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渦中的影像——聊聊《Mental Vortex》及其採樣

漩渦中的影像——聊聊《Mental Vortex》及其採樣

來自專欄大象說話21 人贊了文章

專輯試聽:蝦米音樂

激流金屬樂迷一定對這張封面非常熟悉。是的,這正是瑞士最鼎鼎大名的技術敲擊Coroner於1991年發表的第四張全長專輯《Mental Vortex》。相比之前三張還比較厚重的激流金屬底子而言,這張的編曲更加前衛複雜,錄製也更加細膩,雖然速度並不很快但是卻又別有一番風味。非要讓我拿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精緻」。

這是我本人最喜歡的Coroner的一張專輯,從第一次聽到它到現在也有四五年的時間了。可今天想聊的話題並不是這個,而是另外一些和音樂本身沒有太大關係的問題——封面上這個人究竟是誰?音樂中那些採樣都是哪兒來的?查了資料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對於這個我原以為還比較熟悉的樂隊,我居然忽視掉了這麼多東西。

(一)《驚魂記》——人格分裂與俄狄浦斯情結的混合體

對於這張封面一開始並沒有多想,直到看見了這張經典的劇照才引起了我的興趣。

原來這是希區柯克1960年拍攝的經典影片《驚魂記》(《Psycho》)的劇照。電影的海報有許多版本,下圖這張就包含了這個經典的動作。

《驚魂記》海報(其中一個版本)

安東尼·博金斯(Anthony Perkins)飾演的劇中男主諾曼·貝茨(Norman Bates)是一個溫柔清秀的小夥子,經營著一家汽車旅館。他和母親相依為命,似乎不太擅於和人打交道,尤其是見到女孩子更是會害羞而不知所措,而這正是拜他那控制欲極強而又性情孤僻的母親所致。對於那些讓他怦然心動的女孩子,他總是囿於母親的怪癖而不敢有進一步的行動。貝茨唯一的愛好就是製作鳥類標本,可即便是這樣的小興趣也會被母親斥責。

然而這些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貝茨的母親早在十年前就死了。殺死母親的正是他自己。從小的經歷讓他對自己的單親母親產生了一份病態的情感,所以當有其他男人闖入她的生活時,他選擇了殺死他們。然而,內心對母親病態的愛要求他必須為弒母這一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並付出代價——他開始模仿母親的神態和語氣說話,並且試著用母親的口吻和自己對話。最終他成功了——母親的人格進入了他的大腦里,並且作為強勢的人格開始主導他的生活。每當有人對「他」的生活打開一扇窗時,「她」都會站出來,用一種極端的方式把窗再關上。

所以當捲款攜逃的女主來到Bates Motel落腳時,慘劇便發生了。他被她所吸引,可體內的母親卻決定抹殺掉這個不安定的因素。這個浴室謀殺的鏡頭也成了整個影史的經典之一。

Janet Leigh在《驚魂記》中的經典鏡頭

應該說,希胖無論是在專業上的電影理念還是生活中的思想觀念都是相當前衛而且包容的。《驚魂記》無愧是一部驚悚片與懸疑片的教科書。我並非影迷,對於電影的拍攝及敘事手法也無從說起,可是影片對懸念的設置以及結尾的精神分析不得不讓我拍案叫絕。劇中最後對異裝癖的解釋也顯示了希胖超越時代的理解和包容,這是出於私心的一點小小的加分。要知道,這部片子上映於1960年,那個時候還沒有英倫入侵,沒有嬉皮士,沒有石牆事件,美國多數州對同性戀都是嚴查嚴打。希胖沒有把異裝癖歸結為精神疾病,我認為已經是相當可取的表現了。

影片的配樂工作由希區柯克的御用作曲家伯納德·赫爾曼(Bernard Herrmann)完成,希胖對他評價甚高——「《驚魂記》的成功,1/3要歸功於Bernard Herrmann」,甚至給他支付了三萬多美金的超高薪酬。赫爾曼是科班出身的作曲家,並且和20世紀其他專業音樂家一樣,身上帶著很濃的實驗氣質。應該說,他的配樂是一部從整體設計到細節處理都十分考究的藝術作品。其中的採樣也被另一張激流金屬的經典所引用,即Sepultura的第二張專輯《Schizophrenia》。

