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于丹 感悟中國智慧

加拿大溫哥華市郊有一個門臉不大的1029咖啡館。平時相對幽靜的咖啡館內,5日上午卻熱鬧非凡,正在溫哥華休假遊學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正在這裡做名為「感悟中國智慧」的主題演講,精闢的論據和飽含深情的演說博得聽眾陣陣讚歎和熱烈掌聲。

于丹在演講前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就中華文明的海外傳播和如何在文化碰撞中尋找平衡等問題暢談她的感想和思考。

(小標題)文化傳播不應抱有一種目的性

于丹認為,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要走出國門,首先中國人自己需找回倫理的信仰根基,養一股浩然之氣,心平氣和地與其他文明對話。只有這樣,才能在差異中理解自己的特質,完成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接軌。

談到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意義,于丹說在當今自媒體時代, 民眾不僅是言論的從眾者,更是言論的引領者,來自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們都是地球村的一員,當臉書上的交流已經省略國籍時,剩下的便是價值觀的衝突,世界需要理解和溝通。「文化的自信心表現於從容不迫中。中國文明在走向世界的階段不要著急證明自己,說服別人。無論是武力的征服還是文化的說服,如果抱有一種目的性,都不會成功。」

于丹認為,文明的對比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不同:高聳入雲的西方哥特式教堂,大多呈平鋪狀態的中國民居;經典動作是大托舉的芭蕾舞,跑圓場的中國戲劇……「我們需要做的是展現各自的差異,完成文明之間心平氣和的對話」。

她說,過去中華民族經歷過浩劫,現在需要首先完成自己生命系統的接續和社會價值默契的重建,之後對外交流才能順理成章。「我們的民族有自我修復和更新的能力,唯有國人自己將經典化入內心,我們的文明在世界上才能走得更遠」。

(小標題)遵守世界上擁有最大化默契的文化秩序

在談到中國移民如何應對東西方文化衝突時,于丹認為,東西方文化可以說各有特色,而且都與自己的歷史傳承有很大關係,需要正視這種差異。譬如中國人的社會空間是一個熱鬧的構成:趕集、看燈、聽京劇等場合都講求一個人氣,而這種文化習慣順延到移民群體中,便是公共場合的喧囂。中國式的熱情里也沒有隱私概念,「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鄉里鄰居的交流都是直接喊話式的,沒有西方人預約做客的習慣。

妄自菲薄地說中國文化不尊重公共空間秩序,是一種落後的文明,這種觀點顯然不對;而妄自尊大地認為我們借著東方式的溫情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也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今天的中國人需要學習和遵守世界上擁有最大化默契的文化秩序,理性地洞悉歷史。

(小標題)文明的傳承需要一個載體

一代移民身上都有著中華文化的烙印,而對在海外生長的二代、三代移民,我們的文化經典又能給這些離家萬里的靈魂什麼樣的饋贈呢?于丹說文明的傳承需要一個載體,美麗典雅的象形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握在掌心的血脈,所以用漢字去講解中國的觀念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另外,用講故事的方法去向海外移民的後代講述中華文明的燦爛歷史和博大精深,我認為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老人在給孩子講中國傳統的經典故事,不就是在做一種文明的傳承嗎?」

(記者江亞平、匡聰,編輯唐迎,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推薦閱讀:

于丹的一百一十句人生忠告
"文壇教父"童慶炳去世 于丹、遲子建、畢淑敏追憶恩師-2015年06月15日16:52
于丹:學習,是成長的最好方法
AA于丹:重建中國的家教與門風,勢在必行!!!
于丹:構建和諧心靈

TAG:感悟 | 中國 | 智慧 | 于丹 | 對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