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英國大選

想必很多朋友都知道前幾天在英國舉行的「史無前例」的七人電視大辯論。

參加電視辯論的英國七大政黨黨魁

  4月2日,英國七大政黨的黨魁齊聚一堂,在ITV為他們設置的酷似英國版「非誠勿擾」的演播廳里,舌(hu)戰(xiang)群(si)雄(bi),向電視機前的英國民眾們闡述競選宣言。在這樣一出「政治版」非誠勿擾里,七位大佬的目的只有一個——讓英國民眾「選」他(她)領導的政黨。

電視辯論中的卡梅倫

  正如你在一些新聞報道中看到的一樣,本次電視辯論十分「歡樂」。非常賣力展現「演技」的七位政治家又為英國民眾甚至是全世界人民提供了無數槽點。

  大佬們這麼拼,還不是因為英國大選就快到了嘛。5月7日能拿到多少選票,就看4月份各黨派有多賣力了。但想成為新一屆政府的首相,對於卡梅倫、米利班德(現任英國工黨黨魁)以及其他政治家來說都絕非易事。

  無所事事的上議院「老爺」們

  英國是議會制國家中的典範。英國的內閣要員悉數由議員擔任。通常情況下,每隔5年,英國就要舉行大選,重新選舉議員並組成新一屆政府。現在由卡梅倫領導的保守黨政府就是2010年5月上台的。

2010年5月13日,新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左一)召開第一次內閣會議。

  當然,在政府遭遇執政危機或其他特殊狀況時,首相也可以向英王提請提前解散議會,進行大選。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三次組閣,但沒有一次達到5年期滿。

  想要進行重新選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解散議會。2015年3月26日,英國議會正式閉會,而在4天後,卡梅倫向伊麗莎白二世提出申請,英國議會解散,本次大選正式開始。

  解散議會後,下議院全部650個議席變成空位,下議院的各項事務也會告一段落。待5月18日新一屆議會重新召集,這些議席才會迎來新的議員,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會成為新一屆內閣的首相和大臣。

  但這些「熱鬧」的景象只會在下議院發生——因為議員普選的活動在上議院並不存在(上議院議員去世後,上議院會在內部選舉出新的議員替補席位,並非普選)。

英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全體上議院議員選舉出的上議院議長——海琳·海曼女男爵

  儘管近些年來工黨和保守黨政府都在上議院改革的議題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收效甚微,上議院的議員「普選」依舊遙遙無期。通常來說,成為上議院議員無非是以下這幾種途徑:要麼出身於世襲貴族之家直接進入上議院、要麼被英王冊封為終身貴族晉陞到上議院,或者是成為「靈職議員」的英國宗教代表。

上議院議員、第二代阿拉曼子爵大衛·蒙哥馬利(蒙哥馬利元帥之子)與隆美爾元帥之子曼弗雷德·隆美爾(圖左)握手

  因此,下議院議員為保住席位四處拉選票時,上議院的「老爺」們(Lords)只能在一邊看熱鬧了。

  更尷尬的是,雖然上議院議員的身份不會因議會解散而喪失,但由於議會暫時「不存在」了,上議院中的各項事務自然也會終止。無所事事的各位「老爺」們連日常的「車馬費」都拿不到了。

  「看守內閣」和事務官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會對「解散議會」有這樣一個疑問——英國內閣的大臣們都是下議院議員,現在連下議院都沒了,難道英國在這一個月里就沒有政府了嗎?

  實際上,英國議會在其官網上就解釋了這一問題。雖然內閣對議會負責,但議會跟內閣畢竟是兩個機構。議會解散後,政府依然正常運行,首相和諸位大臣也不會受到太多影響,只不過他們暫時不能再使用下議院議員(MP,即member of parliament)的頭銜,並失去議員的一些權利。

  也就是說,在下個月新一屆英國內閣產生之前,以「看守內閣」首相的身份臨時處理國家政務的領導人還是他。

  當然,監督內閣的下議院解散了,多多少少還是對「看守內閣」會有一些影響。例如像國防、外交等重大問題就無法順利實施。

  事實上,在這種無法做出重大事務決定的情況下,「看守內閣」的任務在於維繫政府平穩過渡。換句話說,只要處理好這一個多月的政府日常事務就好。因此,相對於某些特殊群體,以首相、內閣大臣、國務大臣和政務次官為代表的負責「發號施令」的政務官在這一階段確實沒什麼用武之地了。

