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覺察(林清玄)
「今朝的容顏老於昨晚」並不可怖。 今朝的心老於昨晚,或者今朝的智慧老於昨晚,就非常可怕了。 《倚天屠龍記》的電視劇在播出的時候,孩子學會了戲中的主題曲,每天上學前總是在家裡哼唱。 那首歌的歌詞我總是聽不清,只有一句話聽得是清楚的:「今朝的容顏老於昨晚」。 孩子邊唱著歌邊刷牙洗臉,吃過早餐就匆匆上學去了。 我坐在客廳,耳邊彷彿還有一句歌詞在旋轉:「今朝的容顏老於昨晚。」然後自己洗漱時看著鏡子里的容顏,想著自己從前的樣子,思緒就有些茫然了。
相傳釋加牟尼中年的時候站在恆河畔,思及童年時代看恆河的情景,感懷自己年華老去,恆河依然是一樣的恆河,應該也有「今朝的容顏老於昨晚」的感嘆吧!
佛教乃是建立在人生痛苦的宗教,因此對生老病死的警醒覺察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基礎。憨山大師曾說:「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正是把「生死」與「佛法」做了緊密的結合。傳說唐朝百丈淮海禪師在設立「叢林清規」時,就「不立佛殿,只設法堂」,許多叢林的法堂中空無一物,只寫了一個「死」字。所以,老死,實在是佛法最想要探討和面對的課題。
上座部佛法因為厭離世間的苦,因此放棄世俗一切的慾望纏縛,去尋求終極的解脫(涅磐)。大乘佛法則希望打破無明與覺悟的分別心,了悟生死與涅磐本來無二,不可能厭離生死而尋求到涅磐的安頓之地。 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說:「死名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為死。若心滅為死者,心念念滅故皆應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滅,皆應有畏。非但畏末後心滅,亦應當畏前心盡滅。何以故?前後心滅,無差別故。」 這段話翻成白話是說:死亡的意思是我們受生的身體,其中的心念滅了,這就叫死。如果心念滅了是死,那麼每一個心念滅去都應該是死;如果我們害怕死亡,每一個心念的面去都應該害怕才對。不但要害怕以後心念滅的死,也應該害怕從前的心念都滅去了。這是因為前後心念的滅去並沒有差別呀! 如果一個人能看到龍樹菩薩所說的真實意,每一個心念的線生緣滅都有生死的覺察,那麼最後的「念滅」便能無畏了。
龍樹菩薩下結論說: 「菩薩如果是思維無常,即除死畏。複次菩薩常修習空法,不應畏死。」對於生死的面對,龍樹就提出「常常思維無常,就可以去除死亡的恐懼。」「常常修習一切皆空的佛法,就不會怕死。」以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見及今朝的容顏老於昨晚,念念都是生滅,看到了生命無常的實相。以這種實相而認識「過去」與「未來」都是空法,願意承擔眼前的「今朝的容顏」,也就可以無畏了。「今朝的容顏老於昨晚」並不可怖,今朝的心老於昨晚,或者今朝的智慧老於昨晚,就非常可怕了。 死亡不是獨立生活的存在,老病也不是生命的孤立事件,死亡與老病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並且是極重要的部分。從反面上看,死亡使我們悲傷失落,老病讓我們痛苦無奈。但是從正面來看,老病有助於我們珍惜短暫的生命,死亡也有助於我們正念的提起和超越,所以佛教凈土宗並不講究生的追尋,反而講究正念分明,希望在臨終之頃,能投生凈土,「死亡」,因此不是「失去」,而是「它生」。
在生活里,每一個正念的提起,趨向清凈的存在,都是在往生呀!問題是,我們往往把「往生」放到臨終來做,如果能在活著的時候,「念念分明,趨向凈土」,則每一刻不都是光明的開始嗎? 「今朝的容顏老於昨晚」,不只是蒼涼的歌聲,也是歲月的覺察之歌,仔細地端詳與傾聽,也可以觀見覺悟的消息。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