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閱讀:尋覓先賢的足跡
主題閱讀:尋覓先賢的足跡
翻開一頁頁的歷史,一位位文化巨人令我們高山仰止!文明之薪火相傳離不了他們。可我們又不難發現,無數名耀後世的先賢生前都飽受苦難,這似乎是在詮釋著一條眾所周知的規律,又似乎是在啟迪著後人什麼……
汨羅江之祭
李元洛
汨羅江是一條名聞遐邇的聖水,先後收留中國詩歌史上兩位走投無路的詩人:一位在下游,以水為墳,年年端午,競渡的萬千龍舟還在打撈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堆土為墓,少人拜謁,與凄清的墓地長年相伴的,多是春風秋雨夕陽晨霧。
大曆五年(公元770年)秋冬之際,杜甫從長沙出發,準備順湘江而下洞庭,轉道襄陽回歸河南故里。然而,他其時年近花甲,早已病體支離,舟入朔風凜冽的洞庭,更是多症並發而一病不起。病重的他只得轉道前往昌江縣城,去投親靠友。但在距縣城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世星即告隕落,他年幼的兒子宗武只得將父親草草葬於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們今日見到的平江杜墓。
在一個秋冬交割之日,我去拜謁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墳塋。車出平江縣城,顛顛簸簸,往南行二十餘里,終於看到光緒十年重修的「杜公祠」。三張大門關閉已久,大約平日也少人問津,我們是不速之客,杜甫也早已長眠不起,蓬門今日當然也不會再為君而開,我們只得從旁側圍牆已經坍塌拆毀的缺口進去。
祠堂後面的小山丘上,有一棟建於多年前的房舍,門楣石匾上嵌刻有「鐵瓶詩社」四字。管理墓園的老人領我們走到詩社下側圍牆的一扇小門邊,打開那把資歷不淺猶有古風的銅鎖,小門吱呀一聲推開,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幾株青松翠柏的守護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愴然轟然巍然,撞傷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
墓坐北朝南,青石墓碑正中鐫文為「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之墓」,這就是我們的千秋詩聖最後的安息之所了。秋風吹來,墓草蕭瑟。墓前的香爐小小,爐中殘留三四根燃盡的香頭,也不知是何方來客對他的祭奠。
杜墓至今蕭條冷落,杜甫當然也無意於使自己最後的棲息之地,和遍布湘中與國中的賓館酒樓夜總會娛樂城一爭熱鬧與繁華,然而,一個民族假如熱衷於形而下的物質追求與享受,而對於前賢往哲缺乏應有的敬意,總不免令人感到悲哀。
【賞析】
兩位走投無路的詩人相隔千年卻不約而同地魂歸汨羅江,且不管是宿命還是山水有幸。當代詩人李元洛這篇祭悼短文卻是不能不讓人嘖嘖讚歎!尤其是文字的簡約和洗鍊。當然,字裡行間流溢出的對自古文人皆不幸的同情,也不能不讓人唏噓長嘆。
李白的江油
韓作榮
江油是一座小城,其聲名遠播,是因為李白的緣故。一座城市、一處建築,因名家的詩文而名垂千古、家喻戶曉,已屢見不鮮。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王勃的《滕王閣序》,崔灝的黃鶴樓題詩,均如是。而李白,和屈原一樣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其故里江油,無疑是天才的哺育地,光芒的源頭。難怪明代李贄在評論李白時會說其「生之處亦榮,死之處亦榮,流之處亦榮,囚之處亦榮」了。
在江油,你會感到這裡的山川風物、民風習俗似乎都被李白的詩魂所浸透。青蓮鄉的隴西院被稱為李白的出生地,這地處盤江邊的平壩曾長滿茂密的芭茅,傳說詩人幼時曾在此放羊……
江油,關於李白的民間傳說頗多,從其母食紅鯉而生白,到老婆婆鐵杵磨針,乃至詩鎮石牛、井洗筆硯,勇斗白龍、匡山習劍等等,都和詩人的「謫仙」之名相符,亦充滿了故鄉人對李白的尊崇與熱愛……