  這個在過渡期間為「維穩」起到中堅作用的群體就是英國的事務官,或者你可以稱他們為「英國公務員」。事務官的職責是協助內閣成員處理政事,執行政策。在某些關鍵時刻,資深的公務員(如常務次官)還會憑藉豐富的從政經驗為他們的政務官上級充當智囊。就像《是,大臣》和《是,首相》里演的那樣。

  在任時間長達11年的撒切爾夫人是英國20世紀在職時間最長的首相,但這一「成績」對於那些資深的常務次官來說也算不上什麼。與伴隨大選而不斷更迭的政務官們相比,事務官們不會因為所協助的政黨落選而下野。也正是有這些長期在政治一線「幹活」的事務官,政府在過渡期間才會平穩運行。

  事務官們在政治上保持中立。不管事務官們5月的新「老闆」是卡梅倫還是米利班德,又或是其他政客,他們都會盡心竭力地為英國政府機構工作、為英國民眾服務——「政治中立性」正是英國公務員最大的特點。

  如果你對英國的公務員系統還有疑問的話,英國的殿堂級政治喜劇——《是,大臣》和《是,首相》絕對是幫助你了解英國公務員體制的「科教片」。主人公之一的漢弗萊·阿普爾比爵士就是英國公務員的寫照。值得一說的是,漢弗萊爵士可不是普通的公務員,他的職位是英國的「文官長」——內閣秘書長。

漢弗萊·阿普爾比爵士

  選票多≠議席多

  言歸正傳。再過一個月,選舉就會開始。誰將在未來5年的時間裡(理論上的時長)領導英國,就看各個政黨獲得選票的多寡了。

  不過,英國大選的投票機制存在一個十分「荒誕」的「Bug」——假如一個政黨在大選中拿到了最多的選票,這個黨在議會中的議席卻未必是最多的。

  英國大選採用的投票制度是「簡單多數制」。在上文中我們知道,下議院現在有650個空缺的席位,而每一個席位恰好就代表著英國的每一個選區。在這650個選區中,會有若干個政黨的候選人來競選代表這個選區的議員。不出意外的話,票數最多的那個候選人就會成為該區的新一任議員。

  但這種制度的問題在於,票數最多者勝選,但他(她)對第二名的領先優勢則完全忽略不計。對於一些全國性小黨派來說,該黨候選人的票數在某些選區可能僅次於保守黨或工黨而位居次席,但該黨就是無法在議會獲得席位。哪怕這些小黨在大選中的總票數要高於那些擁有不少「穩保議席」(某一黨候選人優勢比較明顯的選區)卻偏居一隅的地區性政黨。

  自由民主黨和蘇格蘭民族黨就是最好的例子。蘇格蘭地區本是自由民主黨的票倉之一,但隨著近些年蘇格蘭民族黨逐漸崛起,自由民主黨在蘇格蘭的影響力逐漸被蘇格蘭民族黨所取代,部分議席很可能被後者奪取。

截止到2015年3月,各個政黨控制的選區(圖摘自《經濟學人》)

  自由民主黨的「戰場」同樣遍布英格蘭地區,雖然該黨不是保守黨和工黨的對手,但也能獲得大量選票。一般情況下,自由民主黨的總得票數是要高於蘇格蘭民族黨的。不過,由於目前自由民主黨在英國缺乏蘇格蘭民族黨在蘇格蘭那樣的「相對優勢地位」,自由民主黨未必會在議席數量上超過蘇格蘭民族黨。

  也正是這個原因,蘇格蘭民族黨在本次大選中被格外看好,甚至被預測為未來的第三大黨。

《衛報》預測的2015英國大選席位,圖中檸檬黃色部分為蘇格蘭民族黨可能贏下的選區

由於「簡單多數制」對中小政黨很「不公平」,這項制度一直受到自由民主黨等黨派的抨擊。他們一直呼籲使用更加公正的「比例代表制」(按照各政黨所獲選票數在總票數中所佔比例分配議員席位)來進行大選,但本次大選依舊沿用舊制。不過必須承認的是,「簡單多數制」確實給英國帶來過亂子。

  在1974年2月的大選中,希思首相領導的保守黨得到了最多的選票,但在議會的席位卻少於工黨。這件「囧事」還引發了英國戰後一樁「政治鬧劇」,這是後話。

  勝選就想當首相?沒那麼容易!

