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淵李世民父子始終互不信任

為什麼李淵李世民父子始終互不信任 2017-01-06 13:17閱讀:39,798 為什麼李淵李世民父子始終互不信任歷史上的事情往往是陰差陽錯,充滿戲劇性,比如大唐王朝的開創與建立就完全是一個偶然。李淵開始沒想要過當皇帝,以至於後來李淵真做了皇帝,自己都感到意外,好事兒來的太「突然」,似乎還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自己已經是皇帝了,欣喜之餘,多少有幾分失措與茫然。當年,李淵與裴寂一同在隋朝為臣,李淵做皇帝後,有一次與裴寂聊天。據《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裴寂)》》:「帝(李淵)嘗從容誇語曰:『前王多興微細,間關行陣而後成功。我家隴西舊族,世姻婭(ya連襟)帝室,一呼倡義,不三月而有天下,公復華胄,職宦光顯,非劉季亭長、蕭曹刀筆吏比也。我與公無愧焉。』」就是說,一次,李淵從容對裴寂誇口說:以前帝王大多在細微處興起,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而後才成功的。我李淵是隴西貴族,又是皇室姻親,振臂一呼,不到三個月便得天下,你裴寂也是家世顯赫,位高名重,所以,我們二人不是漢劉邦這種亭長、蕭何曹參這種刀筆小吏可以相比的。我與你二人無愧於今天的這個位置。李淵這番表白說明他這個皇帝做的並不自信,自信的人無需如此表白。李淵本人是世家出身沒有問題,父親李昞與隋文帝連襟也是事實,自然不同於漢劉邦這種亭長,然而僅憑這一點就可以做皇帝,顯然是太勉強了,也實在也沒什麼可炫的。至於說到裴寂的「華胄」,顯然不是事實,裴寂出身貧寒,靠自身的努力得以進京,後來才得到一個「晉陽宮副監」的職位,一點兒都不顯赫。李淵之所以能做皇帝,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兒子李世民的極力推動。據《唐書卷二本紀第二(太宗)》:「初,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後來李世民又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最終平定各路軍閥,成就了李淵的帝業。對於這一點李淵始終態度曖昧,不願正視,也正因為這一點,造成了父子二人解不開的心結。李淵是隋文帝楊堅的親外甥,因為隋文帝楊堅的老婆(獨孤皇后)的姐姐嫁給了李淵的父親李昞,楊堅與李昞是「連襟」,如此隋煬帝楊廣與李淵就是表兄弟。這兩家的關係在北周時已經很「親密」了。當時李昞與楊堅二人在北周同朝稱臣,李昞任北周柱國大將軍、唐國公,地位在「連襟」楊堅之上,只是死的早,後來楊堅做了北周的宰相。李昞與楊堅這對「連襟」的確牛的很,楊堅奪了北周的江山,建立隋朝;而李昞的兒子李淵又奪了隋朝的天下,建立大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唐。從北周到隋朝再到唐朝,這幾百年的天下一直都在這兩家有血緣關係的人手裡,這也算是歷史上一件很特別的事情。楊、李二家有了這層關係,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後來的李世民會以「帝王之禮」重葬隋煬帝,本來就是「一家人」。當初,楊堅就很看中李淵這個外甥。據《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仁公(李昞)生高祖於長安,體有三乳,性寬仁,襲封唐公。文帝獨孤皇后,高祖之從母也(姨母),以故文帝與高祖相親愛。」就是說,李淵的父親李昞生有異相,性格寬闊仁厚,承襲唐公。隋文帝楊堅的老婆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姨母,所以,隋文帝楊堅對李淵很好。隋文帝的老婆獨孤皇后名叫獨孤伽羅,性格霸悍,楊堅都怕她,《隋書》有六個字的評價:「高祖甚寵憚之。」李淵有這麼一位姨母,無論是在北周朝,還是在隋朝,想必李淵的仕途都很順。公元613年,隋朝禮部尚書楊玄感將反叛,是李淵在第一時間告知隋煬帝楊廣。當時楊廣正在遼東,第二次征伐高麗。