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嬰兒的非語言信號?這套「讀心術」每個新手爸媽都該了解
41 人贊了文章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如何讀懂初生嬰兒的「心」。
可能對於孩子都已經比較大的我們來說,這個話題似乎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是當昨天晚上,我收到社群里,剛升級為新手媽媽的茜茜給我的留言,我腦海中所浮現的,依稀都是我們當年所能感知的那份焦頭爛額:
萌芽,我是一個孩子也才40天的新手媽媽。我現在非常焦慮,我不知道她在想什麼,晚上一次醒來五六次,我特別疲倦,昨天晚上我甚至很想打她。我對我有這個念頭嚇哭了,我是不是一個特別糟糕的媽媽?
真可笑,我自己的孩子,我竟然完全不懂她?!
這段文字讓我想起很多手忙腳亂,茜茜的煩惱我又何嘗沒有過?
我最焦慮的時候,應該是Joshua剛出生第二個月,孩子突然天翻地覆地哭鬧不止,睡不好、總夜醒,總是要抱抱,不管做什麼都不開心。我手足無措地忙前忙後,卻始終猜不透到底他想要的是什麼。
精疲力竭的時候,完全猜不透的時候,我也會把自己關在廁所里大哭一場。
那種焦慮的狀態,我至今也忘不了。
慢慢地,隨著經歷得越來越多,我也意識到原來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去解決孩子的溝通問題,即便孩子剛出生連話都不會說的時候,其實仍然有一套「讀心術」可以幫助我們。
這套讀心術的背後,反映的是我們能否捕捉到孩子的非語言信號(Non-verbal Signals)——聲音、表情、動作,嬰幼兒時期的孩子,總有辦法通過這些「密碼」和世界、環境和身邊的人達成溝通。
對於對於小寶寶來說,信號包括了眨巴眼睛、拱起背部、翻身挪動,抗議大哭;
對於大寶寶來說,即便他們已經掌握了語言能力,他們依然可以抿進嘴唇,一言不發,煩躁不安,比如Joshua昨天「起床氣」的時候依然會有這些表現,這些都是孩子的非語言信號。
我們所有的安全感和養育的地基,也在於我們能否讀懂孩子,我當年一直沒有人教我的這套「讀心術」,我一定要告訴每一個剛成為父母的大家。
我們是否願意蹲下來觀察孩子?
想要掌握好這套「讀心術」,需要我們學習如何蹲下來和孩子同一個高度,面對面,眼睛望著眼睛地觀察孩子。
只有願意蹲下來觀察,我們才有可能會注意到兩種非語言信號的特徵:一個是互動信號(Engagement Cues),另一個是退出信號(Disengagement Cues)。
「互動信號」是孩子向我們發出的邀請,即便還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樣有可能會用自己簡單的肢體動作,告訴我們,這個時機是他很舒服的狀態,他期待並歡迎我們和他說話、擁抱、玩耍。
「退出信號」是孩子向我們發出的婉拒,這種信號也會發生在孩子被過度刺激,或者過度精力透支的情況下。比如,當跟孩子互動的時候,如果發現孩子的表現是拚命轉頭、皺眉、大哭、掙扎、驚愕或者獃滯,這個時候,便是孩子強烈而敏感的退出信號了。
識別這些信號,更多的是基於我們身為父母的本能和直覺,需要我們專心地、真心地接收到孩子給到我們的溝通信號。
留意發生信號。
比如,和飢餓相關的信號,一定只會發生在孩子想要吃東西,或者吃東西之前。
我統計過我家兩個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的行為表現有哭泣、躁動不安,雙手摩擦下巴,張合嘴唇看著我,甚至弟弟 Eric 有時候還有可能會對我做一下鬼臉,雙臂彎曲求「抱抱」,這些孩子發出的信息都可以幫助我判斷,孩子是肚子餓了,想吃東西了。
而當孩子吃飽之後,即便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他們也會出現身體放軟,雙臂伸展在兩側的姿態,也會推開我尋求其他的好玩的事情,這些信息,在最早期的時候,可以幫助我判斷他們已經吃飽了。
留意發生時機。
其實孩子在使用非語言信號的時候,互動和退出的信號是交織著出現的,前幾分鐘寶寶可能還用很多活潑、開心的微笑和動作,希望我們可以和他一起玩。但是很快他就變得疲勞,這個時候,他會把頭轉向一邊,或者揉眼睛,身體動作也慢慢停了下來。當我們發現這個情況的時候,其實是孩子在暗示我們他要停下來休息一下。
只有留意到孩子互動和退出的時機,我們才能發現原來在親子互動中,主導的始終是孩子,孩子發出的信號指導著我們的行為,所以不是我們帶孩子玩,而是孩子帶著我們玩。
留意發生程度。
孩子的所有情緒狀態都有臨界值,在觀察這套「摩斯密碼」的過程中,讓我感受很深的是,孩子一早就告訴了我如何預防情緒到達臨界值。比如,在和孩子們互動的時候,他們揉眼睛和把頭轉向別處的時候,這是一個溫柔的提醒我,他們疲勞了;但如果我們沒有接收到這個信號,那麼孩子就可能會提出強烈的抗議,比如轉身離開或者發脾氣哭鬧,這些都是孩子情緒的遞進性表達。
發現這點對我來說特別有幫助,比如在孩子「可怕兩歲(Terrible two)」來臨的時候,我們最措手不及的就是把握不準孩子為什麼突然「爆炸」了,如果一開始有這份意識,我們就更能夠感受到孩子情緒的那份「梯度的過渡」,及時作出相應的反饋。
正如這張圖所示範的,孩子的最初的飢餓信號從最初的活動狀態,開始張開嘴巴,並搖頭尋找,如果沒有得到響應的話,孩子會繼續伸展四肢,讓自己的活動範圍更大,甚至也會出現吃手的表現,如果仍然沒有得到響應,孩子便有開始哭泣,頻繁搖動身體,臉色也泛紅。
自己捕捉到的信號,才是最真實可感的,才不會因周圍的人隨口一句話而忐忑不安,因為最真實的反饋只有孩子才能給我們,因為它只存在於我們的互動關係中。
我們是否用積極的態度回應孩子?