  雖然「簡單多數制」的票選機制飽受詬病,但「通常情況」下的勝選條件卻沒什麼爭議——在議會擁有最多席位的黨成為執政黨,席位過半更可以單獨執政。在今年的大選中,如果有任何一個黨派可以贏得議會650個議席中的過半席位(即326席以上),取得絕對多數,那麼該黨就可以順利組閣了。

不過,今年的選情十分膠著,英國兩大政黨的民意支持率相差無幾。當前保守黨和工黨的民調支持率都在30%-35%左右,英國媒體也認為本次大選是二戰後最難預測的選舉。如果這種「僵持」延續到5月7日選舉的話,英國議會將繼2010年後再次出現一種特殊的狀態——「懸持議會」。

截止到5月4日的各政黨民意支持率(工黨與保守黨在不同平台的民意統計結果交互領先,且優勢極小)

「懸持議會」(Hung Parliament)是議會的一種「特殊」形態。在這種狀態下,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在議會中取得絕對多數席位(即超過議會總席位的一半)。但是,根據英國法律,只要某個黨派在今年的大選中獲得最多席位即可組閣,哪怕這個黨派的議席並沒有超過326席(當前英國議會的絕對多數議席數目)。

截止到5月4日英國部分媒體預測的大選結果,結果顯示都是「HUNG」(懸持議會)

落實到具體的執政過程中,沒有佔據議會絕對多數席位的執政黨很可能會因為其他黨派的反對而無法順利運行。所以懸持議會中的執政黨一般會和其他黨派結成「執政聯盟」,由相對較大黨派的黨魁擔任首相;或者獨自組成「少數黨政府」(由不佔議會絕對多數席位的政黨獨立執政的內閣),並與其他黨派達成正式或非正式的「支持協議」。

  不過,在「懸持議會」狀態下,英國還有一條更「Bug」的原則——「看守內閣」首相有優先組閣的權利。也就是說,一旦出現了「懸持議會」,只要「前」首相不辭職,勝選的在野黨派也無法順利執政。簡言之,卡梅倫恐成最大贏家!

  二戰以後,英國大選後一共出現了2次「懸持議會」,而這兩次大選中敗北的都是「看守內閣」,最終也都是勝選的反對黨成功組閣。但正是因為「看守內閣優先組閣」這條原則,反對黨最終上台也都費盡了波折。

  1974年2月,英國舉行大選。執政黨保守黨雖然總票數要高於工黨,但在議會的議席卻比工黨少4席(保守黨297席,工黨301席),而且兩黨的席位都未超過總席位的半數,這是二戰後第一次出現的「懸持議會」。差距如此之小,再加上「看守內閣」在「懸持議會」中的天生優勢,時任英國首相兼保守黨黨魁的愛德華·希思拒不辭職。

英國前首相愛德華·希思

  在得到了一些北愛爾蘭議員的私下支持後,希思隨即與當時議會第三大黨派——自由民主黨的黨魁傑里米·索普協商組成聯合政府,但遭到了索普的反對。希思無奈只得辭任首相。而隨後上台的工黨黨魁哈羅德·威爾遜也因沒有其他黨派支持而組成了英國戰後極為罕見的「少數黨政府」。

英國前首相哈羅德·威爾遜

  2010年5月的英國大選是最近一次出現「懸持議會」的情況。彼時勝選的保守黨在議會內佔有306席,而工黨只有區區258席。但當時身為首相和工黨黨魁的戈登·布朗也不放棄。執政黨工黨和勝選的保守黨都在爭取議會第三黨——贏得58個議席的自由民主黨的支持,希望能與其組成「聯合政府」。

  但1974年的「劇情」沒有重現。自由民主黨很快就與保守黨達成協議,兩黨組成了英國二戰後第一個「聯合政府」,自由民主黨黨魁尼克·克萊格也成為今日的英國副首相。

英國首相卡梅倫和副首相剋萊格(圖左)

  從現在的狀況來看,稍微感到輕鬆的應該還是卡梅倫,畢竟即使他輸掉大選,如果不是差距太大的話,他甚至還有逆轉局勢的可能。

  單幹還是妥協,這是個問題

  由於本次大選出現「懸持議會」的可能性非常大,卡梅倫和米利班德還得考慮一個更「心塞」的問題——假如勝選了,那應該是和其他小黨派聯合執政呢,還是單獨組成「少數黨政府」?