據《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煬帝征遼東,遣高祖督運糧於懷遠鎮。楊玄感將反,其兄弟從遼東者皆逃歸,高祖先覺以聞,煬帝遽班師,以高祖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詔關右諸郡兵皆受高祖節度。」就是說,隋煬帝征伐遼東,派遣李淵於懷遠鎮督運糧草。隋禮部尚書楊玄感將反叛,楊玄感的幾個兄弟都從遼東前線逃了回來,李淵首先覺察到楊玄感要反叛,告知隋煬帝,隋煬帝馬上班師回京,讓李淵抵禦楊玄感,下令關右各郡都要聽命於李淵。到底是「親」兄弟,操的心不一樣。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死,即位的隋煬帝在短短的數年間,營洛陽,築長城,開運河,又三下揚州,耗費巨額的人力物力,尤其是綏靖突厥、三征高麗,更是耗盡國力,將國家拖入絕境,百姓不堪重負。一時間,國內紛紛反叛,烽煙遍地,對雄心勃勃的隋煬帝打擊很大,尤其是禮部尚書楊玄感的反叛,對自負的隋煬帝刺激太大,開始對大臣猜忌,不信任,就是表兄弟李淵也一樣猜忌。據《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是時,隋政荒,天下大亂,煬帝多以猜忌殺戮大臣。嘗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時謁。高祖有甥王氏在後宮,煬帝問之,王氏以疾對,煬帝曰:『可得死否?』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賄賂以自晦。」就是說,當時,隋政荒人廢,天下大亂,隋煬帝常常猜忌殺戮大臣。一次,隋煬帝有事召李淵,李淵有病,沒有按時去拜謁。李淵有個外甥女在後宮,隋煬帝問李淵怎麼回事兒,外甥女說李淵病了,隋煬帝說:會死嗎?李淵聽說後更加害怕,於是用酗酒賄賂掩蓋自己。李淵未必有病,他不見楊廣是害怕而不敢見,這個時候隋煬帝對大臣多猜忌,說不準什麼時候腦袋就搬家了。由於隋煬帝的猜忌,搞得這班大臣人人自危,連「親」兄弟李淵都這樣了,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此時的隋朝雖然遍地烽煙,義軍四起,甚至「體制」內的一些朝廷官員也加入到「義軍」的隊伍當中,但是李淵並沒有想過要趁人之危,更沒有想取代楊廣做皇帝。李淵能做皇帝的真正原因是他兒子李世民,這個兒子不甘平庸,看到天下大亂,一心要大幹一番。此時的李世民身邊聚集了一幫才俊,這是一群不甘寂寞的英傑,甚至包括一些「亡命之徒」。歷史上許多大事表面看都是偶然,實則是偶然當中有必然。一幫雄心勃勃者搞到一起,想不鬧出大事兒來都難。李淵不想當皇帝不等於他的兒子李世民不想,一個人有多大的胸懷(容人、容事)決定他多大的事業。其實早在隋煬帝如日中天的時候,已經有人看出隋朝一定會亡,這個人比李世民更早更深刻地看到問題的本質。公元589年,隋滅掉偏居江左的陳朝,南北時隔三百年後再次統一。當時,很多人認為天下從此太平,但是當時的隋監察御史房顏謙有個兒子卻有不同的看法。此人就是後來大唐的一代名相房玄齡,此時還不到十八歲。據《新唐書卷九十六列傳第二十一(房玄齡)》:「(隋)開皇中,天下混壹,皆謂隋祚方永,玄齡密白父曰:『上無功德,徒以周近親,妄誅殺,攘(rang侵奪)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競侈僭,相傾鬩(xi爭鬥),終當內相誅夷。視今雖平,其亡,跬可須也。』顏謙驚曰:『無忘言!』年十八,舉進士。」就是說,隋開皇年間,天下一統,都說大隋江山永固了,房玄齡私下對父親說:今皇上無功德,只是以前朝舊親的便利,妄殺前朝皇親,從而侵奪天下,不能為子孫做長久打算,而且在太子的問題上又廢長立庶,競相奢侈僭越禮法,相互傾軋爭鬥,王朝終會因內亂相殺而夷滅。現在看上去雖然太平,然而其滅亡只在須夷之間。房顏謙大驚說:你別亂說!房玄齡十八歲,中進士。李世民看到的是現象,而房玄齡看到的是因果、是本質,這個人更厲害。這是個早慧的神童,見識過人,十八歲便考中進士。這是後話。有人說,大事業都是幾個年輕人「鬧」出來的,闖出來的。李世民起兵反隋的一個關鍵人物是一個叫劉文靜的人。這個劉文靜是何許人也?