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學外語的通用法門?首先你要丟掉這些錯誤觀念

作者 | zhuoqun,文章授權轉自公眾號「偏見」我是學了德語之後才忽然明白應該如何學習英語的。剛到德國時,一個德語單詞也不認識,完全從頭學起。因為人在德國,德語課的老師也不會說中文,只能硬著頭皮學,但慢慢就發現這才是學外語的正確方式,於是把學德語的方法也用在學英語上,效果不錯。回想起以前在國內受到的英語教育和自己對語言的看法,真是錯得離譜。大部分時間自以為在學習英語,其實還是在漢語里兜兜轉轉。今天就分享一下這幾年學習英語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別人少走一些彎路。克服心理暗示母語是可以被忘記的。很多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都包括對母語的熱愛:「我們的母語是美麗的,是融入在我們的靈魂和血液里的。」而事實上無論一個人多麼愛國,如果被迫長時間不接觸母語,也會把母語忘記。那為什麼我們的母語一直都很好呢?因為我們每天都在學習。學習外語時你會意識到自己在努力學習,但學習母語往往是無意識的。比如說,網路上經常出現一些新詞,每次都需要查資料才明白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這也是在學習中文。

與學習母語相比,學習外語的一個很大的障礙是,你很容易有「我外語不好」的念頭。遇見中文生詞,你會去查詞典,記住它的意思。或者記不住,下次遇到就再查詞典,直到記住,絕對不會懷疑自己「中文不夠好」。但遇到英文生詞,立刻就會想到「我英文太爛了」,好像只有完全遇不到生詞才算英語好—— Native speaker 都沒辦法做到這一點。和別人交談的時候,這種心理暗示作用更大。哪怕用母語交談,我們也經常搞不清對方的意思,不能立刻領會某個笑話,需要讓別人重複或者解釋。但如果說英語的時候遇到這類狀況,可能就會立刻臉紅著道歉:「我英語不夠好。」這幾年和外國人聊天,我經常會說「我德語不夠好」,或者「我英語不夠好」,對方有時會奇怪我為什麼說這種話,不就是一句話沒聽清嗎?那我重複一遍好了。

找工作面試的時候我也心中忐忑,但聊過幾個之後發現他們更注重交流,並不介意我表達方式不夠豐富,我也就不主動說自己外語不好了。其實國內對外語要求反而更高。因為大家平時都用中文交流,外語更像是「才藝」。本來可以用中文表達,但你打算說英語,那麼肯定說明你英語很好。但是你一開口發音就不夠完美,有些句子還有小的語法錯誤,那還是別在這丟人了,回去對著鏡子練習去吧!說起來真是不可思議,在德國我從來沒有因為德語不好或者有口音被嘲笑過,一次也沒有。所以我不需要鼓足勇氣開口說——人只有在害怕的時候才需要勇氣。

他們的母語是德語,和我說話是為了交流,不是為了考察我的發音和語法,也不會因為自己德語好而有優越感——路邊的叫花子德語也好得很。在國內就很難有這樣的環境,所以容易因為遇到生詞或發音不準立刻氣餒。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人沒法保持平常心,或者忘了語言是用來交流的。如果不是去做主持人,不需要那麼完美。掌握意義比翻譯更重要語言中有一些詞是名詞,它們對應著某些具體的事物,比如「桌子」。當我們學到單詞「table」的時候,我們會去背它的意思就是「桌子」,於是「table」就和「桌子」建立了聯繫。

對於「table」這類單詞,這樣背誦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它對應著現實中的確切物體。可並不是所有的單詞都和「table」類似,但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卻使用了同一種方法。

上面這個圖截自 iciba 中對於「sort」的解釋。這樣的解釋普遍存在於中文詞典中,它列出了「sort」這個單詞在中文中所有可能的翻譯。那麼問題是,這些解釋對應的具體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換句話說,「sort」的意思是什麼呢?和「table」不同,「sort」並不對應某個具體物體,它的意義是它的用法。請想像所有使用到「sort」這個詞的場景和句子,正是它們確定了「sort」的意義。如下圖所示,「sort」的意義並非這四個字母或它們所在的那個圈,而是那個圈與其它詞產生的連接,也就是那幾條藍色的線。

