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外丹學說的歷史

外丹原稱煉丹術。道教為避免其與內丹相混淆,改稱外丹。這是以爐鼎燒煉礦物類 藥物,製取「長生不死」仙丹(又稱金丹、靈丹等)的一種實驗方術。

  丹砂(即硃砂,又稱硫化汞HgS)和汞(Hg,即水銀)是煉丹的重要原料。據載,遠 在戰國時,民間即有以採掘丹砂而致富者。西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列丹砂為上品葯, 已知其能化為汞(分解出水銀);列水銀為中品葯,言其「熔化還復為丹(可還原為硫 化汞)。秦漢時,我國金屬冶煉技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醫藥學又提供了使用礦物類葯 物以療病的經驗,由此可見,我國的外丹術最遲在秦代已經出現。在外丹著作方面,除 現存的《三十六水法》是早期水法煉丹的重要文獻外,尚有成書於西漢末、東漢初的 《黃帝九鼎神丹經》一卷和《太清金液神丹經》三卷。前者強調唯有服食金丹才能「與 天相畢」,又記載煉丹注意事項。它對東晉道教著名煉丹家葛洪「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 的金丹理論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後者體現了早期煉丹中水法與火法並重,內養與外功結 合的特點,其作「霜雪法」的生成物是合成氯化亞汞(甘汞Hg2Cl2)的最早文獻。 道教創立後,道士從方士手裡繼承了煉丹遺產,為製取「長生不死」葯的需要,遂 發展為秘傳的實驗技術。雖然「長生不死」的主觀願望未能實現,但在千餘年的實踐中, 卻積累了不少古化學知識。8世紀時,我國煉丹術經阿拉伯傳入歐洲,成為近代化學的前 驅。

  漢晉南北朝是煉丹術的發展時期。東漢末魏伯陽撰《參同契》,總結了已往的煉丹 成就。如關於黃金的化學穩定性,水銀易揮發、又易與硫黃化合,胡粉(鉛粉)遇碳 (C)可還原為鉛等。從世界化學史上來看,魏伯陽實為世界上最早的煉丹家。約與葛洪 同時的煉丹家狐丘,其「九轉鉛丹法」是製取鉛丹(Pb3O4)的最早文獻,也是認識和實 現化學上可逆反應的創舉。他的「鍊石膽取精華法」,用乾餾法從石膽(CuNSO4·5H2O) 中提取硫酸(H2SO4),比8世紀阿拉伯國家製取硫酸要早五六百年。東晉道士葛洪的煉 丹成就,集中反映在《抱朴子內篇》中。他總結了水法煉丹中金屬間的置換現象;記載 了從砷化合物中提煉單質砷的方法。雖然他未能對此生成物作出有關形質的描述,但他 的方法確比西方國家一致公認的最早發明家13世紀的日耳曼煉金家馬格魯斯要早九百年。 南北朝時,不少皇室大臣嚮往服金丹以致長生。梁道士陶弘景自天監四年(505)至普通 六年(525),歷經煉丹實踐,曾撰專著多種。雖已失傳,但歷代本草學援引了不少他的 論述。以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八至卷十一「金石類」為例共載有關藥物一百三十四條, 引自陶氏《本草經集注》卷二「玉石類」原文的五十七條,幾近半數。陶氏特別重視總 結金石類藥物的產地、形質、分類、用途及療效,是其運用煉丹術成就於醫藥學的表現。 此時期製藥化學也隨著煉丹術的發展而臨床應用。東漢時為治外科皰瘍,曾以石膽、 丹砂、雄黃、沯石、磁石合煉成「五毒藥」。葛洪亦用雄黃解毒;鹽水引吐、清洗瘡口。 陶弘景則在醫著中保存了不少早期化學製藥的方法,且合葯治癰腫、惡皰、盅毒等。 唐代是煉丹術的極盛期。唐代皇室崇信金丹,雖有太宗、憲宗、大臣李道古等服丹 致死的教訓,但煉丹術仍盛傳不衰,專題性、總結性論著大為增多。如玄宗時陳少微撰 《靈砂七返篇》《九還金丹篇》,前者載:「光明砂一斤,抽出水銀得十四兩,含石氣 二兩。」所謂「石氣」為「火石之空氣」,即丹砂加熱後產生的SO2,可見陳氏實驗所得 水銀數字已與理論數據極相近似。說明初唐時煉丹實踐中的定量研究水平較之狐丘又有 所提高。後者「抽汞訣」設計新穎,方法簡便,收汞率高,是唐代「抽砂出汞」的新成 就。另有楚澤編《太清石壁記》三卷,載丹方三十餘種,其氯化汞的製取是對無機合成 化學的重要貢獻。託名鄭思遠撰《真元妙道要略》,記載了煉丹見聞三十餘則,有的記 錄了煉丹時發生的燒手、灼面,甚至引起丹房著火的現象,第一次用文字揭示了火藥的 發明是與煉丹化學密切相關的事實。藥物學專著則有《金石薄五九數訣》《白雲仙人靈 草歌》《丹方鑒源》等。晚唐梅彪撰《石葯爾雅》,針對煉丹中藥物之隱名、異名、一 物數名、一名數物等混亂現象予以清理,成為道教煉丹文獻中的重要工具書。 此時期製藥化學也有發展。道士孫思邈於大業(605~618)年間所制「太一神精丹」 (丹砂、曾青、雄黃,雌黃、磁石、金牙制「砒霜」),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使用砒霜 治瘧疾的良方。歐洲到18世紀末才以砒霜治療瘧疾,比孫氏晚了一千年。《太清石壁記》 則記錄用氯化汞(HgCL2)治疥癬、內癰。唐末《通玄秘術》總結了二十七個用於濟世療 疾、辟寒除暑、絕谷休糧、取箭拔鏃的丹方。