據《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劉文靜)》:「劉文靜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陝西武功縣)。父韶,仕隋戰死,贈上儀同三司。文靜以死難子,襲儀同。」就是說,劉文靜自稱祖先在彭城,世代居住在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縣。父親劉韶,隋官員,戰死,贈上儀同三司的官爵。劉文靜以死難者兒子的身份承襲父親的官爵。劉文靜雖出身官宦家庭,父親早早就死了,劉文靜承襲了父親的官爵。這是個不甘寂寞的人,所謂「亂世出英雄」,他與好朋友裴寂有一番對話,暴露了他的「野心」。據《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劉文靜)》:「(劉文靜)倜儻有器略。大業末,為晉陽令,與晉陽宮監裴寂善。寂夜見邏堞傳烽,吒(感慨,嘆息)曰:『天下方亂,吾將安舍!』文靜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資也。吾二人可終羈賤乎?』」就是說,劉文靜風度出眾,有器量,有謀略。隋大業末年,為晉陽縣令,與晉陽宮宮監裴寂友善。裴寂看到城垛上士卒往來傳烽火甚急,嘆息說:天下正亂,我將在何處安身!劉文靜笑著說:如果真如你說的那樣,那正是豪傑用武之時。你我二人會永處貧賤之地嗎?人與人之間實在是大不同。面對隋末的亂世,劉文靜不象好朋友裴寂所表現的那樣憂心忡忡,而是異常的興奮。這種亂局很快便牽涉到每個人,包括劉文靜本人。據《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劉文靜)》:「文靜俄坐李密姻屬系獄,秦王顧它無可與計者,私入視之。」就是說,劉文靜因與叛軍首領李密有姻親關係,被關入監獄,李世民環顧周圍沒有可以商量的任,於是他前往監獄探視劉文靜。李世民對劉文靜應該早有耳聞,大家都在太原這片區域,晉陽令劉文靜應該是經常向太原留守李淵彙報工作的。毫無疑問,彼此早已相識,非常了解。所以,李世民到監獄找劉文靜不是偶然的。劉文靜看到李世民喜出望外。據《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劉文靜)》:「文靜喜,挑言曰:『喪亂方剡(shan 銳利),非湯、武、高、光不能定。』王曰:『安知其無人哉?今過此,非兒女子姁姁(xu溫和)相憂者,世道將革,直欲共大計,試為我言之。』文靜曰:『上(隋煬帝)南幸,兵填河、洛,盜賊蜉結,大連州縣,小阻山澤,以萬數,須真主取而用之。誠能投天會機,奮褹(yi衣袖)大呼,則四海不足定也。今汾、晉避盜者皆在,文靜素知其豪傑,一朝號召,十萬眾可得也。加公府兵數萬,一下令,誰不願從?鼓而入關,以震天下,王業成矣。』王笑曰:『君言正與我意合。』乃陰部署賓客。」就是說。李世民去探望他,劉文靜挑明了說:現在天下大亂,沒有漢高祖、漢光武帝那樣的才能是不能安定天下的。李世民說:「怎麼能知道沒有這樣的人?我來探望你不是出於兒女情長,而是打算和您商議大事。您有什麼謀劃嗎?」劉文靜說:「如今皇帝上南方巡遊江、淮,李密包圍逼近洛陽,群盜大概得以萬來計算。在這個時候,若有真天子驅使駕御這些人,奪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百姓為躲避盜賊都搬入城內,我作了幾年縣令,了解其中的豪傑之士,一旦把他們收攏來,可得到十萬人。您父親所率領的軍隊又有幾萬人,一言出口,誰敢不服從?以此兵力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過半年,帝王之業就可以成功。」李世民笑道:「您的話正合我的心意。」於是他就暗中布署賓客。劉文靜將李淵父子比做「湯、武、高、光」顯然有點誇大了。李世民的當仁不讓,不僅是他看到「世道將革」,也是他年輕氣盛。李世民與劉文靜的「獄中對」不知道能不能比做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從劉文靜的話當中可以了解,劉文靜利用其晉陽縣令的地位,在江湖上廣泛結交「天下豪傑」,頗有威望,已經很具有號召力了。這個時候是隋大業十三年,即公元617年,當時李淵任太原留守。