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一江山島戰役
一江山島戰役,是1955年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於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中在浙江省一江山島進行的戰役。解放軍華東軍區部隊發動攻島作戰,此為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戰鬥歷時兩天,至1月19日2時,解放軍佔領該島,國軍一江山島指揮官王生明陣亡,副指揮官王輔弼被俘,其餘守軍陣亡500多人,遭俘500多人。盤踞在大陳各島嶼的國民黨軍失去了外圍屏障,被迫在美國武裝力量掩護下裹脅島上居民近二萬人逃往台灣。1.歷史背景;
中國大陸解放後,國民黨軍殘餘部隊退據東南沿海部分島嶼。台灣國民黨當局企圖利用這些島嶼作為護衛台灣的屏障,反攻大陸的跳板,襲擾大陸的基地。國民黨軍在浙東沿海所據守的島嶼,經過幾年經營,已構成防禦體系,其防務由「大陳防衛區司令部」組織實施,劉廉一任總指揮。守軍主要是美械裝備的第46師和6個突擊大隊,還有10餘艘海軍艦艇經常在此海域游弋,總兵力達2萬餘人。
一江山島由南一江、北一江兩島組成,面積為1.4平方公里。據守一江山島的為「一江山地區司令部」,下轄突擊第4大隊、第2大隊第4中隊和1個炮兵中隊共1100餘人。守軍以島上幾個高地為核心,設置三道陣地和四層火力網,構築明碉、暗堡154個,平均每百米正面配2門火炮和2挺機槍,前沿各突出部和陣地前密布鐵絲網和地雷,形成堅固的環形防禦。
2.戰略部署;1954年5月中旬,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部隊攻佔了東磯列島、頭門山、田嶴、雀兒嶴等島。此後,華東軍區鑒於國民黨軍在浙東沿海島嶼的指揮中心和防禦核心是大陳島,一江山島是大陳島的門戶和前哨據點,如攻佔一江山島,必能擊中要害,沉重打擊和震撼大陳島守軍,因此決定先攻佔一江山島,再取大陳島,然後相機攻取其他島
嶼。中央軍委7月11日批准了華東軍區的作戰方案,並指示以海、空軍轟炸大陳島,以陸軍攻佔一江山島,解放浙東沿海全部島嶼。7月下旬,華東軍區確定參戰部隊為陸軍第20軍第60師1個團又1個營、地面炮兵1個多團、高射炮兵1個多團、火箭炮兵2個營,海軍艦艇137艘,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共12個大隊184架飛機。8月,華東軍區浙東前線指揮部成立,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前指下設空軍指揮所、海軍指揮所、登陸指揮所,還成立了三軍聯合後方勤務部和政治工作組。領導機構組成後,即組織各參戰部隊加緊進行各項作戰準備工作,包括動員教育,偵察敵情,擬制三軍協同登陸作戰計劃,進行軍種分訓和三軍合練,擴建機場,搶修艦艇,調集物資器材,組織通信、氣象、測量等各項保障。地方黨政機關大力支前,浙江省動員3.3萬餘名支前人員、徵集5900副擔架和一批海上救護船,上海市動員110名海員、搶修77艘艦艇。在作戰準備過程中,浙東前指還特別重視隱蔽作戰企圖,如對大陳、一江山、披山、漁山等島進行不規律的轟炸和炮擊,以一部兵力對披山方向實施戰術佯動等。 12月2日,美國政府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為表明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決反對這一侵略性、非法性條約的嚴正立場,華東軍區浙東前指遵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指示,在條約出籠前後(1954年11月1日~1955年1月10日),按照一江山島登陸作戰第一階段計劃,從空中、海上對戰場實行了封鎖。海空軍出動飛機226架次,海軍魚雷艇擊沉敵護衛艦「太平」號、坦克登陸艦「中權」號、炮艦「洞庭」號,擊傷艦艇7艘,擊落擊傷飛機19架。削弱了國民黨守軍的防禦能力,迫使其艦艇白天不敢在大陳錨地停泊,飛機不敢飛抵大陳上空,人民解放軍掌握了戰場的制海權、制空權。
3.戰役過程;
1954年3月18日 解放軍海軍航空兵首次作戰,與多己一倍之敵激戰2分鐘,擊落敵機2架。當天,政府組織5000多艘漁船出海捕魚,海上千帆競發,漁民們見證了人民解放軍擊落敵機的壯麗場景。
