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中狀元也當不了大官?-十堰晚報數字報|十堰晚報電子版

    在我國古代,舉人考中「狀元」後,皇帝封他什麼官呢?按小說、戲劇所講,不外乎禮部尚書、八府巡按之類,即在皇帝左右辦事,掌握文書章奏,或受監察御史委派,到各省巡視,考察吏治,有的還被召為「駙馬」,要不就是到省里主持巡迴考試的學政,看來官職不小。但實際上,「狀元」的官職是有規定的,而且職位也比小說、戲劇中所說的低得多。

  榜眼、探花只能當芝麻官

  以清代而定,會試每三年在京都舉行一次,會試中舉的貢生(地方儒學生員(秀才)升入京師國子監就讀的稱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取得第一名的考生,由皇帝欽定即「狀元」,二、三名為「榜眼」、「探花」。

  這頭三名合稱為「一甲進士」,可以得到皇帝賜的「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可賜「進士出身」,「三甲進士」可賜「同進士出身」的頭銜。但只有「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職名叫「翰林院修撰」,是個從六品官,相當於現在的地區任職級別;而「榜眼」、「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職,是個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編修」一職,是個修國史、實錄的官職。

  狀元跟駙馬沒有必然聯繫

  事實上,在古代並不是一開始就以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科舉考試的科目,始於唐代。唐代取士,明經科有「學究一經」的科目,即學通一部經書,應「學究一經」的科目考試者稱「學究」;宋代的「學究」為禮部貢舉十科之一。後世作為讀書人的通稱。北宋王安石變法科目之一,即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三舍法」是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時入學,而平民子弟需經考試合格入學。後來地方官學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級教學的特色。這一改革措施,事實上將太學變成了科舉的一個層次,學校徹底變成了選官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

  另外,在「狀元」與「駙馬」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也就是說「狀元」不一定硬是「駙馬」。「駙馬」這個職務,因妻是皇帝的女兒而得,如戲劇《秦香蓮》中的陳世美,就被稱為「駙馬爺」。在宋朝時,民間稱之為「裙帶頭兒官」。現在人們所稱的「裙帶關係」一詞,即起源於此。 據《金陵晚報》

推薦閱讀:

經典電子版《春秋繁露》漢 董仲舒
《中國教育報》電子版在書房,我成為有故事的人
老年時報電子版a
老年時報電子版
經典電子版《新序》漢 劉向

TAG:電子 | 古代 | 數字 | 十堰 | 狀元 | 電子版 | 數字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