李世民還只有十八歲,身邊已經集聚了一批「壯士」,除了劉文靜,還有幾位,都是些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志同道合者,也可以說是「亡命徒」,劉弘基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據《唐書卷九十列傳第十五(劉弘基)》:「劉弘基,雍州池陽(今陝西涇陽)人。少以(祖)蔭補隋右勛侍。大業末,從征遼,貲(zi資)乏,行及汾陰,度後期且誅,遂與其屬椎牛犯法,吏諷捕系。歲余,以贖論,因亡命,盜馬自給。」就是說,劉弘基,今陝西涇陽人。隋時因祖蔭補授右勛侍。隋大業末年,隨軍征伐遼東,缺乏物資,一隊人走到汾陰這個地方,想著自己一定會因誤期兒被治罪殺頭,於是劉弘基與其下屬故意屠牛犯法,暗示官吏將自己抓捕入獄。一年多後,以贖刑論處,於是亡命在外,以盜馬為生。劉弘基就是這麼一個逃犯,一個亡命天涯盜馬賊。收留這麼一個人是要有勇氣的,從這一點上看,李淵為應對隋末「亂世」還是有準備的。據《唐書卷九十列傳第十五(劉弘基)》:「至太原,陰事高祖。又察太宗資度非常,益自托。由是蒙親禮,出入連騎,間至卧內。兵將舉,弘基募士,得二千人。」就是說,劉弘基來到太原,暗中依附李淵。又看到李世民的才幹氣度非同尋常,更加委心相托。由此蒙受信任禮遇,二人並騎出入,甚至同入卧室。李淵身邊還有一位「亡命之徒」,這個人是李世民的老婆(後來的長孫皇后)的祖叔長孫順德。據《唐書卷一百五列傳第三十(長孫順德)》:「順德仕隋為右勛衛,征遼當行,亡命太原,素為高祖親厚。太宗將起兵,令與劉弘基募士於外,聲備賊,至數萬人,乃結隊按屯。」就是說,長孫順德在隋任右勛衛,應當隨軍征遼,逃到太原,依附李淵。李世民將起兵,令長孫順德與劉弘基在外招募士卒,聲稱防備賊軍,人數達數萬人,在外結隊駐紮。還有一個人也很關鍵,此人是李世民的生母太穆皇后竇是的從兄弟竇琮。也是犯法的「亡命徒」。據《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竇琮)》:「(竇琮)有武干。大業末,犯法亡命太原,依高祖。與秦王有憾,不自安,王方收天下英豪,降禮接之,與出入卧內,琮意乃釋。」就是說,竇琮(cong)是一位將才。隋大業末年,犯法逃到太原,為李淵所收留。由於竇琮與李世民有矛盾內心不安,這個時候,李世民正廣收天下豪傑,對竇琮屈身接納,與其一同出入卧室,竇琮疑意消釋。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十八歲的李世民看到機會來了,準備幹了。但是這個事情如果沒有李淵的參與,李世民是做不成的。然而,李世民準備起兵的事兒李淵並不知道。此時的李淵沒有絲毫起兵的意思。據《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就是說,李世民決定起兵反隋,而李淵不知情,李世民想將此事告知李淵,又怕李淵不同意。李淵、李世民父子二人一開始雖然在行為上有同步的地方,但是二人在思想上並不一樣。起兵反隋這種事情畢竟風險太大,要麼家破人亡,要麼變家為國。相對於李世民一心要干一番經天緯地的事業,李淵還是不願冒這個險,畢竟自己身為皇親,唐國公,地位已經不低。李淵是有實力沒想法,李世民是有想法沒實力。怎麼辦?如何讓李淵也參加進來?還是劉文靜有辦法,也正因為這個「辦法」為劉文靜後來的被殺埋下來禍根。這是後話。先說他們是怎麼設套讓李淵鑽的,他們首先拉攏李淵的好朋友裴寂。人都有弱點,那麼裴寂的弱點是什麼呢?窮。據《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裴寂)》:「秦王(李世民)與劉文靜方建大計,未敢白公,以寂最厚善,乃出私錢數百萬餉龍山令高斌廉,俾與寂博,陽不勝,寂得進多,大喜,日茲昵。太宗以情告之,許諾。」就是說,李世民與劉文靜商定起兵反隋大計,沒敢告訴李淵,由於裴寂與李淵關係最為善厚,於是拿出自己數百萬的私錢給龍山令高斌廉,讓他與裴寂賭博,故意輸錢,於是裴寂「贏」了很多錢,很高興,關係日益親近。李世民將實情告訴裴寂,裴寂許諾去說動李淵。裴寂明白這錢不是白得的。當然,裴寂與李世民也是互相吸引,所謂英雄識英雄。那麼裴寂是如何說動李淵的呢?據《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就是說,當時,李淵任太原留守,又兼任晉陽宮宮監,而李淵的好朋友裴寂為晉陽宮副監,李世民與裴寂合謀,由裴寂選幾個晉陽宮的宮女私侍李淵。