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您好,首先感謝您的邀請。我是一位從事育兒教育和情感諮詢的工作者。我也有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並且有類似的從業經驗,所以我很能理解您的心情。

我身邊有代表性的例子:

曾經,一位困惑的媽媽找我諮詢,跟我說了她家孩子的情況。我兒子上初中二年級,腦子挺好使,學習成績也不太差,全年級480人,他能考80名,但就是總逃學上網吧。要不就領著幾個同學上課起鬨、搗亂,要不就到處打架。我們家長管不住,老師管不住,學校更是拿他沒辦法。我一說,他就頂嘴,還動不動就要錢,一要就是二三十元,不給就跟你急。還口口聲聲說:「你看誰家爸媽給孩子那麼多,你怎麼就給這麼少。這位媽媽遇到的情況很普遍,因為孩子剛好處於青春期,正是叛逆的時候。有的孩子自覺性不夠,學習不用功,有的甚至經常遲到、曠課、頂撞老師、抽煙、打架、拉幫結夥、迷戀網路等。

我給出的分析: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第一,親子溝通的方式。如上面那位媽媽所言的情況,其實是她尚未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家長說的他不聽,他說的家長也聽不進。孩子已經上初二了,家長應該試著去相信,並且把他當成一個小大人而非小孩來看待。家長如果總是強制性地命令他去做或者不做什麼事情,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家長能試著換下溝通的方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肯定會更順暢。

第二,孩子對於外界的好奇。處在青春期的孩子迫切地需要同伴,他們希望知道外面的世界,也希望能有更多親密的夥伴分享。但是很顯然,父母並不在這個名單里。追本溯源,還是從小沒有建立起孩子對家長的信賴感。家長作為過來人,應該會有同感。試想下,誰的青春不瘋狂?只是每個孩子的方式或許有不同。回憶—下你是如何度過那懵懂慌亂的青春期的?再看看如今的孩子,是不是覺得很親切?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正確引導孩子走出叛逆的青春期。

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很多過去看上去不錯的「親子關係」好像一下子出了問題。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在長大,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這一段成長時期叫做「叛逆期」。為了改變孩子,父母從批評、斥責、吵鬧到無可奈何、焦慮不安。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從改變自身開始,重新建立正面的親子關係。

初中高中,對於孩子來說是過渡期的時期,對於父母來說同樣也是,原本非常聽話的孩子會變的越來越叛逆,而且心思也很脆弱敏感,很多事情都藏在心裡不願意向家長傾訴,那麼當家長發現孩子遇到很多困擾時,家長該如何應對呢?那我們首先得了解什麼是「叛逆期」?

所謂的「叛逆期」一般形成年齡在10--16歲之間。

常見的原因有:

1.青少年的神經系統逐漸成熟,思維能力加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認為自己可以獨立,不在像以往那樣依賴父母。

2.生理上第二性徵的出現,讓孩子產生了性別上的明顯差異,從而影響情緒特徵,青少年情緒上容易不穩定。

3.父母要求過於嚴格或過分溺愛,導致孩子出現反抗或過渡需求。

4.對日常生活的壓力無法適應。

5..學習氣氛的影響,老師家長的教育引導方法不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

6. 不良同伴關係的影響。

「叛逆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

1、在青春期,生理髮育迅速成熟,而心理發育則相對遲緩,從而造成心理不平衡和身心功能障礙,主要表現在對自己身體機能的異常關注,對自己生理的急劇變化不滿意,從而出現癥狀表現;

2、青少年情緒體驗強烈而多變,經常失去平衡,難以自控,容易出現抑鬱、焦慮癥狀,甚至產生自傷的意念和行為;

3、青春期是男女性別角色分化的關鍵時期,是男女兩性認同其身份角色的關鍵時期,如處理不慎,將造成男生女性化和女生男性化等問題;

4、人格特徵上表現為逆反、偏執、極端等特點

5、人際衝突,常處於與父母等成人的衝突之中,代溝問題明顯;

6.性心理問題,由於性生理、性心理知識的缺乏,同學們經常產生性困惑、性價值觀混亂、性保健意識薄弱、性罪錯、性偏差等問題。異性交往問題也日顯突出。

目前許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存在四個「過多」問題:滿足過多、照顧過多、保護過多、禁止過多。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的能力不足。在小學階段,這樣的問題就出現了,只是沒有被重視。上初中後,孩子逐漸成熟,就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中國的父母又有一個共性問題,就是攀比,所以直接導致了孩子自卑,不願意與父母溝通的後果。事實上,孩子的情況也如實反應了家長的問題,家長要變了,孩子就能變。

