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分鐘有6個人被診斷為癌症 教你如何不留遺憾
核心提示:家稱,應把腫瘤看做是一種慢性病,看做是人生中眾多考驗中的一個,以平常心看待。因為現在惡性腫瘤早期治療效果一般都比較理想,治癒率很高。即便是走到了腫瘤的晚期,在醫生的幫助下,依舊可以坦然地度過每一天,讓生命中的每天都不留遺憾。
最近,由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全國平均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症。腫瘤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學習如何面對癌症,可以說是人生的必修課。專家稱,應把腫瘤看做是一種慢性病,看做是人生中眾多考驗中的一個,以平常心看待。因為現在惡性腫瘤早期治療效果一般都比較理想,治癒率很高。即便是走到了腫瘤的晚期,在醫生的幫助下,依舊可以坦然地度過每一天,讓生命中的每天都不留遺憾。
發病現狀:癌症成了50歲以上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
《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中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國平均每天有6人被診斷為癌症。50歲以上發病人數佔全部發病人數的80%以上,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達到270萬例。
實際上,不用看調查,平時我們就能從身邊人的口中經常得知某一位親戚、同事或朋友患了這樣那樣的腫瘤。要說在以前,聽到「某某患癌」,第一時間大多是愕然甚至是滿腹的不解:好好的一個人,怎麼就得了腫瘤呢?現在,這種「吃驚」的反應沒那麼大了,說明現在腫瘤患者實在是太普遍,大多數人基本上也見多不怪了。
患者態度:有人嚇半死,有人淡淡定
「腫瘤」這一詞與生俱來就與痛苦聯繫在一起。它是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命名的。當時人們發現腫瘤晚期的患者體內出現螃蟹殼一樣堅硬的腫塊,並且引起的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好像被螃蟹爪緊緊鉗住一樣的鑽心,因此在英文中「cancer(癌)」與十二星座的「巨蟹座」是同一個單詞。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宋明稱:「正是由於腫瘤對身體的摧殘,以及引起的各種併發症讓人產生恐懼,所以在被明確診斷為癌症後,病人第一反應往往是震驚。隨之表現出恐慌、悲哀、煩躁。有些病人經過激烈的內心掙扎,不得不接受事實。在臨床上,醫生也會遇到一些心理承受力差的人,一聽說自己患的是癌症,不吃不喝,精神萎靡,一個月下來就能瘦幾十斤,還沒走到手術或化療放療等常規治療,就因為承受不了打擊鬱郁而亡,反應激烈的病人更會以自殺來結束生命。
隨著癌症成為常見病、多發病,越來越多病人得知自己患腫瘤後表現得較為冷靜,這一點宋明在國外當訪問學者期間體會最深。他說,自己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安德森癌症治療中心做訪問學者時,遇到的腫瘤患者大多積极參与治療,他們完全信任醫生,並積極與醫生談論病情,了解各種治療手段的目的及副作用,這樣的患者往往能夠順利完成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即使疾病走到終末期,有的患者甚至告訴醫生,如果有任何醫學研究需要,願意把自己奉獻給醫療研究,對死亡看得淡然。
專家建議:合作、不郁、減痛
面對腫瘤的威脅,積極的心態也許會有意外收穫。最近有媒體報道,英國癌症病人莉薩在2009年時被診斷患有小細胞肺癌,當時醫生說她只能活18個月。得知消息後,她決定用全部積蓄與家人快樂旅行,以便給兩個女兒留下珍貴記憶。出乎意料的是,旅遊回來後,她體內的腫瘤竟然萎縮到找不著。這被當做一則趣聞被報道,同時也激勵了很多腫瘤患者放下包袱,積極面對腫瘤。
宋明說,人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的,腫瘤患者應樹立戰勝腫瘤的堅強信念。面對腫瘤,不要以為它就是自己生命的終點,而應把它看做是自己這一生中眾多考驗中的一個。1 、積極治療,與醫生合作很多病人一旦患上癌症,就將所有的事情都拱手交給醫生,對自己的病情、以往的治療過程、檢查結果都不太了解,認為這些都只是醫生們的事。宋明說,治療中應與醫生合作,比如了解清楚治療的副作用並為之做好準備,這樣可以在真正遇到這些問題時更加從容,讓自己做一個明白的病人。
