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比特幣:用互聯網掀起「貨幣戰爭」|比特|貨幣|互聯網

瘋狂的比特幣:用互聯網掀起「貨幣戰爭」2013年04月18日06:36 第一財經日報 我有話說(25人參與)

  唐文之

  從2010年誕生至今,身價陡然翻了十餘倍,互聯網貨幣比特幣(Bitcoin)成為全球最熱門的投資產品之一。

  李笑來幾乎是國內第一批關注並且開始持有比特幣的人之一,2010年初,在美國《連線》雜誌報道了比特幣的相關介紹後,李笑來找來了比特幣的原始論文,看了之後「認為這事兒靠譜」,於是在國外的網站上開始真金白銀地購入了第一批比特幣。當時,比特幣的價格還不到1美元。

  今年4月,比特幣在一夜之間從260美元下跌到140美元,這在李笑來看來「實屬正常」。事實上,在他持有比特幣的這幾年裡,從1美元到32美元,從32美元回到2美元,再從40美元到260美元,乃至現在的回落,李笑來都很坦然,「從比特幣誕生以來,震蕩就一直存在」。

  社交媒體的崛起、流動資本追逐新事物的本性及儲戶對塞普勒斯銀行業危機的不安全感,比特幣在快速成為熱門投資產品的同時,也正淪為一個越來越大的泡沫。據《經濟學人》報道,今年1月,比特幣的價格還在15美元左右, 4月11日,價格已經上升至179美元,流通中所有比特幣的總價值達到了20億美元。

  神秘的比特幣

  2008年,一個名叫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metzdowd.com的密碼學郵件組列表中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描述了一種叫做比特幣(Bitcoin)的電子現金系統。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網路誕生,中本聰本人將開源的第一版比特幣客戶端發布在網上,世界上首批50個比特幣被同時創造出來。

  2010年,比特幣的公允匯率誕生。今年2月19日,比特幣與美元的「匯率」還只是23美元,而到了4月10日已經瘋漲到了260美元,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增值超過11倍。然而,隨後4月11日,價格又突然走低,跌至140美元。

  2010年5月21日,一位昵稱為laszlo的人用10000比特幣(當時相當於25美元)購買了一份比薩餅優惠券。誰又能想到,如今這筆交易已經漲到了260萬美元。

  比特幣本身不過是一系列數字串。和傳統貨幣最大的不同是,比特幣沒有一個中央發行機構——人們只需要運行比特幣軟體,就可以參與比特幣的製造,這種方式被稱為「挖礦」。比特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不以對中央發行機構的信任為基礎,也不需要政府、大型企業的支持或信用擔保,真正「去中心化」的貨幣系統。用戶可以通過比拼計算機解決複雜數學問題的能力來贏取獎勵,通過勞動——「挖礦」來獲得新的比特幣。

  這種聽上去類似於「打遊戲贏積分」的形式,實際上卻並不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賺積分」這麼簡單。基於P2P網路的比特幣經濟由用戶的電腦組成的網路構成,自動調整演算法控制貨幣產生節奏。不同於僅僅局限於某款遊戲本身而存在的「遊戲幣」,比特幣的交易和使其價值得到了真正的體現。

  瘋狂背後的偶然和必然

  2009年到2010年初,在比特幣誕生最初,它在市場上一文不值。隨著2010年4月比特幣開始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交易,它才開始逐漸和美元以及「錢」掛上了鉤。直到2010年夏天,受到虛擬市場的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挖掘比特幣的行列,產生比特幣也逐漸變難,供不應求的情況使得網上交易市場的價格開始變動。

  2011年1月,在87美分的基礎上,比特幣首次突破1美元,達到了1.06美元。

  在李笑來看來,比特幣還太年輕,才幾歲而已——而其他的貨幣卻都繁衍了無數代。與此同時,人們在用從其他貨幣的使用中獲得的豐富經驗操作比特幣——買賣貨幣、投機、瘋狂攻擊……一個幣種誕生才4年,證券市場已經過了一歲半的生日。李笑來總結道,「你投不投資、投不投機,比特幣它就在那裡」。

