是教師的設想、計劃與實際效果之間的差距。例如,新課程要求教育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在參與教育活動中親歷知識發生的過程、體驗其存在的價值,並在互動中不斷生成。教師以此為基點,通過一系列新的教學設計,試圖達到引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但實施下來,效果並不明確,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受到一定影響。
二是教育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目標之間或價值取向之間的衝突與對立。例如,教師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這一指導思想出發,在教學中常常布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作業,但這種做法卻造成了一些學生跟不上功課,經常伴隨著一種失敗感,甚至導致了他們產生厭學的情緒。
三是教育教學中的「兩難」情境。 「兩難」情境在教育教學中比比皆是,有時甚至貫穿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例如,顧及到了單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有可以妨礙了學生集體;關注到了學生的興趣,規範性、一致性的要求就有可能被削弱了;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與班級生活中確立起來了,教師的引導角色就有可能無法實現了。
四是不同的人或群體對待同一教育教學行為的不同看法。例如,教師為了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做出新的嘗試,以改進過去課堂上灌輸、傳遞的情形,但周圍同事或家長卻對此並不認同,覺得教師是在出風頭,擔心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
這些疑難或困境,是教師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的,並且沒有解決問題的現成模式可以借鑒,只能將它們作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逐漸找到削弱其阻礙、 轉化其限制力量的對策。
(2)從與教師切磋交流中發現問題
(3)從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應中捕捉問題
更可以源自鮮活的教育過程:一個轉瞬即逝的細節,一句無意有心的話語,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一幕淡而有味的情景,都可以牽出一個韻味無窮的「微型課題」。正如郁達夫所說:「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中說人情。」
課堂教學中就蘊藏著無數可以生成「微型課題」的「一粒沙」、「半瓣花」。
(4)從已有成果應用中發現問題
(5)從學校和學科發展中確定問題
來自學校規劃課題,是其子課題或者其中的一個專題。教師個人的發展是與學校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個人的專業提升與學校的整體變革也常常結為一體。教師在把個人的成長發展與學校或學科的發展規劃以及面臨的問題結合在一起時,就會發現許許多多的問題有待於自己去解決,就不會坐等問題的現成答案。學校或學科發展中存在問題是正常的,沒有問題是不正常的,而這些問題又有許多是現有的經驗或理論難以有效解釋的,現在的工作模式難以恰當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個人或群體成為發現和解決問題的主體就變得理所當然了。(例:洲頭小學課題)
問題不等於課題,要把問題轉化為課題。問句不是課題。課題的表述要準確、精鍊,研究對象、核心概念明確。
(總的來說,確定課題的一般方法是:第一步, 發現和提出問題,也就是擬題; 第二步, 查找資料,分析問題,也就是擬提綱;第三步,根據實際,敲定題目,也就是定題。 在選題上一般存在這樣的誤區:一是認為越新越好;二是認為越熱越好;三是認為 越大越好,四是認為嫁接的比自擬的更好。其實,新的、熱的不一定是對的、好的,舊的、 自擬的也不一定是錯的、壞的。在選題上要注意熱中求冷,同中求異,小題大做。)
在課題名稱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1) 課題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明確,含糊不清。 例如: 《關於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有益於增強教育事業心的研究》 ——開展信息技術教學與增強教育事業心之間沒什麼聯繫 (2)課題名稱外延太大 例如: 《關於自主教育的研究》——範圍太大,無法操作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同時出現兩個研究中心,這是課題研究的大忌。 (3)題目過長,羅嗦 例如: 《根據農村特點,重視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搞好農村中學評議教學工作的研究》 (4)課題名稱不是方案設計名稱,而是撰寫論文的名稱。 例如: 《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讓人文關懷充滿語文課堂》《運用學案導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題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研究內容)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課題名稱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能涵蓋所要研究的內容,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檢驗與選題研究者認識程度和思路的標誌。 例如,小學生髮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研究對象是初中生,研究內容是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在這裡要注意,讓人看了你的課題名稱之後就知道這個課題研究的是什麼。 為此,課題名稱要準確、規範、簡潔、醒目
準確: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研究內容)是什麼,研究的對象是什麼交待清楚。 例如: 《培養小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上聆聽習慣的策略研究》 研究對象是小學生,研究內容是培養在音樂欣賞課上聆聽習慣的策略
課題要為研究提供足夠的焦點和方向。
例如: (原陳述) 「學習成績與教學技術的研究」——不可操作。