李白二十餘歲時離蜀,去仗劍遠遊。但李白畢竟在蜀鄉長大,蜀人之聰慧、蜀地的青山碧水、天梯棧道,都會給他心靈以滋澤……巴蜀多奇詭之才,多孤傲之士,錦官城又是銷金縱酒重感官享樂之地,這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所在,給了他充分張揚個性的空間……終成為「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的狂客,「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仙。 也許與詩人了無羈絆的狂放性格有關,也許與異域文化的精神陶冶和任俠、老莊、魏晉玄學的影響有關,或許與包容古今萬物的盛唐時代有關,這位「鳳歌笑孔丘」的詩人,活得瀟洒自然,詩也奔放不羈,極少寫受格律束縛的律詩,而擅樂府。古人論詩,多論比興,並不倡詩中言事。可李白詩中的一個特點都是言事。目前當代詩人的新詩在厭煩了抒情、象徵、意象的經營之後,也已回歸了曉暢明白,喜敘述和細節的捕捉了。這讓我想起了李白的「美人卷珠簾,深坐顰娥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看來,一千三百餘年前的詩人在單純、透澈以及細節的敘述中已為今天詩人的探索提供了典範。當然,李白的詩更多的是呈現豪邁洒脫、進取飄逸的積極浪漫主義作品……
李白逝世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今天,人們不僅仍能在詩中感受那不竭的藝術魅力、盛唐精神與詩人的人性追求,在李白的故里,人們還能看到哺養這位天才詩人的靈山秀水及其獨有的地域文化,也能領略至今尚存的一些詩的語境。在江油,人們仰望環宇,追思詩魂,月球上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山脈,地球上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太白號」旅遊列車;而李白紀念館、太白碑林、太白公園等,亦已建成或在規劃待建之中。江油這一小城,到處都有李白的遺迹,到處都有李白的詩文,到處都有李白的傳說,看來江油,應當稱之為李白的江油。
(摘自《散文百家》;有刪節)
【賞析】
本文運用類比、引用等手法,道出了李白這位傳奇詩人的巨大成就和影響,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這位「謫仙」的非凡魅力,從而獲得一種美的熏陶。文章語言不事雕琢,清新質樸,蘊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
窮人蒲松齡
李新
蒲松齡住在蒲家莊。
蒲家莊就是一個庄,和北方的任何一個農莊沒什麼區別。雖然出過蒲松齡這樣一個大文豪,但似乎沒沾上文豪什麼光,莊戶人家世世代代還是過著種地打糧的日子,不像有些地方出了個名人,小貓小狗都以這個名人的名字命名,子子孫孫都發著名人的財……
事實上也沒有什麼文章可做的。蒲松齡沒做過官,一輩子是個窮教書的,教書之餘寫點鬼呀神呀的東西,也就是現在二流三流寫點地攤文學的業餘作家之類,大概生前有過話:咱老蒲家世世代代讀書人,讀書人君子固窮,然不改其志,兒孫們給我記住了,我死了之後你們誰也不許拿我的名字做招牌,去發祖先的橫財!實際上蒲松齡也不可能說過這樣的話,你蒲松齡是啥人?說出來不夠讓後代臉紅的。18歲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秀才,可秀才不做官呀,於是再去參加鄉試,想中舉人,想混個一官半職,可是一考二考就是考不中,一連考了八次,是著名的復讀研究生,《范進中舉》是不是以他為原型?故居里有明確記載的是兩次,那時候是科舉,要考八股文,八股文有嚴格的要求,蒲松齡寫著寫著不知怎麼多翻了一頁,留出一片空白,不符合規格,被判為零分卷;於是來年再考,誰知正開考的時候,他犯了大病……於是蒲松齡就認了命,捲鋪蓋到幾十里外的畢家。畢家藏書萬卷,蒲松齡也就是在這裡在這裡飽讀了詩書,為他以後的創作打下良好基礎。可蒲松齡恨老天無眼,讓他這個胸有大志之人,到頭來只跑到人家家裡搞家教,做一個塾師,他對兒孫嘆道:「寧願三年不打糧,此生不當孩子王。」無奈啊!於是蒲松齡又卷了個鋪蓋回家。回家幹啥?在滿井旁擺個茶攤賣茶。滿井就是柳泉,真是個好地方,柳樹堆煙,這滿井滿而自溢,使百棵柳樹更加蔥鬱。蒲松齡自然喜歡這種環境,鋪了一圈蒲團,誰來誰往這兒一坐,都不準走啊,喝的茶分文不收,一人講一個故事……「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然而是越寫越窮,寫了又不能發表,不像現在的暢銷書作家,一本書就可成為百萬富翁,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一個字沒發表出去,他死了50年之後才得以刻印出版,這時候蒲松齡已經什麼都不知道了。
蒲松齡真是窮呀,窮得就只聊齋那一間書房。郭沫若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可就是這「高人一等」的蒲松齡,是靠著畢老爺的贊助,才有一方床榻和一架掛衣帽的架子……
像這樣一個一生窮困潦倒的蒲松齡,有什麼可給後人做招牌的呢?