  宋代是煉丹術漸次衰弱時期。以服食為目的的外丹術已很少有人問津,制煉黃金白 銀的黃白朮還在繼續,煉丹工具還有很大改進。如《感氣十六轉金丹》保留了「爐式」、 「水鼎式」、「丹台式」諸圖。《丹房須知》總結了以往丹房設備的經驗,並繪有「龍 虎丹台」、「抽汞之圖」、「既濟爐灶」、「未濟爐」、「鎮定」、「壓石」(似研磨 葯末用)六圖。而《金華沖碧丹經秘旨》上卷繪有類似「冷卻」用的「水海」圖;又有 「甑圖」一幅,表明對「火氣」的控制有所改進。下卷共有六十餘幅工具圖,有由「磁 石餾罐」和五十兩甘堝子組成的「蒸餾器」裝置,可用以「硃砂取汞」。

  宋以後,煉丹術全面衰落,其有用的知識和技術,被歷代醫藥學家所繼承和發展, 推動了中醫丹藥的發展。歷經元、明,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有師成子著《靈藥秘 方》,集丹方三十個,是道教晚期的珍貴醫著。據已故張覺人先生介紹,現傳中醫丹藥 的煉製有升、降、燒三種,丹藥的組成有硫化汞、氯化汞、氧化汞三類,皆由煉丹遺法 衍化而來,並長期成為中醫外科主葯。

  黃白朮黃白朮是煉丹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以黃喻金,以白喻銀,總稱「黃白」。 企圖通過藥物的點化,變賤金屬(銅、鉛、錫等)為金黃色、或銀白色的假金銀,又稱 「葯金」或「葯銀」(即各種合金)。製取「黃白」的方技,即稱「黃白朮」。 我國黃白朮的起源、發展與外丹術同步,源於戰國燕齊方士之神仙方技。史載,西 漢文帝時,造假黃金者甚多,景帝前元六年(前151)曾下詔:「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 武帝時淮南王劉安撰《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二十餘萬言。

  另傳方士李少君能化丹砂為黃金。檢索史書,東漢皇室及新莽均擁有大量「黃金」, 社會上頗多造「葯金」致富或制「延年葯」的故事。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有「漢代多 黃金」之說。可知兩漢乃黃白朮盛行時代,尤以「葯金」的製取為其特色。千餘年來, 雖然沒有實現變賤金屬為貴金屬的設想,但經長期的實踐,卻對我國古代冶金學、合金 學作出了貢獻。西漢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曾總結出:水銀「能殺金、銀、銅、錫毒」, 即指水銀能與多種金屬生成合金。

