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相信未來》賞析
關於食指
文革期間幾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間的創作卻頑強地生存著。食指就是其中一位傑出的民間詩人,一位填補了歷史空白的優秀詩人。食指(1948—),原名郭路生,著有詩集《相信未來》、《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詩探索金庫·食指卷》、《食指的詩》。
關於《相信未來》
天邊的排浪,象徵著時代的暗流。曙光,象徵著希望
文革時期,無論是社會還是人們的內心都是比較灰暗的,只有將希望寄託於黎明的曙光。
詩歌以「蜘蛛網」,「余煙」,「失望的灰燼」等意象開篇,描繪了當時社會的貧窮,艱難。讀者讀來都有一種強烈的感觸,對當時社會的艱辛困苦的感觸。而詩人卻在這時用美麗的雪花寫下了「相信未來」。這是無言的呼喊,呼喚著人們內心的不屈的信念。「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寫出了人生的轉變,由鮮亮到荒蕪,由豐富到殘敗。激起了人們心中對落寞,失意的聯想。此時,詩人用「凝露的枯藤」「在凄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這樣一股人格的魅力震撼了所有讀者的心靈。這便是在困境中不屈的信念!
「我要用手指,那指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多麼強盛的氣勢,給人以無窮的力量,衝破貧困,黑暗的力量。詩人將「曙光」比擬「筆桿」,「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表現了出詩人的真摯與坦誠,表達了心中的信念。
這三個詩節,一詠三嘆,相信未來是詩節的主旋律,是詩人心中的最強音。在那個精神痛苦的年代,《相信未來》的問世,在人們的心靈中投下了一束希望的光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無論是誰,重讀《相信未來》的時候都依然會怦然心動。
這首詩如果只有前面的三節,還不足以表現食指深刻的思想,而接下來的三節,食指將自己對「未來」的「相信」和對人類的清醒認識結合起來。首先,詩人相信 「未來人們的眼睛」能「撥開歷史風塵」,「看透歲月篇章」。「睫毛」「瞳孔」兩個意象承「眼睛」而來,形象地描繪出未來人思考的神情,而「撥開」和「看透」又歌頌了人類智慧的偉大,詩人「相信未來」的原因就寄託於這思考的形象中。其次,詩人不在乎人們對我們肉體和經歷的褒貶。「腐爛的皮肉」「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三個具體的形象或神情,傳遞著現實人們的種種苦態;「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四個細節,呈現出人們對過去歷史種種評價的表情,形象傳神,用筆精當。再次,詩人堅信未來「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脊骨」就是不屈的信念和探索的精神,「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中體現出來的不屈的信念和精神。這三節,曲折地挖掘了人類內心深處對未來的共同信念,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詩人才毫不懷疑地「相信未來」,並且「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詩的最後一節,用熱情的呼告,滿懷激情地鼓舞人們「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詩以無可反駁的氣勢,無所畏懼的精神,向苦難的現實宣戰。對「未來」的信念像大海上的太陽那樣噴薄而出,強烈地震撼著每一位讀者的靈魂。這首詩構思巧妙。前三節寫我是怎樣「相信未來」的,後三節寫為什麼要「相信未來」,最後一節呼喚人們帶著對未來的信念去努力,去熱愛,去生活。用語質樸,而思想深刻;性格鮮明,又令人折服。全詩基本上遵從了四行一節,在輕重音不斷變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傳統方式;以語言的時間藝術,與中國畫式的空間藝術相結合,實現了詩人所反覆講述的「我的詩是一面窗戶,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藝術。通讀該詩,雖然我們感受更多的不是輕鬆而是壓抑;不是快樂而是痛苦。但從詩人那壓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詩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無時不在渴望和憧憬著光明的未來以及為理想和光明而奮鬥掙扎。
註:本文部分資料來源百度
推薦閱讀:
※美軍研發超高速火炮 或成未來反導重要力量
※「優步」的未來 能優雅漫步嗎?
※奧巴馬的難捨牽絆:白宮易主與美國未來(中) | 譯讀紐約客
※心窮的男人,給不了女人未來
※以制度改革應對未來人口結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