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樹:全民收藏最大受益者是誰?
吳樹:全民收藏最大受益者是誰?
《收藏·趨勢》 韓澗明
隨著紀實文學作品《誰在忽悠中國》問世發行,吳樹先生的「中國文物黑皮書」三部曲完成了終結版本。這一版本的深刻程度顯然超出了此前兩部。那麼,在歷經數年調查,為「黑皮書」三部曲划上句號的時刻,吳樹先生究竟在想些什麼,《誰在忽悠中國》到底又表達了怎樣的社會思考呢?本刊為此專門採訪了吳樹先生。
《收藏·趨勢》:作為一個收藏圈內的媒體人,《誰在忽悠中國》給了我很強的震撼,這裡面原因有很多,比如說,此前我們始終強調收藏領域本身的特殊規則,希望社會公眾能夠理解它,但是在您的書里,您寫到了一些位置優越的人在利用這個特殊規則做著傷害收藏,傷害中國文化的事情,我想知道您是怎麼看待這個特殊規則的?
吳樹:任何一種規則與社會背景都是分不開的。所謂的行內特殊規則,像撿漏兒、打眼之類,也都有著特定的背景。
比方說,以前的古玩圈子是一個小圈子,屬於小眾,人數很少。像清末民初,那些北京玩家到琉璃廠買古玩,就是一個文人間的遊戲,跟打麻將差不多,玩一個樂,撿漏兒當然高興,打個眼,也對社會不造成什麼危害。
今天是什麼情況呢?我們號稱「全民收藏」,參與收藏人數已經大得不得了,收藏也已經不是玩了。按照我的了解,今天收藏市場95%的參與者都是在投資。當你面對這樣大的人群,面對那些把幾個工廠都賣了,以賭博方式來買東西的藏家,你能用一個特殊規則就一笑了之嗎?
從另一個角度說,過去我們也有贗品,但和今天大規模高科技造假所造成的社會危害完全不可比。我常說,今天從盜墓到走私再到流失,這樣一條黑色文物鏈所造成的文物資源危機,以及從造假直到高科技造假所造成的文化品味和文化可信度的流失,稀釋了中國文化。
所以說,現在的收藏市場,不是要在特殊規則的層面來談問題,而是應該在法制的範圍內來進行約束了。
《收藏·趨勢》:文學的魅力在於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說理,而是用人文的力量去揭示更深層的人性,比方說,《誰在忽悠中國》中看到的不是直擊文物政策存在何種漏洞,而是描述當政策存在漏洞後,有多少人會因為這些漏洞而發生命運的改變,人性會因此而扭曲,我想請您談談,當您在實際調查中與這些採訪對象面對面,您會有怎樣的感觸?
吳樹:書的創作過程,是將幾年來的調查採訪變成紀實文學,從手法上說,有文學性的一面,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實的。應該說,這三本書,寫作每一本的時候,心態也都不一樣。
寫第一本書《誰在收藏中國》時,我看見那些盜墓者,就以為是這樣一些人把市場給弄壞了。等到寫第二本書《誰在拍賣中國》時,我想,收藏市場並不只有這些盜墓者,沒有買的就沒有賣的。通過尋找源頭,我找到了煽風點火者,也就是西方的拍賣公司。如果沒有蘇富比、佳士得這些海外拍賣公司,今天的文物藝術品市場也不會到這種程度。當然,拍賣公司本身的商業運作是合法的,我們是探討事件後面的影響。
到了寫第三本書《誰在忽悠中國》時,我所面對的人群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通過一系列的市場考察,我發現中國文物市場最大的受益者是既得利益集團。比方說,貪官污吏所構成的一個公權主義集團,他們掌控了商業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定價權和話語權,他們所獲得的利益,是那些盜墓者想都不敢想的。真的也好,假的也好,普通收藏者受了那麼多煎熬,但在他們手上完全不是問題,火漆一打,假東西一包裝,真品贗品,統統可以推向市場,整條文物藝術品鏈上的收益總和也趕不上這個集團的收益。
此外,拍賣集團是另一既得利益集團。這個集團大家都容易發現,很顯性,他們獲得得利益如果是依法所得,當然合理。關鍵在於眾所周知的假拍、拍假你、洗錢這些亂象是許多拍賣公司的主要收入。
還有就是古玩市場中動手較早的那部分人,多半使農民,也有暴富的。這些暴富者買了小車、房子,有的甚至有三妻四妾,但客觀說,這些人所得,除了三妻四妾之外,其他差不多也是人該有的基本權力。
面對這些人,很多時候很複雜,比如盜墓者。前兩天我又考察了某「盜墓村」——在那裡沒有幾個不盜墓的。看了以後,我心情很複雜。以前覺得,像這樣的盜墓者,槍斃也不為過。自古以來,挖墳掘墓都是我們所最不能容忍的,但等見面以後,那種心情狀態,可能是文化人悲憫的情結,總覺得他們如果能正常地受教育,能有飯吃……還是有些憐憫這些人。我們今天經濟發展到這種程度,怎麼解決大眾的生存問題,值得思考。我不相信,誰生出來就是賊坯子。
還有那些所謂的制假者。我覺得,其實他們很多人不是制假,他們完全可以成為好的仿古藝術家。這種現象說明,農民當中的確有能人,只是我們的體制埋沒了草根,埋沒了普通社會底層的天才。我到景德鎮去,那撥高人一個比一個高,能夠把配方研究得天衣無縫,官窯重量精確到克,器物溜肩精確到毫米……簡直就是在搞科學實驗。面對這樣一批人,我倒是覺得,應該把他們引向正道,沒有任何譴責他們的道理。他們本身是仿製,所有去買東西的人,拍賣公司也好,二道販子也好,都知道是仿製的,沒有當真的東西買賣。他們被埋沒了,社會應該在底層扶植他們,讓他們更好地去做光大中國文化的事。
《收藏·趨勢》:您是說,仿製這個本來可以見陽光的行業,因為特殊的社會狀態卻被埋到陰影里了?
