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真實的美國教育是什麼樣子?|青禾旅讀
留學越來越低齡化的今天,美國學校心理學家心橋,為大家展示了一個赴美小留學生的真實個例。
什麼特點的孩子不適合出國留學?
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教育?
什麼樣的孩子會在美國教育制度下達到真正的成功?
7月1日晚,本文作者,心橋博士,會在青禾線下講堂,為您解答這些問題。
什麼是真實的美國教育
真實個案留學美國並非兒戲,每位學生和家長都會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財力來準備。能助她們成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心愿。(上周五和大家分享了一個真實的赴美小留學生的故事上篇,點擊什麼孩子不適合美國式教育?查看原文)
我有什麼依據在一年之內就斷言芷函不適合在美國求學呢?
結合我在美國公立學校13年的工作經驗和國內7年師範大學的經歷,總結以下關於中美教育的感觸,和有興趣讓下一代到美國求學的家長一起分享。
1學習的主動性芷函告訴我她學習的動力來自國內考完排名次的制度,因為想在同學中受尊敬成績不能太差。
但美國的課業成績完全屬於個人隱私,老師把成績輸到自己學校的網頁 上,學生需要打入自己的學生證號碼才能查看,根本沒有排名次一說。
家長會也是家長在規定的日期提前選擇適合自己的時段,單獨會見每科老師。這和國內一個班所有家長同坐在一間教室內,牆上貼滿了孩子各類名次,老師主講的會大相徑庭。
美國教育強調學習是學生自己的責任。離開了父母的督促,又沒有同伴的壓力,留學生要有超出同齡人的責任感和主動性才能在美國學校勝出。
那些到高中階段還沒體驗到學習內在樂趣的孩子不要考慮留學。
2學習習慣
美國的課業要求孩子自己管理時間的能力強。
學期開始初/高中的課程像大學一樣發本課大綱,要求都列的很清楚。
佔總成績比例很大的作業是兩周甚至兩三個月以後才交的,需要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循序漸進,才能水到渠成,臨時報佛腳肯定不行。
芷函只習慣完成類似國內的第二天交的作業,常常忘記為幾周後的作業做任何準備。
有一次她周五晚上打電話,說物理課下周一要交自己動手創作的實驗品,還要寫清楚假想,原理及成敗的原因。查了記錄才發現六周前就布置了。
那個周六來我家好一通忙,她口頭討論時其實提出好幾個複雜的設想都很出色,但因為時間緊都來不及嘗試了,最後做了個簡單的製冷杯。
這幾個小時內造的產品和其它同學六個星期的準備是沒法比的,所以成績差理所當然。
另外,美國初/高中的課絕大多數都不接受超過規定期限的作業,就算接受,成績也會打折扣。
芷函連她最強的美術課也得不到A的原因就是有幾次不能按時交作業。
美國從小學開始就強調培養孩子的學習技能(Study Skills),上課認真聽講,做事整齊有序等都列在成績單(Report Card)上。
到了初中更是開始人手一冊統一的行事曆,要求自己把每天每節課的作業及其它要求記清,極其粗心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還要有老師每節課後簽字,確認沒落下任何信息。
這些自我管理的工具既培養了責任感,還養成條理的做事習慣,受益終生。
曾看到一個醒目的標語:習慣決定命運,確實毫不誇張。而習慣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美國的教育制度還沒先進到可以把那些在家有父母督促還缺乏學習管理技巧的孩子一夜之間全副武裝,應對自如的地步。
3口語表達和交流能力美國從幼稚園開始就強調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三歲到五歲要求輪流從家裡拿自己心愛的玩具在同學面前分享。
一年級要描述自己帶來的物品的特點,讓同學們來猜那是什麼。
二年級開始有更多鍛煉的機會,如要講自己閱讀的書的報告,或者科學課上小組彙報實驗的結果和原因。
初/高中開始有演講隊,每周訓練,校際到洲際的賽事不斷。很多課上也有類似模擬法庭的練習。
另外,美國教育不太注重考試,有的主課甚至沒有大考,成績完全來自課堂參與和團隊論文式的作業,強調合作學習。
這些學習方式最接近大多數工作崗位的要求,是將來職場必不可少的技能,為成人世界做更好的準備。
還有就是美國老師很看重學生的反饋,這樣才知道哪些概念需要進一步講解,哪些可以忽略,最怕學生不懂還不問問題。
可這些對習慣應試製度的芷函太陌生。去學校開她的家長會,老師普遍反應是芷函多項選擇題還不錯但上課從不參與課堂討論,下課也不去老師規定的課後輔導時間問問題,再就是不知道怎樣和幾位同學一起做小組的團隊作業。
她的英文閱讀程度還可以一知半解地看課文,可口頭表達能力缺乏鍛煉,再加上天性較被動,造成課上從不發言。
到十年級時在她的私人教師的多方安排下,她終於可以做到課後去英文老師的辦公時間去請教問題,但和其它老師還是恍若路人。
交流能力不但嚴重影響到成績,是為什麼英文能力進步這麼慢的主要原因,而且還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芷函從小游泳就很好,但她明知學校有游泳隊也不主動參加。等到我發現時已經錯過了報名時間。我問她為什麼,她還理直氣壯地反問為什麼學校不來主動問她。