  道教創立後,繼承了以往的黃白朮成就,與外丹術同步發展。在魏伯陽《參同契》 中,就多次隱喻了鉛與水銀生成鉛汞齊(鉛汞合金)的事實。而著名的黃白師狐剛子在 其《出金礦圖錄》中,對金銀礦種類、分布、品位、真偽辨識、冶煉等方面均有詳細的 論述。為減少金、銀毒,首創了「煉金銀粉」法,並相沿至明代,後因醫學禁用而被淘 汰。早期黃白朮中使用的「點化葯」是「三黃」,即三種含砷的硫化物——雄黃、雌黃、 砒黃。狐剛子在其《五金訣》中,總結了「三黃」經「伏火處理」,可提高點化效果, 且描述了其與五金合煉為合金時的物件變化。東晉葛洪在《抱朴子內篇·黃白》中指出, 當時有《神仙經黃白之方》二十五卷,千有餘首。他先從其師鄭隱受《金銀液經》,後 復求受《黃白中經》五卷。《黃白》篇還敘述了道士李根、程偉妻等造「葯金」、「葯 銀」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葛洪第一次詳細記錄了從武都雄黃等物冶煉一種金黃色的「銅 砷合金」(簡稱「砷黃銅」)的方法和技術。前述兩漢時期所擁有的大量「黃金」中, 必有相當部分由此法製得(葯金)。梁陶弘景撰有《集金丹黃白方》一卷,惜早已失傳, 但其《名醫別錄》中曾指出:礬石「火煉百日……不煉服,則殺人及百獸」。這是繼狐 剛子之後又一次關於「伏火處理」的論述。

  唐代是黃白朮的極盛期。唐皇室迷戀丹藥,亦耽於黃白。 相傳道士葉法善、劉道古均冶黃白,田佐之等能變瓦礫為黃金。唐代黃白朮代表著 作,首推金陵子《龍虎還丹訣》,它記載了不少「黃白丹方」,其「點丹陽方」是先制 得卧爐霜(即砒霜),再用以點化丹陽(銅),得到了砷白銅,這是較砷黃銅(葯金) 點化技術更難的一種銅砷合金,因其外表似銀,故稱砷白銅(葯銀)。它是有別於古代 「鎳白銅」而自成體系的另一類白銅。砷白銅的製得,是唐代黃白朮的新成就。此外書 中還有多種「煉紅銀法」,實際是一種小規模水法提煉純銅的技術。上述兩項成就,為 我國合金學、冶金學作出了貢獻。

  其次是《太古土兌金》,該書保存了上述狐剛子在有關「轉化」五金的一些重要佚 文。其他文獻重申了「伏火處理」,即將某些具毒金石類葯,用火燒到一定程度,可改 變或減少原有毒性。於是唐代出現了多種「伏火法」,如雄黃經伏火後,簡稱「伏雄」。 實踐中還發現「伏火」還具「提凈」、「防爆」和促進物性變化的作用。《鉛汞甲庚至 寶集成》卷四列「雄黃金、雌黃金……瓜子金」等「葯金」二十種,可見唐代黃白朮之 盛。

  宋代是黃白朮發展僅存餘緒時期。北宋初黃白朮仍盛行,太祖曾詔令「偽作黃金者 棄市」。開封府曾捕得偽造黃金、白金王玄義等十二人,被流放海島。太宗、真宗則視 偽金、銀為珍寶。當時黃白朮不僅為道士所秘傳,還為大臣、方士、鍛工、文士等所掌 握。稱「葯金」為鴉觜金、金寶牌、神霄寶輪、紫磨金等。又史載,這類「白金」,不 僅皇室用於賞賜,民間還廣泛用於賄賂、借貸、糴米賑貧等。但「白金」決非砷白銅 (製取難度大,性不穩定,且易變黃),有人認為系銅鎳合金的鎳白銅,但是否為黃白 術的另一產物,檢索《道藏》尚未發現這類文獻,尚待繼續查證。宋代黃白朮代表著作, 有託名為《純陽呂真人藥石制》一卷,系黃白師專用本草學著作,共記載六十六種本草 在黃白朮中的作用。程了一著《丹房奧論》一卷共十六論,概括了黃白朮製作的要點及 過程。認為唐代伏火法,「雖易制伏,惟難真死」,所謂「真死」解釋為「不見其形, 方為真死」,可見「死」是一種特殊處理(用草煮制,再以火養)使原有形質分解, 「死去」,從而獲得新的形質。因而宋代文獻中,便在「伏」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達 到「真死」的方法和技術。又如南宋成書的《修鍊大丹要旨》,乃黃白朮丹方專集,亦 屢見各種「真死法」。可見「死」是「伏」的發展,含義也更為廣泛。迨及元明所纂的 《庚道集》,系古代黃白朮的大總結,其丹法之可考者,多為唐代,更多為宋代。該集 以「丹陽術」為主,記載了不少「伏砒法」、「死砒法」之類煉製「葯銀」的技術。宋 以後道教黃白朮逐漸泯滅不傳。

