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蘇軾梅花詩的特徵 penggonglin.bokee.com

梅花是各種藝術表現比較多的植物,經過歷代的發掘,有關梅花美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梅花的審美意象也臻於完善,梅花寫入詩賦,並作為專題描寫的對象,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時期,最早入詩應該是在《詩經》里的抒情詩《召南?摽有梅》,《詩經》里還有幾處寫到梅的詩句,但多是寫梅的果實。在魏晉以來,梅花作為一種普通的、常見的花木開始為人們所欣賞、種植。南朝宋鮑照(約414-466)的《梅花落》應是現存最早詠梅花的詩作,詠梅文學有了這一開端,隋唐五代得以持續發展。唐初的詠梅作品還沿襲著南北朝的風格,停留在吟詠庭園梅樹的狹隘中,但中唐以後士人南下,造成詠梅數量大增,情景也跟著多樣化了。對於梅的描寫,也不再只專註於梅的外觀,而注意到梅的精神內涵了。到了宋代,詠梅作品更多於唐代,可以說是達到一個頂峰,出現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詠梅詩歌,也出現了一些詠梅大家,如我們熟悉的林逋.在梅花審美認識發展史上,就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他給梅花注入了濃重的隱士情趣,梅花在人們心目中一些象徵意義已達成共識,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梅花意象。

林逋之後, 蘇軾對詠梅詩的貢獻最大。蘇軾一生詠梅42首,藝術成就也遠在林逋之上。宋人周紫芝《竹坡詩話》這樣寫道:「林和靖賦梅花詩, 有『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之語, 膾炙天下殆二百年。東坡晚年在惠州, 作梅花詩云:『紛紛初凝月掛樹,耿耿獨與參橫昏。』此語一出, 和靖之氣遂索然矣。」 ①蘇軾詠梅, 不僅從神似入手寫梅花的色、香等生態特性, 更以環境烘托梅花形象,還有著前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他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和主觀感受融入到對梅花的描寫中去,「感遇詠懷、借梅自寓 ,注入主流士大夫宦海沉浮、入世歷煉的人生體驗 ,表現出雅狷兀傲、清逸超邁而又不免幾分孤清落寞的複雜性格和豐富意態。」k 蘇軾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寄寓在「梅」的形象中, 讓「梅」成為自己人生際遇和人格的代言物,還把梅花看作獨立的審美對象加以描繪和塑造, 使得梅更具有人文精神,提升了梅的審美意蘊。把梅花引入主流仕大夫文人的審美視野,蘇軾詠梅在梅花審美認識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蘇軾的梅花詩不僅在歷代詠梅詩中有重要的地位,在蘇軾的詩歌創作中,也體現了其藝術成就,概括來說,其詠梅詩有這幾個顯著的特徵。