  事實上,比特幣的這一輪漲幅,難免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

  塞普勒斯的經濟危機使得人們對現有經濟體制的信心缺失。與此同時,隨著政府對銀行儲戶徵稅,施加更嚴厲的資本管制,越來越多的人需要尋求更瘋狂的資金出路。不久之前,TDV Media的創始人傑夫·貝里克宣布,他將在塞普勒斯部署世界上第一台比特幣自動取款機。有了這種機器,塞普勒斯民眾可以將儲蓄兌換成比特幣。

  與塞普勒斯危機同步的,便是比特幣兌美元的匯率飆升。熱錢和投資客們在全球經濟最搖晃的時候把目光轉向了比特幣,即使他們或許壓根兒不知道這是什麼。

  然而,為什麼是比特幣,而不是其他別的貨幣?這其中或許存在著不少必然因素。

  去中心化、不受任何機構和集團約束、匿名、隱蔽性高、交易方便、交易成本低廉等等,這些比特幣誕生之初便附屬的特性讓它區別於其他貨幣,特立獨行而又科學可靠地在互聯網的時間空間中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

  虛擬貨幣戰爭

  如果說中本聰推出的是一套生產貨幣的方式,那麼騰訊和Facebook其實只是推出了一種基於互聯網的「貨幣商品」。前者近乎顛覆了傳統貨幣的發行方式,而後者只是將貨幣發行的主體由政府和國家轉變成了企業而已。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幾乎所有比特幣的支持者和研究者紛紛表示,「Q幣不是比特幣,也不可能成為比特幣」。

  作為比特幣愛好者,微博賬號名為「貨幣之王比特幣」的個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Q幣和比特幣的機理完全不同,Q幣只能夠購買騰訊產品,一旦Q幣擁有和比特幣類似的交易性質,將有可能面對極大的法律風險。

  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對於一種「新貨幣」的誕生都存在著不安和惶恐,這其中不僅僅是中國,也包括美國。

  目前美國政府還不擔心比特幣可能對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以可預測的比特幣的發行上限2100萬枚來看,即使是最高點的總市值也只不過幾十億美元,相對於整個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體來說還不值一提,但是美國人已經隱隱地感覺到了新貨幣帶來的潛在威脅。

  2011年,曾經於1998年到2009年之間,出現的能夠替代實物的流通型貨幣「自由美元」,其創造者伯納德·馮·諾特豪斯(Bernard von NotHaus)因為自行製造、佔有和銷售貨幣被美國相關法律判決有罪。

  今年4月,土豆網創始人王微在其微博上說道,「郵政也曾經是國家專營立法嚴控的。電子郵件取代了郵政,比特幣能否取代貨幣呢?」與此同時,他表示自己一年前練手寫電影劇本,曾試著拿比特幣神秘失蹤的創始人當主角,寫一個信奉無政府主義的天才黑客的故事。

  巧合的是,去年上映的美劇《good wife》第三季中,由財政部提起訴訟的「私造貨幣」罪名,Mr.Bitcoin險些面臨10到30年的刑期。而這一集的主題則是,「Idealism Anonymous」,匿名的理想主義者。

  然而,中國目前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虛擬貨幣的交易和流通進行規範,但是大多數人似乎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途中依然戰戰兢兢,試圖摸索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底線位置。

  誕生於美國的比特幣是不是會在中國市場上得到流通,目前我們還不得而知。而對於,「虛擬貨幣」的到來,「虛擬貨幣」來了之後怎麼辦的話題,或許是這輪比特幣掀起的貨幣戰爭中最有價值的思考。圖


推薦閱讀:

「互聯網+」下的「返利」陷阱:消費多少返多少 買東西不花錢?
給互聯網思維潑一盆水
現場 | 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上市的七個瞬間
互聯網+製造
我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互聯網思維?

TAG:互聯網 | 貨幣 | 戰爭 | 瘋狂 | 比特幣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