改為: (再陳述) 「三種教學技術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不準確
再改: (再陳述) 「多媒體技術對三年級學生語文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準確
規範:所用的詞語、句型規範、科學,所有似是而非的詞不能用,口號式、結論式的句型不能用。 例如: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題是我們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在準備進行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
課題名稱應以陳述式句型表述。 例如:「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導入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家庭對小學生學習成績有何影響」 這是一個問題,但不能用作課題名稱。 如果要作為課題來研究則應改為: 「家庭對小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的研究」或「家庭壓力與小學生學習成績關係的研究」
簡潔:就是名稱不能太長,能不要的字盡量不要,一般不能超過 20 個字
醒目:就是課題研究的切口適宜、新穎,使人一看就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小學低年級體育課堂中學生注意力的策略研究」、 「培養學生良好解題習慣的策略研究」。
2.制定好研究計劃
研究方案是對課題研究的總體規劃,是指如何進行課題研究的具體設想,是進行研究 工作的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案要解決這樣四個問題:一是研究什麼;二是為什麼研究;三是 怎樣研究;四是預期成果是什麼。當把問題轉化為課題後,該課題要研究什麼,研究者必須要回答這個問題。
一是研究什麼:首先, 研究者要把解決的問題經過分析、 研究, 確定一個合適的課題題目, 要求題目既明確、 具體,又確切地反映出研究的主要內容,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其次,要明確提出問題,突出研究的重點;再次,要界定研究的名詞術語,主要對課題中的關鍵詞進行界定,使研究的問題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
二是為什麼研究: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而不是其他的課題,這是研究會得必須回答的問題。首先要明確研究的目的、意義,揭示課題研究價值;其次,明確課題研究要達到的階段性和最終目標。例如,本課題能解決哪些教育實踐問題?研究該課題對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髮展中的作用是什麼?
三是怎樣研究:明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和途徑。要明確採用什麼方法以達到研究的目的, 如有的課題採用個案法或觀察法, 有的課題採用行動研究法。
四是預期成果是什麼:小課題研究的價值是解決學校、教室內的具體問題。 但並不是說小課題研究成果沒有具體的呈現方式, 在制定研究計劃時, 研究者要明確研究成果的預期成效、成果的表現形式等。在小課題研究中,經過認真學習、反思,在思考、研究和解決問題 有所感悟,把感悟的東西通過「教研論文」「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育日誌」「教學課例」等形式寫出來,促進教育教學實踐,都屬於小課題研究成果的呈現形式。
(例:楚才小學 中段語文、一語組)
制定研究方案,要知道撰寫研究方案的一般格式是怎樣的。一般來說,研究方案具體包 括以下幾個方面: 題目(課題名稱) 1、問題的提出 2、理論依據 3、研究的目標及研究內容 4、研究的對象與範圍 5、研究的方法 6、研究的步驟 7、研究組成員及其分工 8、研究的預期成果形式
(1、問題的提出 第一,問題的提出或課題研究的背景(研究原因) 要具體說明:時代背景、現存問題、現實基礎 例如: 《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創新學習研究》 第二,對課題研究中涉及的新概念和其內涵進行界定和說明 ⑴對課題名稱的界說。應儘可能明確三點:研究的對象、研究的問題、研究的方法。 ⑵本課題研究有關的理論、名詞、 術語、 概念的界說。例如, 《初中學生自主管理教育研究》 , 課題的界定:對學生進行「自主管理」教育有兩種含義。其一是在教師引導下,在此班級中 的一切事物,由生活在這個班級中的學生,獨立、自主地按照教育的期望,進行管理,確定 班級共同發展目標,制定班級發展計劃,執行班級發展計劃,總結班級工作等,都由學生來 做。教師只是「引導者」 ,而不能替代學生。其二是指每一個學生都能獨立、自覺地根據教 育的期望管理自己。 第三,簡單分析目前國(省、市、縣)內外研究的狀況,介紹本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 問題。 要陳述課題研究範圍內有沒有人研究, 哪些方面已經有人做過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這些 成果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有分歧, 他們的分歧是什麼?存在什麼不足和正在向什 么方向發展?這些內容的分析一方面可以論證本課題研究的地位和價值, 另一方面也說明課 題研究人員對本課題研究是否有較好的把握, 是否有一定的研究基礎, 因為我們對某一問題 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對這一問題的現狀有較為準確全面的了解。 第四,介紹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例如: 《初中數學課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研究》 本課題研究意欲探討有關研究性學習在初中數 。 學教學中的實施的問題,總的來說,本課題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在於: 在理論價值方面:一是豐富學習理論的研究;二是深化數學教學論的研究;三是拓展教學心 理學研究的範疇。 在實踐意義方面: 一是擴大研究性學習的年級跨度及學科跨度; 二是增強研究性學習運用的 實效性;三是完善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方式。 )
推薦閱讀:
※調查顯示:近三成幼兒教師有離職想法或已離職
※如何做一名幸福的幼兒教師
※在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總結髮言
※12部教師題材電影推介
※我國古代對教師的稱呼
TAG: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