蹲下來觀察孩子,只是我們的第一步,而如何去回應,則需要我們反覆驗證。
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的過程,包括我們願意去用積極的態度和行動去回應孩子,讓他感覺到被愛和被支持。
語調和溫度。
我們可以嘗試運用語調,用聲音的溫度和氣息,來告訴孩子「我始終在你的身邊」。
年幼的孩子聽不懂我們對他說,「你覺得很不舒服,我會在你的旁邊陪著你」,但是他能夠聽懂我們聲音里的溫度,你是在顫抖,還是在焦急,你是咆哮,還是溫柔,你的語氣中夾雜著多少的關心,還是融合著許多的不耐煩?
這些,是孩子從一出生,便具備的情緒的識別能力。
動作和行為。
我們也可以嘗試運用動作和表情,注視著孩子的眼睛,擁抱、搖晃,蓋被子,安撫他,這些堅定的,最早期溫暖的照料行為,都可以幫助孩子緩解不安和焦灼。
比如我還是會堅持在1歲之前多和孩子進行「袋鼠式育兒法」,把孩子背在胸前,讓他可以感受到我們的體溫和心跳,就和袋鼠媽媽把小袋鼠放在育兒袋中是一樣的,這個過程,對我來說也同樣有很多的安全感。
我們打開了孩子信號的接收通道?
保持對孩子反饋的接收通道,可以提高我們對孩子非語言信號的正確解讀幾率。在不清楚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的時候,在嘗試之前先觀察,嘗試的過程中請及時記錄,讓孩子逐漸地告訴你更合適他的方式。
很多時候,回應方法細化到每個孩子身上,我們的育兒實踐也會有不同之處。
比如半夜孩子夜驚,Joshua 需要我的安撫,更多的是希望我可以拍拍他,在他驚慌失措的時候在他旁邊哼唱著安眠曲,然後他自然會在這個頻率和曲調中,慢慢地重新入睡。
但是這套方法,當我運用在Eric身上的時候,是完全無效的。他更希望我把他抱在身上,我可以一句話都不說,但只需靠在床欄邊。他夜驚的時候,更希望貼近我,讓他蜷著的身體感受到被我裹緊的狀態,夾雜著心跳聲,便可以給他重新入睡的力量。
正因為每次哭泣所代表的具體需求五花八門,所以更需要我們在實際中一邊回應孩子,一邊積累孩子的反應信號。
養育中時常感慨,育兒並沒有說明書,即便自己做了很多,如果這些事情卻不是孩子內心所需要的,一樣會產生很大的沮喪感。
就好像孩子明明只想要一個蘋果,我們卻給他一籃子香蕉,即便再多,也不是孩子要的那個。這樣的過程,也會讓自己的幫忙事倍功半、得不償失,又因耐心喪失,最終和孩子陷入兩難的拉鋸戰。
當你這方面的判斷力越豐富的時候,你會發現「解碼」孩子的內心需求,其實是一件親子關係中的默契的體現。當我們具備對孩子信號的準確判斷和適宜調整的時候,才能夠不費力地走進孩子的內心,告訴他,「我是真的懂你」。
這套方法,現在回頭看,真的很簡單,但恰恰是這麼簡單的一套方法,當年的我卻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明白這個道理。
我很感激那段時間的「沉澱」,讓我越來越明白,非語言信號原來是父母的第一道修鍊心法。它也是養育孩子中,我學到的第一件事情:
養育孩子,我們得先成為一個敏感的父母,
真正的聆聽,在於我們能否聽懂孩子傳遞出來的信號;真正的解碼,在於我們是否準確找到困擾的問題;
當我們這麼去做,並且能夠給予孩子回應的時候,這便是真正有效的安全感的培養過程。
所以我也想告訴每一個新手媽媽,正如當年我們也在為自己打氣一樣,在養育中保持敏感,並不是壞事。
正因為保持有這份覺察心和敏感度,才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走進孩子的世界,聽見他們內心的聲音。
而用敏感點亮孩子的那一刻,也會照亮我們內心的柔軟,這才是和孩子一起同行和成長的最大價值。
—— END ——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關注萌芽研究所BUD,你可以回復關鍵詞?
—「資源」,送10000G國內外前沿的育兒資源包;
—「教養」,送系列孩子成長中最常見的教養問題,附帶解決方法;—「早教」,學習每個媽媽都應該知道的早教避雷重點和各國早教育兒理念。
推薦閱讀:
※送你一份最全的「奶粉經」
※寶寶愛尖叫,原來是這麼回事!
※懷孕前三個月有哪些注意事項,看這個就全明白了
※【母乳餵養】產科醫生指導:如何讓出生第一天的寶寶順利吃到媽媽的奶?
※關於水解奶粉,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