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維基百科]
現實主義源自19世紀德國的一種現實政治「Realpolitik」一語。在20世紀成為了國際政治的主流觀點,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了鼓舞,對國家追求擴張提供了充足的證據。在冷戰時期,現實主義理論以美國和蘇聯兩大集團間的競爭為基礎,描繪了一個兩極世界秩序的全球政治架構,現實主義學者認為,兩極體系有助於和平的維持。
基本原則[編輯]現實主義的基本原則如下:
理論[編輯]
現實主義有幾項重要理論:
- 最主要的假設是人類天性自我中心而且有競爭性。
- 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狀態:
- 在國家之上沒有足以約束國家互動的威權,國家必需自行和其他國家達成關係,而不是由更高控制實體所控制(即沒有權威式【世界政府】)。[1]
- 國家才是國際事務的主要行為者(而不是【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或【跨國企業】)。
- 國家是為自身利益行動的理性行為者:
- 其主要目標是自身安全與存續,而且力量(特別是武力)是國家安全最好的保障。因此國家會不斷集結資源來追求自身安全,而國與國的關係將由彼此間力量的相對層級來決定。而力量是由國家的軍事與經濟能力決定。
- 現實主義還進一步假設國家的本質是侵略性的,而領土擴張只會因敵對力量而停止。此種侵略性的累積會導致所謂【安全困境】:一國安全的增進導致另一國的不安全。因此國家安全是只有相對利益的【零和遊戲】。
流派[編輯]古典現實主義Classical Realism[編輯]
古典現實主義之主要論點
新現實主義Neorealism(結構現實主義Structural Realism)[編輯]
新現實主義認為古典現實主義為一化約理論,是以個體層次試圖對整體做出解釋,不能算是真正的理論。在這樣的概念脈絡下新現實主義轉而從結構的角度來探討國際關係,認為國際關係之結構是由國際政治上權力分配的結果而決定,結構制約並影響國家之長期戰略與外交政策。國家為國際關係的主要行為者,但在結構現實主義的概念框架下認為國家間並無功能上的分殊,影響各國對外政策的因素並非國家內部之歧異,國家在國際結構中所處的位置不同才是造成各國對外政策不同的主要因素。
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編輯]
代表:John Mearsheirmer。 論點:承接新現實主義強調國際關係內的決定論觀點(結構),在無政府狀態下國家為求生存,且無法尋求外援唯有自助,追求各自利益並建立個體能力,
不單只追求短期獲利,更從中考量長期利益。當然,在國際社會的自助體系下,增加權力是國家的目標也是手段,換言之,沒有限制,以相對權力 增加為目的,設法提升其在國際權力分配中所佔比例。(東海大學張天榮)
守勢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編輯]
藉由權力均衡的方式來維持安全和平,並以維持現狀、嚇阻戰略與昂貴信號,以作為檢視冷戰後中共安全行為的指標。[來源請求]
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編輯]
發展於90年代,約於九五年以後開始有了較大的影響力。在維持現實主義作為國際關係理論主流研究典範的前提下,嘗試接合新現實主義之結構體系觀點以及古典現實主義宗師Hans Morganthau注重之領導人認知與國內政治觀點,可說是一種二元認識論的現實主義。有論者認為此分析框架較能夠觀察後冷戰國家作為複雜化與多元化之特性,同時亦可能在外交理論的建設上做出貢獻。
比較[編輯]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學派的主要分歧[編輯]- 主張人性惡,自私和貪婪是人的本性不可能改變,政治家的任務不是去教育改造而是建立機制限制它;
- 抽象的道德原則不適用於政府行為,國家利益的行為準則不同於個人的行為準則;
- 國際組織和國際法在政治權力和利益面前微不足道,後者是國家間關係的核心問題,權力和實力是國際話語權的唯一保障;
- 國際政治學的主要任務是說明世界的現狀,不是未來的行為準則,應面對現實,謀求本國的權力和利益。
代表人物[編輯]
推薦閱讀:
※詩聖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
※?很短很現實的一段話,道盡人心,說盡現實,寫得太好了!
※人過50歲,人生新的開始(說的太現實)
※在比佛利山頂豪宅里,見證這位現實版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超現實的說說:天會黑,人會變,3分情,7分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