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順應四時話養生

老百姓有句諺語,「春捂秋凍,老了沒病。」中醫有句話,《黃帝內經》記載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原則。但仔細分析這兩句話,其實並無矛盾。春捂是指到了春秋衣服要多穿一些衣服,人不要太貪涼,實際上與春夏養陽的道理是同出一轍:秋凍是指秋冬寒冷季節不要過於穿得太暖和,應當適度感受一點寒冷之氣,使人的適應能力不斷加強,以提高人體的禦寒能力。同時人要適當進一些補品,以補充陰精的充盛,這句諺語基本概括了中醫的整體觀念,既注重陽氣的充盛,時時加以維護,又要注意陰精的不斷補充與維糸,所以中醫提出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說法,僅僅是從養生的角度論述了順應自然的一般原則。具體到如何更好的順應四時,其內容則不僅如此簡單。因為中國文化對四時的概念包括一天的四時,指早晨、中午、晚上、半夜四個明顯時間段,中醫稱之為平旦、日中、日西、夜半四個時間,它與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非常相關。一日自然界都在陰陽變化之中,一晝夜陰陽交會之時在子時,子時是指23點到1點之間,作為人體亦應順應這一規律,故主張睡覺應在子時以前,不主張每天熬夜超過深夜12點;而當患者感冒發燒時,往往午後開始加重,直到前半夜,過了前半夜又會漸漸減輕,其道理就是中午是人體陽氣最盛,午後陰氣漸盛,陽氣漸衰,正邪交爭,則產生髮燒,下午陽氣充盛與邪氣抗爭激烈,故發燒開始加劇,而與此同時,陽氣盛則耗傷陰液,陰虛則亢盛之陽更盛,正邪交爭更激烈,發燒逐漸加重,而到了午夜之前,由於陽氣漸衰,正氣抗邪能力減弱,所以發燒癥狀也有所緩解;所以中醫談養生,非常關注一天四時的變化,主張每天要順應四時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另一方面,中醫養生又要關注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中醫認為,春夏秋冬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萬物生氣勃勃,像早上初升的太陽一樣,此時,人體也應象春天一樣,所以《內經》說:「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以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夏天陽氣最盛,萬物生長旺盛,枝繁葉茂,所有的生物體生機活躍,繁衍昌盛,故夏天主長養萬物。《內經》說:「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受於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進入秋季,陽氣開始衰減,陰氣開始逐漸加強,故主收斂於內,蓋陽主上升主熱主發散,陰主下降主寒主收斂。故秋季陽氣內收,水液不外泄,因而秋季主燥。《內經》說:「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冬天天寒地凍,陽氣更弱,萬物因此而凋零,生物因此而閉藏冬眠,因此中醫認為冬季主藏,《內經》說:「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已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因此中醫十分重視順應自然規律,強調順應自然是養生健康長壽的重要方面。春天陽氣生,陽主動,故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合理的安排,如春遊、踏青等生活安排,並提出了春耕作為主要工作目標;夏天主長養萬物,自然界萬物陽氣最旺,因此,生活當中要避免暑熱,把西瓜作為祛暑之佳品,中醫稱之為天然白虎湯,能與醫聖張仲景清熱名方白虎湯相比美,而又不宜貪涼飲冷,應使人體陽氣得以適度外泄,以求陰陽平衡穩態;秋天陽氣始收,氣候由熱轉涼,既可以熱傷水分而乾燥,又可因陽氣內收而不向外佈達,水液因之不外佈,外見於燥之象;故中醫又有涼燥溫燥之分,養生關注秋收主燥的特性,主張養心寧志,收斂神氣,為了順應秋天的由熱轉涼的特點,因此人體要適應當適當少穿些衣服,略凍一些,以適應冬季的到來;冬天氣候寒冷,陽氣藏於內,故人體順應自然亦應保護陽氣不受損傷,心宜寧靜,不宜過動,運動不宜太過,防止汗泄太過,保持內外陽氣的閉藏狀態。此四季養生之大要,不可不知。
推薦閱讀:

哪種水果不能讓血脂高、血壓高的人吃?
養生要因性格制宜
施食與養生感應:施食治好長期咳嗽病(圖)
十二時辰養生訣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