2、尋找同病人,獲得更多幫助
參加病友會、癌症康復會等社會群體,能夠讓癌症病友們相互鼓勵支持,交流治療和康復的心得,這對於保持樂觀心態非常有幫助。
3、儘可能宣洩不良情緒
心裡的怨氣、痛苦、鬱悶等情緒,可以向家人、朋友、醫護人員訴說,不要將不良情緒憋在心裡。儘可能獲得社會支持,比如家庭、朋友、醫生等,這些支持和理解都可能改善患者的不良的心理狀態。
4、多接觸大自然,放鬆身心
如果整天只是關注著治療或未來腫瘤可能給自己帶來的後果,那麼你會每天沉浸在恐懼擔憂之中,很難再去體會生活中的快樂。因此,建議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多去大自然中放鬆身心。
5、晚期爭取活得不痛苦
在疾病的終末期,癌症病人會出現免疫機制的崩潰,各種併發症都會出現,比如食道癌患者、食管狹窄、無法吞咽和進食;再比如乳腺癌患者可能發生腦轉移,出現神經痛,疼痛劇烈。此時,對症處理就顯得格外重要,鎮靜止痛、補充營養等支持治療能幫助患者減少痛苦。在這一階段,醫務人員及家屬對患者的臨終關懷非常重要。
面對選擇:請冷靜!並考慮後果
在腫瘤的整個治療過程中,患者和家屬會不停地面對各種選擇,怎樣做才是合適的、合理的、明智的選擇呢?宋明說,這一點一定要與醫生進行深入溝通,多方權衡利弊。
1、選擇對患者隱瞞病情
專家:患者了解病情能更好配合治療
當家人被診斷患癌後,很多家屬會強烈要求醫務人員對其隱瞞真實病情,避免患者得知病情後心靈受到嚴重打擊,無法接受進一步的診治。其實,大部分情況下這種做法並不可取。早在2000年以前,衛生部已經明文規定患者有知情權,這就要求醫生在採取任何一個診治手段時都要向患者告知其目的、作用和風險等。若向患者隱瞞患癌的信息,有很多治療就無法取得患者的配合而順利實施,比如化療和放療。
宋明指出:「其實,最終患者都會知道自己的病情。我們發現大部分患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脆弱,而且越早讓患者了解病情,做好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取得他們的積極配合,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覺得浪費錢財,放棄治療
專家:得了癌症≠判了死刑
因為對腫瘤治療的不了解,不少人對腫瘤的治療依舊持消極態度。來自深圳的小徐,帶著父親到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來檢查,因為父親最近兩個月來感覺吞咽有異常,等活檢結果出來之後,被證實是「食道癌」。小徐考慮了半天,決定帶父親回家,他覺得治療的結果無非是人財兩空。
宋明說,有一部分人覺得癌症不能治癒,白白浪費錢,理由是:某某得了癌症,手術後沒幾個月就不行了,乾脆就放棄治療算了。實際上,這種想法太不明智。因為只要是早期積極治療,腫瘤的治癒率是很高的。比如從1992年到2006年,頭頸部惡性腫瘤總的5年生存率已由54.7%提高至65.9%;早期的喉癌、舌癌等頭頸部腫瘤的5年生存率也已經達到85%以上。還有一些癌症治療效果更是令人鼓舞,據上海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2008年的數據顯示,宮頸癌早期單獨放療的治癒率達90%以上,中晚期規範化治療的5年生存率也高達50%-70%;2010年乳腺癌5年生存率已高達89.9%。
由此可見,得了癌症並不等於判了死刑。在腫瘤病友網舉辦的「2013年腫瘤病友俱樂部」專家講座上,記者見到了50多名腫瘤患者,其中有一位女士,2004年被確診為乳腺癌,手術、化療後康復得很好。8年過去了,她也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只是每年定期去醫院做複查。
3、對手術恐懼,選擇中醫治療
專家:手術是腫瘤治療的主要手段
得了腫瘤,選擇「對」的專科治療非常重要。有一些患者因對手術的恐懼,選擇了中醫及藥物治療。事實上,腫瘤的治療是一種多學科合作的綜合治療,手術是綜合治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對於實體腫瘤如肝癌、胰腺癌、胃癌、結腸癌等,更是以手術為主。可以說,目前臨床上獲得根治的患者絕大多數都經過了手術治療。所以,當醫生建議患者做手術時,應該尊重專業意見,接受手術。
當然,有的病人情況十分糟糕,已不能手術治療。這個時候,醫生會建議患者嘗試別的治療方法,以改善疼痛、不適等癥狀。把腫瘤當慢性病來醫治,帶瘤生存。
4、再貴的治療也在所不惜
專家:不是最貴的就是最好的
