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健康?中醫養生學的基本理論

中醫養生學繼承了傳統中醫學的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以「天人相應」和「形神合一」的整體觀為出發點.主張從綜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動。養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動的動靜互涵、平衡協調為基本準則。主張「正氣為本」,提倡「預防為主」,強調辨證思想。要求人們用持之以恆的精神,自覺地、正確地運用養生保健的知識和方法,通過自養自療,提高身體素質和抗衰防病的能力,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第一節 生 命一、生命的起源《內經》認為,生命物質是宇宙中的「太虛元氣」,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無生命的物質演變化生出來的。天地之間所以有品類無限多樣的物種,都是物質自己的運動和變化,在時間進行中形成的。人是最高等的動物,但也不過是「物之一種,是從萬物群生中分化出來的。二、生命的運動形式生命活動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質-—氣的聚、散、離、合運動的結果,生命是物質運動的形式。活著的人體,是一個運動變化著的人體。物質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這就說明,只有運動,才能化生萬物,宇宙間的一切吻質,儘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時間長短不同,但運動是一致的。三、生命的維持和死亡生命的根本,就是陰陽。究其原因,是由於「陽化氣,陰成形」,而生命過程就是不斷的化氣與成形的過程,即有機體同外界進行不斷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的過程。化氣與成形,是生命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兩個對立面是不斷鬥爭的,又是統一的。化氣與成形,互為消長;任何一方的太過或不及,均可導致另一方受損。但二者又結合於生命的統一體內,互相依存,互相轉化。陽氣化為陰精,陰精又化為陽氣,否則「孤陽不生,獨陰不長」。人之所以有生命,在於構成人體的「氣」具有生命力。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就在於元氣的盛衰存在。第二節 天年一、天年的概念「天年」,是我國古代對人的壽命提出的一個有意義的命題。天年,就是天賦的年壽,即自然壽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養生家、醫家認為在百歲到百二十歲之間。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二、壽命壽命是指從出生經過發育、成長、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機體生存的時間,通常以年齡作為衡量壽命長短的尺度。三、健康人的生理特徵迄今為止,人們發現,影響人類盡終其天年的因素雖然很多,但有兩個是非常重要的,其一是衰老;其二是疾病。那麼,推遲衰老的到來,防止疾病的產生是延年益壽的重要途徑。因此,研究健康人的生理特徵,就顯得很有必要。一般地說,一個健康無病,沒有衰老的人,應該具備下列生理特徵:(一)生理健康特徵1 、眼睛有神 眼精是臟腑精氣彙集之地,眼神的有無反映了臟腑的盛衰。因此,雙目炯炯有神,是一個人健康的最明顯表現。2、 呼吸微徐 ,是指呼吸從容不迫,不疾不徐。《難經》認為:「呼出心與肺,吸入肝與腎」,說明呼吸與人體臟腑功能密切相關。3、 二便正常 ,是說經過腸胃消化後的糟粕不能藏的太久,久藏則大便秘結。而大便通暢則是健康的反映。小便是排除水液代謝後糟粕的主要途徑,與肺、腎、膀胱等臟腑的關係極為切。小便通利與否,直接關係著人體的功能活動。4. 脈象緩勻 此指人的脈象要從容和緩,不疾不徐。「脈者,血之腑也」,氣血在脈道內運行,所以脈象的正常與否,能夠反映氣血的運行。5 、形體壯實 指皮膚潤澤,肌腠緻密,體格壯實,不肥胖,亦不過瘦。因為體胖與體瘦皆為病態,常常是某些疾病帶來的後果。6 、面色紅潤 面色是五臟氣血的外榮,而面色紅潤是五臟氣血旺盛的表現。7、 牙齒堅固 因齒為骨之餘,骨為腎所主,而腎為先天之本,所以牙齒堅固是先天之氣旺盛的表現。8、雙耳聰敏 ,腎開竅於耳並與全身組織器官有密切關係,若聽力減退、遲鈍、失聽、是腎精虧虛和臟器功能衰退的表現。9、 腰腿靈便 肝主筋、腎主骨、腰為腎之腑、四肢關節之筋皆賴肝血以養,所以腰腿靈便、步履從容,則證明肝腎功能良好。10 、聲音宏亮 聲由氣發,反映肺的功能良好。11、 鬚髮潤澤 發的生長與血有密切關係,故稱「發為血之餘」。同時,又依賴腎臟精氣的充養。因此,頭髮的脫落、過早斑白,是一種早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腎精虧損。12 、食慾正常 中醫學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飲食的多少直接關係到脾胃的盛衰。食慾正常,則是健康的反映。(二)心理健康特徵1 、精神愉快 《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可見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健康的重要標誌。七情和調、精神愉快,反映了臟腑功能良好。現代醫學亦認為,人若精神恬靜,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狀態,從而發揮對整體的主導作用,自能內外協調,疾病就不易發生。2、 記憶良好 腎藏精、精生髓,而「腦為腦之海」。髓海充盈,則精力充沛,記憶力良好;反之腎氣虛弱,不能化精生髓,則記憶力減退。第三節 衰 老一、衰老的原因衰老是人類正常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人類的機體在生長發育完成之後,便逐漸進入衰老(或稱衰退)的過程。中醫學在對衰老原因的認識上,非常重視臟腑功能和精氣神的作用,又很強調陰陽協調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茲簡述如下。1 腎陽虧虛 腎為先天之本,人的生長發育衰老與腎臟的關係極為密切。衰老的關鍵在於腎氣的盛衰。 腎主藏精,為元氣之本,一身陰陽生化之根。腎的盛衰影響著元氣的盛衰和生化功能的強弱,腎虛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生化功能弱,人的衰老就會加速到來。