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創新壯大實體經濟(行業廣角)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當前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如何?日前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經濟前瞻論壇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認為,當前我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依然存在不平衡,需要暢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渠道。「2016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8.4%,超過美國的7.3%、英國的7.2%,『脫實向虛』現象較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待提升。」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正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介紹,國際金融危機以後,已經實現了工業化的主要發達國家反思並審視「脫實向虛」發展模式,重新聚焦實體經濟,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比如美國發布「先進位造業夥伴計劃」、德國提出「工業4.0」、英國實施「高價值製造戰略」等。
「現在有一種觀點是把製造業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培育新動能對立起來。虛擬經濟過熱帶來的一個客觀後果,就是產品要素紛紛從製造業領域抽離,向金融、房地產等行業過度集聚。」苗圩認為,我國作為一個大國,要強大必須依靠實體經濟,依靠工業和服務業的共同帶動,依靠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如何做強做優「中國製造」、壯大實體經濟?與會專家認為,創新驅動發展是關鍵。目前智能製造正成為新一輪全球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個性化大批量定製、智能化生產、網路化協同、服務型製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日漸豐富,成為製造業發展的突出特徵。」苗圩說。
截至2017年底,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的普及率達到63%、關鍵工序數控化率超過46%,製造業骨幹企業「雙創」平台普及率達到70%。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介紹,通過以用戶為中心的大規模定製,現在海爾產品的不入庫率達到近70%。
創新驅動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談道,與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相比,先進技術的供給特別是深度應用仍然不足,「中外技術評估結果顯示,處於試驗、中試階段的技術與處於產業化階段的技術,主要發達國家大致為30%、70%,而我國為70%、30%。」多位專家表示,下一步要加快建立國家製造業的創新體系,將科技創新真正落到產業發展上,加快建成適應科技新變化、人民新需要、優質高效多樣化的產業供給體系。
推薦閱讀:
※新興行業及相關上市公司
※中國留學生帶火英國五大行業
※歐洲銀行業「抗險力」受質疑 本報駐比利時記者 張 亮 本報駐西班牙記者 丁大偉
※【行業】只有讓醫院員工滿意,才能讓病人滿意!
※劉詩詩吊威亞被勒脖,演員到底是多高危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