  內丹內丹亦稱「還丹」、「金丹」、「內金丹」、「大丹」,為道教重要的煉養方 術。丹,原指用鉛汞等礦物煉製而成的紅色或丸狀的藥物,被認為服之能長生不死,羽 化成仙。據稱,道教信徒煉製這種理想中的長生不死葯的過程,須經「七返九還」,最 後復歸於「道之初始」,故稱「還丹」,《周易參同契》云:「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 丹」。①又此丹以金(實為鉛、汞)為主要原料,故稱「金丹」,並取「金性不朽敗」 之義,以喻還丹能令人永生不死。內丹,指在人體內煉成的長生不死葯,其所需原料精、 氣、神,亦用外丹術語喻稱鉛汞,其煉製過程亦如外丹之經七返九還而復歸本初之道, 故亦稱還丹、金丹。張伯端《金丹四百字》釋云:「以火(喻神)煉金(喻氣),返本 還源,謂之金丹也。」②內丹煉養之道,淵源於先秦以來的行氣、守一等術,是此類方 術在實踐和宗教化過程中發展成熟的產物。漢末魏伯陽宗古《龍虎經》,參合大易、黃 老,撰《周易參同契》,隱晦而又系統地闡述了內外丹煉化之道,被尊為「萬古丹經之 祖」。該書明確區分還丹與其他煉養術,認為還丹之外的內視歷藏法、陰道(房中術)、 食氣、步斗宿、祭祀等,皆「悖逆失樞機」、「前卻違黃老」,屬不堪得長生不死的旁 門小法。

  《周易參同契》奠定了中國傳統內外丹學的理論基礎。其煉化的主導思想,是糅合 易、老哲學於一爐的天人合一論。認為煉丹應遵循自然界天地日月生成運轉之法則,以 乾坤(陰陽)二卦為本,逆自然之易,奪造化之功,由陰陽和合而返本歸元,復歸於虛 無之道。就內丹而言,應先追究人生命之本元,所謂「將欲養性,延命卻期審思後末, 當慮其先。人所稟軀,體本一元,元精雲布,因氣托初,陰陽為度,魂魄所居。陽神日 魂,陰神月魄,魂之與魄,互為室宅。」③虛無乃人生命之本元,精氣神(魂魄)為人 身之陰陽,煉丹之藥物,取法乾坤二卦,「乾動以直」、「坤靜以翕」,令氣布精流, 攝情歸性,而歸根返本,為結丹之要。具體修鍊,則先「築垣城郭」(攝情歸性),固 塞耳目口三寶,意守「規中」,「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專心不二,漸臻身體強 健,顏容潤澤,陰邪辟而正陽立,內氣周流於身中,「淫淫若春澤,液液象解冰,從頭 流至足,究竟復上升,往來洞無極,怫怫被容中。」④對修鍊中內氣周流等體驗,描述 頗為真切;並運用卦象易理,對修鍊中用意的火候法度和精、氣、神生髮變化的軌跡, 作了相當詳盡的闡述。後世內丹學逆煉歸元的理論模式,及築基、三關煉化等修鍊法則, 無不本於此書而發揮。

  魏伯陽之後,從魏晉至南北朝,外丹與服氣、服食等方術盛行,內丹之道似乎隱而 不彰,大概只在民間秘傳。至中唐,魏伯陽一系的內丹說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唐玄宗朝 道士張果、羅公遠,修鍊內丹被認為卓有成效。張果《太上九要心印妙經》,運用《陰 符經》哲理,對內煉法則作了更為明晰的闡述。羅公遠、葉靜能注《真龍虎九仙經》所 述的內丹法,有佛教密法影響之跡。但直到此時,道教界和社會上盛行的煉養之道,仍 為外丹與服氣,內丹相對沉寂。一類題為內丹的道書,如《道藏·太玄部》所收的《南 統大君內丹九章經》,其所言內丹,實際上是上清派的集神存想之道,與魏伯陽一系內 丹不同,有些服氣類道書中,也稱服氣為內丹。

