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退出中國市場改名「金拱門」,星巴克卻砸重金買回經營權!
Q2
那麼麥當勞真的是退出中國市場嗎?
麥當勞於1990年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中國作為目前麥當勞全球第三大市場,也是麥當勞全球增長最快的市場。
那麼麥當勞真的是退出中國市場嗎?實則是「以退為進」,與所謂的「戰略撤退」相反,麥當勞和中信進行戰略合作,其實是一個強強聯合的選擇。
「麥當勞其實是做地產的」,就連麥當勞已故的前老闆克羅克也如此說。
據麥當勞2016年的年報顯示,在麥當勞經營的店裡,45%擁有土地資產,70%擁有建築資產。在加盟這一塊,麥當勞的毛利率在80%以上,而直營餐飲這一塊只有17%左右,麥當勞加盟這一塊貢獻了去年75%的利潤。
加盟這一塊的收入主要分為租金、權益金、加盟費,租金部分更是常年維持在加盟費收入比例的65%左右。
所以說麥當勞並非真的「退出」中國市場,只是想在中國靜靜的做個包租婆,真正的利潤來源並非直營,而是加盟。
從經營狀況和營收增長上來看,近兩年,由於消費者飲食習慣改變,麥當勞的業績一直都不怎麼樂觀。在中國,還受到了幾年前時間的影響。公司一直在強調壓縮成本,出售特許經營權成了一個解決方法。
特許經營權轉讓後,麥當勞將大大削減成本,在擴張上所需的花銷也小了,還能獲得一次性的特許經營權支付款項及持續性的權利金。中國和香港經營權的轉讓,讓麥當勞獲得了 20.8 億美元的收入。在風險未知的情況下,麥當勞是在求穩定的收入。
麥當勞和中信合作,把中國區的經營權讓給中信,更多的是「以退為進」不僅是「減負」,也是本土化的重要一步。
中信不僅自身地產業務網路廣泛,還與其他不少地產企業有合作,這對於麥當勞中國後期門店的擴張是絕佳資源之一。
中信不僅有地產資源,還有全牌照的金融資源,這些都可以幫助麥當勞在中國更快、更有效的擴張;其次中信的地產資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麥當勞可以在原先的地租上繼續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率;中信的中資背景,更是有利於麥當勞的品牌形象在中國的宣傳,也不會有過多的負面攻擊。
榜上中國的大款——中信,中信也將為麥當勞帶來無限可能。
Q3
不一樣的路徑,不一樣的形式。
「從未對中國的發展比原來的預期更樂觀!」今年7月星巴克的季度業績大會上,創始人兼CEO舒爾茨如此表示。
其實中國市場依舊是星巴克的主戰場,去年星巴克全球銷量增長4%,而中國地區增長卻達到了7%,上海更是擁有全球單一城市擁有最多星巴克門店的城市。
今年7月,星巴克斥資13億美元收回在華的所有的直營權。一個在華出售特許經營權,一個不惜重金收購中國合資公司股份,麥當勞和星巴克在公國分明走出了兩條不同的路。
這跟商業模式有關,星巴克在 1999 年進入中國市場,把香港和廣東的代理權授予了香港美心集團;北京、天津為主的北方地區授予了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把台灣和江浙滬的代理權先後授予了台灣統一集團。最初統一集團持股 50%、統一超商持股 45%,星巴克僅占 5%。
在星巴克絕大部分的海外投資中,最初投入 5% 是它的慣有策略。初期讓當地企業掌握大部分運作和資本時,星巴克一方面規避了大量風險,同時也能保持總部和海外公司的聯繫。隨著星巴克逐漸了解當地市場,且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星巴克會逐步收回自己對門店的控制。
麥當勞急於壓縮成本和求穩,以退為進進行中國市場深耕;而星巴克在中國市場則是慷慨投入、打斷擴張,誓要拿下中國市場。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兩家公司的經營模式和思路都有較大差異,也是採取利於自己在當下階段的最優策略。
這個最優策略還是為了獲利,據兩個公司的財報顯示,今年亞太地區,星巴克的運營利潤上漲了 22%,麥當勞雖然上漲了 24%,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賣了特許經營權,收回了不少錢。
這次麥當勞運營主體變更為「金拱門」也被大家炒了個底朝天,希望這篇對於簡單現象背後商業考慮的解析可以幫你一掃心中的疑雲。
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編輯:claudiagao
推薦閱讀:
※麥當勞在王府井開了首家概念店,除了漢堡還有全新體驗!
※怎麼看上海今年將推「守信超市」,要求過期食品銷毀過程「可視化」?
※慢下來的麥當勞
※對於麥當勞改名金拱門的事情,大家怎麼看?
※麥當勞與福喜在華合作22年 曾被曝從來不簽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