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作家 | 魯迅
1881年9月25日(中國農曆八月初三),魯迅出生在中國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府內東昌坊口(今屬紹興市越城區)的一個書香門第,名為周樟壽。
1892年,11歲就讀於家鄉紹興的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1893年,祖父周清福因為科舉舞弊案而被革職下獄,魯迅兄弟則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里的黃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難。周福清被判「斬監侯」入獄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須花費大筆資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家道開始衰落,同時其父親周伯宜也病重在床,1896年病故。家道的變故對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留學日本
1902年2月,21歲的魯迅趕赴日本,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2年後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現代醫學。魯迅選擇學習現代醫學,是因為父親的病故造成他對中醫產生了嚴重的懷疑。他是東北大學的第一位外國留學生,也是當時仙台唯一的中國留學生。魯迅在醫校學習一年後,便從學校退學。他本人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及此事,稱自己是因為受到一部日俄戰爭的記錄電影片里,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而被日本軍逮捕要槍斃,喜歡在場圍觀的也是中國人這類事實的刺激,認為「救國救民需先救思想」,於是棄醫從文,希望用文學改造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 ·情感生活1906年,25歲的魯迅從日本回國,遵照母親的意見而與時年28歲的朱安結婚,但一生未與朱安同床(據荊有麟回憶,魯迅稱「多年來只有兩三次」)。婚後第四天魯迅東渡日本(參照周作人日記,魯迅當年並非婚後第四天東渡,而是秋天才動身的,八九月份之間)。1927年10月8日,魯迅在廣州與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在上海出世。 ·病逝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點二十五分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病去世,年55歲。葬於上海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墓遷移重建於上海虹口公園。關於魯迅之死,亦有一些爭議。魯迅之子周海嬰曾撰文,懷疑是其信任有加的日本醫生須藤五百三故意誤診,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療而早死,後經證實,魯迅的真實死因應該為由肺結核和肺氣腫誘發的嚴重氣胸。
魯迅有三個弟弟:周作人(1885-1967)、周建人(1888-1984)、椿壽(1893~1898一個妹妹:端姑(1888年,出生十月即早夭)。周海嬰之子為周令飛。周令飛在1980年代時與來自台灣的女同學張純華相戀並移居台灣。
作品介紹 ·小說魯迅以小說創作起家。1918年在《新青年》雜誌發表的《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影響深遠。其後,魯迅連續發表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魯迅後期小說結集為《故事新編》。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意義重大,名篇迭出。後期作品則以借歷史典故映射現實生活,風格從容充裕、幽默洒脫,大異前期。代表作有《阿Q正傳》、《祝福》、《孔乙己》、《故鄉》等。主人公阿Q、祥林嫂、孔乙己、閏土等在大陸婦孺皆知。
·雜文魯迅首創了以論理為主,形式靈活的新文體——「雜文」,並將之發揚光大。他的雜文數量極多,題材廣泛,形象鮮明,論辯犀利,文風多變,毛澤東譽之為「匕首」和「投槍」(匕首投槍一說本於魯迅《南腔北調集》中的《小品文的危機》),深入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代表作有《二心集》、《華蓋集》等。
·散文魯迅散文也有著重要的地位,主要作品結集為《朝花夕拾》和《野草》。前者以追憶兒時往事為主,平易曉暢,風趣生動。代表作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野草》則以尼采式的散文詩形式,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批判反思,反映了作者當時虛無主義的悲觀心境。語言色彩艷麗而冷峻峭拔,意象獨特而富有暗示性,意境晦暗幽深。對日後中國白話散文詩的發展有著一定影響。
· 詩歌魯迅並不看重自己的詩歌創作,只是偶爾為之。其詩作傳世無多,主要以舊體詩為主,多有佳句。早期詩歌深受古詩影響,多吟詠離情感傷。留學日本時作《自題小像》,「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真切動人,境界大開。《四一二事變》一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寫出亂世友人遭逢政治迫害情景,令人為之動容;趙聰《三十年代文壇點將錄》說,時人稱「三百年來無此作!」。1922年創作《彷徨·題辭》:「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獨彷徨」,描述文學創作路上嘔心瀝血孤行,也是著名代表作之一。相較同時代的其他詩人,魯迅的詩歌在當代被引用的頻率很高。「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題三義塔》),是常被中共官員引用來表示對台和解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則常被引用以自況。 ·譯作魯迅也以譯作著名。在魯迅留下的1000多萬字作品中,有一半是翻譯文字。他在前期主要翻譯歐美文學及日本文學作品,如尼采、凡爾納等,後期則主要翻譯東歐文學及蘇聯文學的革命文學作品。他的翻譯強調忠實原文,有時甚至連原句的結構也不加改動,以「硬譯」風格聞名。他曾希望借引入歐式的長句,來增加漢語對複雜關係的表現力。據統計,魯迅總共翻譯過14個國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種作品。 ·其他魯迅在學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著有《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此外還有《魯迅書信集》、《魯迅日記》等存世。推薦文章《葯》原文摘錄:花白鬍子也是茶館中的常客,年歲已高卻不作老態,喜歡說笑,混得挺熟。他喜歡見人說好話,喜歡奉承人、討好別人。看到老栓眼睛圍著一圈黑線,他猜想可能生病了,可是當老栓予以否認時,他隨即推翻了自己的說法。這一點與駝背五少爺感慨人生已逝的生活態度是不同的。花白鬍子喜歡說吉祥話兒、討人喜歡,願意打聽新鮮事兒,其獵奇的心理使他不惜降低自己的尊嚴。他問康大叔的神態是「低聲下氣」的,而且居然叫他「康大叔」!自己已經鬍子花白了,卻叫人家「大叔」。正是這種委委瑣瑣的生存狀態造就了他這種不求富貴顯達、但求苟且偷安以社會逸聞填補殘剩餘生的人。這是一種閑極無聊的人,在這一點上他與駝背五少爺、乃至其他茶客是一致的。花白鬍子等茶客身上的共同之處就是一個「閑」字。人物評價魯迅的文學史思想極為豐富深刻,發出具有時代特色的熠熠光輝。他創造性地從事了文學史的編撰工作,留給後世兩部文學史專著——《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為我國的文學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極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不利於創作的現實客觀條件,他本來計劃要寫的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學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魯迅進行學術創作的兩大觀念,其一,早期的進化論的文學史觀,其二,中後期的馬克思唯物論指導的文學史觀。魯迅早年接受了嚴復《天演論》的影響,故而使得進化論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響到他的學術研究。一方面,魯迅認為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斷地變化發展著,具有求新求變的本質,它的變化發展不可阻擋。「進化如飛矢,非墮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飛而歸弦,為理勢所無有。」人類社會不斷地進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獨有萬古不磨的典則。」文學樣式之一的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作為小說的初始形態,「迫神話演進,則為中樞者漸近於人性,一凡所敘述,今謂之傳說」。另一方面,在文學不斷進化發展的基礎上,魯迅認為文學還必須革故鼎新。「進化的途中總須新陳代謝。所以新的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壯,舊的也應該歡天喜地的向前走去,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進化的路。」而在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之後的文學史研究中,魯迅一直堅持著唯物論,從科學的客觀性出發,堅持物質第一性,認為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和摹寫。
推薦閱讀:
※魯迅小說珍藏
※不是渣男的魯迅先生唯一對不起的人——守了41年活寡的朱安
※魯迅會默不作聲嗎?
※魯迅與狂人與我
※魯迅經典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