吳樹:有的已經見陽光了嘛,黃雲鵬、向源華、高水旺,如果都能這樣,多好!
《收藏·趨勢》:我們的讀者都是收藏愛好者,《誰在忽悠中國》中最吸引他們的一個部分,就是以大量篇幅去調查各種收藏門類的造假以及高仿。從書中呈現的內容,我覺得您似乎在傳達一個理念,那就是隨著今天高科技技術的應用,收藏領域中的一些門類已經接近真偽莫辨。著名評論人石述思曾公開表達了一個說法,叫「珍愛生命,遠離收藏」,您是否也持這種觀點?
吳樹:在現階段的社會狀態下,我同意他的呼籲。現在收藏有點發瘋了,有錢的,沒錢的,有知識的,沒知識的,文化高的,文化低的,都在裡面折騰,這種折騰不叫收藏,是投資。作為投資,可以遠離了。真正的收藏,是不以投資為目的的收藏,不必離開。自古以來,從新石器時代,我們就在做收藏,都很好,都是文化收藏,哪裡像今天這個樣子?
《收藏·趨勢》:我注意到您在文章中使用了一個說法,叫「敗局已定」的中國收藏市場,真的「敗局已定」?或者說,按照您的預估,中國收藏市場的局面進一步發展下去,將演繹成什麼樣子?
吳樹:我說的「敗局已定」,包括兩層意思。
第一層是說,95%以投資為目的的大眾收藏,他們手中有95%是贗品。理論上講,你手裡東西要是真的,按照現有法律是屬於國家的,不是你的,談不到賺錢。這些違法的東西之外,剩下的就是贗品,你能賺錢嗎?我訪問了那麼多藏家,有幾個是賺錢的?
第二層意思是說,作為投資的拍賣市場。從性質上說,它屬於金錢在手上沒有出路,從而選擇進入文物藝術品市場。從2007年開始,投資資金就進入拍賣市場了。這個層次的投資有一個特點,它把流通性排第一,質量排第二,真假排第三,和藏家相反。對這部分人來說,沒有不破的泡。不過與大眾投資收藏相反,進入拍賣市場的大部分人是賺錢的,可能95%都是賺錢的,只有泡沫破滅的時候,接最後一棒的那個5%賠錢,賠錢是少數。
這個市場里非常有迷惑性的地方,就是大家看到的是羊頭效應,都看劉益謙賺了多少錢,不知道自己和劉益謙是不是一回事。
《收藏·趨勢》:也就是說,新進入拍賣市場的資本要多一點考慮?
吳樹:流動資金炒各種東西都是一樣的,炒大蒜的人虧了不少,炒藝術品道理也是如此,相比之下,資金炒藝術品的還是要少一些。
《收藏·趨勢》:如果要我個人來評價《誰在忽悠中國》,我只想說一點,那就是這是一本充滿了熱血的書,從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理由老師的序言開始,就是在用心來吶喊,就像當年魯迅先生做的事情一樣。理由老師的一個比喻我也認為是最貼切的,那就是說我們當前的收藏市場,最需要的就是一柄重鎚,去敲醒每一個人的心靈。我想請您談下,要敲醒每一個人的心靈,除了您的書,您覺得還有什麼樣的力量可以,或者應該發揮作用?
吳樹:萬事都有其歸宿,這種歸宿不以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的意志為轉移。一本書,我從來沒有奢望它能阻止事物的發展,或者改變其軌跡,只是想,能不能提醒,少一點人上投資收藏這條船,上了船的不要再往深水裡走,免遭滅頂之災。
寫這三本書,從小道理上說,可以分散個人的病痛;從大道理上說,我熱愛這個民族的文化,文物也是一樣。我每次走進博物館,就像走進了神聖的殿堂。當我意識到文物資源瀕臨危機,民族文化被稀釋,被人所不恥的時候,就想說點什麼。我覺得「自我發泄」這個詞對我來說是比較準確的。
前些天,我和外國友人到博物館去,他指著博物館裡的東西問,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這個時候,如果換作是你在旁邊,你會臉紅的。我覺得我心中的殿堂,我的馬家窯,我的紅山,我的良渚,那些令我驕傲的文化,被流失,被不懂的人糟蹋……我們民族最寶貴的財富是什麼?就是文化沒有中斷,一代代傳承,要是沒有這些東西,我們跟美國有什麼區別?
《收藏·趨勢》: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了?
吳樹:我想,到了這個時候,政府有關部門要有所作為了。法律完善是起碼的。按照現有法律,中國文物市場整體違法。此外,我們的《拍賣法》也要修改。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為拍賣保真,但也沒有哪個國家保假,我們的拍賣市場就保假。還有就是科研,如今飛船都上天了,我們的鑒定用高科技來辨真偽就不行嗎?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事情,不是一個小事啊!
推薦閱讀:
※女士戴南紅手串戴哪只手?
※好消息!桂林人,你的護照含金量又漲了,果斷收藏!
※篆書楷書對照2500字,不收藏准後悔!
※十二生肖流通紀念幣大全套成為收藏熱門
※溫暖你心手作教大家如何使用鉤針喜歡的朋友趕快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