一、作為家長,要養成經常與孩子溝通的習慣。

1)經常溝通一些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有助於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2)可以溝通一些孩子好奇但又不敢問的問題,比如早戀,這樣孩子會覺得你們

之間的關係更像是朋友,從正常渠道獲知自己好奇的事情會大大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3)溝通一些有正能量的政治人物和明星,通過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正能量的教育。

二、作為家長,要哪壺開了提哪壺。

我們的家長要做到小時「抓小不抓大」,大時「抓大不抓小」。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從小細節抓起,可是孩子長大了就不要抓刷牙洗腳這樣的生活瑣事了。家長要善於去看到孩子聖上的優點,利用優點去改變缺點,鼓勵為主,哪壺開了提哪壺,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自信。

三、盡量表揚孩子

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會肯去學習。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覺到他在學習上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哪怕是改正一個缺點。

四、經常給孩子制定幾個容易達到的小目標。

這樣可以使孩子感覺到能夠做到,孩子有自信心,從而有利於孩子發揮出潛能。

五、幫助孩子樹立責任心。

讓孩子學會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鋪、用具,盡到自己的那份責任。

六、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要記住好家長才能教出好孩子的道理。

七、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教師,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貶低教師。

即使孩子對某位任課教師有一些負面情緒,也要弄清事實後再酌情處理,不要主觀判斷。

父母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建立正面的親子關係,首先父母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滿足家長虛榮心的一個物品,或者延續父母意志的複製品;其次要明白培養的唯一方式就是引發孩子自身的成長力,讓他有意識地自己去成長,而不是讓他為了父母或者別的什麼去成長。

在親子關係的建立中,有「三條高壓線」和「兩個陷阱」是家長應該特別注意的。「三條高壓線」分別是忽略孩子的存在、破壞性地批評和強迫,它們會極大地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獨立意識,破壞親子關係。「兩個陷阱」是「有條件的愛」和「輸不起的心態」。

千萬不要用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做某件事的動力,這是交易而不是愛,在這種條件下,你無論做什麼,孩子都不會感受到你的愛,他不會感激你,他認為這是有條件的交換。調查數據顯示,仍然有23%的家長保有此種心態,他們認為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就應該好好學習。

「輸不起的心態」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不信任孩子,想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希望時刻監視孩子,知道他(她)的一舉一動,這會讓孩子非常反感,破壞你們之間的信任和關係。現場調查表的統計數據顯示,近一半的家長表示關於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想知道,這說明,至少近一半的家長都可能陷入了「輸不起的心態」這個陷阱中。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真正的人,具體說起來,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六種人格: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精神、學習興趣和好習慣。其中,孩子有了前三種人格,就一定不會出問題,會健康地成長,如果他還具備後面的人格,他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要想培養孩子的六種人格,正面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如何建立正面的親子關係?糜仁海介紹了「八個工具」:愛、表揚、鼓勵、確認、理解、陪伴、制定規則和批評。只要家長能夠用好這些工具,就能夠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每個父母都會說自己是愛孩子的,但是孩子是否能感受到你們的愛呢?「做好聽、說、看、做這四個方面,運用好『愛』這個工具,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表揚是一個使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工具,但是近三分一的家長卻認為表揚會讓孩子驕傲,「只要表揚的方式得當,就能起到很好的正面作用,包括表揚孩子的優點和即時表揚,具體步驟是:陳述事實,確認值得表揚的原因,表達高興的心情和期望他(她)繼續保持的願望,最後還要有身體接觸,比如擁抱一下孩子、拍拍肩膀和拉起孩子的手等等。

無論在孩子失敗還是成功的時候,父母都應該多鼓勵孩子,給孩子重新再來的勇氣和再接再厲的信心。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怎麼做或者具備什麼品質,那麼當發現孩子某次這樣做了,父母就要大聲地說出來加以確認,這會讓孩子記憶深刻,幾次之後,孩子就會形成好的習慣。父母要多和孩子輕鬆地交流,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做某件事情的原因,真正地去理解孩子。

父母要儘可能和孩子呆在一起,只有在一起,父母才能知道孩子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怎樣做的,才能和他們交流,讓彼此更多了解和信任。制定規則時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只有孩子自己同意的規則,他才能遵守,才有用。發現孩子犯錯後給予批評時,應該就事論事,陳述事實並指出後果,注意一定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並表達正面的希望。