李淵到裴寂那裡喝酒,喝到高興的時候,裴寂將李世民將起兵反隋的事情告訴李淵,李淵大驚。這個時候,李淵才知道他上當了。但是喝也喝了,玩兒也玩兒了,而且也「酒酣從容」了,接下來的事兒該怎麼辦?據《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當誅,為此爾。』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陽為不許,欲執世民送官,已而許之,曰:『吾愛汝,豈忍告汝邪?』然未有以發。」就是說,裴寂說:為何讓宮人私侍公宴飲,因為這個事兒如果泄漏當殺頭,這麼做就是為了給你說起兵的事情。此時,李世民也進來勸說李淵,李淵假裝不同意,還要將李世民押送官府,接著就同意了,說:我愛護你,豈會將你送官?但是沒有馬上起兵。這幾個人做好了局,李淵怎麼能出得去,李世民這是「逼」父起兵。李淵雖然被李世民以及一幫哥們兒逼上了一條不歸路,但是,還心存一線僥倖,並沒有馬上行動,想等等看。這個時候,劉文靜又在背後燒一把火,逼裴寂再去說服李淵。據《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劉文靜)》:「文靜謂寂曰:『公聞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乎?唐公名載圖讖,聞天下,尚可怗怗(tie平靜)以待禍哉?』又脅寂曰:『公為監,以宮人待客,公死何憾,奈何累唐公?』寂懼,乃勸起兵。」就是說,劉文靜對裴寂說:公聞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嗎?唐公天命做皇帝,天下人都知道,能這樣靜靜的等待災禍降臨嗎?劉文靜又威脅裴寂說:你身為晉陽宮宮監,用宮女招待客人,你小子死了沒什麼,為何要連累唐公?裴寂於是再次勸說李淵起兵,話說的很深,也很重。李淵是聽從了裴寂的意見,同意起兵反隋。據《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裴寂)》:「寂嘗宮人侍唐公,恐事發誅,閑飲酣,乃白秦王(李世民)將舉兵狀,因言:『今盜遍天下,城闔內外即戰場,雖徇小節,猶不脫死。若舉義師,不特免禍,且就大功。』唐公然其計。」就是說,裴寂曾讓晉陽宮的宮女私侍李淵,恐事情泄漏被殺,二人閑來酣飲,於是告訴李淵李世民將要舉兵反隋的情況,勸說:現在盜賊遍天下,城外就是戰場,唐公您雖遵小節,仍不免死。如果起兵舉義師,不僅可以免禍,還能成就大事業。李淵同意。這裡有個問題,為什麼總是由裴寂去動員李淵?為什麼李淵就會聽裴寂的?這位裴寂到底是何許人也?據《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裴寂)》:「裴寂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 yi)人。幼孤,兄鞠(ju撫養)之。年十四,補郡主簿。及長,偉容貌,涉知書傳。隋開皇中,調左親衛。家貧,徒步走京師,過華山祠,祈神自卜,夜夢老人謂曰:『君年逾四十當貴。」就是說,裴寂是個孤兒,由兄長撫養。十四歲,補任郡府主簿。長大後,相貌魁偉,博通史籍。隋開皇年間,調京城任左親衛。家貧,徒步走到京師,過華山的時候,入祠占卜,夜裡夢見一老人對他說:君四十歲以後當富貴。裴寂應該是個早慧的神童,想想十四歲的郡主簿是個什麼樣子?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個少年,該是一個多麼秀朗的才俊。裴寂也終因自己出眾的相貌被調入京城,任親衛。裴寂應該是這個時候結交了皇親李淵,二人關係莫逆。裴寂最大的特點就是「厚善」,也許正因為這二個字,才使得李淵格外看中裴寂。所以,與其說李淵能聽得進裴寂的話,不如說李淵更看重的是裴寂的人品。隋煬帝能讓裴寂看守晉陽宮,無疑也是看中了裴寂的老實厚重。李淵、裴寂二人回到太原,一個留守,一個宮監,關係更加親密。據《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裴寂)》:「(隋煬帝)大業中,(裴寂)為齊州司戶參軍,晉陽宮副監。唐公雅與厚,契分愈密,至蒲酒通晝夜。」就是說,隋大業時,裴寂為齊州司戶參軍,晉陽宮副監。李淵與裴寂關係莫逆,飲酒暢談通宵達旦。