Sepultura《Schizophrenia》封面

高中時候,我也曾經寫過這張專輯的樂評,當時就被這個詭異的Intro所吸引了。可直到今天才反映過來,原來這段音樂是來自這部電影的配樂,並自己做了一些修改。在浴室謀殺和偵探遇刺兩場戲中,這段音樂都有出現。不過在這裡Sepultura犯了一個小錯誤,這幾個巴西小夥子可能是混淆了精神分裂和人格分裂。事實上,這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精神疾病。

蝦米音樂?

www.xiami.com

然而這裡仍然有一個問題:海報上這個經典的畫面並沒有出現在電影正片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類似的鏡頭——貝茨(本人的人格)看到女主的屍體之後,由於驚嚇而用左手緊緊捂住了嘴,而右手並沒有出現在鏡頭中。因此,我認為海報以及封面上再出現這張圖片,也就應該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解讀。我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捂住嘴巴的手象徵著控制,代表著貝茨體內母親的人格;而向前伸開的手則象徵著對自由、獨立生活的追求,代表著貝茨本人的人格。而驚恐的表情也並非是見到屍體之後驚嚇所致,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痛苦:一方面是他對獨立人格的追求,另一方面是他對控制著自己的母親的瘋狂的愛,他是被這兩種情感所撕裂而感到痛苦的。最終,這種內源性的矛盾導致了他掉入了這精神的漩渦中。

(二)《活跳屍》——血漿與黑色幽默並存

專輯中的第一首曲子《Divine Step (Conspectu Mortis)》開頭的採樣來自於這部1985年的影片《活跳屍》(《Re-Animator》)。這是一部小成本製作電影(相對於好萊塢影片而言),但也在邪典電影的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來也有不止一支激流金屬樂隊以此片名作為樂隊名。《活跳屍》分別在1990年及2003年拍攝了續集。

《活跳屍1》海報

影片根據Lovecraft(克蘇魯神話的締造者)1922年發表的恐怖驚悚小說《Herbert West-Reanimator》改編而來,劇情是一個類似於弗蘭肯斯坦的科學怪人的故事——瑞士的天才醫生/科學家赫伯特?韋斯特(Herbert West)來到了馬薩諸塞州的密斯科湯尼克醫學院學習,在這裡他認識了丹·肯恩(Dan Cain),一個努力認真卻又軟弱的乖學生。赫伯特將丹分租給他的地下室改造成了自己的實驗室,以繼續進行在瑞士被迫中斷的實驗。原來,這些年他一直在研究讓死人復活的藥劑。雖然已有眉目,但是每次實驗復活的材料都會失控。由此釀成了後續一系列的慘禍。

我無意對影片劇情做過多闡述,本來這種血漿片就是以視覺刺激為主,並不在乎劇情,況且劇本也實在是粗糙,看得出來這一部分並非重點。非要聊的話,倒是兩位男主角的角色塑造蠻成功的。丹與院長的女兒梅根(Megan)相戀,卻又很忌憚自己未來的岳父;面對赫伯特的許多無理要求時,他的優柔寡斷也體現了他性格中軟弱的一面。這個角色讓我想起了庫布里克《奇愛博士》中的那位美國總統,雖然看似正常可靠,但是實際上卻一點也不堅強果斷,帶著一股刻板印象中的雌化特點。這種特點表現的並不十分明顯,需要仔細體會台詞和表演才能察覺到。好在在影片的最後丹也終於強大了一回,在救女友的時候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憂鬱。而赫伯特則是一個典型的科學瘋子的形象,無論實驗多麼危險,第一時間總要記錄數據,他本人並不關心任何人的生命安危;但與此同時他又很懂如何操縱人心和博弈,在向對方提出要求時總能找准對方的軟肋而迫使對方答應,這也讓角色形象豐滿了不少。

影片的配樂由Richard Band完成,基本上是照抄的《驚魂記》,就是變個調調而已,這在當時電影界也引起了不少的議論。不過好在最後的結果還是很令人滿意的,影迷們的評價仍以正面為主。確實,赫爾曼原曲中的驚悚效果極佳,用在這裡也確實是恰到好處。

