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在談到瞋怒的破壞力時說:當一個人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07-29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都知道,發脾氣不管從個人修養上講,還是從自身的身心健康而言,都是不太對的。愛發脾氣,其實往往是我們的心量不夠,所以不能原諒別人,或者原諒自己。 發脾氣,實際上是一種瞋怒心理的外現,就是指我們對於不順己意的逆境生起憎恚,使得自己身心熱惱、不得安寧的精神作用。當瞋怒時,一般人會喜歡辱罵、責備和破壞財物;當怨恨某件事物,常常也喜歡爭論,心口剛強,進而干擾他人的行為、言語或意志。當心中的惱恨交加不能自已時,更想要毀罵他人或打人,乃致無事生非,無理取鬧,大發雷霆。 有句話說:「一個瞋怒的人只會破口大罵,卻看不見任何東西」。當瞋怒的人恢復理智時,會把怒氣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如同銀行的存款可以生息——貯存在心中的怒氣,他日會累積成煩惱的根源。因此,瞋怒別人,痛苦的終究是自己。 來源:網路 然而,當瞋怒加上情緒的煽動,就會燃燒得更為熾熱,尤其是情緒的背後還有某種慾望在作祟。在盛怒的當下,人很容易失去理智,變成傷人傷己的危險動物,甚至想要殺人。 瞋心和貪心是一體的兩面,我們會起瞋心大多是因為心有所貪求,得不到所貪求的順境或者遇到不如意時,就會起瞋恚。例如,遇到有人讚歎我們的優點時,如果我們心生貪著,當有其他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時,我們就會心生瞋恚、懊惱不已。 瞋怒,有時也會使人賠上自己的聲譽、工作、朋友,以及所愛的人,乃至心靈的寧靜、健康或者失去自我。佛經中,在談到瞋怒的破壞力時說:當一個人生氣時,會有七件事情降臨在他身上: 一、雖然刻意裝扮,依然醜陋不堪。 二、雖然睡在柔軟舒適的床上,依然疼痛纏身。 三、誤把善意作惡意,錯把壞人當好人,做事魯莽不聽勸告,導致痛苦與傷害。 四、失去辛苦賺來的錢,甚至誤觸法網。 五、失去勤勉工作得來的聲望。 六、親友形同陌路,不再同你為伍。 七、死後將轉世投胎到畜生道,因為一個任怒氣駕馭自己的人,身心及言語皆表現得不健全,而造成令人惋惜的結果。 記得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程到大慧宗杲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杲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吧!」 宗杲:「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慢慢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杲:「慢慢再說吧!」 將軍無法。有一天,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里禮佛,大慧宗杲禪師一見到他便說:「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學慣用禪語詩偈說道:「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沒想到禪師竟然開玩笑,用偈語回答說:「起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 將軍一聽這話,非常生氣,頓時勃然大怒,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杲禪師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要做到忍辱不瞋,說來雖很容易,行來確非易事,沒有高度修養的人,怎能談到忍辱?佛經曰:「惡口罵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鳥;惡口罵詈大人堪受,如華雨象。」儒家有句話,大意也是說:能做到忍辱的人,才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忍者是有修養的君子,不忍者是屬暴躁的小人。 一般沒有修養的人,稍微遇到一點不如意事,就會暴跳如雷、大發脾氣,不能抑制自己非理性的衝動!但是,不管怎樣的人,當他正在瞋怒、發火的時候,雖不自覺自己行為的負面作用,但待激動的情緒寧靜下來,必然會發覺這種行動是不合於情理的。 克制怒氣的方法因人而異,其中一個頗具效果的方法便是「時間延宕法」。湯瑪士·傑佛遜給這個方法下了結論:「生氣時,在開口前數十下;如果異常憤怒,那就數到一百吧!」 有個更好的辦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脾氣,那就是每天在心裡對自己多念幾次: 我可以剋制自己的怒氣, 我可以緩和自己的暴躁, 我可以常保冷靜和諧之心, 我可以如磐石般屹立不搖, 我對自己有信心並充滿希望。 借著重複這些話,可以增強信心,換取心靈上的平靜,縱或面對冷酷無情的人,也可以理智對待。 從根本上說,發脾氣不管對人抑或對物,都是由於缺乏慈悲心而致。假定有了慈悲心,不論是什麼樣的眾生侮辱或自然界的刺激,都將無法引發瞋心而發火。古德也曾說:「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罵老拙,老拙都說好!」一個人若真到了這樣的境界,還有什麼脾氣好發呢?但,這不是說要你去做奴隸,也不是打了右臉送上左臉,而是出發於悲心;如果把忍辱當作懦弱的表示,那是絕大的錯誤! 真正的與人相處之道,在於少發一點脾氣——無限的容忍。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