一、寫作時間集中在「烏台詩案」以後

縱觀蘇軾的梅花詩,其創作時間上主要集中「烏台詩案」以後,以 「烏台詩案」為界,將其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一時期,蘇軾僅有一首和梅詩,即《次韻李公擇梅花》,除此以外,只有少數詩篇中提到梅花。其詠梅詩創作主要集中在「烏台詩案」以後,共創作了41首詠梅和梅詩。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我們都知道,「烏台詩案」是蘇軾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使蘇軾的人生觀念、藝術創作、審美情趣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這一時期,蘇軾開始高度的關注梅花。這裡有幾個原因,一、遭遇挫折的蘇軾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仕途的坎坷,人情的冷暖,讓他開始走向追求內心世界的超脫,「蘇東坡由現在起,由情勢所迫,要一變而為農夫,由氣質和自然的愛好所促使,要變成一個隱士。」 l他彷彿也成一株遺落幽谷的梅花了,此時告別煩囂的官場的蘇軾,變的孤獨寂寞,和梅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蘇軾「一肚皮不合時宜」m,梅則「自恐冰容不入時」;蘇軾「心如玉焚而不灰」(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不肯「俯身從眾,卑論趨時」(《登州謝上表》),梅則是「尚余孤瘦雪霜枝。寒心未肯隨春態」(蘇軾《紅梅三首》)。1080年蘇軾貶赴黃州,多情的梅花跟隨「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蘇軾《紅梅二首》);1094年詩人貶惠州,「豈知流落復相見」 n,又與「曾斷魂」的梅花邂逅相遇。正是這些相似。才讓蘇軾看到梅花,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懷。對梅花開始了關注。二、蘇軾從「烏台詩案」後,活動的地方主要在南方,這也是梅花的主要生長地。特別是蘇軾幾次流放,輾轉在路途中,有時是荒涼的村郊野外,旅途的困頓,人生的失意,此時如看到高潔脫俗的梅花開在路邊,作為富有詩情才氣的蘇軾,能不歌吟之?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這首《贈嶺上梅》就是蘇軾在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正月初四,從海南遇赦北歸,經過梅嶺時所作,其中「過盡行人君不來」一句,梅花儼然成了蘇軾的朋友了,他的無盡的感慨傾訴其中。

二、強烈的主觀感受,擬人化的手法

在人生失意的時候結識的梅花,成了蘇軾傾訴內心情感的一個忠實朋友,在寫梅花的詩句中,作者往往帶著強烈的主觀感情在裡面。

蘇軾把封建士大夫宦海沈浮,人生飄泊的棖觸騷怨,迷惘感慨帶到詠梅中。蘇軾筆下的梅花常常帶有感遇詠懷,托物自寓的色彩,所寫梅花多置於深更月黑,殘夜霜曉的孤清落寞的氛圍中,自我遭遇心態融入到對梅花的描繪中。蘇軾筆下的梅花形象孤寂與雅逸,幽獨與清耿交摻互滲,一方面體現著詩人孤芳自賞,幽潔自持,雅逸自賞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內心深處與世逶迤而又不甘淪棄的凄楚與落寞.這種休戚交摻的深厚寄託,進一步豐富了梅花形象的人格精神內涵,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士大夫與梅花意象的心理投契. 無論是擬人寫物,還是托物自寓,蘇軾筆下的梅花比較起林逋所詠,有了更強烈的主觀寫意色彩,包含了梅花作為精神品格象徵的進一步自覺。

表現在其詩中,蘇軾常用「獨」字和「一」字來形容梅的幽獨寂寞。其中,直接用到「獨」字的有8處,佔全部詠梅詩的19%,出現頻率很高。蘇軾還把梅花置於廣袤的天地之間,通過和自然界的事物對比,來突現梅花的幽獨。如:「蕙死蘭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嶺頭梅。數枝殘綠風吹盡,一點芳心雀啅開」(《岐亭道上見梅花,戲贈季常》)。這兩聯用了三個對比來寫梅之「獨」。一是在時間上,梅花比惠、蘭、菊開得晚,開得孤獨;二是和這些花所生地勢相比,梅花開在高處,在「嶺頭」,在地理位置上顯得孤獨。再由近處觀梅,殘綠落盡,一樹梅枝僅開了一朵梅花,這又有一層孤獨。孤獨正是遭到流放的蘇軾最大的感觸,這中個人的強烈的主觀體驗,在這首詩中,通過「一點」發揮的淋漓盡致!相比林逋描寫的梅花,其幽獨有不同的特點。他的梅花是小園之梅,表現的是一種與世隔絕的存在方式:「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山園小梅二首》)。「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梅花三首》)。「小園煙景正凄迷,陣陣寒香壓麝臍」(《梅花三首》)。而蘇軾所見所想、所感所嘆的梅花走出了小園,回歸自然,棲身於幽谷、嶺頭、水邊、月下等幽靜空寂之境。在廣闊的環境背景下,梅花讓人感受到的不僅是存在方式的孤獨,更是無人欣賞的精神上的寂寞。