蒲松齡是不幸的,半生謀取功名,可一生與功名無緣,到了71歲那一年,才援例得了個貢生,是個老秀才;可蒲松齡又是幸運的,試想假如蒲松齡做了官,在嘆出「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遭砍頭的那個大興文字獄的清初社會裡,他糊裡糊塗成為統治階級的刀下鬼也未可知,倒不如這樣清風朗月獨步其間來得自在。給後人留下一部《聊齋志異》,傳揚海內外,一生一世,有什麼能比這更幸福的呢?
窮人蒲松齡,窮得乾淨。
(《散文》,2006年第21期,有刪節)
【賞析】
《聊齋志異》里的許多故事都可謂家喻戶曉,可作者的酸楚命運未必盡人皆知。本文再現了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蒲松齡。文章語言幽默風趣,反諷的手法也用得十分佳妙,值得品味。
走近沈從文
張慧謀
鳥聲,流水聲,江邊的搗衣聲,把我從溫柔的夢鄉喚醒。多麼寧靜的邊城,我連咳嗽都不敢,怕壞了早晨的清靜。輕輕拉開房門,輕輕走近吊腳樓的護攔矮牆,眼底下就是靜靜流過的沱江。
天色一直陰沉著,像要下雨的樣子。買了船票,從舊碼頭登上遊船。眼下是冬季,沱江進入枯水期,江水不足以把我們乘坐的木船帶到聽濤山腳下登岸。只好走一段棧道,再往前走,便是先生的安息地聽濤山。
兜圈似的在山上轉了一周,竟沒發現先生的墓地,只好悻悻而歸。下至山腳時,問一位當地老人,知不知道沈從文墓地在哪?老人點點頭,把我們帶到山上。站在一塊巨石前,老人說,這就是先生的墓地。這時,我才如夢初醒,剛才不是與大師擦肩而過嗎?沒想到先生的墳墓如此簡樸,簡直是與聽濤山渾然一體。
沒有墓地。整座聽濤山都是先生的墓地。先生的靈魂無所不在。在一塊巨大的天然五彩石正面,鐫刻著先生的手跡:「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我沒有完全讀懂先生的這句名言,可我內心明白,這是先生最鍾愛的一句話,他一生著作等身,偏偏就從他創作過無數的文字裡頭,挑了這句話作為他的座右銘。
據說先生去世後,他的遺骨一分為三,一份存於北京八寶山,一份灑在沱江上,另一份埋在先生生前所選擇的鳳凰城外的聽濤山。不設墓地,是先生生前的意願,他無法與湘西邊城的山水分割開來,更不想讓自己太張揚。他把他生命中最堅硬的部分,也是最柔軟的部分,融入鳳凰的青山綠水間。
先生有過一段內心表白,他說他在城市生活了五六十年,始終還是個鄉下人,不習慣城市生活,苦苦懷念家鄉那條沅水和水邊的人們,他與他們的感情不可分。難怪先生在八十歲那年回到故里鳳凰,感慨良多,在城裡的舊居中,先生用顫抖的手指,久久撫摸長了霉點的斑駁的老牆壁,昏花的老眼流下一行百感交集的濁淚。
鳳凰是先生人生的始點,也是他最終的歸宿。先生長眠於聽濤山中,他的靈魂不散,永遠相伴著家鄉的那條沅水和水邊的人們。
【賞析】
沈從文是從邊城走向世界的作家。本文以一種十分虔誠的筆調錶達了對先生的敬慕,讓我們領略到了先生之人格、風範。細節描寫、山水點染均可謂恰到好處。語言含蓄委婉,充滿詩意,深貯感情,極具感染力。
推薦閱讀:
※我的2015年年度讀書總結
※川端康成作品集,川端康成小說在線閱讀
※讀完《烏合之眾》:才知道中國人至少白活了15年
※雙語閱讀-哈利波特與密室
※中國四大書院之嵩陽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