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禮孩:「很難再出現這樣偉大的詩人」
(2011-10-08 19:13:02)
轉載
標籤: 瑞典 諾貝爾文學獎 黃禮孩 特朗斯特羅姆 諾獎 文化 |
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獲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 新快報記者 徐紹娜 韓幫文 10月6日北京時間晚上7點,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揭曉了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獲得該獎。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在給予他的頒獎詞中說: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塑造的意象凝練,給世界「帶來了了解現實的全新視角」。 據知,特朗斯特羅姆是過去十年中,第八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歐洲人。他曾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此次,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在時隔多年之後,再次頒發給詩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4月,特朗斯特羅姆還接受了廣州民間詩歌獎項「詩歌與人·詩人獎」,並由他的中文譯者李笠專程前來代為領獎。而在中國,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擁有大量讀者,中國當代不少具有影響力的詩人都曾經受過他的影響。 ●獲獎 瑞典人舉賢不避親 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6日下午1點,瑞典文學院宣布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二戰後斯堪的納維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80歲的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這是時隔37年後,瑞典人再次把諾貝爾文學獎搬回了自己家,同時也是近10年來諾獎第八次頒予歐洲區作家,可謂是舉賢不避親。 結果公布後,守候在現場的媒體一片歡呼。瑞典文學院終身秘書彼得·恩隆德代表瑞典文學院發表頒獎詞,稱讚特朗斯特羅姆「通過其凝鍊、通透的意象,為我們帶出了通往現實的嶄新路徑」。恩隆德現場表示,他給特朗斯特羅姆打過了電話,詩人聽到獲獎消息「很驚訝」,他告訴恩隆德自己正歇著,在聽音樂,「感覺非常好」。 之後,恩隆德代表瑞典文學院用英文接受電視台專訪時,首先就回應關於「瑞典作家得獎引起國際爭議」的問題,他承認該結果很可能會引發爭議,但也提醒大家「上一次瑞典人拿獎已差不多是40年前的事了,我們並不是每年都圍著自家瑞典人轉,我們不希望輕舉妄動這次我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確實,特朗斯特羅姆此次獲獎離1974年瑞典作家艾文德·楊森和亨利·馬丁森雙雙獲獎已經有37年之久,儘管諾獎歷來不設候選名單,評獎過程也從不對外公布,但瑞典老牌詩人獲獎的呼聲近年來在出版界和傳媒界一直走高。 ●意義 詩歌重新被尊重 除了「舉賢不避親」,今屆諾獎將文學獎項頒給了詩人也是外界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本身也說明了諾獎希望大眾重新關注日益式微的詩歌領域。 據知,特朗斯特羅姆一輩子都專註於寫詩,很少涉獵其他文學體裁。他在1954年發表的第一本詩集《17首詩》,便轟動瑞典詩壇。至今共發表詩歌163首,出版過《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等多部詩集。也就是說,201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一個純粹的詩人,這在諾獎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據了解,諾貝爾獎自1901年正式頒獎以來,獲得該獎的詩人不下數十位,但真正只創作詩歌的詩人很少。今年諾獎無疑是一個例外,有學者分析道,今年諾獎之所以打破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極少頒獎給詩人的局面,就是為了讓詩歌重新回歸大眾視野,重新獲得應有的尊重。「詩歌在世界領域從未景氣過,詩人也一直屬於邊緣人群」,因此,特朗斯特羅姆獲得諾獎意義重大。而在中國,詩人和詩歌同樣一直處於邊緣地帶,特朗斯特羅姆的獲獎,可能在中國也會熱鬧幾天,引發更多的談論。 ●現狀 生活簡單,堅持純詩寫作 特朗斯特羅姆1931年出生於瑞典,生活道路還算平坦,一直擔任少管所和社會福利機構的一名心理學家,直至退休。他生活簡單,旅行和寫作幾乎構成了他全部的業餘生活。