  魏伯陽一系內丹的盛行及其學說的發達,是晚唐以後的事。晚唐五代,大概由於盛 行數百年之久的外丹服食成仙實驗的多次失敗,及服氣一類煉養術的深化發展,加上佛 學的刺激推動,「會昌法難」之後佛教的衰弱等外在原因,內丹開始盛行,呈總攝和取 代道教的一切傳統煉養方術之勢。鍾離權、呂洞賓、施肩吾、崔希范、彭曉、劉海蟾、 陳摶、張無夢等一批內丹家活躍于山野民間,傳法授徒,著書立說,掀起了一股「內丹 熱」,把魏伯陽一系的內丹學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批內丹家的丹法皆淵源於鍾離權。 鍾離權的內丹思想,直承《周易參同契》,依道教傳統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 論,以逆煉歸元為結丹成仙之訣要。認為人生命之形成,亦如道、真氣之造化天地, 「乾坤相索而生六氣,六氣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萬物,」⑤萬物各「陽中藏陰, 其陰不消,乃曰真陰」,「陰中藏陽,其陽不滅,乃曰真陽」。⑥人亦各以稟自父母真 氣的真陰真陽為性命之本,元陽真氣藏於腎府,元陰真液源於心海,陽升陰降,氣液傳 導,水火既濟,推動人的生命活動。煉丹之士盜取了逆轉生命之機,以真陰真陽為藥物, 攝心離境,保守性命之本不令耗散,始則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數,從守竅、 靜定入手,引出腎海中所藏元陽真氣,「先要識龍虎,次要配坎離,辨水源清濁,分氣 候早晚,收真一,察二儀,列三才,分四象,別五運,定六氣,聚七寶,序八卦,行九 州,」⑦認為必須嚴循法則度數,令精氣沿任督二脈,運轉於下中上三丹田中,陰陽顧 戀和合,五氣(五臟氣)朝元,三華(元精、元氣、元神)聚頂,凝成胎仙,返歸虛無 之道,「陽神」能從頂門上自由出入,從而生死自在,與道合真,獲得永恆的仙壽。具 體修鍊,入手有少年、中年、老年之不同;修鍊次第,分小、中、大「三成」法:小成 法從鍊形入手,按摩導引,堅固下田,得安樂延年之果;中成法肘後飛晶,還精補腦, 得返老還童,留形住世之果;大成法五氣朝元、三陽聚頂,得脫質升仙之果。總之,從 鍊形入手,以精、氣、神為葯,依次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合道,為基本的修鍊路 徑。

  晚唐以來,三教合流,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發展的總趨勢。 儒、道二家,都不能不受已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佛學尤其是禪宗之學的影響。鍾離 權一系的內丹學,也不能不以與禪宗融合為其發展的基本路線。內丹與禪,在修習的基 本原則「無念」上,本來就多有相通,《鍾呂傳道集》就以佛家術語「真空」為修鍊之 要,有云:「若以絕念無想,是為真念,真念是為真空,真空一境,乃朝真遷化而出昏 衢超脫之漸也。」⑧至鍾離權的門人呂洞賓,更以禪、道融合為其內丹說的基本特質。 據傳呂曾參黃龍晦機禪師,此後對禪宗深為服膺,倡禪、道雙融。其《敲爻歌》等總結 內丹之綱宗為「性命雙修」,修性謂明心見性,了徹禪宗所謂心源性海;修命指煉化精, 氣為內丹入手路徑。單修性或單修命,皆失於偏頗,單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 單修命不修性,「恰如鑒容無寶鏡」,⑨只有性命雙修,方為穩當。此所謂性命雙修, 實際上含有禪、內丹雙修,或在內丹修鍊的基礎上參究禪宗的意味。

