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應「德」字當頭(新評彈·攻克轉型期「文化甩尾」⑧)
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品德高尚、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歷來是師德的應有之義。
當新入職的老師將右手握拳舉過頭頂,莊嚴宣誓「志願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之時,教書育人的信念就應當一直銘記心上。在全國1500多萬名教師中,好老師為絕大多數:汶川地震時,緊緊掩護學生,把生的希望留給孩子的英雄教師譚千秋;28年默默紮根農牧區,用愛與責任守護孩子讀書夢想的藏族教師王宏;幫助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給予學生無私幫助的思政課老師林冬妹……他們,詮釋著「四有老師」的內涵。
但我們必須看到,現實中,師德方面存在的問題也不少。有的大學教授不專心教學和研究,卻在跑課題、撈經費、圖虛名上下功夫,更有甚者抄襲竊取他人科研成果,有辱斯文不說,還讓大學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受到傷害;有的中小學老師一門心思求財路,收受禮品、錢卡,更有甚者上課不講重點、補習班上才講,令家長們敢怒不敢言;有的老師缺乏耐心,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更有甚者歧視、打罵、體罰學生,給孩子們造成極大的心靈創傷……這些現象雖屬個別,但也讓教師這個光輝的職業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公眾對師德產生了困惑甚至焦慮。
每一個職業都有自己的職業道德,但因為教師做的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所以人們對於教師品行的要求自然會嚴格於一般的職業。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對師德的焦慮自在情理之中。
提升師德,關鍵要從老師的思想上下功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些既是對老師的讚美,更是對老師的要求。老師既然選擇了從事教師職業,就必須做好默默奉獻、甘於清貧、願為人梯的準備。如果一個老師教書育人的理想動搖了、愛生如子的信念缺失了,或是被金錢至上的觀念誘惑了、被喧囂嘈雜的氛圍干擾了,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線,造成師德的污點。教育工作本就是個良心活,指望通過教書育人來達到升官發財的目的,不現實,更不應當。因此,老師必須在選擇職業之初就堅定信念,保持對於職業的敬畏感,同時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修養、提升境界,謹記為人師表,維護師道尊嚴。
提升師德,還要靠紮緊制度的籠子。籠子扎得越是緊,空子才能沒得鑽。把師德擺在教師考核的首要位置,在崗位聘用、職稱評審、評優獎勵時,提高師德的比重;細化師德評價標準,建立全國統一的教師信息系統,嚴格記錄教師的師德師風情況;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對違反師德行為真正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只有利劍高懸,才能從根子上遏制住違反師德現象的發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影響著、啟迪著、示範著學生們的行為,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有著重要意義。希望廣大教師能夠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讓教師真正成為陽光下最光輝的職業。
推薦閱讀:
※冰上甜甜圈
※良爾尋人之——「西北飄移王」閆正浩
※漂移大神Ken Block和邁克爾·舒馬赫有可比性么?最大的區別在哪?
※實測丨家用車 在零下二十度的冰面漂移 是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