那麼「sort」這四個字母是用來做什麼的呢?它只是「sort」這個單詞的名字,而我們為它命名,只是為了使用做準備。如果沒有使用,那麼命名也就毫無意義。這段話可能有點難懂。舉個別的例子,以前和朋友下象棋,我這邊少了一個老將,遍尋不著,就找了一個瓶蓋,和朋友說:「這個瓶蓋就是老將。」在其它時候,瓶蓋只是瓶蓋,為什麼這裡可以當老將來用?因為我和朋友都明白象棋的規則。瓶蓋只是一個載體,它在這盤棋中的意義是老將需要遵循的遊戲規則。假設忽然之間所有英語詞典以及使用英語的人都把「sort」拼寫成「otrs」,絲毫不會影響它的意義,因為改變的只是名字,它在英語中的用法沒有改變。弄清楚這點之後,我們就明白「sort」並不能簡單翻譯成「整理」或「類別」。英文和中文是不同的語言,英文單詞在英文中的用法不能完全等同於中文詞語在中文中的用法。

如果想要學習地道的英語,我們需要掌握的是上圖中那幾條藍色的線段。但是通過翻譯式學習,我們卻將「sort」映射到了「整理」,然後掌握的是「整理」的意義,也就是那幾條紅色的線段。這也就是說,看起來我們在學習英語,其實只是先在中文中找到英語單詞的映射,然後不斷溫習中文詞語的用法。當然,這種映射並不是那麼簡單,「sort」在不同情況下會有不同的翻譯,所以有多種映射,但即使映射再多再全,「sort」在英語中的用法也無法完全等同於中文詞語在中文中的用法。所以,正確學習英語的方法就是盡量不要做映射。

盡量呆在這個藍色圓圈裡,不要偷懶使用中文輔助。讀原版,不要讀翻譯。不要使用「英漢詞典」,要用「英英詞典」。不要使用字幕。不要問「這是什麼?」,而要問「what"s that?」;不要問「這個單詞什麼意思?」,而要問「what does this word mean?」;不要問「這個用英語怎麼說?」,而要問「what do you say that in English?」。需要澄清的是,我並不是反對翻譯,認為翻譯不可能。翻譯是為了「達意」,我們的語言並不是一種完美的媒介,無法準確地描述世界。禪宗里說:「道本無言,因言顯道。」 這個「顯」字說得好,語言只能「顯」道,不能抓住道。

所以翻譯的時候只要把原文表達的意思說清楚即可,儘管可能有變形,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原文也是不精確的。聽、說、讀、寫下面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說一下自己學英語的經驗。1. 聽因為長期看字幕,我的聽力基本上已經廢了,甚至看中文電影也需要字幕了。看字幕的時候完全是在閱讀,練不到聽力,哪怕看的是英文字幕。聽覺其實會受到視覺影響。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科學家做的視頻,睜著眼和閉上眼聽到的聲音是不一樣的。看美劇的時候特別能體會到這一點,有的地方聽不清,打開英文字幕,聽力立刻變好了,每個單詞都能聽懂。沒有早點拋棄字幕是我最後悔的事情之一。現在為了恢復聽力,找了不少 podcast 和 audiobook 來聽。除了特別喜歡、每句都想聽懂的,看電影和劇集再也不用字幕了。

2. 說在國內的時候,大家都說中式英語,發音不標準也不太在意,出來之後才發現發音太重要了。發音影響的不只是表達,還有聽力。如果有些音發不出,聽的時候也會無法辨別,哪怕別人清楚地給你演示,你也會奇怪:「難道不是一樣的?」中學時學英語,跟著同學在英語上標漢字發音,比如「狗得貓寧」,自以為有趣,如今遭到報應了。現在特別想要糾正讀音,遇到不確定的單詞一定打開詞典多聽幾遍。3. 讀我最後悔的事情之二是沒有早點兒下決心讀原版書。回想一下自己讀過的書,如果 60% 或者 80% 以上都是譯本,那你就應該儘早全面轉向原版。剛開始效率可能會低,但硬著頭皮讀上幾本,慢慢就好了。一旦習慣了讀原版,會發現周圍多了非常多的好書。讀的時候可能會遇到許多生詞,盡量不要每次都去查詞典,保持速度和興趣最重要。

4. 寫這方面我沒什麼經驗。儘管經常寫一些日記,但寫多了發現並無長進,永遠是那些單詞和句式。最近打算花錢找一個英文老師,專門幫我修改文章,然後轉向英文寫作。此外,推薦一本頗受好評的單詞書:Merriam-Webster"s Vocabulary Builder,對詞根詞源講解詳細,單詞解釋也都饒有趣味。亞馬遜有售,不到 30 元。以上經驗可能並不適用於應試,但我覺得這是學英語的正確方法,應該也適用於其它外語。相比通過翻譯學習,它需要的時間要長得多,可能要堅持好幾年才能見效,但這是值得的。本文授權轉自公眾號「偏見」,原文鏈接:一點學英語的經驗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會外語的人薪水更高?
「十三釵」獲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201805 English Freetalk
這些年,我被英文縮略詞支配的恐懼

TAG:外語 | 觀念 | 錯誤 | 道學 | 知道 | 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