  呂洞賓性命雙修、禪道雙融的思想,成為後世內丹學發展的基本路線。北宋以後的 內丹學諸家,幾乎無不淵源於呂洞賓。性命雙修、禪道雙融的內丹學,至北宋神宗朝的 張伯端趨於成熟。張伯端先作《悟真篇》丹詞,發揮鍾呂一系的傳統丹法,後又參究禪 宗,撰《禪宗詩偈》言明心見性之事,作為《悟真篇》的續篇。《悟真篇》(包括續篇) 被公認為《周易參同契》以後影響最大、水平最高的內丹撰述,古今註疏發揮者達數十 家之多。

  呂洞賓後學的內丹思想,總的來說,以進一步深受禪宗、理學的影響為基本特徵。 雖然皆以「性命」二字為理論綱宗,但多數對修性較修命更為重視。張伯端《悟真篇後 序》強調「欲體夫至道者,莫若明乎本心」,AB以歸於禪宗所謂「究竟空寂之本源」為 內煉歸宿。王嚞《金丹詩》謂「本來真性喚金丹」,強調修行須先識心見性,其識心見 性的法要「清凈」,頗近禪宗的「無念行」。內丹諸家對性命、精、氣、神的先後天之 分及相互關係等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進一步完善了內丹學的理論體系。諸家丹 法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修性、修命的次第及側重點不同,有先修性後修 命、先修命後修性、性命齊修、以性帶命等歧異。二,清修與雙修二途,有主張陰陽具 足於自己一身,強調一己清修者;有主張陰陽分稟於男女,倡男女雙修者。從這兩方面 著眼,近代的內丹學者,把宋代以來的丹法,按主張與風格的差別,分為南、北、東、 西、中五派。

  南宗一派,指張伯端後學。此派丹法的共同特點,是修習次第上,先命後性,即先 從傳統內丹法入手,循序煉化精、氣、神,至煉神還虛階段,參究禪宗,了徹性源。在 修行方式上,又分為清修、雙修二系。清修一系以白玉蟾為代表,以張伯端《青華秘文》 闡述丹法最為詳明。其法從閉息入手,漸入靜定,於恍惚杳冥之際用忘心、覓心法體認 真心、元性,從真心中生「真意」煉化精、氣、神。宋白玉蟾更以一「忘」字為鍊形、 鍊氣、煉神三關的訣要,初關鍊形忘形養氣,中關鍊氣忘氣養神,上關煉神忘神養虛。 其《海瓊傳道集》分修鍊全程為採藥、結丹、烹煉、固濟、武火、文火、沐浴、丹砂、 過關、溫養、防厄、工夫、交媾、大還、聖胎、九轉,換鼎十九訣。AC南宗雙修一系, 源出廣益子劉永年,(據傳出張伯端門下)有翁葆光、若一子、陳致虛等傳承其學,主 張「真鉛」須采之於同類之女體,採藥之後,煉化精、氣、神之法,與清修派略同。代 表作有《悟真篇三注》。

  北宗一派,即王嚞所創全真道及祖述王嚞門下七大弟子之七真派。該派在修鍊次第 上與南宗相反,主張先性後命,先做除情去欲、攝心守念、明心見性的功夫,以清凈心 地、不受欲塵污染為訣要。此後從真心中生真意,循序煉化精、氣、神。北派皆主清修, 提倡出家、禁慾、苦行。北派丹法,在元代以後融攝南宗、理學之說,以明末伍守陽、 清代劉一明、閔一得等闡述最為明晰。伍守陽的《仙佛合宗語錄》《天仙正理直論》等 所述丹法,分築基、初關煉精化氣、中關鍊氣化神、上關煉神還虛四階。築基以煉己為 要,煉己即做對景無心的功夫,以識心見性,次則循序煉化精、氣、神。AD閔一得的 《古書隱樓藏書》搜羅諸多內丹撰述,於煉丹中黃直透、活子活午、陰等密義,指陳 甚詳,並有從意注頂門等入手的方法。清初中興全真道龍門派的王常月,則強調修丹以 持戒為先,須嚴循戒定慧的次第,以倫理修養和明心見性為要。