她沒法理解如果她不說,沒人會知道她是游泳健將。十年級她終於按時報名。加入自己擅長的團隊不但鍛煉了身體,還可以算體育的學分,並增強了歸屬感,一舉三得。
4社交能力芷函說她在北京有好幾個知心朋友,無話不談,但在WPS兩年中沒有交到一個朋友。
積極心理學研究中發現最能預測人幸福感的因素就是和周圍人親密的關係,缺乏人際交流也正是芷函常常鬱鬱寡歡的原因。
她在讀時WPS只有兩個來自中國的學生,另外那個女生學習刻苦,課後活動也多,深受同學和老師的尊敬和喜愛。因為高一級,她在芷函剛到時曾被學校派去幫助芷函儘快適應校園生活。
可惜芷函在與人交往時生性被動,常常的沉默拒人千里之外,簡短的交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問芷函為什麼不和學姐多請教,她說沒有共同話題,因為那個學生對國內的流行文化不象她這麼感興趣。幾次討論到這個問題她都沒法理解。
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需要有開放的態度去學習新的文化才會儘快融入新環境。總是墨守自己習慣的東西,何必賠錢來受罪呢?所以個性較封閉或太內向的孩子不適合留學。
5獨立生活和自律能力剛認識芷函第二周她發來電子郵件,說電話壞了,因為和褲子一起放到洗衣機里洗了。雖然可惜那個昂貴的手機,但想想也確實難為她了。
一個從小被父母和保姆全面照顧的孩子,在家飯來張口,從沒收拾過自己的房間或做過任何家務。一下子被送到國外,事無巨細都要自己打理,怎麼適應呢?
還有自律能力,WPS住校學生要求周一到周四每晚在8點到10點間上自習,之後洗漱,11點宿舍關燈。剛到時宿舍管理人員和我聯繫,芷函經常在關燈後打著手電筒在床上看中文網站到午夜以後,結果早上起不來,不吃早飯也常常會第一堂課遲到。
跟她講道理,她也明白這個年齡階段每晚至少需要9個 小時的睡眠及早飯的重要,不然課上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都會大打折扣。但她說在家熬夜慣了,午夜前睡不著。這個習慣近兩年的集體生活才稍微有所改變。
她生活中的責任感也只是略有提高。記得第一年聖誕節回國,她在機場自己拖行李,讓媽媽感動不已,因為之前她是從不會動一根手指的。
獨力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基因的成分,但大多是可以日積月累地培養的。
學前期要在睡前把玩具放好;小學時要學會每天整理好書包,而且自己把臟衣服放在洗衣袋,父母洗好後可以幫助疊整齊,放在規定的衣櫃抽屜里;中學開始可以準備簡單的早/午餐等。
我在親子講座中常常和家長強調,不管高中課業有多麼緊,課外活動有多重要,每天一定要留出孩子做家務和管理自己責任的時間。沒有一門功課會象獨立生活技能一樣陪伴孩子一生。日積月累,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芷函並不代表中國所有的青少年。比她高一級的那位來自廣州的女生,10年級才來WPS,憑自己的刻苦和努力,一年之內各門功課出類拔萃不說,還展示出色的領導和組織能力,主編年書,建立社團,三年後同時被多所名校錄取。但芷函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很有代表性。
那兩年間和芷函的媽媽通電話時她多次發出感慨:自己被有些國內媒體的片面理解誤導了。她和先生決定送女兒出國留學原意是給她提供一個將來發展的更高的平台。 芷函出國前她一直堅信美國高中課程簡單,國內的中上遊學生一定可以在這裡出類拔萃。
芷函開學了,媽媽才發現美國的某些課程內容也許不如國內的深,但側重學生的理解和應用,強調交流合作,想得個A並不容易。
這些我在Fremont Mission San Jose高中工作時也時常聽到老師有類似反應。他們有許多來自中國或印度的新移民孩子,雖然看原來的成績單物理,化學等重課都學過,可開始美國高中的快班並不輕鬆,因為這些課講的淺但涉及的知識面廣,很多以調課告終。
芷函媽媽一直和我保持聯繫,令人欣慰的是回國後芷函心情愉快,很快跟上國內高中的節奏。去年接到她順利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的好消息,而且和媽媽的關係回到兒時的親密。
以芷函當時的成績,如果留在WPS完成高中的話,申請美術專業還可以,但如果是美國其它綜合性大學是連二類也有極大危險的。
教育制度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美國教育系統有它的優點,但想在這裡成功,對遠離家人的青少年在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技巧,表達交流,社交及生活自理自律能力上都有更高的要求。這些方面有優勢的孩子一定會在美國學校如魚得水。
但薄弱的孩子真的不適合來美國上學,不然浪費全家巨大的精力和財力。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最貴的選擇。不論在哪個國家,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學習中的興趣和特長,身心健康,樂觀向上,才會奠定一生成功的基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