2 脾胃虛衰 脾胃為後天之本,水谷皆入於胃,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若脾胃虛衰,飲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得不到及時補充,便會影響機體健康。從而加速衰老,甚至導致死亡。3 心臟虛衰 心藏神,主血脈,《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其為「君主之官」。心為生命活動的主宰,協調臟腑、運行血脈。心氣虛弱,會影響血脈的運行及神志功能,從而加速衰老,故中醫養生學尤其重視保護心臟。認為「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4 肝臟衰憊 肝藏血,主疏泄,在體為筋,關係到人體氣機的調暢,具有貯存和調節血量的作用。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即說明人體衰老的標誌之一——活動障礙,是由肝虛而引起的。5 肺臟衰弱 肺主一身之氣,《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肺者,氣之本」。肺氣衰,全身機能都會受到影響,出現不耐勞作,呼吸及血液循環功能逐漸減退等衰老表現。6 精氣衰竭 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人的四肢、九竅和內髒的活動以及人的精神思維意識,都是以精氣為源泉和動力的。因此,儘管人體衰老的因素繁多,表現複雜,但都必然伴隨著精氣的病變,精氣虛則邪湊之,邪勢猖獗則精損之,如此惡性循環則病留之。7 陰陽失調 陰陽的盛衰是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保持陰陽運動平衡狀態是延年益壽的根本。二、早衰的原因(一)社會因素《素問·疏五過論》指出:「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由於社會地位的急劇變化,會給人帶來精神和形體的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都與激烈的競爭,過度緊張的社會生活有直接關係,如美國綜合醫院門診部對病人進行隨機研究,發現65%的病人,與社會逆境、失業、工作不順利、家庭不和等因素有關。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惡劣的社會習俗、落後的意識形態,以及人與人之間種種鬥爭矛盾等,都可使人體代謝功能紊亂,導致早衰。(二)自然環境《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指出:「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高,是指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下,是指平原地區。因為「高者氣寒」,生物生長緩慢,生長期長,壽命也就長。而「下者、氣熱」,生物生長較快,壽命就相應短促。現代研究認為,自然環境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當有害的環境因素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促進早衰。如空氣污染造成空氣中過氧化物增加,衰老是和體內過氧化脂質的生成同時發展的。此外,污染的空氣中可含有功多的致癌物質,如苯胼蓖、朕苯胺、α-萘胺等。有些工業廢水上百萬噸傾入含有功多的致癌物質,如苯胼蓖、朕苯胺、α-萘胺等。有些工業廢水上百萬噸傾入江湖,以致出現魚類大量死亡;嚴重水污染造成人慢性鉛、砷、鎘中毒等。(三)遺傳因素大量事實證明,人類的衰老和遺傳有密切關係,因遺傳特點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樣。正如王充在《論衡·氣壽篇》中所說;「強壽弱夭,謂稟氣渥薄也……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壽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先天責在父母」,先天稟賦強則身體壯盛,精力充沛,不易變老。反之,先天稟賦弱則身體憔悴,精神萎靡,變老就提前或加速。(四)七情太過此指長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劇烈的精神創傷,超過人體生理活動所能調節的範圍,就會引起體內陰陽氣血失調,臟腑經絡的功能紊亂,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促進衰老的來臨。我國民間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的諺語,就是這個道理。正如《呂氏春秋》中所說的:「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緩之也,畢其數也。畢數在乎去害。何謂去害?……大喜、大恐、大憂、大怒、大衰,五者損神則生害矣」。(五)勞逸失度《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以妄為常……故半百而衰也」,這裡明確指出,把妄作妄為當作正常的生活規律,只活到五十歲就已顯得很衰老了。所謂妄作妄為,是指錯誤的生活方式,它包括範圍很廣,如勞傷過度,房勞過度,過於安逸等等。第四節 天人相應人生天地之間,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就是「天人相應」的思想。一、生氣通天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不論四時氣候,晝夜晨昏,還是日月運行,地理環境,各種變化都會對 人體產生影響。(一)四時變化與人體的關係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對生物和人體的影響食最大的,而且是多方面的。1.四時與情志 人的情志變化是與四時變化密切相關的。所以《素問》有「四氣調神」之論。《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者,隨著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這就明確告訴人們,調攝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才能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2.