當然影片的缺點也不少。劇中的許多道具及特效在今天看來有些太假了,實際效果我覺得也沒有多麼恐怖。不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歐美血漿片是不是都是這個尿性,反正我覺得論獵奇程度還是比亞洲拍的玩意遜色不少。至少就血腥恐怖而言,遠不如日本八十年代聲名狼藉的「豚鼠」系列。事實上,影片也確實打了喜劇/黑色幽默的tag,劇情的粗枝大葉,道具的簡陋讓人看著一點也不嚴肅,而有種一群人在認認真真地做一件傻事的感覺。不過轉念一想這樣也蠻好,利用喜劇+血腥這種反差效果也是Cult電影中屢試不爽的做法。

專輯中的採樣來自影片一開始丹給一位瀕死的患者進行心肺復甦/電擊的時候,他的一位老師告誡他的話。儘管患者已經沒救了,但是仁慈的丹還是執拗地繼續進行著治療,老師告誡他不要這樣在死人身上浪費時間,一個成熟的醫生應該收起自己泛濫的憐憫,節省時間去救治更多有希望的患者。這個細節也是上文中提到的丹的柔弱性格的一個體現。

(三)《養鬼吃人》——經久不衰的邪典IP

相比上文的《活跳屍》系列,《Hellraiser》(《養鬼吃人/猛鬼追魂》)顯然名聲要更大一些。這一系列是基於英國小說家可利夫·巴克(Clive Barker)的小說改編而來。巴克本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傳奇人物,他是小說家出身,可身份卻又絕不限於此——他還是一個電影導演、製片人、視覺藝術家,並且對漫畫也興趣濃厚。事實上這一系列的電影也正是他本人搬上銀屏的。他本人也是極少數能從小說寫手到導演轉型成功,並縱橫在這多種工作之間的多面手。斯蒂芬·金評價他「I have seen the future of horror,his name is Clive Barker」,這也足以見證了巴克本人的優秀能力及其作品的高素質。

作為導演,或製片人,或二者兼有之,巴克於1987年拍攝了《Hellraiser》第一部,並分別於1988、1992和1996年接連拍了三部續集。前三部是B級片中的經典,第四部則帶有了一些科幻元素。故事以一個能打開地獄之門的魔盒為核心,所有打開盒子的人會受到以釘子頭為首的四位修道士/地獄使者的追殺,從而無法在現世中存活。這些人會被剝掉皮關進自己的地獄裡,他們通過吸血可以再讓皮長回來。但是長回來也並非完全安全,被釘子頭髮現仍會抓回地獄並受到酷刑折磨。故事便圍繞著這些魔盒身邊的人的厄運展開,除了第一部和第二部是連續的以外,每部的故事都是相對獨立的。

《Hellraiser》系列中經典的釘子頭形象

《養鬼吃人》的設定很複雜,人物眾多,時間線混亂,並且巴克也挖了許多坑,因此我這個門外漢也就不再遑論劇情了。說說特效方面吧,應該說比《活跳屍》中的獵奇鏡頭更多一點,尤其是第二部,剝皮、鐵鉤撕裂身體、長出眼球、手指、甚至鮮花的觸手,還有結尾那個長滿屍體的木棺一定會讓你大飽眼福,這也是對西方人心目中的地獄的一個寫照吧。由於文化背景差異的原因,我想他們看到此片也許恐怖效果更佳。

這一IP在西方的影響力絕不亞於猛鬼街,但是比猛鬼街要更加邪典。除了巴克本人參與的四部正傳以外,後來又接連拍攝了六部外傳續集,第十部已於今年上映。除了電影和小說,同名漫畫系列也影響不小。三十年來,這個故事本身已經愈加豐滿,獨自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並收穫了一大批粉絲。然而六部外傳卻只是沾了IP的光賣座而已,口碑並不如前。除了盒子和釘子頭還在,它們更多的是懸疑片,已經與前作沒什麼太大關係了。這幾部早已丟掉了Cult的內核,血腥和猙獰的場面都不再有,而是轉向挖掘人性、勸人向善的老套主題,劇情上也是越扯越遠。