在梅花詩中體現的強烈的主觀色彩,體現在寫作手法上,蘇軾更多的是採用擬人化的手法。

蘇軾梅花詩的擬人化,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把梅花作為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來寫,把梅花比擬縞袂佳人,深林孤女,月下之仙姝,淪落之怨妃等等,如《紅梅三首.其一》「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在這裡,梅花就有了人的性情了,前三句,以描寫和議論的筆觸,完全是在寫一個嬌羞美麗的女子,寫她的思想和容顏體態,看不出是在寫梅花,直到最後一句,才點出詩的描寫對象原來是在寫梅花,手法上遺貌取神,以神為主,把梅整體上擬作人的形象,賦予了人的性情氣質。蘇軾通過高潔,幽逸,孤峭不同氣質的美人擬喻,進一步凸顯了梅花超然脫俗的品格。另一種情況是將梅花自寓,寫梅花的境地,也在曲折的表現自己的境地, 「先生獨飲勿嘆息,幸有落月窺清樽。」(《松風亭下梅花盛開》)「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用前韻》)「人去殘英滿酒樽,不堪細雨濕黃昏」。(《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等詩都可體現蘇軾吟梅詩中高潔之志與孤寂之感交滲一體的雙重感情取向,寄託了內心深處與世委蛇而又不甘淪棄的孤清與落寞,在這裡的梅花也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了,作者將自己的人生體悟,寄託到梅花身上。蘇軾寫梅花,除了上述的兩中擬人化的情況外,還一個現象值得一提,把梅花作為對人的思念,那就是其詞《西江月·梅》「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素麵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在這詞中的梅花,就是蘇軾愛妾朝雲的化身,是一首不折不扣的詠人的樂章。全詞純用擬人手法,讓人覺得此梅或是人的「物化」,此詞也許別有所寓?究竟所寓者何?看了前人的記述我們才恍然大悟。宋人惠洪《冷齋夜話》雲,「其寓意為朝雲作也」,王楙《野客叢書》也說:「東坡在惠州,有梅詞《西江月》……蓋悼朝雲而作。」 朝雲是蘇軾生命中的一個特殊的女人,把梅花比擬朝雲,可以看出梅花在蘇軾心目中有著重要的情感!

三、對「梅格」的挖掘和升華。

蘇軾對梅花的關注,將梅花作為一種富有人性話的描寫對象,是從「烏台詩案」之後開始,此時,蘇軾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變化,體現在其詩歌作品中,特別是在梅花詩歌的創作中,就已經不是單純的對梅花的形態描寫,不是象前人詩歌中只是簡單的描寫梅花的「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幽雅形姿,而是富有梅花一種作者主觀上的品格,當然這種品格並不是蘇軾強加在梅花身上的,是因為梅花的習性和生長環境塑造了梅花的這些品格,如梅花歷經嚴寒,迎風斗雪,自然就讓人想到其凌寒不屈的品格,梅花開放在百花寂靜之時,自然讓人感覺到梅花不同流俗,清奇卓絕的氣質,對「梅格」的挖掘和升華,是蘇軾梅花詩的一個很顯著的特徵,也是蘇軾梅花詩對詠梅詩的發展和貢獻。

隨著林逋詠梅影響的不斷擴大,到蘇軾時關於梅花品格美的認識已極其明確.當聽到有人認 林逋『疏影』聯詠桃李也可時,蘇軾明確指出:『必非桃李』,『杏李花不敢承當』。『不敢承當』所言不在寫物傳神的似與不似,而是格調品位之高低尊卑,蘇軾強調的是梅花不可僭替的精神內容。 這種「格」的意識,體現在創作上,一個特別之處,便是對梅花的擬人化描寫。前此石延年〈紅梅〉詩有「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的句子,對這種拘執形貌學童言式的寫法,蘇軾極為不滿, 在《紅梅三首》中的第一首:「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明確提出寫梅當寫「格」的主張,蘇軾把梅花比擬美人,通過對美人外示慵憊而內極高貴的描寫,表現孤傲幽峭的「梅格」。