切記:只盯成績單會破壞親子關係

家長不要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單。如果你只盯著成績單,就會忽略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心理成長,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也會破壞你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從調查數據看,超過三分一的家長表示,自己的情緒跟著孩子的成績走。

「我常常聽許多家長抱怨,『我的孩子數學不好』、『他英語不行』等等,這就是家長盯著成績在給孩子『定性』。這種定性對孩子會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那就是『我學不好數學了』、『我沒語言天分,學不了英語』,這會限制了孩子的進步。她認為,家長應該從正面鼓勵孩子,要看到孩子在暫時學得不太好的科目上擁有更大的進步空間和潛力。我的孩子以前偏科,文科成績不太好,作文還老跑題,但我從來不說他語文不行,我總是告訴他,你的語文有很大的潛力。後來,在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他的作文不跑題了,中考還考了個靚分。」

一旦孩子有了某種與「成績提高」無關的興趣,大多數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馬上加以禁止,這種做法有可能把孩子推到你的對立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許最讓父母抓狂的就是孩子上初中後的這幾年。「叛逆期」的家庭教育做好了,孩子的一生都不用擔心。孩子小時候看父母什麼都很厲害,但隨著年齡漸增,他們會知道有些事情爸媽未必懂、有些問題父母也無法解決。父母需要調整身段,改變管教的程度和方式,才能增進親子關係、一起解決問題。

父母究竟該怎樣對待孩子的「叛逆期」?

首先需要重新定義叛逆期。

叛逆期=探索期

為什麼要叛逆? 因為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經長大了,再也不是父母眼裡的小孩子了,再也不是可以隨便操縱的「棋子」了——存在。

孩子從來都是獨立的個體,只不過他需要我們的撫養和監護。所以,對於孩子來說,他有能力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有權利提出自己的要求,也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意願做決定。只不過,在他擁有的資源不完狀況的時候,作為爸爸媽媽你有權利滿足或者拒絕他。然而,不管滿足或者拒絕,我們都需要讓他意識到一點,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需要為此付出努力。

所以,用我們全新的態度重新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可以稱它為「探索期」。在三個探索期內,孩子分別會探索:

我的世界有什麼?我可以得到什麼?我可以怎麼做?

當我們用全新的態度去對待孩子在這些階段成長的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逐漸變得自信、陽光、有擔當。

作為家長,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自己的成年人狀態,尊重孩子的獨立。我們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鼓勵他有更美好的願望。我們為孩子創造寬鬆、積極的成長環境,讓他為自己的願望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同時,哪怕我們不同意,我們也激勵孩子堅持自己的選擇。

有這麼一個故事:

兩個即將成年的孩子,分別向他們的父母提出要搬到外面去住的要求。一個孩子的父親說:咋啦?家裡容不下你啦,好好給我呆著。另一個孩子的父親卻說:「好啊!需要我幫什麼忙嗎?」反對孩子搬出去的父親不但沒能阻止孩子從家庭中走出,還和孩子發生了深深的矛盾。支持孩子搬出去的父親反而使孩子留了下來。出現這樣出人意料的結果,原因就在於第一個孩子聽到父親那麼武斷地阻止他,覺得在家裡也是沒有意思的,不如早些搬出去。另一個孩子則完全不同,當他提出搬出去住的時候,父親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問他需要什麼,這讓他感到了親情的溫暖,覺得其實在家裡也很好,於是決定不搬出去住了。可見,孩子有了獨立的想法,渴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其實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如果他凡事都依靠父母那才是令人擔憂的事情呢!也有許多父母擔心,這樣的教育會不會就是放縱,任其為所欲為了呢?其實,我們一點都不必擔心我們的孩子不受制約,正如前面例子中所顯示的,真正的制約並不完全需要強權或是威嚴。由於孩子正在掙扎著長大,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角色認同,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

所以,面對孩子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認清事實的真象; 並不是誰叛逆了誰,頂多只有一個倔強的孩子悄悄「離開」我們而已。我們當然覺得痛苦,但憤怒則大可不必。如果,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

各位爸媽們,你們願意尊重孩子獨立的人格,陪伴孩子健康成長嗎?

推薦閱讀:

我是個同性戀怎麼辦?
智取「叛逆娃」:如何與青春期小孩溝通直播課
各位,能幫幫我嗎?
我該怎麼度過越管越反的叛逆期?
這樣幫助孩子度過叛逆期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 孩子 | 家庭 | 叛逆期 | 叛逆 |