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語典故探源(19)
熟語典故探源(19)
洗 耳
典出《琴操·河間雜歌·箕山操》:以清節聞於堯。堯大其志。乃遣使以符璽禪為天子。於是許由喟然嘆曰:「匹夫結志,固如盤石,采山飲河,所以養性,非以求祿位也。放發一優遊,所以安己不懼,非以貪天下也。」使者還,以狀報堯,堯知由不可動,亦已矣。於是許由以使者言為不善,乃臨河洗耳。樊堅見由主洗耳,問之:「耳有何垢乎?」由曰:「無垢,聞惡語耳。」堅曰:「何等語者?」由曰:「堯聘吾為天子。」堅曰:「尊位,何為惡之?」由曰:「吾志在青雲,何乃劣為九州伍長乎?」於是樊堅方且飲牛,聞其言而去,恥飲於下流。
在唐堯時期,有一個人叫許由,由於他很有才能,堯就想把天下交給他來管理。可是許由聽到這個消息之後,他就逃到山林里隱藏起來。堯又召他做九州長,許由又不想聽到這個消息,於是跑到河邊去洗耳朵。正在這時,有名的隱士巢父牽著牛到河邊來喝水,看到許由在河邊洗耳朵感到很驚訝,就問其原因。許由說:「堯要召我做九州長,我不想聽到這個消息,所以就到河邊來洗耳朵。」巢父說:「如果你隱居在山谷中,與世隔絕,又有誰能夠知道你?而你卻到處亂跑,讓人家了解你的名聲。真是很虛偽啊。你在這裡洗耳朵,我的牛在這裡喝水,會玷污了我牛犢的口。」於是就把牛牽到河的上游去喝水了。
後來人們就用「洗耳」一詞來比喻以接觸世事為恥辱,指代超塵脫俗,不問世事的人。
先 生
「先生」一詞,由來已久,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記載。
在各個歷史時期,「先生」一詞是稱呼不同對象的。如《論語·為政》中有:「有酒食,先生饌。」這裡的「先生」指父兄,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中有:「先生何為出此言也。」這裡的「先生」是指長輩,並且是有學問的人。
到了戰國時代,「先生」一詞均是稱呼有德行的長輩。《國策》中有:「先生坐,何至於此。」
其實在古代,「先生」這個詞主要是稱呼老師的。第一個用「先生」稱呼老師的,始見於《曲禮》:「從於先生,不越禮而與人言。」註:「先生,老人教學者。」
清初,人們稱相國為「老先生」,到了乾隆以後,官場中已少用「老先生」這個稱呼了。
辛亥革命後,「老先生」這個稱呼又開始盛行。人們彼此見面,對老成的人,都一律稱呼為「老先生」。
現在「先生」的用法更為廣泛,凡是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先生」。婦女也將自己以及別人的丈夫稱為「先生」。
小 康
典出《詩經·大雅·民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中,「小」是稍稍的意思,而「康」是指安樂、休息、安寧。這裡的「小康」並未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化符號。
西漢儒家學者記載戰國、秦漢間儒家言行的《禮記·禮運》中,有段孔夫子對「小康」的專門論述。孔子參加完祭祀活動後,對子遊說:「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孔子所說的「小康」,更多的是注重精神內涵,即「聖人定法、世人守法」,與現代所說的「小康」,無論從其本源,還是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完全不同。
「小康」是一個相對概念,現在通常指某一個社會歷史時期家庭處於中等寬裕、能夠安危度日的生活水平。因此,不同歷史時期的小康水平是不同的。
懸 壺
典出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費長房傳》:市中有老翁賣葯,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
壺公乃是東漢時一位賣葯的老翁,有道術,善用符治病。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樓喝酒解悶,偶見街上有一賣葯的老翁,懸一壺於市頭賣葯,等集市結束時,老翁就悄悄鑽入了葫蘆之中。
費長房斷定這位老翁絕非等閑之輩。於是他買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見老翁,老翁知他來意,領他一同鑽入葫蘆中。他進入葫蘆一看,只見葫蘆里富麗堂皇,奇花異草,宛若仙山瓊閣。後來,費長房隨老翁十餘日學得方術,臨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騎上如飛。
等費長房返回故里時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十餘年。從此,費長房能醫百病,驅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後來,民間的郎中為了紀念這個傳奇式的醫師,就在藥鋪門口掛一個葯葫蘆作為行醫的標誌。如今,雖然中醫大夫「懸壺」已很少見到,但「懸壺」這一說法保留了下來。
「懸壺」現在即指行醫、賣葯。
推薦閱讀:
※佛典故事~大白象王與他的兩位夫人
※[轉載]出自陶淵明的典故
※與曹操有關的十三個典故
※八關齋戒令貧人變富豪 佛典故事
TAG:典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