  內丹中派,指元初從南宗合流於全真道的李道純之說。李氏總結南北二宗之學,宗 承發揮陳楠之說,將道教的全部煉養術分為旁門九品、漸法三乘、最上一乘三大類。其 中後二類屬內丹。漸法三乘者,下乘「以身心為鼎爐,精、氣為藥物,心腎為水火,五 臟為五行,肝肺為龍虎,精為真種子,以年月日時為火候,咽津灌溉為沐浴,口鼻為三 要,腎前臍後為玄關,五行混合為丹成」。AE此為安樂延年之法。中乘「以乾坤為鼎器, 坎離為水火,烏兔為藥物,精、神、魂、魄、意為五行,身心為龍虎,氣為真種子,一 年寒暑為火候,法水灌溉為沐浴,內境不出、外境不入為固濟,太淵絳宮精房為三要, 泥丸為玄關,精神混合為丹成」。AF稱此屬養命之法,可得長生久視之果。上乘「以天 地為鼎爐,日月為水火,陰陽為化機,鉛汞銀砂土為五行,性情為龍虎,念為真種子, 以心煉念為火候,息念為養火,含光為固濟,降伏內魔為野戰,身心意為三要,天心為 玄關,情來歸性為丹成」。AG稱此為上乘延生之道,可證仙果。這種丹法,即是白玉蟾 所傳融有禪法的性命雙修之道。最上一乘「以太虛為鼎,太極為爐,清凈為丹基,無為 為丹田,性命為鉛汞,定、慧為水火,窒慾懲忿為水火交,性情合一為金木並,洗心滌 慮為沐浴,存誠定意為固濟,戒、定、慧為三要,中為玄關,明心為應驗,見性為凝結, 三元混一為聖胎,性命打成一片為丹成,身外有身為脫胎,打破虛空為了當」。稱此為 上品天仙之道,修習成就,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AH這種最上一乘,有濃厚的佛 教禪之氣味。李氏認為三乘漸法,分別宜於下、中、上三士修鍊,最上一乘,「至士」 可以行之,並謂夙有根器的至士,可不經修命之漸道,而「一直了性,自然了命也」。 中下之士宜修先了命後了性的漸道。李道純的內丹說,標誌著南北宗內丹說在元初融合 後,已臻於高度成熟。

  內丹之東派,指明代陸西星之說。陸氏自稱得呂洞賓親傳,所撰《方壺外史叢書》 論述內丹,頗多獨到見解。主張從築基煉己、攝心修性入手,見性後男女雙修,採藥臨 爐,取坎填離,循序煉化精、氣、神,實際發揮了北宗與南宗雙修一系的丹法。 內丹之西派,指清代四川嘉州李西月之說。李氏自稱遇張三丰、陸西星等得法,撰 《三車秘旨》等闡揚內丹。其丹法主要宗承張三丰、陸西星,統攝諸派精義,主張雙修, 對煉心、鍊氣之法則,發揮甚為精到。

  除上述五派外,內丹自成一家風格者,還有陳摶所開創的老華山派丹法,及統攝龍 門、嶗山等多家丹法的嶗山金山派丹法等。 另外,自唐宋以來,內丹家即根據男女生理之別,強調女子修丹應與男子不同,創 編了專用於女子修丹的「女金丹」。金代王嚞弟子孫不二開創的全真道清靜派,專傳女 丹。

  歷代的女丹撰述,如《孫不二女丹詩》《坤元經》《女金丹》等,多達三十餘種。 一般都認為女子煉丹應從鍊形始,先作「斬赤龍」的功夫,煉血化氣,然後或可依男丹 法鍊氣煉神。

  內丹之學,源遠流長,闡發於漢末,盛行於晚唐,博採佛、儒、醫諸家之長,不斷 趨於成熟,並逐步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和多種多樣的修鍊途徑。它宗依《道德經》 《陰符經》等經典,融攝道、禪、易、儒、醫等學,實踐體驗,形成了基於人體生命順 逆升沉的獨特理論,對氣功、醫療、人體科學諸方面,都有廣泛的影響和啟發作用。


推薦閱讀:

對歷史評價的一些想法
歷史 | 俄媒稱蘇聯曾想歸還日方兩座島 遭美國極力阻撓
史上10位富豪的財富傳奇 ——細數歷史上有錢的那群爺們
中國歷史上,他是全球最有錢的人:比爾蓋茨只能靠邊站!
十歲左右男孩讀什麼歷史書?聽聽這7位教授怎麼說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