四時與氣血 《素問·八正神明論》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津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天暑腠理開故汗出……無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這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易趨向於表,故皮膚鬆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陽氣收藏,氣血易趨向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溺等。3 四時與臟腑經絡 自然界四時陰陽與人體五臟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關係。故《內經》有「肝旺於春」,「心旺於夏」,「脾旺於長夏」、「肺旺於秋」,「腎旺於冬」。4 四時與發病 四時氣候有異,每一季節各有不同特點,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還有些季節性多發病。例如。春季多溫病,秋季多瘧疾等,夏季多病洞泄寒中,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與季節變化和節氣交換髮作或增劇。例如,心肌梗塞、冠心病、氣管炎、肺氣腫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氣候突變時發作。掌握和了解四季與疾病的關係以及疾病的流行情況,對防病保健是有一定價值的。(二)晝夜晨昏與人體的關係。一天之內隨晝夜陰陽消長進退,人的新陳代謝也發生相應的改變。《靈樞·順氣一日分十四時》說:「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雖然晝夜寒溫變化的幅度並沒有象四季那樣明顯,但對人體仍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陽氣白天多趨向於表 ,夜晚多趨向於里。由於人體陽氣有晝夜的周期變化,所以對人體病理變化亦有直接影響。正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現代科學實踐證明,正常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和白細胞的總數,表現為白天逐漸升高,夜晚降低的晝夜節律性變化,這正是中醫的生氣通天說的內容之一。根據此理論,人們可以利用陽氣的日節律,安排工作、學習,發揮人類的智慧和潛能,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同時,還可以指導人類的日常生活安排,提高人體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使之為人類養生服務。(三)地理環境與人體的關係地理環境的不同和地區氣候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體的生理活動。例如,南方多濕熱,人體腠理多疏鬆;北方多燥寒,人體腠理多緻密。若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個適應過程。由於地域環境的不同,人們的體質和疾病情況也不一樣。因此,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不同的處理。二、順應自然和主觀能動作用天地、四時、萬物對人的生命活動都要產生影響,使人體產生生理或病理的反應。在這個自然界的大系統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順應自然規律,利用各種條件為自身服務。順應自然包括兩面的內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變化規律,二是慎防異常自然變化的影響。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養生保健的重要環節。故《靈樞·本神》指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僻邪不至,長生久視」,《呂氏春秋·盡數》亦指出:「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壽長焉」。這就是說,順應自然規律並非被動的適應,而是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首先要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期防禦外邪的侵襲。因此,中醫養生學的「天人相應」觀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環境觀念和生態觀念的思想。它一方面強調適應自然,另一方面則強調天人相分,突出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三、人與社會的統一觀《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裡明確把天文、地理、人事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人不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會的一部分,不僅有自然屬性,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性。人體和自然環境是辨證的統一,人體和社會環境也是辨證的統一。所謂社會環境,包括社會政治、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條件、勞動條件、衛生條件、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教育、家庭、社交等各種社會聯繫。社會環境一方面供給人們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影響著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動態平衡。一旦人體——社會穩態失調,就可以導致疾病。因此,醫學和疾病與社會狀況有密切關係。


推薦閱讀:

面診之身體五臟反射區
如何選擇合適的艾灸儀器?
中醫養生諮詢 吐納六字氣法的形成與發展(一)
什麼是陰虛
免疫力是世上最好的醫生!用這些方法激活它吧!

TAG:健康 | 中醫 | 養生 | 理論 | 中醫養生 | 是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