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篇中國學術論文被撤稿,根在畸形職稱評價體系           錢江晚報

百篇中國學術論文被撤稿,根在畸形職稱評價體系

本報評論員陳進紅

  近日,世界著名學術出版商斯普林格發布消息,宣布撤回旗下期刊《腫瘤生物學》發表於2012年至2016年的107篇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107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創下了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的紀錄,真是丟人破了紀錄。一個更令人吃驚的事實是,本次被撤稿的107篇論文,涉及國內多個省市多家三甲和高校醫院的醫生。

  其實,這並不是中國第一次爆出醫學論文丑聞,僅在2016年9月,《醫學界》就曾經發文曝光一起中國最大醫學論文造假案。

  為何醫院、醫學院成為重災區?這讓人不禁想到最近播出的電視劇《外科風雲》中的片段,醫院的醫生不把心思放在提高業務能力上,卻忙著寫那些注水的論文。

  首先板子肯定是先打在造假者身上,學術不端乃科研之大忌。但這不僅僅是一個態度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升職靠論文」的畸形評審制度。有網友就說,中國的醫生工作量一定是世界之首,而醫生職稱的評定,科研論文又佔到了很大比例,每天忙碌的時間讓醫生們休息都無法保障,根本無暇顧及科研。

  不以臨床論英雄,而以論文發表分等級。現行的考評制頗有些畸形,尤其是對戰鬥在臨床第一線的醫生而言。浙一醫院副院長陳作兵就直言,在醫學界,很少有人能逃脫對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的英文簡稱)的依賴,學科的排名、醫院排名、科室的排名,SCI論文有時是第一位因素。SCI成了StupidChineseIdea(中國人愚蠢的想法),一種帶有調侃和諷刺意味的解釋。

  知名醫學網站丁香園曾特別對此做過一項包含1928份有效問卷的調查,其中,824名醫生表示,醫院晉陞高級職稱和副高級職稱必須有SCI論文;而晉陞高級職稱,85%以上都要求有2篇及以上SCI,要求有5篇以上的達到29.21%。

  2015年,國家衛計委聯合人社部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不再將論文作為基層醫護人員職稱評審的必需條件。但事實上,即使對SCI沒有明確要求,人們依舊無法擺脫對它的追捧。尤其對於三甲醫院,醫生的職稱評定以及對能進三甲醫院的博士生資格仍有著論文數量要求。

  雖然目前醫療機構對醫生的晉陞職稱考核體系是醫療和科研並重,但實際上逐漸演變成「唯科研、唯論文」論。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周梁就提出,有些醫生臨床能力得到患者和同行認可,但由於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夠的論文數量很難晉陞;與此同時,一些不會做手術的主任醫師、不會看病的內科專家,卻靠大量的科研論文獲得各種職務頭銜。

  應對之策,應將政府主導的行政性專業人員等級評價制度,轉變為行業執業能力的評價制度和僱主崗位勝任力的評價制度。讓醫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臨床研究,而非硬性指標綁定論文數量,剷除職稱評價里的這畸形機制。


推薦閱讀:

真正的學習,就是一個人將評價體系從外部收回自身
電影多元,評價體系也應多元     錢江晚報

TAG:學術 | 論文 | 學術論文 | 中國 | 職稱 | 國學 | 評價體系 | 撤稿 | 錢江晚報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