梅花是詩人精神情感的化身,被賦予了人的品格。貶謫黃州途中,詩人寫下了《梅花二首》: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這組絕句寫梅花生於深幽谷底,開於「草棘」之間。儘管明亮鮮艷卻無人賞識,自開自落,開得無聊,落得憂愁。此時的蘇軾剛剛從「烏台詩案」的夢魘中走出,內心失落、苦悶,沒有人能夠理解。這種情形就好似眼前的梅花。詩人為梅花營造的是一個幽靜空寂的環境,盛開的梅花和周圍的雜草、荊棘構成鮮明的對比,不僅孤獨而且顯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

蘇軾還讚賞梅花不畏歲寒、不落俗態的君子品格,「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紅梅三首》)。「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再用前韻》)。這些梅花外有孤瘦霜姿、內具雪骨冰魂,寒心自持,這正是蘇軾人格的生動寫照。王安石執政時,推行新法,蘇軾從實際出發,不怕得罪權勢,多次指出新法的弊端。此時,從表面看,蘇軾站在反變法的一邊。但縱觀他的一生,他堅持的是自己愛民為民的原則。元豐八年,政治格局發生大逆轉,原先的守舊派紛紛上台,其代表人物司馬光被任命宰相。他們採取一系列措施和行動來維護和鞏固自己的地位。蘇軾也被委以重任。這段時間他可謂是仕途順遂。然而對於守舊派的所作所為,只要不利於民的,他就會站出來猛烈抨擊。因此,蘇軾先後受到兩個黨派的排擠。他為了保持本心潔凈,先是險些命送囹圄,後又遠謫海南,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從他的詠梅詩可以看出,他欣賞並追求獨立自尊的處世方式。也正是由於這樣,在紛擾的世俗社會中,他顯得格外突出,沒有知音,有時難免有些孤清落寞。這種情思也寄寓在詠梅之中。北宋中期以後,隨著道德意識的高漲,儒家義理不斷深入人心,梅花凜然「歲寒」的自然習性越來越受到士大夫文人的強調,漸漸地,梅花被賦予剛直不阿、堅貞不屈等品格意志和氣節情操。最終,梅花成為儒君子人格「比德」的最佳形象。究其根源,在蘇軾的「梅格」說中就已經包括了它的雛形。就這一點而言,蘇軾詠梅在梅花審美認識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發展了月下賞梅,托物詠懷的模式

蘇軾愛月,其詩詞作品中詩中寫月之處很多,如《水調歌頭》,是詠月詞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蘇軾也愛梅,將梅和月結合,成了蘇軾梅花詩歌中一個突出的特徵。

蘇軾梅花詩所詠多為月下之梅,所寫多是月下賞梅之情景,「多情立馬待黃昏,殘雪消遲月出早。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孤山山下醉眠處,點綴裙腰紛不掃。萬里春隨逐客來,十年花送佳人老。」 o這是謫居黃州時的作品,「待黃昏」云云,尚不脫林的痕迹。「月黑林間逢編袂,霸陵醉尉誤誰何。相逢月下是瑤台。藉草清尊連夜開。」 p北客南來豈是家,醉看參月半橫斜。他年欲識吳姬面,秉燭三更對此花。q這是元豐年間知杭州時的作品,景象和感覺都有翻新。最著名者當屬晚年遭貶嶺南的松風亭三首:春風嶺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豈知流落復相見,蠻風雨愁黃昏。松風亭下荊棘里,兩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雲嬌墮砌,月下縞衣來扣門。(《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風亭下梅花盛開》)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紛紛初疑月掛樹,耿耿獨與參橫昏。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鶴棲荒園。天香國艷肯相顧,知我酒熟詩清溫。(《再用前韻》,《蘇軾詩集》卷38)七古疊唱,語重情深,比杭州時期又有進展。這些作品所詠都是月下對梅。

