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中國人的人性與道德(上)
中國人的人性與道德
鮑鵬山
(原載《中國歷史評論》2015年第1期,總第7期)
【編者按】本文為鮑鵬山教授新近的一篇演講稿,其雛形最早於2014年12月16日山東廣播電視台《新杏壇》欄目主辦的「傳統文化與家國夢」大型文化論壇上發表;2015年1月27日,作者赴法國巴黎參加由法中國際項目合作促進會(FCPPI)主辦的慶祝中法建交五十周年閉幕系列活動,在「文明的擺渡——中國傳統文化巡禮」論壇上進一步闡釋了本文的相關觀點。此次登載,為鮑鵬山教授授權《中國歷史評論》獨家首次全文刊發。
作為一位近年來公眾知名度甚高的學者,鮑鵬山教授有著濃重的歷史情懷,曾在多個場合感慨「治史不易」,因此,他的很多著作都帶有深刻的歷史思辨性,凝結其多年思考的本文亦不例外。作者認為,中國人的人性與道德,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還是一個「前道德問題」,而「回答這樣的問題其實不僅僅是溫習歷史,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我們對人類的一些文化成果的評價」。
一
人性問題,是一個非常哲學化的問題,或者說它是哲學中的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但是,這並不表明只有哲學家才面對這個問題,事實上,人性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都要面對的,甚至是隨時隨地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生活時時在挑戰我們的人性,考驗我們的人性,我們每個人都要主動和被動的拷問自己的人性。
人性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況,古往今來的很多思想家們對這個問題發表過不同的看法。比如說有人說人性惡,有人說人性善,有人說人性沒有善惡,甚至有的說人性並不一致,有的人人性善,有的人人性惡。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對人性問題基本理解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倫理學體系,在這個倫理學基礎上,我們又建立了一套人類的政治制度,所以,人性問題事實上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道德問題,甚至還變成了一個制度問題。黑格爾曾經講過一句很好的話,他說當人們說人性善的時候,人們是說出了一種偉大的思想;但是人們不要忘了,當人們說人性惡的時候,可能是說出了一種更加偉大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黑格爾並沒有說,說人性善和說人性惡是說出一種「事實」,而是說出了一種「思想」,黑格爾可能在給我們暗示:我們說人性善也好,說人性惡也好,我們說的都不是一個事實,而是一種價值:對人性善惡的理解和信念能夠給我們帶來制度建設這方面的基礎性的思考。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主流的人性論認為人性是善的,中國古代的一個啟蒙讀物《三字經》,開頭的兩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的這一種認知,實際上是中華民族一個民族的選擇。這種觀點來自於什麼人?來自於孟子。
孟子像
在孟子之前,孔子並沒有對人性的善惡做出一個非常明確的判斷。孔子對人性問題非常謹慎,基本上他是不跟別人談這樣的話題的。他的一個非常密切的學生,子貢,就曾經抱怨,老師孔子談人性問題的時候,他基本上沒有在旁邊聽的資格。我想,假如子貢這樣一個高端的學生,都沒有機會聽孔子談人性問題,那麼能夠聽孔子談人性問題大概只有一個顏回。可惜的是顏回在孔子去世之前就死了,所以孔子關於人性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態度,我們今天真的是不得而知。孔子是一個樸實的人,對於一個無法證實的問題他肯定傾向於沉默,但問題更可能在於,孔子認識到人性問題最終不是一個科學問題,涉及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人性問題最終是一個倫理學問題,不僅涉及到人類的德性,還涉及到人類的制度,它最終是一個價值問題。所以,作為一個教育家,一個對人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局限性非常明了的思想家,孔子深知「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於是,他對人性問題諱莫如深,捂緊蓋子,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關於人性問題,孔子還是給我們留下了至關重要的觀點。《三字經》在緊接著開頭兩句的「人之初,性本善」之後,第三句第四句就是「性相近,習相遠」,這是記載在《論語》中的孔子關於人性問題的難得的表述。有意思的是,孔子並沒有給人性定性,他沒有談人性的善惡問題,他談的是另外一個問題,而這,或許是我們在討論人性問題時必須堅持的前提:人的本性是相同或者是相近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底線。
在孟子的時代,關於人性的問題大概有這麼四種觀點,一種就是孟子講的人性本善。還有一種比孟子稍微晚一點,大概晚三十年的荀子,他講「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和孟子同時的還有一位告子,他說人性沒有善惡,善惡都是由後天環境的引導,是屬於後天習得。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孟子的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惡」,還是告子的人性沒有善惡之分,他們都堅持了孔子劃定的底線,他們指的是所有人。但是,在當時,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有的人人性善,有的人人性惡。如果我們不能夠從事實的角度來判斷這四種觀點哪一種是符合人性本來的實際,如果我們要從價值的角度對這四種觀點做一個評價:這四種觀點哪一種觀點是最糟糕的觀點?或者說,四種觀點中,哪一種會引起最為嚴重的倫理和道德後果?那我們不得不說,就是這第四種:有的人人性是善的,有的人人性是惡的。因為這種觀點,它從人性的角度,就論證了人生而不平等,從而為人類的歧視、迫害、壓迫和剝削提供了理由和證據。所以這第四種觀點是非常糟糕的觀點,從價值的角度來說是一個我們必須徹底的否定和摒棄的觀點。