1954年5月16日 東磯列島作戰成功,解放軍佔領頭門山、高島等島嶼。劉廉一虛報解放軍一個團為一個師。解放軍以登陸戰、海戰、空戰相結合之手段,打退了敵人的襲擾,攻佔了東磯列島,使大陳、一江山、漁山之敵完全暴露在打擊之下,為爾後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島嶼創造了條件,揭開了大陳列島戰役的序幕。
1954年7月 高島雷達觀通站開通,裝備SO-8型對海警戒雷達。頭門山配置130毫米海岸炮連,用於打擊大陳、一江山地區敵艦。
1954年7月20日 毛澤東在居仁堂指示:"形勢變了,準備打大陳,先解決浙江沿海敵占島嶼,估計美帝不會有大的干涉。你們就準備吧。"
1954年8月2日彭德懷召開解放閩浙島嶼作戰會議,張愛萍彙報解放大陳列島戰役計劃:先取一江山島,後攻大陳。會上有人提出解放台灣問題,彭總說,解放台灣是個長久任務,要做長期準備,要有卧薪嘗膽的精神……隨後軍委指示:華東軍區應以海空軍打擊大陳島,以陸軍攻佔一江山島,以打擊美國和台灣當局的協防陰謀,查明美軍可能採取的行動,為解放浙東沿海島嶼創造條件。
1954年8月31日 浙東前線指揮部("前指")成立,張愛萍任司令員。
1954年9月 前指成立情報彙集所。高島建立臨時快艇基地,31魚雷快艇大隊進駐。
1954年11月1日 解放軍海空軍航空兵對大陳、一江山島重要軍事目標和錨泊敵艦進行猛烈轟炸,共出動112架次,投彈1154枚,予敵重創。
1954年11月5日 駐頭門山島解放軍海岸炮兵對國民黨海軍2艘掃雷艦進行炮擊,擊傷"永春"號掃雷艦,海岸炮兵還協同陸軍炮兵對一江山島國民黨守軍進行2次炮擊。
1954年11月14日 蔣軍"太平"號護衛艦被解放軍海軍擊沉。這是人民海軍第一次擊沉這麼大的敵艦。高島雷達站在此役中作用突出,敵艦剛從大陳島露頭就被雷達發現。解放軍魚雷艇趕往預定位置,從發現敵艦,到接敵過程,"太平"號始終未能察覺;被擊中後,仍在向空中射擊。
1954年12月3日 美台簽訂"共同防禦條約",但大陳列島不在協防範圍之內。
1954年12月11日 解放軍陸海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後方勤務部成立。
1955年1月18日 天氣預報精準,海面上碧波萬頃,風平浪靜。上午7時許,張愛萍司令員與王德參謀長在頭門山觀察所給"登指"司令員黃朝天和第一梯隊登陸指揮員、戰鬥英雄毛張苗再一次明確任務和登陸地段。而這時的一江山和大陳守敵仍被蒙在鼓裡。解放軍登陸艇編隊出發後,張愛萍將軍站在頭門山頂,放眼望去,藍天碧海間,人民解放軍上百艘登陸艇,在猛烈的炮聲和轟炸聲的伴奏下,分3路以雙縱隊隊形向一江山疾駛,並逐次轉換戰鬥隊形實施衝擊。登陸艇編隊前方是各類艇船組成的火力支援群,兩側是高速艦艇組成的掩護隊,上方是低空的強擊機群、中空的轟炸機群、高空的高速殲擊機群,宛然一幅立體的三軍渡海作戰宏圖。登陸作戰成功後,被俘虜的國民黨軍士兵談起解放軍強大威力時都心有餘悸。敵一江山司令部情報參謀葛覃谷說:解放軍炮火將一江山島司令部炸塌,整個司令部亂成一團。國民黨軍士兵沈南生回憶說:在炮火轟鳴中,只見許多登陸艇正向我們開來。解放軍的軍艦也在用大炮向島上陣地轟擊。解放軍的飛機又在我們頭頂俯衝,炸彈、炮彈響成一片,我們的地堡被炸毀,我剛爬出來,解放軍已經衝上岸來,不久就把我俘虜了。 1955年1月19日2時 一江山島完全解放。島上敵軍1086人被全殲。當天合眾社報道軍事觀察家的觀點:解放軍的行動是要試探這個地區美國第七艦隊的意圖。共產党進入一江山島不過是爭奪大陳列島的"試管戰鬥"的第一個回合。中華民國軍事發言人熊恩德稱,解放軍動用陸軍一個師(實為4個營),另配有海軍陸戰隊(根本沒有),在空軍、岸炮掩護下向一江山"大舉進犯"。火力之密集為解放軍歷史之最。並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一江山"失陷"後,解放軍對大陳威脅必然增加,但"國軍"必將儘力固守,決不輕言放棄。當天,解放軍航空兵部隊開始轟炸大陳。4.戰役意義;
一江山島解放後,浙東前指為了實現解放大陳等浙東沿海島嶼的既定計劃,於1月30日下達準備攻佔大陳島的預令。台灣當局被迫於2月5日決定將國民黨軍撤離以大陳島為中心的台州列島。至2月25日,在美國海空軍掩護下,國民黨軍全部撤離。至此浙東沿海島嶼全部解放。
一江山島戰役,是人民解放軍陸海空軍首次聯合登陸作戰。解放一江山島,改變了台灣海峽的鬥爭形勢,初步取得了聯合兵種協同作戰的經驗。
推薦閱讀:
※解放初期上海如何禁毒
※以「東方經驗」夯實社會和諧之基 新論·連載·廣告-解放日報
※1949年上海被解放軍攻下的前夕(1/29)
※台灣一旦這麼做:解放軍將接收太平島
※熱血沸騰!解放軍海·陸·空·最新宣傳片震撼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