天下事都是機緣,雖然李淵一直不想起兵,儘管兒子李世民一而再再而三地逼促父親,但是父子二人的想法從根子上講就不一樣,一個偏於保守,畢竟李淵已經五十二歲;一個積極開拓,年方十八歲的青年。然而天意似乎更偏向於李世民。據《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李淵)所在盜賊益多,突厥數犯邊,高祖兵出無功,煬帝遣使者執高祖詣江都,高祖大懼。世民曰:『事急矣,可舉事!』已而煬帝復馳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就是說,李淵管轄之地盜賊越來越多,突厥又幾次來犯,李淵出兵無功而返,隋煬帝派遣使者要將李淵押往揚州問罪,李淵大為恐懼。李世民說:事情緊急,應該馬上起兵!很快,隋煬帝又派遣使者赦免李淵,這個事情不了了之。李淵最終於大業十三年五月起兵反隋,十月便從太原打到長安,十一月攻入京城,第二年,即公元618年五月,李淵登基做皇帝,前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一個偉大王朝的建立竟然是如此偶然,誰也不會去想以後如何的波瀾壯闊。李淵起兵反隋的事情可謂一波三折,如果說當初李淵一點兒「野心」都沒有,一點兒想法兒都沒有,似乎也不大可能,否則當初他不會收留那麼多「亡命之徒」。而且李淵這個人也並非窩囊之輩。李淵是將門之後,射術精湛,一身是膽。據《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隋大業)十一年,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擊龍門賊母端兒,射七十發皆中,賊敗去,而斂其屍以築京觀,盡得其箭於其屍。」「(隋大業)十三年,拜太原留守,擊高陽曆山飛賊於西河,破之。」就是說,隋煬帝大業十一年,即公元615年,李淵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打擊母端兒賊軍,李淵發七十箭皆中賊軍,賊敗走,李淵收賊軍屍首,將所射的七十支箭全部找回。公元617年,任太原留守期間,又擊敗飛賊於西河。無論怎麼說,在起兵反隋的事情上,李世民比他老爸李淵要主動的多,積極的多,這一點是肯定的。正是這一點決定了誰是大唐的建立者,後來之所以發生「玄武門事變」與這個大有關係,也正是這一點也導致父子二人始終不能相互信任。促使李淵起兵反隋大致有三個原因:一是李世民的促逼;二是隋煬帝要將李淵治罪引發的恐懼;三是圖讖。上面已經講了前兩個,現在講第三個。當時外面盛傳李氏將當國,據《隨書卷二十二 志第十七》:「大業中,童謠曰:『桃李子,鴻鵠繞陽山,宛轉花林里。莫浪語,誰道許。』」由於這個童謠,隋煬帝已經開始殺李姓的人了,雖然後來說這個「童謠」所對應的是李密,李淵還是很害怕。據《舊唐書卷三十七志第十七》:「隋末有謠云:『桃李子,洪水繞陽山。』煬帝疑李氏有受命之符,故誅李金才。後李密據洛口倉以應其讖。」就是說,隋煬帝因「童謠」,懷疑李氏當國,將一位叫李金才的人誅滅。後來李密反隋,佔據洛口倉,隋煬帝便認為童謠中的「李氏」指的是李密。圖讖對促使李淵起兵反隋在心理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圖讖這種事兒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對隋煬帝是這樣,對李淵也是這樣,甚至對劉文靜這幫人也是這樣,這幫人一直拿圖讖這種事情號召義士,聚集人氣,李淵成了這些人反隋的一塊金字招牌。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李淵是干也得干不幹也得幹了。 睡前1個動作讓你輕鬆長高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13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山裡父子對酌(2)
    父子做皇帝都不行,書畫都能稱帝
    父子公孫三代全是進士 黃紹宏軍長的飛天蜈蚣祖地
    史上最有才最荒淫的父子當屬「三曹」

    TAG:信任 | 李淵 | 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