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在朝鮮發揚光大
中國文化在朝鮮發揚光大
以自己民族文化為基礎,由中國傳統文化融入而成的朝鮮文化,千百年來經過歷史變遷,至今仍保留著中國文化特色。有的民風民俗文化中國已不復存在,但在朝鮮民間不僅依舊傳承並發揚光大,在金家王朝三代也體現出來。
朝鮮自古就有這個名稱,並不是特指現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根據史籍記載,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周武王伐紂的時候。當時一位叫做箕子的商朝大臣,在亡國之後率數千商民東去。他們最終在朝鮮半島定居下來,自立為王,史稱箕子朝鮮。不過,歷經數千年滄海桑田,中國人和朝鮮人應該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民族。
後來,箕子朝鮮在春秋時候被燕國所滅,燕國人衛滿作了朝鮮國王,定都平壤,史稱衛氏朝鮮。這時候的朝鮮是徹頭徹尾的中原屬國,拱衛邊塞,轄區包括朝鮮半島的北部,遼東一帶。到西漢的時候,朝鮮因欺壓周圍民族,與中原王朝刀兵相向,最終被西漢滅亡。漢武帝將朝鮮分成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個郡,史稱「樂浪四郡」。樂浪就是現在的平壤。
從秦漢開始,中國東北一帶還生活著許多「東夷」,比如滿族的祖先靺鞨,還有夫余等等。這些民族活躍在白山黑水之間,漁獵耕種,先後建立了一些國家。後漢書記載:「高句驪,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余接。」這裡的高句驪,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高句(念gou, 同勾。)麗,在遼河以東幾百里,就是現在的吉林。此外,在朝鮮半島的南部還有馬韓,辰韓,弁韓等民族,即所謂三韓。他們的風俗與東北民族大同小異。關於他們的起源,據記載「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韓國」, 意思是說一些秦朝滅亡以後一些人為了逃避苦役躲到這裡。這就是韓國的『韓』字的起源。
高句麗並非高麗,也不是朝鮮。當時的高句麗和後來的朝鮮是兩個不同的正權。朝鮮的起源前文已經交待了,高句麗的起源大概也始自秦漢,高句麗隔遼河與中原政權對峙,南與半島上的百濟、新羅接壤。除了東北的少數民族,相當一部分漢人也加入了高句麗,使這個國家在文化上與中原文化沒有太大區別。可高句麗對中原政權卻是叛服無常,不時乘中原內亂起兵劫掠。隋文帝對不斷騷擾邊境的高句麗喪失了耐心,開始發兵征討。中原政權一直無法徹底將他征服。到了唐朝繼續討伐高句麗,著名的薛仁貴東征就是講的這件事。高句麗為唐朝所滅。
高句麗滅亡以後,一些高句麗的遺民也流入朝鮮半島,最終形成了這個半島上的朝鮮民族。不過承受這些痛苦的高句麗百姓並非等同於現在的韓國人的祖先。當時的朝鮮半島上還有百濟,新羅這兩個國家,成三國鼎力的態勢。唐滅高句麗之後,又扶植新羅滅了百濟,從此朝鮮半島趨於統一。白濟和新羅的百姓就是「三韓」,民風沒有高句麗那麼尚武,時值唐朝盛世,新羅全盤接受了儒家文化。韓國的傳統服飾,就是唐朝的翻版。
還有一說,歷史上的鮮卑人,東遷的那一部分,有的去了朝鮮半島。用臉龐、服裝圖片作比較,古代鮮卑人與當代朝鮮人很相像,認為現在的朝鮮兄弟姐妹,就是我們自己家人或近旁的鄰居。這也表明彼此有文化上的聯繫。
繼之,朝鮮半島歷史上先後出現兩個王朝。
一個是高麗王朝(西元918年-1392年),簡稱高麗又稱王氏高麗, 是朝鮮半島封建王朝之一。918年後高句麗國弓裔王的部將王建推翻弓裔建立高麗國,定都於自己的家鄉開京(即今朝鮮開城)。1392年被朝鮮王朝所取代。佛教是高麗王朝的國教。歷經16年時間雕刻成的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高麗王朝青瓷製作手藝精湛。高麗同時也是最早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的國家。
另一個是朝鮮王朝(1392年-1910年),開國始祖為李成桂,又稱李氏王朝。歷經27代皇帝,在1910年被日本滅亡。朝鮮王朝的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和韓國的總和,北方以鴨綠江和圖們江同中國為界。王朝的首都初在高麗王朝的故都開京,1395年定都於漢陽。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陽,直到1910年被日本滅亡。
朝鮮與中國不僅有歷史、地域上的關聯和民族淵源,更有著文化上的根脈。當今的朝鮮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保留、傳承和發展,絕不亞於(甚或強於)其來源地中國。
一是節日文化。中國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朝鮮不僅要過,節日食品、節日味道和節日氣氛比中國要濃。
二是禮儀文化。朝鮮人和朝鮮族禮節很嚴。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見面也要用敬語;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路遇認識的長者,要問安讓路;就餐時給老人擺單人桌,父子不同席,兒媳恭順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席間若無法迴避時,年輕人應舉杯背席而飲;年輕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煙,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對火。這些禮儀漢民族已經淡薄。
三是忠孝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崇尚「忠」「孝」。在清代以前,在外面做官的人,父母去世,均辭官回家守孝三年,名曰「讀禮家居」。但隨著大清的滅亡,即廢除此禮。但朝鮮仍保留至今。金氏父子帶頭學習、傳承並發揚這一中國文化。他們不僅講忠,也很講孝。
老一輩金氏父子,可謂父慈子孝。金正日既忠,且孝。金正日孝敬父親金日成,有口皆碑。1959年,17歲的金正日隨父親一起訪問莫斯科。一次,金日成要到下榻的賓館外去迎接蘇聯客人。大家親眼看到金正日當著眾人的面跪下,為父親穿上鞋子。他的神情專註而自然。此舉在外交界被傳為佳話。
1994年7月8日,金日成逝世,金正日哀痛至極,他為父親延長了治喪期,打破了用炮車裝載國家元首靈柩的慣例,把金日成生前乘用的轎車作為靈柩車,並親自用潔白的木蘭花裝飾滿車身。葬禮結束後,金正日決定為父親守孝三年,深居簡出,擯棄宴樂,不履新職。這無疑又被朝鮮人民視為孝子典範。
這一輩金氏父子忠孝如前。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去世後,獲欽點成為接班人的幼子金正恩,據報道,將會像父親金正日當年接班時一樣,服喪三年,並在此期間謀求鞏固權力。像父親金正日1994年接班時一樣,在三年服喪期間鞏固權力。這期間,將藉著所謂「秘密派對」等多種方式,籠絡精英人心,掌握權杖。
現代忠孝文化,朝鮮民間學習中國也很到位。中國毛澤東主席去世,百姓悲痛欲絕,哭聲不止。不少人自發地喊出:「偉大領袖毛主席走了,我們怎麼辦啊!」現在金正日去世了,朝鮮民眾也一樣,一個個哭得死去活來。民眾同樣異口同聲地哭道:「我們的偉大領袖啊,您走了我們怎麼活呀!」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榮繁,朝鮮比中國做得好。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國文化在朝鮮都得到很好地學習、傳承並發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朝中社稱朝鮮第一枚氫彈成功試驗
※「閑聊朝鮮」第2期
※南朝鮮為什麼取名為「韓國」?
※誰發動了朝鮮戰爭
※遼寧丹東開通赴朝鮮半日游,整個行程免護照、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