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懂得父母付出的孩子才會不自私
兒子從幼兒園回來,看見桌上有兩杯酸奶,說,一杯給我,一杯給媽媽。我說,那爸爸呢?他望著我,眼珠咕嚕嚕的轉,妻子在一旁笑:媽媽吃過了,能不能把媽媽的這杯給爸爸啊?兒子恍如有了台階下,沖我點點頭,好,那杯是你的。看著兒子吃速超快,我想,興許是下午在幼兒園沒吃多少飯,便勸他慢點,他只顧悶頭舀酸奶,根本沒搭理我,等我要打開我的那杯酸奶時,他竟一把搶了過去,喊:這是我的!隨即把自己吃光的哪杯推開,低頭猛吃我的哪杯。我有點目瞪口呆的說,這杯是我的啊,怎麼又不給爸爸吃了呢?妻子也在一旁提醒他,他卻只顧悶頭吃,最後吃了一會兒吃不動了,才把半杯推給了我。
兒子才三歲多,卻已能分清楚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在他眼中,小汽車玩具是他的,阿爾卑斯的奶糖是他的,我剛塞到嘴裡的提子餅乾也是他的,他只要願意,無論我和妻子的什麼東西,他都會說「哪是我的」,搶為己有。起初我還想,孩子小,可能都一樣。但有一次我去小區的廣場上玩,發現有的孩子卻很大方,不光願意把身上的糖讓給別的小孩吃,還會在父母抱累的時候說:媽媽,你累了,我下來走——這讓我很有感觸,畢竟以傳統的「三歲看到老」來看,我非常擔心自私會像紮根在他心底的藤蔓一樣,隨著他的成長而不斷滋生。
在不知該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難題的時候,妻子每每過於遷就兒子的舉動就更讓人心急。慈母多敗兒。但轉念一想,慈是因為愛,如果讓兒子知道、體悟到父母所給予的愛,或許兒子就會有所轉變,不再把自己過度的索取當成里所應當。於是,一天兒子問我,我去上幼兒園了,你跟爸爸媽媽去幹什麼?我說爸爸媽媽去上班啊,不上班、怎麼掙錢給你買奶粉啊。他就問,媽媽為什麼晚上回來的那麼晚?我就解釋,爸爸媽媽有時工作太忙,下班時工作沒有忙完,就要加班。兒子聽得似懂非懂,不過,他已經開始知道自己喝的奶粉是大人掙的,而不是從地縫裡冒出來得了。有了這樣的基礎,我就更進一步的將自己和妻子的工作內容講給他聽,講家是怎麼一回事,講家裡的每件東西都是怎麼來的,媽媽怎麼每晚給他蓋被子……說的多了,兒子有些似是而非的懂,至少知道家裡的東西都是爸爸媽媽上班掙的,損壞了媽媽就要多上班才能掙回來,這對於愛媽媽的兒子來說,顯然不願,而慢慢的,不僅更心疼媽媽,連我也「愛屋及烏」了,開始被體諒和關心了。有一天下雨,我打傘抱著他往回走,他指著我被雨水打濕的左肩說,爸爸,你淋濕了,快回家換衣服吧,不然要著涼了。那一刻,聽得我好感動。
其實,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並不容易。有句老話說的好,「養兒才知父母恩」。無論誰家的孩子,只要家裡條件還過得去的,莫不父慈母愛,然而孩子對於父母養育的艱辛,往往則要等到自己娶了妻、也有了孩子之後才能有所了解。這會造成孩子因缺乏對於父母所給予的愛的了解,而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如果孩子幼年時,父母能通過各種方式讓子女知道或者感受到大人的愛與付出,無疑會加深兩代人的感情,使家庭更溫暖,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
※當17歲的女兒說要和男朋友過夜,父親的回答太棒了
※孩子愛玩遊戲的背後,是一場自然界生存模式的大棋
※回鄉,不僅是一場離別
※在寒門難出貴子的現在,母親的教育才是核心競爭力
※為什麼說「窮養兒子富養女」?「富養」和「窮養」分別是怎樣的教育方法?在當前社會依然適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