直到1990年,60歲的特朗斯特羅姆因患腦溢血導致右半身癱瘓,並影響了言語的表達能力,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愛好,一直堅持純詩寫作。如今,特朗斯特羅姆仍需要依靠輪椅生活。 特朗斯特羅姆的「純詩寫作」最終也為自己掙得了來自於全世界的肯定,恩隆德認為他的創作雖然「稀疏」(至今不過創作了200多首詩歌),但在寫作中經常包括了人生重大命題,如死亡、歷史和回憶:「正是這些命題一起組成了人生的多稜鏡,人類在此間才顯得重要。在讀過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以後,你從來不會感覺渺小。」 2001年,《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由南海出版公司引進中國大陸出版,並由中國旅居瑞典的詩人李笠翻譯。當年,該書在北京大學首發時,特朗斯特羅姆本人專程赴會,首發式盛況空前,參與引進該詩集的出版人季晟康至今還記得當時的熱鬧,「兩三百人的場地,來了四五百人,擠得滿滿當當。中國當時在國內最主要的詩人和詩評家都來了。西川他們說,第一眼看到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有醍醐灌頂之感。」 中國詩人眼中的特朗斯特羅姆 黃禮孩:起居如此簡樸實在出乎意料 廣東詩人黃禮孩很慶幸自己與諾貝爾文學獎新晉得主特朗斯特羅姆有過一面之緣,回憶起來印象十分深刻。今年4月,由黃禮孩主編的《詩歌與人》雜誌將第六屆「詩歌與人·詩人獎」的唯一獎項頒發給了遠在瑞典的特羅斯特羅姆,當時這一獎項由特羅斯特羅姆詩歌的漢語譯者李笠代領。今年8月,黃禮孩又親自前往瑞典斯德哥爾摩,登門拜訪這位偉大詩人。 「他是一個溫和親切的人」 今年8月的一個中午,黃禮孩一行七人來到斯德哥爾摩,在特朗斯特羅姆的家中,享用了午餐,並與其相處了三個小時。黃禮孩回憶起這短短的三個小時,總是興奮難耐。 特朗斯特羅姆現在的公寓由政府提供,雖處在市中心,但鬧中取靜,別有一番風味。「他住在5樓,面積也就100來平方米。」除了房子面積偏小、光線充足溫馨之外,黃禮孩感觸最深的,是傢具的簡單、裝飾的樸素。客廳里放置著一架鋼琴,「他有時用左手會彈上一曲」;牆壁上掛著幾幅精美的照片,由他的兒子所拍攝。「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偉大詩人的家。」黃禮孩驚嘆不已。 「他滿頭銀髮,眼睛炯炯有神。」寒暄之後,黃禮孩首先將「詩歌與人·詩人獎」再次頒給特蘭斯特勒默,「他很喜歡這個獎項,放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新快報曾在4月份針對頒獎典禮做過專題報道,黃禮孩將當天報紙交給了特朗斯特羅姆。「看到自己上了報紙,他非常開心」。 「很難再出現這樣偉大的詩人」 黃禮孩同樣難忘的,是特朗斯特羅姆溫和的脾性。自中風過後,言語一直不便,平時只能做一些簡單的交流。「他雖然說話不多,但聽起來非常親切」。黃禮孩在談話中了解到,特朗斯特羅姆此前曾兩次來到中國,還念念不忘在中國的生活與經歷,表示「非常喜歡中國」。 「作為短詩大師,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精湛、凝鍊、敏銳,隱藏著充沛的能量……在其寶石般的語言里呈現出詩歌絕對的美。」黃禮孩表示,如果不是避嫌瑞典國籍身份,特朗斯特羅姆早就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成就他人難以匹敵,歐洲很難再出現這樣偉大的詩人」。 黃禮孩預計,中國將出現一波特朗斯特羅姆的出版潮,將有更多讀者見識這位詩人的巨大魅力。「他的作品有太多可以學習的地方」。黃禮孩稱,作品的思想難以效仿,但文字的技術可以學習,「比如意象的凝練、語言的乾淨、修辭的爆發力等等」。 李笠:他低調、謙遜,遠離奢華與張揚 翻譯家、詩人李笠是特朗斯特羅姆最權威的中文譯者,早在1981年便接觸了這位偉大詩人的作品,驚訝與震動是其最直接的感觸。李笠表示,特朗斯特羅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精緻的藝術品。」這是譯者李笠對原作最簡單最徹底的認知。享受三年閱讀的驚艷感覺之後,李笠自1984年始開始用心翻譯特蘭斯特勒默的作品,字字珠璣讓他沉醉不知歸路。1987年,李笠首次在瑞典見到自己心儀的偉大詩人。當時,特朗斯特羅姆正在整個世界詩壇如日中天,但李笠卻看到了偉大詩人及其生活平凡的一面。「他平易近人,低調,謙虛,遠離奢華與張揚」。在長達20多年的接觸中,李笠愈加佩服特朗斯特羅姆的人格魅力與生活作風。「這對於中國人來說,實在無法想像」。 在瑞典文學院發布消息之後,一直關注此事的李笠頓時陷入無邊的興奮。「他提名了20多年,獲諾獎是自然的事情。」消息發布當天,李笠了解到,特朗斯特羅姆得知自己獲獎後,「非常高興,難以抑制興奮。」李笠順手發去了一條祝福簡訊。 李笠告訴新快報記者,為了慶祝特朗斯特羅姆摘取諾獎,他將重新整理原來的譯作,對於文字再給予修飾,重新出版作品集,「爭取1個月內和讀者見面」。
推薦閱讀:
※將渠道營銷做到極致只需這樣做
※拜託!你這樣把天聊死,怎能撩到妹子?
※厲害了!媽媽把三字經這樣教,孩子從小高智商、高情商,完全優秀
※如果你愛這樣一個她,給你一百個夠不夠,看到最後一條我哭了!
※去年的打底衫快扔了吧,今秋流行這樣的,跟百搭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