宋明說,在臨床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家屬出於對親人的關愛,要求醫生用盡一切方法救治患者,無論代價多大,再貴的治療也在所不惜。然而,「並不是最貴的就是最好的」,醫生會詳細地評估患者的腫瘤情況、身體狀態等來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現在有很多新的靶向藥物,價格昂貴,被不少人當成神丹妙藥,其實這些葯大部分情況下只適合特定的腫瘤患者。宋明指出,如果不幸腫瘤進入晚期,發生了全身轉移,在終末期的治療上應量力而行,同時爭取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在這個階段,醫生的任務有兩個:其一,盡量延長患者的生命;其二,盡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家屬應該和醫生一起朝這個方向努力。 很多人都犯過錯
誤區1:
聽信偏方,從未進行正規治療
坊間流傳著許多治療癌症的偏方、驗方,但到目前為止,對民間偏方治療癌症的觀察,僅能見到個別病例有效。
珠江醫院放療科主任鄭景熙稱,中醫中藥是以扶正、驅邪、改善身體狀況、減輕放化療副反應為主,對腫瘤的直接治療作用有限,僅作為輔助手段。所以,僅靠驗方來治療癌症是不可取的,尤其對號稱「靈丹妙藥專治癌症」的所謂偏方更應警惕,以免既花了錢,又貽誤治療時機!
誤區2:
害怕化療,拒絕化療
在癌症治療中,患者最怕是化療。在很多人眼中,腫瘤化療後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厭食等都讓人感覺難以承受。實際上,近年來,化療藥物不斷推陳出新,不但療效提高,毒副作用也明顯減輕。所以,以前那種對放化療副作用的「刻板印象」要改一改了。專家稱,在臨床上,絕大多數患者可以很順利地完成化療的全過程。
誤區3:
出院後再也不想回醫院複查
有一些病人出院回家後,就再也不想回醫院了,認為自己已經過了鬼門關,再回醫院心理上有很大的壓力。而醫生卻常常勸病人定期回醫院做檢查,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檢查有無複發(原發腫瘤部位重新出現腫瘤)或轉移(癌症播散到其他部位),對預防或早期發現其他類型的腫瘤,很有意義。
誤區4:
重手術,輕康復
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說明腫瘤還處於早期或中期,不少患者在做完手術之後,就以為康復了。實際上,手術完之後,還有很長一段康復之路要走,比如還要接受術後化療、輔助放療、內分泌治療等,這些治療的作用絲毫不亞於手術。但臨床中常見到一些癌症患者輕視手術後的康復治療,以致出現腫瘤複發或轉移,這一點讓人覺得很可惜。
專家指路
曾益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
腫瘤在當今社會變得十分普遍,因此,大眾首先應該把此病當做一個常見病看待,就像對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一樣,不要以為自己就不會得此病。
其次,提高對腫瘤的認識。事實上,現在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手術、化療、放療、生物靶向治療等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比如鼻咽癌的精確定位放療,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可以做到只殺癌細胞而不損傷正常組織。可以說,大部分腫瘤患者都能夠獲得根治從而變成一個慢性病,「與瘤共存」是如今腫瘤患者的一個生存狀態。因而,患上腫瘤也不再是像人們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最後,為了避免腫瘤的發生,我們還應該盡量遠離致癌因素,比如控制各種感染、EB病毒、乙肝病毒、人乳頭瘤病毒、幽門螺旋桿菌等,同時在生活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讓自己心情愉悅,在整體上提高身體免疫力而預防腫瘤滋生。
陳亞進(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南院區副院長):
「我還能活多少日子?」「做手術能延長多長時間?」這是醫生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也是最難回答的問題,每位患者的體質、腫瘤類型、病期不同,生存期是不一樣的。醫生不是算命先生,即使告訴你的時間,那也是基於一個群體中的平均數,個體是有差異的。重要的是:患者要面對現實,現階段適合什麼治療,不給自己設期限。臨床中發現,樂觀豁達的患者要比憂鬱糾結的患者預後要好。
不拋棄、不放棄、積極治療、坦然應對是上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