二
好在,在這之前,孔子已經給我們划出了一條底線,那就是人性相同或相近。這就是一個偉大思想家的良知。孔子可能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人性到底怎麼樣,但是他在警告後人:如果你們願意去談人性問題,或者說給人性的狀況做一個描述的話,那麼你們記住一條底線,這個底線就是所有人的人性是相同或相近的。
人性到底是什麼樣的?也許我們在未來可能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對它做一個認定,這個認定如果符合事實並為人們認知,那就會成為知識。但是,在知識之上還有一個東西:良知。當孔子說,我們必須確定一道底線:人性相近,我們在討論人性問題的時候,必須是堅守這一條底線,這叫什麼?這叫良知。
孟子說所有人的人性都是善的,就堅守了這條底線;荀子和孟子的觀點針鋒相對,他說人性惡,但是他也堅守了孔子的這一條底線,他說所有人的人性都是惡的。告子說人性沒有善惡,這個觀點被孟子非常嚴厲的批評,但是實際上,告子和孟子和荀子一樣,他們都堅守了孔子的這一個底線。知識分子與一般技術專家的區別是什麼?就是知識分子不僅有知識,他還有底線,有良知。有良知並且秉持良知說話做事的專家學者才能叫知識分子。
我們現在來看一看,孟子是如何來論證人性本善,以及孟子為什麼一定要堅持人性本善。
事實上,孟子實際上並沒有能夠從科學和邏輯的角度證明人性本善為一事實。孟子為了證明人性善,他幾乎是用盡了所有的方法。我在很多年以前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叫《孟子的邏輯》(《中華活頁文選<高一年級>》2011年04期)。我在這篇文章裡面列舉了孟子著作裡面所出現的種種的邏輯上的混亂和錯誤。孟子是一個非常有正義感的人,是一個非常有激情的人,但是孟子在邏輯問題上確確實實是出了很多很多的錯誤。在這篇文章裡面,我也提到,孟子對於人性本善的這些論證實際上都是屬於不完全論證,也就是說孟子並沒有能夠證明人性本善。比如,我們知道,比喻不是一個論證的方法,但是,孟子有的時候就用比喻來論證。告子曾經有這麼一段話,告子說,人的本性沒有善惡,就像水不分東西一樣,挖開東邊它就往東邊流,挖開西邊就往西邊流,水是往東流還是往西流,不是水的本性決定的,是由外力的引導決定的。從孟子轉述的告子的這段話來看,應該是告子先有了這樣一個觀點,然後用水的不分東西來予以說明。告子用比喻來說明他的觀點,是可以的,比喻確實可以用來說明,比喻本來就是一種修辭方法。但是孟子接過告子的話題,用比喻來論證,那就出問題了。孟子是怎麼來論證的呢?首先,孟子說,水確實不分東西,但是,水難道不分上下嗎?應該說,孟子指出這一點真的是非常智慧,孟子看到了水往東流往西流不是本質,水往下流才是本質。這一點孟子確實很厲害,而且應該說,孟子這一句話就可以駁倒告子。但是接下來孟子用水一直往下流來證明人性本善,這個論證就不成立了。孟子的原話是這樣:「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我們來看看這一句話,他說人性沒有不善的,就像水沒有不往下流的一樣。在這個論證裡面,有兩個問題。第一,水往下流,今天的科學,地心引力的學說已經證明了,水往下流也不是水的本性,仍然是有外力的影響。當然這一點我們可以原諒孟子,因為孟子畢竟生活在萬有引力發現之前,我們可以原諒他。但是,首先,水無有不下,與人性之方向並無任何關係,無論事實層面還是邏輯層面。其二,水無有不下,至多只能夠說明人性有一定的方向,而不能夠證明人性有特定的方向。比如說我們把孟子的原話改動一個字,孟子的原話是:「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我們就改動一個字,把孟子極力證明的「善」改為他極力反對的「惡」:「人無有不惡,水無有不下」,不也可以嗎?甚至,根據孔子講的「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子貢的「君子惡居下流」,向下流的水,與人性之惡,倒有著更多的可比性。
所以我有時候我為荀子覺得惋惜,荀子反對孟子的人性本善,專門寫了一篇論文,題目就叫做《性惡》。他也是用盡很多的辦法來證明人性本惡。實際上,他只要拿過孟子的這句話,改換一個字,就可以把孟子給駁倒了。
荀子像
孟子在證明人性本善的時候,他除了用一個比喻的論證之外,他還用一些類比證明,比如他說人眼睛有共同的對於美色的愛好,耳朵有對於音樂的共同的愛好,口腹有對於美味的共同愛好,由此,他說,人心也一定有一個共同的愛好,並且這個愛好就是善,就是義。顯然,這同樣是不成立的證明。孟子還用了一些經驗的論證,我們知道,經驗論證屬於舉例論證,舉例論證實際上也不是一個完全的論證的方法,我在這裡不想做展開,我只是想說一下,孟子實際上並沒有能夠證明人性本善。嚴格的說,孟子並沒有能夠從邏輯學和科學的角度來證明人性本善。
但是孟子非常堅定的一定要認定人性本善。這一點讓我本人在很長時間裡面一直很困惑。孟子為什麼一定要如此堅持一個他自己拚命去證明而又沒能證明好的一個觀點呢?後來我發現,孟子的這個思路,不是一個科學家的思路,而是一個思想家的思路,是一個倫理學家的思路。他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人性本善是「好」的,而並不是說人性本善是「真」的。為什麼「人性本善」是一個「好的」信念呢?孟子自己有一句話,他說「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這一句話的意思我琢磨了半天,我想他可能有這麼一層意思,就是說我說人性本善,但有人說人性不善,可是,你們知道嗎?說人性不善會有嚴重的倫理學的後果的。(待續))
推薦閱讀:
※斯諾登自行經機場大堂離港 學者:中國「已經有賺」
※中國省份與城市
※中美貿易戰雜談
※中國富豪引領全球財富增長:1.2萬人掌握1.7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