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在臨床癥狀和體征區別

1型糖尿病與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在臨床癥狀和體征區別

  1型糖尿病多在25歲以前的青少年期起病,少數可在25歲以後的任何年齡起病。胰島B細胞破壞的程度和速度相差甚大,一般幼兒和兒童較重、較快,成人較慢,決定其臨床特點不同。

  兒童和青少年常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為首發表現;青春期階段病人開始呈中度高血糖,在感染等應激下迅速轉變為嚴重高血糖和/或酮症酸中毒;另一些病人,主要是成年人,其B細胞功能可多年保持在足以防止酮症酸中毒水平,其中大多數終需胰島素維持生存。多數病人在臨床糖尿病出現之前,可有一胰島B細胞功能逐漸減退的過程,出現臨床癥狀時B細胞功能已顯著低下,糖負荷後血漿胰島素及C肽濃度也無明顯升高,病人的生存依賴於外源胰島素的補充,且對胰島素敏感。在患病初期經胰島素治療後,部分病人B細胞功能可有不同程度改善,胰島素用量減少甚至可停止胰島素治療,稱"蜜月"緩解("honeymoon"resmission),其發生機制尚未肯定,可能與葡萄糖毒性有關。蜜月期通常不超過1年,隨後胰島素需要量又逐漸增加。10-15年以上長期高血糖者,常出現各種慢性併發症,後果嚴重。強化胰島素治療可降低及延緩1型糖尿病病人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

  2型糖尿病多發生在40歲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近年來有發病年輕化傾向。患者多肥胖,起病較緩慢,病情較輕,不少病人可長期無代謝紊亂癥狀,有些是在體檢或出現併發症時才被診斷為糖尿病。空腹血漿胰島素水平正常、較低或偏高,B細胞儲備功能常無明顯低下,故在無應激情況下無酮症傾向,治療可不依賴外源胰島素。在長期病程中2型糖尿病病人胰島B細胞功能逐漸減退,以至對口服降糖葯失效,為改善血糖控制,也需胰島素治療,但常對外源胰島素不敏感。急性應激(重症感染、心肌梗死、腦卒中、創傷、麻醉、手術等)可誘發非酮症高滲性糖尿病昏迷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長期病程可出現各種慢性併發症,在糖尿病大血管病變中,心、腦血管病變尤為重要。

  1999年WHO將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分為三個臨床階段,即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 erance,NGT)、血糖穩定機制損害(impaired glucose homeostasis,IGH)及糖尿病階段,IGH包括IFG和IGT.上述臨床階段反映任何類型糖尿病都要經過不需要胰島素、為代謝控制需用胰島素及為生存必須用胰島素的漸進性過程,治療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病程逆轉或停留在某一階段。

推薦閱讀:

孕期6癥狀教你識別胎兒性別
感冒和鼻炎在癥狀上有什麼區別?
手足口病進入高發季節 孩出現這些癥狀要就醫|手足口病|癥狀|發病
女性常見的10大預警癥狀,你還不知道嗎?
腦供血不足的癥狀與原因

TAG:糖尿病 | 癥狀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