花好月圓、對月賞花本就是世人所樂道、詩人所常吟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北宋邵雍《花月長吟》道,「花逢皓月精神好,月見奇花光彩舒」,「有花無月愁花老,有月無花恨月孤」,花月交輝洋溢著物色的明媚駘蕩,渲染出生活的美好溫馨,詩人為之興會神怡、賞心悅目。蘇軾的月下賞梅雖然不脫這一傳統的軌跡,卻別有衷曲與幽致。

從物色意象看,與林逋「暗香」句相較,蘇軾取景偏於月黑星闌、夜色闃寂,後人從蘇詩中提煉出「月落參橫」語頻頻用諸詠梅,正是抓住了蘇詩這一獨到的時間設定。蘇軾梅詩中「夜」的意味極其濃郁,月色偏于澄澈或凜冽,而梅花形象也偏於幽獨孤介、意色惝恍,兩相渲染,氣氛效果極其強烈,遠不止林逋那份疏雅閑靜。從主觀情感上來說,與林逋客觀詠物,重在意象刻琢的態度不同,蘇軾出以感遇詠懷、比興寄託,有著強烈的主觀表現性,他帶進了宦海沉浮、人生飄泊的深沉感慨。詩中所寫月色朦朧中縞衣怨魂般的梅花,正是蘇軾在許多作品中反覆描寫的「飄緲孤鴻影」自我心象的絕好寫照。深更月下的幽尋醉卧,一方面淋漓盡致地展示了詩人孤芳自賞、幽潔自持、雅逸自恣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託了內心深處與世逶迤而又不甘淪棄的孤清與落寞。尤其是嶺南松風亭三首,更是充溢著天涯流落的凄楚迷惘。蘇軾以個性化的經驗豐富了「月梅」相映的審美感覺,而其文壇領袖的地位,更是擴大了這一詠梅方式的影響。

蘇軾的梅花詩歌,除了上述幾個特徵之外,還有一個特徵也值得一提,就是他的梅花詩,經常以組詩的形式出現,如《梅花三首》、《梅花二首》、《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和《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等等,在體式上也開了一個詠梅詩的先河,「蘇軾《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十首》、《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都是十首以上的組詠。蘇軾以文壇盟主,10首反覆唱和,影響較大。也許是受蘇軾作品有形無形的啟發,此後詠梅中十首組詠的方式極為頻繁,張耒、李之儀、鄒浩、王之道、劉才邵、陸遊、楊萬里、朱熹、徐國安、王炎、吳詠、張侃、方岳、釋紹翁、劉黻、張至友、肖立之等都有整十的詠梅組詩,陸遊、楊萬里則有多組十詠」r

蘇軾是有宋文學的集大成者、開先河者、樹風氣者,是宋代文壇中成就最大,影響也最大的一位詩人,堪稱文壇一代領袖,但他一生充滿了挫折和磨難,坎坷曲折的生活使他與梅花成了知己以如椽巨筆寫纖小梅花,滿腔熱情地謳歌了梅花,強化了梅花超凡脫俗的品格,由於蘇軾在文壇上的影響極大,所以他的熱心詠梅,具有極強的榜樣作用和示範作用"蘇門弟子(如秦觀、黃庭堅、晁補之等)及其後詩人,相繼推出了一批詠梅佳作,這顯然與文壇巨擘蘇軾的影響有關。


推薦閱讀:

心理學:有這5個特徵的人,內心是相當敏感了,你中了幾個?
真正小葉紫檀所具備的特徵
面相特徵分析:短眉毛的人性格運勢,真的性情急躁,個性孤獨嗎?
淺談詩歌的基本特徵
聚財命還是漏財命,從腳丫的這些特徵,一眼就能看懂

TAG:蘇軾 | 梅花 | 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