專輯中的第七首歌《About Life》結尾的採樣「We have to see, we have to know」便來自《養鬼吃人2》(《Hellbound: Hellraiser II》)。這是劇中一位精神病醫生的台詞。他開著一家私人醫院,表面上救死扶傷,背地裡卻一直在研究著地獄的相關傳聞。當他見到在第一部中因目睹全家被殺而受驚嚇住院的女主後,便與魔盒產生了聯繫——他和女主死去的繼母相勾結,他為繼母提供病人以恢復她的肉體,她則答應帶他去見識一下地獄的風采。最後醫生來到地獄,但由於並非他本人打開的魔盒,他最終被改造成了比釘子頭更強大的修道士。

(四)小結:激流金屬,老電影以及其他

事實上,《Mental Vortex》中的採樣來源並不僅限於這些影片,例如第三首歌《Semtex Revolution》結尾的採樣就是來自肯尼迪遇刺時的某條新聞播報。然而老電影仍是Coroner音樂材料最主要的一個來源。首專《R.I.P》中的《Nosferatu》名字就取自同名恐怖片(《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他們的最後一張專輯、實驗敲擊大作《Grin》中,也有來自《異形2》中的採樣。

《Nosferatu》是二十世紀歐洲表現主義藝術在電影領域的重要作品

這樣看來,Coroner的三位也算是不折不扣的影迷了,實際上我相信敲狗中有不少也是Cult片的忠實愛好者。遠的不多談,最近國內的地下敲擊新秀毒蠱就是以邵氏老電影為題材的超kvlt地下樂團。粗製濫造的效果下是對underground的極致追求,非常受死硬樂迷好評。

毒蠱樂隊

不知極端金屬樂迷和邪典電影影迷兩個群體的重合度如何,但既然同為地下的邊緣文化群體,我想他們應該是有著很高的相性的——內容上,在敢言其他圈子/領域囿於政治正確或道德準則而不敢言的東西時,這兩者往往能達成驚人的一致;形式上,它們都並非大眾所能輕易接受,而是需要一定的視聽經驗才能理解並認同其美學價值。因此我想,即便在藝術形式上有所差異,這兩者的受眾之間也一定會有不少共鳴。

雖說音樂題材並無優劣之分,但是我想Coroner通過大量電影採樣所要表達的東西,卻總是要比單純地描繪戰爭與暴力要多些。實際上他們的Lyric Themes除開一般激流金屬老生常談的政治、戰爭之外,也有不少描寫夢魘、抑鬱和其他強烈個人情緒的東西。這就在立意上高明許多了,這些東西更貼近個人生活,而前者則由於遠離日常,總不免有種失真感。尤其是多數激流樂隊對於戰爭、暴力的立場往往既不是傳統搖滾的反戰與和平,也並非一些地下極端金屬的戰爭崇拜和狂熱,而是處於一種中立而模糊的態度,只是單純地客觀地描寫而已,這就更放大了這種失真感。類似Coroner作品的還有Dark Angel的《Leave Scars》,這張的兇狠程度放眼整個敲擊裡面也能排得上前列了,可封面一看就並非充斥著政治的陰謀或者屠戮的鮮血——樂隊將主題聚焦在Inner Struggle上,乍一看並沒有那麼刺激,可是玩起來卻比誰都狠。音樂本身和主題雙雙加分,不服都不行啊。

Dark Angel《Leave Scars》封面

當然,上述的問題包含了很多我個人好惡和主觀臆斷的東西。多數激流樂迷還是更認同硬核朋克的審美標準及表達方式,這並無對錯之分。就像現如今總有人說回潮敲千篇一律,這當然是不負責任的說法,優秀的新隊有很多,不過這也說明一些潛在的問題也確實存在著。我並非希望大家都做Lyric Themes上的轉型,那就太傻逼了。我只是希望更多的樂隊在投身創作之前想一下自己究竟要表達什麼,這能幫助你迅速找到屬於你的獨一無二的聲音,同時也希望這個想法能為這種同質化的傾向提供一個可能的解決思路。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Metal Archives:Encyclopaedia Metallum: The Metal Archives

Coroner官網:CORONER | official website straight from the source | Home

豆瓣電影:豆瓣電影


推薦閱讀:

中國以前的B級片是真開放。

TAG:金屬樂 | B級片 | 激流金屬ThrashMet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