  能夠與小黨派「抱團」組成「聯合政府」自然是最好的,至少這樣的舉措可以保證「執政聯盟」在議會內的議席占絕對多數,內閣也能存在得更持久一些。

截止到5月5日《衛報》對英國大選結果的預測,及可能出現的「執政聯盟」

  但是,由於大黨與小黨的執政理念與思路不盡相同,兩黨之間也可能會有一些矛盾和爭議。尤其是在一些關鍵議題上,小黨派很可能「不給力」。在本屆聯合政府中,就有少數保守黨議員對自由民主黨積怨已久。畢竟保守黨屬於中右陣營,而自由民主黨是和工黨一樣的中左翼政黨。

  「少數黨政府」則是一種無奈之舉。雖然這種形式的組閣完全合法,也沒有其他黨派掣肘,但由於議會裡大部分議員都不是「自己人」,運行起來確實困難重重。少數派執政黨倒是可以與其他小黨派達成「非正式」的「支持協議」,但這種「非正式聯盟」非常脆弱,無法與真正的「執政聯盟」相比。

  更重要的是,新內閣組建後,還得通過下議院的「信任動議」。在「少數黨政府」的情況下,在野黨有很大可能會聯合起來投「不信任票」,迫使新內閣下台。1974年2月大選後,威爾遜領導的工黨內閣就是「少數黨政府」,這屆內閣在執政時可沒少碰壁,這也是自1832年議會改革後最短命的內閣。

1974年10月,威爾遜帶領工黨在同一年第二次贏得大選

  為何這麼說?1974年10月,英國出現了同年兩次大選的「盛況」。好在這一次工黨很爭氣,一舉拿下議會的絕對多數席位。工黨此後連續執政5年,直到1979年大選被撒切爾夫人領導的保守黨擊敗。

  今年會舉行兩次大選嗎?

  別看媒體對今年英國大選的局勢很悲觀,但卡梅倫和米利班德倒是相當自信——他們堅信自己領導的政黨可以在本次大選中獲得絕對多數席位。

  而在論及與小黨派組建「聯合政府」的時候,兩黨都認為「沒有必要」;更重要的是,保守黨和工黨都宣稱已經做好了參與第二次大選的準備。

  不過,政治家們「言行不一」也並不鮮見。他們雖然嘴上說著不會考慮「聯合政府」,甚至為二次大選做準備,但真到了大選結果出來的那天,卡梅倫或者米利班德「變卦」也並非不可能。

  那麼那些小黨派可以與這兩個大黨(之一)結盟呢?

  此前的議會第三黨自由民主黨此次並不被英國媒體看好。從當前的部分民意支持率來看,自由民主黨已經被蘇格蘭民族黨超越。甚至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連英國獨立黨都能與自由民主黨抗衡。

  雖然自由民主黨已經聲明願意與本次大選的獲勝黨接洽。但尷尬的是,自由民主黨加上保守黨或工黨的席位也有一定幾率達不到議會的絕對多數,這樣的結盟很可能並無意義。

  去年領導蘇格蘭獨立公投的蘇格蘭民族黨被一些媒體預測為新的議會第三黨。不過,鑒於蘇格蘭問題的「敏感性」,保守黨和工黨都排除了與其聯合執政的可能性。

  然而蘇格蘭民族黨的潛在議席不可低估,加之蘇格蘭地區也是工黨以往的重要票倉,工黨有可能會尋求蘇格蘭民族黨的「非正式」支持。

蘇格蘭民族黨黨魁尼古拉·斯特金

  此外,綠黨也被視作「懸持議會」狀態下「聯合政府」中的一員——即工黨、蘇格蘭民族黨和綠黨三黨組成的多黨聯合內閣。可是綠黨又表態不願加入任何形式的政治聯盟。

同樣發展迅猛的英國獨立黨也被看好有上佳表現,但英國獨立黨願意支持獲勝黨,並非是聯合執政。而且,極右的英國獨立黨是「退歐」先鋒,這與支持「留歐」的工黨水火難容。保守黨恐怕也會考慮與極端政黨合作帶來的隱患。

英國獨立黨黨魁奈傑爾·法拉奇

兩黨聯合可能達不到議會的絕對多數席位,而像「工黨-蘇格蘭民族黨-綠黨」和「保守黨-英國獨立黨-自由民主黨」這樣潛在的多黨執政聯盟又過於複雜。也難怪內閣辦公室政務次官羅伯·威爾遜會暗示,「二次大選要比三黨聯合的可能性大多了」。

  所以說,如果今年年末真的再次出現英國大選的話,各位也千萬不要震驚。

這是一張棒棒噠二維碼

領導讓我打個廣告,歡迎大家關注呀!(*/ω\*)
推薦閱讀:

辣眼睛!清除異己、背信棄義,這才是英國提前大選的真相!
美國大選最新消息:2016年美國大選時間表出爐
2016美國大選最新消息: 「正式」選總統 特朗普迎終極考驗#UC訂閱號#
美國專家:反常總統大選下的民主危機
台灣大選17小時圖文回顧:「米酒總統」的連任之路

TAG:英國 | 尷尬 | 大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